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4节
  听闻锣声,士子们轰然退走。
  没过多久,一批官差赶来,看着满地狼藉和十几个缇骑各有惨状的尸体,全部都是震惊不已。
  谁也没想到,多收一点儿关税,居然闹到了当街行凶打死收税缇骑的地步。
  第四十六章:仁圣爱民好天子
  当日深夜,苏州码头周围聚着的士子和船队才陆续散去。
  苏州知府寇慎听闻此事后甚为惊恐,他知道,能有这么大手笔的,只能是李旦了。
  寇慎在衙门里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时,却又有一名官差惊慌失措地跑回来,喘着气说道:
  “不好了,不少人把督办司给围了!”
  “收拾不住了...”寇慎直接瘫坐在椅子上,一脸的惶恐,“李旦他要干什么!”
  “他以为这么闹上一闹,朝廷就会把新政给撤了不成?这是添乱!”
  一名差头上前说道:“府尊太爷,现在怎么办?”
  “属下已经把能派的差役都散出去了,可那帮士子喊叫的厉害,不少青皮也跟着起来闹事,府衙人手不够。”
  “要不...去找五城兵马司吧?”
  寇慎随即摇头,“五成兵马司此时只怕也是自身难保,有了,你速去将能召集的差役全都调回府衙。”
  差头也不问为什么,点点头转身就走。
  待他离去,寇慎抖着手喝了口茶,深呼口气。
  现在苏州府已经乱了,光靠府衙根本制止不住,自己能做的,只有保证衙门不失,但求无过了。
  苏州督办司衙门,作乱的青皮和士子们冲进去,将一具浑身如筛糠般的缇骑尸体抬起,抛入河中。
  见缇骑尸体顺河而下,士子们欢呼雀跃,相拥庆祝。
  李家船队还烧了督办司停靠在码头用来传递信息的舟船,将督办司官署内的驾贴、信牌等物也全部毁弃。
  城中大乱,兵马司随即出动维持秩序,但只是杯水车薪。
  士子们知道缇骑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他们将缇骑从督办司中擒出来故意抛人河中,一边指着笑骂,一边看着缇骑惊慌失措的被河水冲走。
  一名被扔进河里的缇骑勉强挣扎至下游对岸,起身后看了下周围环境,见苏州城内已是火光冲天,心中更是恐惧。
  他微微一想,再纵身跳入河中,抱着块小木板顺流而下,至偏远处才敢上岸。
  随后这缇骑用随身的散碎银两雇了条小船,连夜逃往京师。
  ......
  听到自己侄子死在苏州,魏忠贤是又惊又怒。
  本想着替自家侄儿讨个肥缺,到江南那繁华之地给皇上多捞点银子回来,也好更得重用。
  谁成想,亲手把自己侄儿送上了绝路。
  这个时候的魏忠贤已经没有什么方寸可言,他不再去想东林党对这事儿的反应,满心只想着到皇帝那讨张圣旨,发兵平了苏州作乱的那帮士子。
  为首者要着重处理,好好儿地给江南人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大明朝,还是北边儿做主!
  之前,番子们拆毁书院,那是个别讲学严重的地方,这回魏忠贤打算来一手大的,劝皇帝下诏把全国的东林书院一个不剩全拆了。
  不过魏忠贤也知道,这事儿不能只是自己去干,还得拉上一个人,便是礼部侍郎顾秉谦。
  这内阁四个东林,现在也该有一个自己的人了。
  魏忠贤找上顾秉谦的原因很简单,第一,这厮楚党出身,并非东林,第二,他是文官里头一个找自己的,足够无耻。
  最重要的一点,顾秉谦的老家就在苏州,在苏州城里有一片巨宅,老家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按理不会坐视不管。
  果不其然,顾秉谦听闻苏州生变后甚为惊恐,半夜里就跑到魏忠贤府上问计。
  早准备好说辞的魏忠贤当即给他一顿“分析”,意思也很简单。
  家乡都闹成这样了,你要是不想让家人遭祸,就得和我一起劝说皇上发兵苏州,办了那帮挑事的士子。
  消息传到京师的第二天,魏忠贤派人去内阁,让阁臣按他的意见票拟一份奏疏,然后再由他拿给皇帝。
  此时首辅叶向高正因联奏之事苦受科道官弹劾,根本不愿意再惹是非,次辅韩爌也不愿大动干戈,伤及无辜。
  最后,内阁给魏忠贤的票拟回复是:
  “寇慎逮到,朝廷自有酌量处分。小民无知,稍经蛊惑便拥众号呼,几成鼓噪,法纪安在?”
  “如自行解散,姑不深究,再有违抗,为首者定行正法,且益重本犯之罪。抚、按官员另疏奏闻。”
  面对这个票拟结果,魏忠贤没什么办法,只能再把朱由校搬出来。
  内阁的意思,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弄一个苏州知府寇慎出来背锅,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闹事儿的是东林士子,他们当然要包庇。
  魏忠贤执意报复,并不打算这样做。
  他拉上顾秉谦,带着票拟来到乾清宫西暖阁,而朱由校看着大眼瞪小眼的两人,并没有先说话。
  苏州变乱,朱由校并不意外,也知道魏忠贤迟早会来。
  无论怎么样,解决办法就不该是从自己嘴里出来,要么是内阁提出来的票拟自己准了,要么就是等一个背锅的自己送上门来。
  内阁的票拟朱由校看了,是想云淡风轻的把这事儿盖过去。
  苏州知府寇慎在地方上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朱由校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事儿不可能是东林士子单方面弄出来的。
  就凭那些嘴炮,不可能有这么大能耐。
  果然,在朱由校想着的时候,魏忠贤起身说道:“奴婢以为,此事绝不会有这么简单,苏州是运河重地,不容有失。”
  “若朝廷处置不力,新政再无法实施,奴婢觉得,应当调兵往苏州,捉拿闹事士子。”
  “如果审问,奴婢或许还会从朝廷中牵连出一大批人来。”
  “牵连出一批人...”朱由校手指敲打着桌案,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这票拟就打回去吧,调兵的事儿,你那儿有没有什么好的人选?”
  对于自家皇爷,魏忠贤是根本不敢轻视的。
  朱由校这句话一出来,他心底马上就活络起来。
  这事儿就目前来看,传出来的只是士子和刁民闹事,必须要从北方调兵吗?
  当然交给南方的卫所兵,这也不是不行。
  可是皇爷听了自己的话,直接把内阁票拟打回,要从北边调兵下去。
  魏忠贤觉得,皇爷早就预料到南边要闹,这是借着苏州府的事儿,把北边忠于朝廷的兵马插到江南,日后也好行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朱由校不直接下旨,非得等自己拉着顾秉谦来?
  因为调外地兵到苏州抓人这种事,就不该从皇帝的嘴里说出来。
  皇帝是天子,天下万民都是他的子民,这种话只能出自于蒙蔽圣听的奸人之口。
  毫无疑问,自己就是这个为了给亲侄子报仇撺掇皇帝出兵的奸人。
  这是明知山有锅,偏向山中行啊!
  第四十七章:巡抚之争
  “皇上,臣与顾大人的意思是,如今苏州生变,及时勘定止乱、保全新政,势在必行,不可一味忍让。”
  “榆林总兵官杨肇基,练兵有方,谙熟阵战,足当阃外,请皇上委任其事。”
  魏忠贤说完,顾秉谦悄悄看了他一眼。
  “用杨肇基......”朱由校手指敲打在桌案上,嘴中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
  这个人,在后世的时候朱由校也有些了解,一生为大明征战三十余载,最后都是在军中去世。
  杨肇基自幼有材力且勇武过人,后以武举任指挥,历任征东、平西、防倭三镇总兵,提任沂州卫正指挥,掌兵有方。
  经屡次提升,现任榆林总兵。
  就算在九边军镇中,杨肇基的名号也是颇有震慑力。
  想到这里,朱由校道:
  “朕忽然记起,去年十一月的时候,杨肇基说蓟镇为京师咽喉之地,兵备薄弱,要朝廷在三屯营增兵…将蓟镇府治移到三屯营。”
  “当时兵部回复…说是蓟镇旧兵两万,每岁饷银二十万两,建奴远在辽左,鞭长莫及,于辽左战事无益。所以打了回去。”
  “如今看来,你又觉得如何?”
  魏忠贤咽了下口水,一下就猜出皇帝的意思不在蓟镇增兵与否,那是老生常谈了。
  皇帝是想让自己在辽东巡抚一事上,表个态度。
  辽事上有熊廷弼,后金虽蠢蠢欲动,但至今无所作为,可辽东巡抚一职空缺数月,总不能让熊廷弼一直担着。
  这个人选,迟早还是要选出来。
  辽东巡抚这个位置,东林党看着,“阉党”也在看着,皇爷虽然没提,但心中怕是也早有人选。
  其实,魏忠贤也比较在意辽左战事。
  他是皇家的狗,大明要是亡了,那些文人可以再给新主子摇尾乞怜,他老魏不行。
  但魏忠贤对辽左战情实在是一脸懵,还有什么指挥作战,他更是一窍不通。
  魏忠贤也明白,皇帝这话虽然是顺着自己问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在问自己。
  随即,他看向顾秉谦。
  顾秉谦斟酌说道:“若主攻,必速战,耗费徒多,反会拖垮国家。若主守,辽事除熊廷弼外,还需一人,与之相为辅成。”
  “是谁?”朱由校心中一动,静静喝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