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分卷阅读_220
摸摸下巴,考虑半晌,杨御史仰头望一眼房顶。
这是做了好事,还是挥舞着铁锹挖得太嗨,方向没找准,凿过海峡,把欧洲大陆都给坑了?
管他呢。
国朝强盛,百姓富裕,欧罗巴会不会泪流成海,关他何事。
半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
杨瓒和王守仁商议妥当,奏疏递送朝廷。
熊指挥使得到准信,搓着大手,笑得差点合不拢嘴。
升官算个x!
既有钱,又能在御前留名,才是真正实惠。
没被选中的几位指挥使,虽有些遗憾,倒也并不嫉恨。
移调岛上,金银不少,升迁却慢。说不定到死都是个三品指挥使。
相比之下,返回原卫,凭此次战功,必能得朝廷嘉奖。积累几年,升入都司或调入京卫,子孙后代的前程绝不一样。
圣祖高皇帝定下的章程,军民商匠,户籍严格。募军之外,卫所将官士卒都要世袭。
几名指挥使想得明白,自家儿孙没有读书的本事,效仿李阁老一样,由军户晋身朝堂,位列内阁,无异于天方夜谭,完全想象不能。
与其做白日梦,不如老老实实在卫军中奋斗。
自己是指挥使,儿子袭职,少说也是千户。借功劳,升入都司或调入京城,可保三代不衰。
如像熊指挥使一样,请调岛上,儿孙想要出头,怕会难之又难。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考虑问题的方向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知晓几人心思,杨瓒也只能耸耸肩膀。
“人各有志。”
不管怎么说,几人没有就调遣一事产生龃龉,于他也算好事。
奏疏递送京城,敕令很快下达,浙江三司都没暗中使绊子,熊指挥使顺利自钱仓所移调海岛。
带钱走?
无碍!
重要剿匪所得,全部带走也没关系。
吃过刘公公大亏,三司官员忌讳谈钱。
点选武官?
没关系!
都要带谁,同知佥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随便选!
兵卒也要带?
这……好吧,只要不是一盘端,留下足够人手,守到新兵入所,同样随意。
鉴于同僚下场,三司官员均知,刘瑾不好惹,杨钦差更不好惹。和钦差对着干,绝没有好下场。
偏偏熊七的靠山就是这姓杨的。
为早日送走瘟神,别再出什么错漏,只要不过分,凡熊指挥使的要求,一概满足。
卫所兵额不足,再征调就是。
朝廷下敕令,流民自动回归,可附户籍。
归附的户籍,可操作余地相当大。
附民户必要分田,上田中田和下田,定咬按照一定比例。上田和中田的亩数,不能少过一定数量。
连年天灾人祸,荒田不少,上田却是有限。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田能丰产,凑一凑也能交些粮税,谁会乐意做流民?
附军户就没那么多讲究。
都是下田也无碍。反正军汉靠饷银吃粮,加上剿匪所得,商人孝敬,一年下来,比种田好上数倍。
前提是,卫所将官漏漏指缝,别吃相太难看,盘剥太多饷银。
致使流民不满?
三司官员嗤之以鼻。
说是流民,半数都是海匪。说被裹挟,又有几分可信?
匪就是匪。
分到田地,也未必会老实耕种。放任其留在乡间,埋下隐患,不如打散,远发卫所,戍守海疆。
“悖逆者,自可军法处置。”
看似深体圣意,实则将众人性命捏在手里。安心从良便罢,生出歪心思,做出幺蛾子,一句“军法无情”,分秒捏死。
三司的打算,锦衣卫查得一清二楚。
知晓内情,杨瓒沉默许久。
果然谨慎是对的。
官场经验太少,不是带了刘公公,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又全力剿匪,尽速尘埃落定,这些人回过神来,动动手指就能让他好看。
熊指挥使列出名单,除参与剿匪的武官,文官之中,刘经历列在最前。
非是他的职业技能有多高,实因他人不堪用。要么在卫所混日子,事事不上心;要么为海匪传递消息,已被军法处置。
矮子里挑高个,刘经历才被选上。
依熊指挥使,有先前之恩,用他总比用旁人更为放心。
人有污点,不甚要紧。
有的时候,背着污点,反比一身清白更可用。
江浙事安排妥当,杨瓒一行离开钱仓所,乘官船北还。
比起来时,兵船多出一艘,另添三艘运货的粮船。
对此,刘公公振振有词:“东西多,船自然要多。与其分行,劳人伤财,不如一并带走。反正顺路,正合适。”
“有理。”
杨瓒骤然发现,在宁波府几月,刘瑾的行事不同往昔,愈发干净利落,性格也有些变化。
究竟是好是坏,还需观察。
不过,跟着上船的刘玉,倒让他提心。
幕僚?
想起刘玉离开朝堂的情形,杨瓒蹙眉。
带此人归京,恐会掀起一场风雨。但人已登船,总不能扔进海里。只好暂且按下,交代船上校尉盯着,以防后事。
“如果有不对,立即报于顾同知。”
提起顾卿,杨瓒又有些怨念。
计划到京城约谈,不代表一路之上不见面。
结果倒好,他在官船,顾同知在兵船。船行海上,愣是连个背影都没见着。
这算怎么回事?
杨瓒眉心蹙紧,表情严肃,头顶弥漫郁气。
王主事八风不动,继续抄录簿册。时而感叹,江南果真富庶,临行前送来的仪程,加上未送神京的表礼,折银八万。
刘瑾有些心惊肉跳,坐在凳上,极不安稳。
上次见杨御史这幅表情,自己被抽成猪头。
如今再见……他是不是该提前回舱房,抵京之前尽量躲着,少让姓杨的看见?
兵船之上,十几名番商,百余海匪,皆被捆住手脚,关押舱底。
海盗船长亚历山德罗,待遇不比旁人好。同样五花大绑,一天一个麦饼,半碗水。
顾卿立在船首,看着右前方的官船,展开杨瓒递来的“纸条”,嘴唇上翘,眉眼稍弯,带着惑人的艳丽。
躲?
如是不躲,这样的“纸条”,何尝能到手里?
笑入眼底,愈发的冶艳。
船上锦衣卫互相看看,有志一同,有多远躲多远。
伯爷不笑,浑身冒煞气,很是恐怖。
展颜一笑,春光和媚,却比冷脸更加吓人。
好像是饿了数日的豹子,忽见圆乎乎的肥兔子主动上门,正将大快朵颐。
打了个哆嗦,众人愈发小心。走路都踮起脚尖,唯恐发出半点声响,引来顾卿注意。
正德元年,九月甲申,船过扬州府,短暂靠岸,停留半日。
刘公公躲在船舱,打死不露面。
当地官员来见,杨瓒一改来时,亲自接下名帖。
会面时,好言安慰,话里话外表示,剿匪事已了,足下可安心续任。只要别伤天害理,过于盘剥百姓,往日之事,朝廷不会追究,本官也不会硬是过不去,上奏御前。
“太守无需悬心,事已了,可安心落意。”
寝食不安,心惊多日,到底得一句准话。
扬州府尹长出一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回腔子里。
“杨佥宪快人快语,本官感铭于心。他日如有相托,必不推辞。”
这是做了好事,还是挥舞着铁锹挖得太嗨,方向没找准,凿过海峡,把欧洲大陆都给坑了?
管他呢。
国朝强盛,百姓富裕,欧罗巴会不会泪流成海,关他何事。
半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
杨瓒和王守仁商议妥当,奏疏递送朝廷。
熊指挥使得到准信,搓着大手,笑得差点合不拢嘴。
升官算个x!
既有钱,又能在御前留名,才是真正实惠。
没被选中的几位指挥使,虽有些遗憾,倒也并不嫉恨。
移调岛上,金银不少,升迁却慢。说不定到死都是个三品指挥使。
相比之下,返回原卫,凭此次战功,必能得朝廷嘉奖。积累几年,升入都司或调入京卫,子孙后代的前程绝不一样。
圣祖高皇帝定下的章程,军民商匠,户籍严格。募军之外,卫所将官士卒都要世袭。
几名指挥使想得明白,自家儿孙没有读书的本事,效仿李阁老一样,由军户晋身朝堂,位列内阁,无异于天方夜谭,完全想象不能。
与其做白日梦,不如老老实实在卫军中奋斗。
自己是指挥使,儿子袭职,少说也是千户。借功劳,升入都司或调入京城,可保三代不衰。
如像熊指挥使一样,请调岛上,儿孙想要出头,怕会难之又难。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考虑问题的方向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知晓几人心思,杨瓒也只能耸耸肩膀。
“人各有志。”
不管怎么说,几人没有就调遣一事产生龃龉,于他也算好事。
奏疏递送京城,敕令很快下达,浙江三司都没暗中使绊子,熊指挥使顺利自钱仓所移调海岛。
带钱走?
无碍!
重要剿匪所得,全部带走也没关系。
吃过刘公公大亏,三司官员忌讳谈钱。
点选武官?
没关系!
都要带谁,同知佥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随便选!
兵卒也要带?
这……好吧,只要不是一盘端,留下足够人手,守到新兵入所,同样随意。
鉴于同僚下场,三司官员均知,刘瑾不好惹,杨钦差更不好惹。和钦差对着干,绝没有好下场。
偏偏熊七的靠山就是这姓杨的。
为早日送走瘟神,别再出什么错漏,只要不过分,凡熊指挥使的要求,一概满足。
卫所兵额不足,再征调就是。
朝廷下敕令,流民自动回归,可附户籍。
归附的户籍,可操作余地相当大。
附民户必要分田,上田中田和下田,定咬按照一定比例。上田和中田的亩数,不能少过一定数量。
连年天灾人祸,荒田不少,上田却是有限。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田能丰产,凑一凑也能交些粮税,谁会乐意做流民?
附军户就没那么多讲究。
都是下田也无碍。反正军汉靠饷银吃粮,加上剿匪所得,商人孝敬,一年下来,比种田好上数倍。
前提是,卫所将官漏漏指缝,别吃相太难看,盘剥太多饷银。
致使流民不满?
三司官员嗤之以鼻。
说是流民,半数都是海匪。说被裹挟,又有几分可信?
匪就是匪。
分到田地,也未必会老实耕种。放任其留在乡间,埋下隐患,不如打散,远发卫所,戍守海疆。
“悖逆者,自可军法处置。”
看似深体圣意,实则将众人性命捏在手里。安心从良便罢,生出歪心思,做出幺蛾子,一句“军法无情”,分秒捏死。
三司的打算,锦衣卫查得一清二楚。
知晓内情,杨瓒沉默许久。
果然谨慎是对的。
官场经验太少,不是带了刘公公,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又全力剿匪,尽速尘埃落定,这些人回过神来,动动手指就能让他好看。
熊指挥使列出名单,除参与剿匪的武官,文官之中,刘经历列在最前。
非是他的职业技能有多高,实因他人不堪用。要么在卫所混日子,事事不上心;要么为海匪传递消息,已被军法处置。
矮子里挑高个,刘经历才被选上。
依熊指挥使,有先前之恩,用他总比用旁人更为放心。
人有污点,不甚要紧。
有的时候,背着污点,反比一身清白更可用。
江浙事安排妥当,杨瓒一行离开钱仓所,乘官船北还。
比起来时,兵船多出一艘,另添三艘运货的粮船。
对此,刘公公振振有词:“东西多,船自然要多。与其分行,劳人伤财,不如一并带走。反正顺路,正合适。”
“有理。”
杨瓒骤然发现,在宁波府几月,刘瑾的行事不同往昔,愈发干净利落,性格也有些变化。
究竟是好是坏,还需观察。
不过,跟着上船的刘玉,倒让他提心。
幕僚?
想起刘玉离开朝堂的情形,杨瓒蹙眉。
带此人归京,恐会掀起一场风雨。但人已登船,总不能扔进海里。只好暂且按下,交代船上校尉盯着,以防后事。
“如果有不对,立即报于顾同知。”
提起顾卿,杨瓒又有些怨念。
计划到京城约谈,不代表一路之上不见面。
结果倒好,他在官船,顾同知在兵船。船行海上,愣是连个背影都没见着。
这算怎么回事?
杨瓒眉心蹙紧,表情严肃,头顶弥漫郁气。
王主事八风不动,继续抄录簿册。时而感叹,江南果真富庶,临行前送来的仪程,加上未送神京的表礼,折银八万。
刘瑾有些心惊肉跳,坐在凳上,极不安稳。
上次见杨御史这幅表情,自己被抽成猪头。
如今再见……他是不是该提前回舱房,抵京之前尽量躲着,少让姓杨的看见?
兵船之上,十几名番商,百余海匪,皆被捆住手脚,关押舱底。
海盗船长亚历山德罗,待遇不比旁人好。同样五花大绑,一天一个麦饼,半碗水。
顾卿立在船首,看着右前方的官船,展开杨瓒递来的“纸条”,嘴唇上翘,眉眼稍弯,带着惑人的艳丽。
躲?
如是不躲,这样的“纸条”,何尝能到手里?
笑入眼底,愈发的冶艳。
船上锦衣卫互相看看,有志一同,有多远躲多远。
伯爷不笑,浑身冒煞气,很是恐怖。
展颜一笑,春光和媚,却比冷脸更加吓人。
好像是饿了数日的豹子,忽见圆乎乎的肥兔子主动上门,正将大快朵颐。
打了个哆嗦,众人愈发小心。走路都踮起脚尖,唯恐发出半点声响,引来顾卿注意。
正德元年,九月甲申,船过扬州府,短暂靠岸,停留半日。
刘公公躲在船舱,打死不露面。
当地官员来见,杨瓒一改来时,亲自接下名帖。
会面时,好言安慰,话里话外表示,剿匪事已了,足下可安心续任。只要别伤天害理,过于盘剥百姓,往日之事,朝廷不会追究,本官也不会硬是过不去,上奏御前。
“太守无需悬心,事已了,可安心落意。”
寝食不安,心惊多日,到底得一句准话。
扬州府尹长出一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回腔子里。
“杨佥宪快人快语,本官感铭于心。他日如有相托,必不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