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_分卷阅读_105
大姑就说:“你娘有你,可真是享福了!”又似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喜姐儿。
宁婉赶紧说:“我家里人少,上面又没有兄嫂,我自然就要多干点活儿了。”
正说着,两个嫂子回来了,原来她们一大早去虎台县里买东西去了。昨日在大姐夫家里吃了饭,今天大姑一定是要招待爹和自己的,早饭吃的虽然好,但却不算正式的饭菜。
果然大姑看了儿媳妇买回来的东西,点了点头,向宁婉说:“上次我回娘家,吃了你包的排骨饺子,回来就向她们说有多好吃,今个儿也让你尝尝大姑烙的三鲜锅贴。”
“那爹和我就有口福了。”宁婉笑着,心里却突然觉得大姑真好强,一大早起来炸麻花,中午又要烙锅贴,似乎在告诉自己她也会做很多好吃的!
爹过了一会儿才回来,原来他比宁婉起的还早,但开城门时就进了虎台县,把山货送了重新折回了梨树村。
午饭自然是在大姑家吃的,却把大姐夫一家都请了过来,只有万婆婆要帮忙照顾小孙子与坐月子的大姐留在家中了。
第73章 锅贴
</script> 梨树村毕竟离虎台县近,因此除了寻常肉菜,还买了虎台县里最有名的老恒记酱肉。百年老店做出的酱肉,寻常人家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但是宁婉其实对酱肉只是一般,当年她在赵家早吃腻了的,爹前些日子也买过,她更想看看大姑怎么做三鲜锅贴。
锅贴的面是要用烫面的,但是这开水中是要加上些盐,如此面皮才不容易破。烫过面后用冷水和起来,放在一旁饧一饧。
更重要的拌馅,新鲜的小河虾去了头和壳剥出肉,略切上几刀,鲜蘑菇用水淖一下攥干再切成丁,猪肉剁成末,这三样加在一起正是三鲜。
大姑谁也不信不过,一定要自己拌馅。先在猪肉里加些鸡汤澥开,然后放入虾肉、蘑菇丁,还有油、盐、酱油、葱末、姜末、花椒粉,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
面和馅都备好了,就可以擀皮了。锅贴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皮不要要擀成圆形,而是长方形,包的时候两端也不似饺子一般捏严,而是略留出口,这样包好的锅贴就像一个个小枕头一般。
烙锅贴要用平底锅,先刷上一层油,烧热了再把包好的锅贴整齐地摆在上面,然后大姑拿过一碗凉水,在里面兑了些面粉搅一搅,哗地一下洒在锅贴上面,立即就拿起锅盖把锅严严地盖了起来。
锅贴是要闷烙的,大姑站在灶旁等了半刻,侧耳细听着锅里的声音,突然说了声“好了!”揭开了锅盖,又拿了一勺香油淋过,略再等了一下就拿一个小铲子从四周开始铲锅贴。
锅贴早烙得表面金黄,里面的馅滋滋地响着,香气四溢。但这还不算什么,真正难做的是上面的一层面皮。原来刚刚洒的水中有面粉,现在水干了那些面粉就变成了一层薄薄脆脆的皮,又被刚刚的焖烙变成了浅浅的黄色,且这层面皮并不均匀,有厚有薄,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着的,看起来就像一个特别的图案,十分地美丽,将所有的锅贴都粘连在一起。
而铲锅贴的时候,是要将所有的锅贴连同这层面皮一同铲到一个盘子里去的。当初摆放锅贴时就是按盘子的大小摆的,现在也正好装一满盘,就是有一个脱离了那层薄面皮都要算是失败。
当这些锅贴以当初在锅里的形状原封不动地到了盘子里时,宁婉不觉得“哇!”了一声,“大姑,你太厉害了!”她并不是恭维,而真心佩服,大姑对烙锅贴的火候掌握得太好了,一丝都不差,只要差了一星半点,也不能烙成这么好看的锅贴,而味道,虽然还没尝,但是已经能想到有多鲜香适口了。
大姑便笑着,“这算什么,先给大家端上去,再烙几锅我们吃。”
在大姑家吃过午饭,又去了与大姐道了别,宁婉就随着爹回家了。
一头毛驴上放着大姑和大姐两家送的白面、梨子还有麻花、酱肉等等东西,另一头宁婉就坐在上面,爹在前面牵着两头毛驴,不知不觉地哼起了小调。
宁婉听着就知道爹一定是喝多了,平时他再也不哼小调的,尤其是在自己面前。只是她什么也不说,只坐在毛驴上笑着听,爹虽然有点跑调,但还是很好玩的。
就在宁家父女出门这两天,三家村出了一件大事,郭秋柱到胡家村里偷东西被抓住了。
原来郭秋柱在家一向不肯好好干活儿,因此时常被郭老爷子打骂,然后他就更喜欢跑出去乱逛,饿的时候便随意偷些东西吃。三家村的人知道了自然处处提防,他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偷到了胡家村。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胡家村里丢了几次东西自然留了神,几个壮小伙子堵住了他,见是三家村的人,便打也没打,只是让人送了回来。
其实这样比打他一顿还要丢人呢,毕竟挨了打,这事也就算了了,毕竟偷的也没有贵重东西,不过是些吃食,谁又有什么办法?三家村的人通常抓了他也不过打一顿放了。
眼下胡家村送了人,很明显是想让三家村好好处置,不要让他再去胡家村偷东西了。想也理解,平静的小山村里,平时都是夜不闭户的,现在突然出来一个贼,大家根本接受不了。
三家村的人其实也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先前看在郭老爷子的面子不好意思提,现在便都借着胡家村被窃的事劝郭老爷子好好管一管孙子。
郭老爷子被气个半死,只得将郭秋柱捆了关在家里。
宁梁听了于氏告诉他,默然半晌,“郭老爷子早该这样了。”毕竟郭秋柱偷东西,宁家大房因为家里的地离山脚下最近而损失最大,尤其是那片黄豆地,已经有一大片黄豆地里豆秧都被拨走了,就是留下秧苗的,上面也几乎没了豆荚。
把郭夏柱关了起来,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起码能让两个村子清静些时日。
宁婉赶紧说:“我家里人少,上面又没有兄嫂,我自然就要多干点活儿了。”
正说着,两个嫂子回来了,原来她们一大早去虎台县里买东西去了。昨日在大姐夫家里吃了饭,今天大姑一定是要招待爹和自己的,早饭吃的虽然好,但却不算正式的饭菜。
果然大姑看了儿媳妇买回来的东西,点了点头,向宁婉说:“上次我回娘家,吃了你包的排骨饺子,回来就向她们说有多好吃,今个儿也让你尝尝大姑烙的三鲜锅贴。”
“那爹和我就有口福了。”宁婉笑着,心里却突然觉得大姑真好强,一大早起来炸麻花,中午又要烙锅贴,似乎在告诉自己她也会做很多好吃的!
爹过了一会儿才回来,原来他比宁婉起的还早,但开城门时就进了虎台县,把山货送了重新折回了梨树村。
午饭自然是在大姑家吃的,却把大姐夫一家都请了过来,只有万婆婆要帮忙照顾小孙子与坐月子的大姐留在家中了。
第73章 锅贴
</script> 梨树村毕竟离虎台县近,因此除了寻常肉菜,还买了虎台县里最有名的老恒记酱肉。百年老店做出的酱肉,寻常人家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但是宁婉其实对酱肉只是一般,当年她在赵家早吃腻了的,爹前些日子也买过,她更想看看大姑怎么做三鲜锅贴。
锅贴的面是要用烫面的,但是这开水中是要加上些盐,如此面皮才不容易破。烫过面后用冷水和起来,放在一旁饧一饧。
更重要的拌馅,新鲜的小河虾去了头和壳剥出肉,略切上几刀,鲜蘑菇用水淖一下攥干再切成丁,猪肉剁成末,这三样加在一起正是三鲜。
大姑谁也不信不过,一定要自己拌馅。先在猪肉里加些鸡汤澥开,然后放入虾肉、蘑菇丁,还有油、盐、酱油、葱末、姜末、花椒粉,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
面和馅都备好了,就可以擀皮了。锅贴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皮不要要擀成圆形,而是长方形,包的时候两端也不似饺子一般捏严,而是略留出口,这样包好的锅贴就像一个个小枕头一般。
烙锅贴要用平底锅,先刷上一层油,烧热了再把包好的锅贴整齐地摆在上面,然后大姑拿过一碗凉水,在里面兑了些面粉搅一搅,哗地一下洒在锅贴上面,立即就拿起锅盖把锅严严地盖了起来。
锅贴是要闷烙的,大姑站在灶旁等了半刻,侧耳细听着锅里的声音,突然说了声“好了!”揭开了锅盖,又拿了一勺香油淋过,略再等了一下就拿一个小铲子从四周开始铲锅贴。
锅贴早烙得表面金黄,里面的馅滋滋地响着,香气四溢。但这还不算什么,真正难做的是上面的一层面皮。原来刚刚洒的水中有面粉,现在水干了那些面粉就变成了一层薄薄脆脆的皮,又被刚刚的焖烙变成了浅浅的黄色,且这层面皮并不均匀,有厚有薄,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着的,看起来就像一个特别的图案,十分地美丽,将所有的锅贴都粘连在一起。
而铲锅贴的时候,是要将所有的锅贴连同这层面皮一同铲到一个盘子里去的。当初摆放锅贴时就是按盘子的大小摆的,现在也正好装一满盘,就是有一个脱离了那层薄面皮都要算是失败。
当这些锅贴以当初在锅里的形状原封不动地到了盘子里时,宁婉不觉得“哇!”了一声,“大姑,你太厉害了!”她并不是恭维,而真心佩服,大姑对烙锅贴的火候掌握得太好了,一丝都不差,只要差了一星半点,也不能烙成这么好看的锅贴,而味道,虽然还没尝,但是已经能想到有多鲜香适口了。
大姑便笑着,“这算什么,先给大家端上去,再烙几锅我们吃。”
在大姑家吃过午饭,又去了与大姐道了别,宁婉就随着爹回家了。
一头毛驴上放着大姑和大姐两家送的白面、梨子还有麻花、酱肉等等东西,另一头宁婉就坐在上面,爹在前面牵着两头毛驴,不知不觉地哼起了小调。
宁婉听着就知道爹一定是喝多了,平时他再也不哼小调的,尤其是在自己面前。只是她什么也不说,只坐在毛驴上笑着听,爹虽然有点跑调,但还是很好玩的。
就在宁家父女出门这两天,三家村出了一件大事,郭秋柱到胡家村里偷东西被抓住了。
原来郭秋柱在家一向不肯好好干活儿,因此时常被郭老爷子打骂,然后他就更喜欢跑出去乱逛,饿的时候便随意偷些东西吃。三家村的人知道了自然处处提防,他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偷到了胡家村。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胡家村里丢了几次东西自然留了神,几个壮小伙子堵住了他,见是三家村的人,便打也没打,只是让人送了回来。
其实这样比打他一顿还要丢人呢,毕竟挨了打,这事也就算了了,毕竟偷的也没有贵重东西,不过是些吃食,谁又有什么办法?三家村的人通常抓了他也不过打一顿放了。
眼下胡家村送了人,很明显是想让三家村好好处置,不要让他再去胡家村偷东西了。想也理解,平静的小山村里,平时都是夜不闭户的,现在突然出来一个贼,大家根本接受不了。
三家村的人其实也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先前看在郭老爷子的面子不好意思提,现在便都借着胡家村被窃的事劝郭老爷子好好管一管孙子。
郭老爷子被气个半死,只得将郭秋柱捆了关在家里。
宁梁听了于氏告诉他,默然半晌,“郭老爷子早该这样了。”毕竟郭秋柱偷东西,宁家大房因为家里的地离山脚下最近而损失最大,尤其是那片黄豆地,已经有一大片黄豆地里豆秧都被拨走了,就是留下秧苗的,上面也几乎没了豆荚。
把郭夏柱关了起来,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起码能让两个村子清静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