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客_分卷阅读_87
  王小明和陆小鲁都是一愣,然后立刻对视了一眼。
  这时候王小明才发觉,他们跟着古必才走下码头,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久——恐怕快二十分钟了。
  这又不是下山,刚才站在码头上还能远远看到河边的菜贩子和渡船,不可能走了这么久还没走到下面。
  而且不是一直有人和他们一样下码头吗?
  想到这里,王小明连忙向左右看去,这才发现码头上确实不只他们四人在走,不断有人从他们身边经过,或上或下,但气氛却有一种严重的违合感。
  陆小鲁摸出眼镜戴上,然后情不自禁地“嚯”了一声。
  王小明心里一惊,下意识想去捂他的嘴,陆小鲁却不作声了,只用眼神向王小明表达自己的震惊。
  王小明松了口气。
  陆小鲁本来就不傻,一直跟着他们开店,现在多少也培养出了默契——这家伙已经能判断什么场合不能说什么话了。
  王小明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身边的环境违合了。
  因为太安静了。
  一直埋头走台阶,他竟然没有注意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水桶的吱呀声和零碎的说话声都消失了。
  这么多人来来去去,但整个码头上却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连刚才钟易那声咳嗽,都显得有些突兀。
  再来就是那些人的面目都看不清,因为在不知不觉间起雾了。
  现在夏天的傍晚,按理来说不会起这么大的雾的,可是眼下他们的视野确实越来越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前面的古必才背影也不清晰了,王小明一直下意识看着他深蓝色的腰带才能跟紧他。
  看来他们已经走了很远了——按照几人的正常速度,都足够把这么码头爬两个来回了。
  王小明有点判断不出来,身边那些和他们一起沉默地走在码头上的到底是不是人。
  也许还是有活人,和他们一样目的地是鬼市,但恐怕还有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都不是人。
  这就能解释陆小鲁刚才的反应了。
  因为天气太热会出汗,所以陆小鲁不会总是把眼镜架在脸上。恐怕他刚才一直以为码头上只有他们四个人,被钟易提醒戴上眼镜之后,那些行人突然出现,才吓了他一跳。
  但是关于说话的禁忌,王小明和钟易都教过他好几次,所以尽管震惊,但陆小鲁最后还是忍住了。
  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不能大声喧哗。
  不管身边的是不是人,照刚才的的情况来开,他们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如果陆小鲁刚才下意识喊一声:“怎么这么多人?”的话,情况就不一定了。
  古必才似乎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身后的小插曲,依旧背着手慢慢往下走。
  三人交换了个眼色不再说话,也默默往下走。
  越往下走,经过身边的人就越多是和他们一样往下走的,往上走的人已经渐渐没有几个了。
  那些因为雾气显得面目模糊的人沉默地走在码头上,粗粗看去,和每一个普通傍晚走在这个马路上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
  但要是用余光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微妙之处。
  有些人还穿着考究的长褂,提着旧上海式的手提藤箱匆匆拾级而上,仿佛身后轮船离岗的汽笛还在空气里缭绕;有些人大包小包,脚步却宛如过年回乡般轻快,仿佛码头上面站着来接他的人;但更多的人都和古必才一样,沉默地慢慢往下走,既不开口,也不东张西望,仿佛他们生命里只剩下了这么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一直走下去,直到把脚下的台阶走完。
  这个时候王小明三人都明白了。
  码头的尽头,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50
  50、第五十章 ...
  又走了将近半个小时,王小明几人终于看到了灯光。
  在若隐若现的光线中,他们看到了河滩。
  沿河边支起了一些小棚子,上面都挂着米白色的灯笼,光线很微弱。
  河边已经有了很多人,从码头台阶上往下看,几乎有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的错觉。
  古必才走下最后几步台阶,回身等待他们下来,还在嘴边做了个手势。
  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都不要说话了。
  王小明有些紧张,正了正脑袋上的绿帽子。
  进了鬼市,是人是鬼就已经不重要了,没有谁会因为你的身份对你另眼相看。
  王小明还是对体内的貔貅眼没有多大的感觉,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是低调些好。
  钟易走上前,跟古必才交换了一个手势,那老头就晃晃悠悠地走开了。
  钟易给身后两人丢了个眼色,带头往前走。
  码头附近多数是地摊模样的小贩,那些摊主各色各样,大夏天还有穿着棉袄的,蹲在地上拢着手,仿佛冬天正午里晒太阳的老农,面前摊着一块布,上面摆了些破杯破碗之类的物件。
  还有扎长辫的,支了个小棚子,小桌上放了写香烛和黄纸,还摆着文房四宝。
  三人沉默地穿过这些仿佛阳间夜市的摊子,沿着河岸往里走。
  扶河山顾名思义和一条当地称作‘乌伯’的河相连,乌伯河绕着扶河山大半圈汇入平而河,河的那一头就是越南。
  乌伯河平时并不是这里的主要水道,河边只有简单的青砖石铺了窄窄三四米宽的路,边上就是土坡和竹林,再往上就是码头上面的街道了。
  路两边的摊子渐渐多了起来,很多小贩似乎凭空冒出——他们一点动静都没有,只不过稍微一眨眼睛,余光就能看到角落又多了几个蹲在一个的人。
  钟易几人很快就必须走得很小心了,免得碰撞到什么人。
  他们侧着身往里走,大概走了十分钟,就能看到河边立着一个老旧的门楼。
  这样的门楼在现代社会里也很常见,很多步行街和民俗街都喜欢在入口做一个样式古朴的门口,上面再挂一个匾,题上XX街什么的,多少有增加一点文化底蕴的意思。
  但眼前这个虽然样式差不多,看起来却老旧得多,上面也没有什么雕花描金,黑沉沉的木头搭起一个十多米高的门楼,上面的飞檐上挂着两展米黄色的灯笼,灯笼上分别用黑墨写了两个王小明不认识的大字——与其说是字,看起来更像是什么人心情不好,拿着毛笔乱描一通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个门楼上就没有多余的东西了,一块匾都没有。
  搭成这座门楼的黑木头的颜色看起来似乎比夜色还要浓,仿佛把周边的亮光都吸进去了,在门楼下进出的人,看起来比码头上的还要面目模糊。
  这地方,就是古必才事先跟他们讲的大铺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