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步、两步……大概走三十七步,我能到竹灯店,我经常来这抱模具玩,这家店的灯笼花样是做得最好的。”
进去的路上不算太困难,看黎肖启反应还算平稳,辛秋就明白这次的阈值点还没到。
第一次预设是让他进入巷子,深浅的程度是距离,先是街巷卖货的商行街,再到吃喝的玩乐街;再后就是让他从穿过直巷,再由直行道拐弯,然后就是进岔路口和里街……由深到浅、循序渐进。
首先要去的是商行街的灯笼铺,这店不难找,荷花镇藤编花灯是特色,辛秋要让他去的是一家开在外街的、有些年头的老店。
“那现在我们闭着眼睛开始想象,那么我们开始往前走。”
“还记得那灯笼花样是个什么样子吗?”
黎肖启摇头。
“那看看我们这次能不能把之前那个做完。”
辛秋领着人进去,请了个同样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手把手带着黎肖启。
他注意力被分散,刚才的焦虑被转移了不少。
“小伙子要自己画个花样不?”
他点头。
“看这满汉全席的,瞧着就热闹。”老师傅给他刷着浆,看着黎肖启还算不错的画工。
也是,毕竟他这些年分镜画得多,为此特意学过画画。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辛秋抓着一根根细细的竹藤。
“想起了当时做这纸扎玩意儿的时候正好是除夕。”有一年除夕,家里冷冷清清没有生气,他走街串巷地跑,跑累了,就漫无目的地闲逛,后来待在热闹的灯笼店里歇脚,里头一个手艺好的老人家发现了他,拉着硬是要教他糊灯笼,只是糊得实在无法见人,愣是毁了人家一个灯笼架,临走前老人给他塞红包,说是小孩压岁钱该给的。
进店来看,漫漫热闹和生气。
出巷去寻,处处相聚与团圆。
黎肖启最后抱着那粗狂风格样式的灯笼,打算给店员扫码,辛秋拦住了,给他递的现金。
“我们现在只能用现金。”
记忆里的是老胡同,回忆中的也是少年时期的黎肖启,没有手机、也还没有手机支付的年代,他还原场景,自然一样得用现金。
他掏出掏钱夹,给店员付钱。
“小伙子,来、给您找零。”辛秋听过关于他除夕夜的往事,之前特意跟老店家吩咐过,拿提前准备好的红包袋,就是为了给他再发次红包。
黎肖启接过辛秋递过他手上的红包袋,看着他的咨询师,红着眼眶,觉得,似乎这也没这么困难。
两人继续往里走,能远远地看见岔路口,黎肖启的应激反应突然间就大了起来,他就只是远远地观望着,呼吸急促、不肯往前再走。
“我、我不想回去了。”
“我不想、我不想回去。”黎肖启声音打着颤,脚步徘徊。
“回去?回京城的胡同口吗?”
“我不回家!我不回去!我、我不去…”
“肖启,我们深呼吸,闭上眼睛、我们慢慢来,行吗?这里是荷花镇,我们不在京城,我们只是进去里边……”
他引导着他放松,他听到他提到回家,想着还可以再问下去。
“真的是小黎啊!我还以为我看错了。”
辛秋被打断了,他回头去看,发现是路口的一户人家,喊住黎肖启的是个老人。
“李奶奶好,吃了吗?”
“吃了,我早吃过了。”李奶奶杵着拐杖,站在门口估计有一会儿了,看见黎肖启,扬起的嘴角看不到几颗牙,老人的确有些年纪了。
辛秋对老人有印象,是那群在亭子里剥莲子的老人之一。
“李奶奶好。”他跟人打起招呼。
“你好你好,是、小黎的朋友吧!你们进来坐会吧。”
“那我进去给你们呈碗糖水要不?”
黎肖启的嘴开开合合着,透过视线,记忆里的胡同扭曲变形,然后慢慢复原,像在阳光折射下一瞬间坍塌又重组的海市蜃楼。
“要进去吗?”辛秋询问。
“不用了、我、我不进去,谢谢奶奶。”
“你这娃,是不是不舒服?你要不歇会?吃过早饭不?”李奶奶去里屋拖竹凳,黎肖启扶着门把手,倚着。
辛秋示意黎肖启接椅子,李奶奶来回走,看起来忙里忙外的,不够老人填了几分忙碌的悦色。
竹凳划过水泥地,他听着那有些嘈杂的声响,整个人只觉得浑浑噩噩的。
李奶奶手不算利索,匆匆端出来的糖水要端稳不是很容易,老人堆着层褶的大拇指把着碗沿,摇摇晃晃中渗到碗里。
辛秋赶忙帮着端了过来,他搅着瓷勺,仿佛不甚在意,一口接一口地喝。
“好喝,奶奶真好的手艺。”
是常见的莲子汤,可能老人家味淡,白糖放得有点多,两人坐在那摆在门槛口的凉椅,年轻人长直的腿有点无处安放。
“前几天小黎找我们拍视频,有人想换身新衣服漂漂亮亮的拍,小黎也不急,让拍大片子的师傅们等大家,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子人好!”
李奶奶拎出来一个铝壶,时不时给他们两上茶,估计少有人来,茶是陈茶,喝着有股潮味儿,斜侧偏过屋檐的光成片罩着他们三人。
辛秋接过黎肖启的空碗,示意他跟李奶奶聊着,他蹲在门前的水龙头下冲那两个碗。
进去的路上不算太困难,看黎肖启反应还算平稳,辛秋就明白这次的阈值点还没到。
第一次预设是让他进入巷子,深浅的程度是距离,先是街巷卖货的商行街,再到吃喝的玩乐街;再后就是让他从穿过直巷,再由直行道拐弯,然后就是进岔路口和里街……由深到浅、循序渐进。
首先要去的是商行街的灯笼铺,这店不难找,荷花镇藤编花灯是特色,辛秋要让他去的是一家开在外街的、有些年头的老店。
“那现在我们闭着眼睛开始想象,那么我们开始往前走。”
“还记得那灯笼花样是个什么样子吗?”
黎肖启摇头。
“那看看我们这次能不能把之前那个做完。”
辛秋领着人进去,请了个同样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手把手带着黎肖启。
他注意力被分散,刚才的焦虑被转移了不少。
“小伙子要自己画个花样不?”
他点头。
“看这满汉全席的,瞧着就热闹。”老师傅给他刷着浆,看着黎肖启还算不错的画工。
也是,毕竟他这些年分镜画得多,为此特意学过画画。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辛秋抓着一根根细细的竹藤。
“想起了当时做这纸扎玩意儿的时候正好是除夕。”有一年除夕,家里冷冷清清没有生气,他走街串巷地跑,跑累了,就漫无目的地闲逛,后来待在热闹的灯笼店里歇脚,里头一个手艺好的老人家发现了他,拉着硬是要教他糊灯笼,只是糊得实在无法见人,愣是毁了人家一个灯笼架,临走前老人给他塞红包,说是小孩压岁钱该给的。
进店来看,漫漫热闹和生气。
出巷去寻,处处相聚与团圆。
黎肖启最后抱着那粗狂风格样式的灯笼,打算给店员扫码,辛秋拦住了,给他递的现金。
“我们现在只能用现金。”
记忆里的是老胡同,回忆中的也是少年时期的黎肖启,没有手机、也还没有手机支付的年代,他还原场景,自然一样得用现金。
他掏出掏钱夹,给店员付钱。
“小伙子,来、给您找零。”辛秋听过关于他除夕夜的往事,之前特意跟老店家吩咐过,拿提前准备好的红包袋,就是为了给他再发次红包。
黎肖启接过辛秋递过他手上的红包袋,看着他的咨询师,红着眼眶,觉得,似乎这也没这么困难。
两人继续往里走,能远远地看见岔路口,黎肖启的应激反应突然间就大了起来,他就只是远远地观望着,呼吸急促、不肯往前再走。
“我、我不想回去了。”
“我不想、我不想回去。”黎肖启声音打着颤,脚步徘徊。
“回去?回京城的胡同口吗?”
“我不回家!我不回去!我、我不去…”
“肖启,我们深呼吸,闭上眼睛、我们慢慢来,行吗?这里是荷花镇,我们不在京城,我们只是进去里边……”
他引导着他放松,他听到他提到回家,想着还可以再问下去。
“真的是小黎啊!我还以为我看错了。”
辛秋被打断了,他回头去看,发现是路口的一户人家,喊住黎肖启的是个老人。
“李奶奶好,吃了吗?”
“吃了,我早吃过了。”李奶奶杵着拐杖,站在门口估计有一会儿了,看见黎肖启,扬起的嘴角看不到几颗牙,老人的确有些年纪了。
辛秋对老人有印象,是那群在亭子里剥莲子的老人之一。
“李奶奶好。”他跟人打起招呼。
“你好你好,是、小黎的朋友吧!你们进来坐会吧。”
“那我进去给你们呈碗糖水要不?”
黎肖启的嘴开开合合着,透过视线,记忆里的胡同扭曲变形,然后慢慢复原,像在阳光折射下一瞬间坍塌又重组的海市蜃楼。
“要进去吗?”辛秋询问。
“不用了、我、我不进去,谢谢奶奶。”
“你这娃,是不是不舒服?你要不歇会?吃过早饭不?”李奶奶去里屋拖竹凳,黎肖启扶着门把手,倚着。
辛秋示意黎肖启接椅子,李奶奶来回走,看起来忙里忙外的,不够老人填了几分忙碌的悦色。
竹凳划过水泥地,他听着那有些嘈杂的声响,整个人只觉得浑浑噩噩的。
李奶奶手不算利索,匆匆端出来的糖水要端稳不是很容易,老人堆着层褶的大拇指把着碗沿,摇摇晃晃中渗到碗里。
辛秋赶忙帮着端了过来,他搅着瓷勺,仿佛不甚在意,一口接一口地喝。
“好喝,奶奶真好的手艺。”
是常见的莲子汤,可能老人家味淡,白糖放得有点多,两人坐在那摆在门槛口的凉椅,年轻人长直的腿有点无处安放。
“前几天小黎找我们拍视频,有人想换身新衣服漂漂亮亮的拍,小黎也不急,让拍大片子的师傅们等大家,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子人好!”
李奶奶拎出来一个铝壶,时不时给他们两上茶,估计少有人来,茶是陈茶,喝着有股潮味儿,斜侧偏过屋檐的光成片罩着他们三人。
辛秋接过黎肖启的空碗,示意他跟李奶奶聊着,他蹲在门前的水龙头下冲那两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