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101节
文氏听完后,感叹万分。虽然谢映慧最终是称呼她为“继母”而不象谢显之那样直接叫“母亲”,但好歹也算是承认了她的身份。这让她如何不感动呢?她如今真心觉得,谢显之与谢映慧都是好孩子了。既然是好孩子,她就得把他们照顾得妥妥当当才是,否则如何对得起丈夫谢璞的重托?
文氏与宛琴商议:“慧姐儿一个人在京城住着,金姨娘又告病,也不知道她们日子过得如何了。老太太南下时,带走了宅中大半银钱。虽说慧姐儿手里不缺财物,但那些是她日后安身立命之物,怎能叫她现在就动用了?我们还是算算手头的账,若能抽出一笔银钱来,送回京中,也能叫慧姐儿过得宽松些。”
宛琴虽然觉得谢家这三瓜两枣的银子压根儿供不起谢映慧的锦衣玉食,后者手里有的是钱财,还用得着稀罕文氏送回去的几两银子?可这便宜是给旧主曹氏之女的,又是文氏主动提出,她当然不会反对。但是开口说好之前,她旋即想到,若是老家这边可用的银钱少了,她的一双儿女岂不是要受委屈?
宛琴立刻闭了嘴,犹豫了一会儿,方才进言:“大小姐应该不差这点银子。况且老太太还要养病,老宅又要翻修,几位哥儿上学读书也要花钱,哪里抽得出余钱来?京中大宅闲置的物品多,让大小姐典当几件,贴补家用,也就是了。”
文氏眉头微皱,想起女儿谢慕林前不久给她算的账,觉得还是能省出一笔钱的。京中大宅东西固然不少,可典当东西换钱,并不是什么体面的做法。以谢映慧的脾气,是绝不会答应的。
文氏正苦恼,谢徽之便笑着对兄弟姐妹们说了:“大姐如今是不是恼了老太太了?你们瞧她在信尾处只向太太请安,向我们问候,却只字不提老太太,可不是守礼数的做法。”
谢慕林心知谢徽之同样看谢映慧不顺眼,总是忍不住要讽刺几句,便横了他一眼道:“老太太再三说过,不许跟京里人提她的下落的。大姐先前在信里说知道了老太太的事,可以安心了,便已算犯规,后面本就不该再提,你多什么嘴呢?”边说边给谢徽之使眼色,叫他好歹看在谢显之的面上,别无事生非。
谢徽之撇撇嘴,给谢显之面子,转了话题:“说起来,大姐姐在信里说起了永宁长公主府的消息,还有覆舟山那件事的后续,老太太那边也该安心了吧?本就什么事都没有,她老人家偏要自己吓唬自己,还不许家里人通信时提到她,实在荒唐得很。早些让老太太知道实情,也早些解了咱们通信的忌讳了。”
谢慕林知道他又盯上了谢映容,便道:“明儿我回老宅,就跟老太太提这事儿。”谢老太太执意不肯说出她与谢映容有些什么秘密,那有什么要紧呢?谢慕林只需要把谢映慧信中透露的讯息告诉她知道就行了。实情如何,谢老太太自己就能判断。倘若到了这个份上,谢老太太还是坚决相信谢映容,那谢慕林也没话说,只得由得她去了。
谢显之有些担忧地与谢谨之谈论曹家那边的动静,谢映芬拉着弟弟谢涵之聊起了马三公子的画作,然后引申到了京中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宛琴神思不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文氏揪着帕子,在心中算着家里的账目,开始考虑把今年冬天的新衣花销,也省下一笔来。
谢慕林从谢显之手里拿过了谢映慧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了好几处被谢显之隐瞒下来的内容,抿唇忍住笑意,看了犹未察觉的谢显之一眼,把信还了回去,便环视众人一圈,小声对文氏说:“娘,时候不早了,信已经读完,咱们就散了吧?”
文氏醒过神来,忙道:“是了,时候不早了。方才我好象听到有人敲了二更。明儿大家还要早起呢,都回去歇息吧。”
众人忙起身向她行礼告退,各自散去。谢慕林也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梳洗睡觉。
她想起谢映慧信里的内容,微微露出了笑意。
既然谢映慧会在信里用春秋笔法带过白氏与董慧杰的死讯,可见这件丑事并未在京中宣扬开来,除了两位当事人,也就是董慧杰的母亲歧山伯夫人明白受到了伤害。东宫选妃开始后,赵家小姐固然是继续受到了流言蜚语的攻击,但太后与永宁长公主都心知是怎么回事,见她闭口不提实情,心里只会对她更加欣赏。太子因流言嫌弃赵小姐,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曹皇后的谋算落空不说,太后与永宁长公主也会对太子有所不满吧?
就是不知道歧山伯的那位嫡长子,还有当日曾在道观内不知做了什么事的萧瑞,眼下际遇如何了。谢慕林总有一种感觉,他们或许比当时在道观里的所有人,都更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谢慕林一边发散着思维,一边慢慢进入了梦乡,一夜好睡。
次日清晨起来,谢慕林梳洗过,又吩咐梨儿与翠蕉收拾好了行李,便自行去正院与母亲文氏会合。她们陪其他人一道用了早饭,便移步二房,向二老太太宋氏请安。
谢慕林还有一件事要请求宋氏。她今日要回老宅侍疾,虽然当中有回谢家角上闺学课程的时候,但其他时候总要找些事情打发时间。水泥有其他人操作,老宅翻修也用不着她动手,她完全可以多借几本书做消遣。既然昨天晚上提起了北平城,她正好借几本与北平有关的书,多多了解一下这个在穿越者永乐帝主持下建立起来的城市。
她想知道,这个北平城,与她所知道的北京,有多少相似之处?
第316章 闲书
谢慕林借书的事,进行得不是很顺利。
宋氏很大方地允许她借走那些关于北平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的杂书,但不同意她将有关北平城与燕地历史的书籍拿走。
杂书在宋氏看来并不太重要,拿来消遣是无妨的。但关于历史的书,那是经史子集的一部分,只能在二房宅子的前院翻阅或抄录,不能带出二房的大门。
谢慕林猛然惊醒,她是从小就习惯了看书、买书的人了,在现代社会,一般的书根本不值钱,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或者名家名作,其他书在她看来都是寻常事。可在现在这个时代,书籍还是十分贵重的。宋氏是书香门第的女眷,当然会十分珍视家中的藏书。
谢慕林察觉到,自己之前烧了几本买来的“被虫蛀了”的旧书,对于书的态度可能有些轻忽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惹来宋氏的不快?
还好宋氏一直都是态度轻切地与她说话:“那几本书写的是国朝历史,外头已经不容易找到了。若是你带走了,万一族中有别的族叔伯、族兄弟来借阅,却找不到书,那可怎么办?你只管带着那几本闲书走就是,那些书,他们做书生的一般不会看的,自进了我们家的大门,也就只有你梅珺姑姑与沅沅表妹曾经翻看过罢了。等你三祖母的病好了,你回家来,再来我这里借那几本书看。若有看不懂的,只管来问我。”
谢慕林只能乖巧地应下,便带了两三本闲书,与母亲一道告辞离开。
她心里暗想,以后恐怕不能再随便找些破烂旧书回来做幌子,烧了充作书房空间里那些资料的“出处”了。她抄录下来的东西也没多少,将来还得继续想别的办法掩饰才行。
坐船往老宅去的时候,文氏因为昨儿晚上一直有心事,没睡好,这会子便忍不住头一点一点地打起了瞌睡。谢慕林也不去扰她,翻开刚刚借来的闲书,看了几页,心里顿时一喜。
这本虽然是闲书,但因为说的是北平城的风土人情,也顺带提了提这座城的历史,前朝时如何,燕王朱棣坐镇时如何,朱棣之后从皇室入继的燕王朱允炯如何,北平城的建设工程,就是在朱允炯手里结束的。据说他按照永乐帝的图纸完成了城市与王宫的大体格局,虽然因为成本以及规格等众多原因,未能将图纸一五一十地在现实中呈现出来,但城中街区划分、道路名称、官署分布等等,都是照着永乐帝生前意愿进行的。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朱允炯几乎把永乐帝生前给他留的私房钱都花光了,连燕王府的收入都花了不少。他在燕王任上那几年,日子过得相当朴素,除了军费不打折,几乎是能省则省,而且所有花销都是优先从自己省起。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北平城的建造上,军事上倚重燕王府本来重用的武将,行政上也不会插手燕王府本来的文臣的工作,好象除了经营产业生财,与花钱建造北平城以外,什么都不做。成亲、生子,全都一切从简。等他把北平城建设完成了,他人也快死了。
这本书的作者对朱允炯的品行十分推崇,认为他虽然是被仓促过继到燕王府的,却时刻不忘对皇帝生父的孝心,对燕王府一脉也很敬重优容,是位难得的仁孝君子。而当时在位的宣文帝与徐太后没少打压朱允炯,在作者看来,这定是有奸邪在朝中向宣文帝进谗言之故,感叹为何没有正直臣子向皇帝说明真相?
作者肯定是北平人,性子还有些天真,他八成没有离开过北平吧?很可能也不是官宦世家出身,否则怎会看不出来?宣文帝打压朱允炯,哪里是听信了谗言?分明就是为了打击报复曾经的皇位竞争对手呀!谁叫永乐帝在世时最喜爱的皇子就是朱允炯,差一点儿就把太子给换掉了呢?
谢慕林翻了翻书后面,发现作者一点儿都没写朱允炯去世后发生过的事,便知道他定跟这位燕王是同时代的人了。这本书是手抄本,并非印刷本,看起来也很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道宋氏是从哪里得来的。
书中关于北平城历史的内容不多,后面大体形容了一下城中的格局,果然就跟谢慕林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北京城一样,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几个重要的商业区也跟她所知道的一样,那些大的寺庙、道观的位置不变,皇城格局也差不多,几个本该是王府的地方,好象成了高官显宦家的官邸,又或是燕王府建造来与民同乐的公共花园。
后面还有北平城的风俗,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做什么活动,吃什么食物,各种规矩,清清楚楚,详详细细。这个年代分明还没有女真入关,但北平城里的风俗,却明显地带上了清朝的味道,只是这个年代,城中没有满人,也没人说满语,却有几家带有燕王府印记的饽饽铺。
谢慕林感叹不已,她怀疑永乐帝很有可能就是老北京人,穿越之后思乡太甚,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但想到他最后落得那样的结果,也挺可怜的。谢慕林不打算评价太多。
船很快就到达了谢家湾的老宅。谢慕林跟着母亲文氏下了船,站在码头上时,发现那个小小的木码头似乎牢靠了不少,好象被人修整过了。
前来迎接的马路遥夫妻向文氏禀报,后山那处小砖窑已经收拾出来了,由于采买了一小批用来修整老宅的木材、砖石等等,考虑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原材料会运送到谢家湾来,那个破旧的小码头实在太不可靠了,万一哪天塌了怎么办?所以就拿现成的材料稍稍加固了一番,眼下码头比先前结实多了,可以用很长时间。等到老宅修整完毕,他们再重新修码头也不迟。
这是老成之举,文氏自然不会反对,谢慕林也只有叫好的份。文氏听说谢老太太还未醒来,便命善姐取了给下人们带的月钱与奖赏,进门后先嘉奖了留守在此的男女仆妇一番,还把珍珠与何婆子先后叫过来,着重赏赐,以慰劳她们这些日子的辛苦。
等下人欢欢喜喜地散去,文氏方才小心翼翼地问留下来的珍珠:“老太太这会子可醒了?”见对方点头,便咽了咽口水,再问,“那老太太昨儿晚上睡得如何?眼下心情可好?病情可有起色么?我想带着真姐儿去给她老人家请安,不知道……方不方便?”
第317章 固执
谢老太太面对文氏的时候,跟对谢慕林的态度可不一样。
明明还是那副有气无力的虚弱样,她就能在文氏面前撑起一个威风恶婆婆的架子来,板着脸没好气地说:“你还记得来见我?我还以为你已经认定了宋氏这一个婆婆,就不管我死活了呢!”
即使文氏早就做过心理准备了,被她这么一骂,也先心虚了几分,缩着脖子低声赔罪:“实在是这几日事多忙乱,族里又有事务,儿媳脱不开身。老太太您先前又说过,不许把您在老宅的消息告诉族里人,儿媳没敢告假,这才耽搁了。老太太恕罪。”
谢老太太从鼻子里喷出一股气:“哼,如今肯在我面前自称儿媳了?不是说不认我这个婆婆么?!”
谢慕林在旁忽然笑了一下。她能猜到文氏会如何回答。
果然,文氏老老实实地把宋氏之前的话告诉了谢老太太,道:“二老太太宽厚仁爱,儿媳心里也安心多了,今后必定会好生孝敬二老的。”
谢老太太早已涨红了脸,双眼几乎要冒出火来:“放屁!宋氏那贱人装模作样,分明就是故意气我来的!儿子本来就是我的儿子,儿媳本来就是我的儿媳,孙子孙女也本来就是我的孙子孙女,我用得着她可怜?!看我不大耳刮子扇回去!族里的人都是瞎了眼,居然把那贱人当好人了?!”
文氏听得目瞪口呆,慌忙劝说:“老太太您别生气,有话好好说,二老太太当真不是那个意思,她是一片好心……”
谢老太太啐了她一口:“给我闭嘴吧!你到底是谁的媳妇呀?!怎么胳膊尽往外拐?!”
文氏讷讷地说:“儿媳……本就是二房的人呀……”
谢老太太被噎住了,一口气没上来,顿时咳得撕心裂肺的。文氏慌忙上前抚胸拍背,被她一把甩开了,还是珍珠与何婆子手忙脚乱地上前替她抒解,她才觉得好受了些。
文氏眼圈红红地站在一旁,咬了咬唇,只觉得谢老太太果然不讲理得很,也映衬得宋氏更加的宽厚慈爱,通情达理了。
谢慕林在旁看了一会儿戏,心里可不打算让谢老太太继续骂人,便上前劝说:“老太太有什么可气的呢?二老太太在族中多年,施恩无数,又没坑过人,族里当然只会说她好的。老太太您就不一样了,您当年一声不吭变卖了家中产业,害得无数族人失了生计,损失惨重,别说您没理,就算有理,他们也不会喜欢您的。这不过是因果报应,您又有什么好抱怨的?与其骂我娘,倒不如平心静气,安心养病。等您身体养好了,爱上哪儿去上哪儿去。您一个人住在外头,又不与族人们来往,更是不许我娘与我常来看望,我娘和族人对二老太太是什么想法,又与您何干?”
谢老太太恨恨地瞪了她一眼:“他们不讲理,忘恩负义,还不许我骂了?!当年若不是我们家老太爷立了产业,养活了那群乡下泥腿子,你以为他们能有今日的好日子过呢?!我们家的产业,爱开就开,爱卖就卖,与他们何干?他们没本事另找生计,凭什么怨到我头上?!”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老太太说得是,不如我们明儿去老太爷坟前拜一拜,哭诉一番您心里的委屈,好让他半夜里托梦,骂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一顿?”
谢老太太脸色变了变,打了个冷战,顿时安静下来了:“我病着,哪里动得了?”又好象害怕谢慕林再说谢老太爷的事,转头去对文氏道,“行了,我知道你的孝心了,看过我就回去吧。我早说了,叫你不必来的,你总跑过来算什么?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在这里么?你少出现两回,我也能受少两回气!”
文氏眼圈又是一红,讷讷地行礼,就要告退。她这回倒是没有再可怜兮兮地请求谢老太太原谅,哭着喊着要留下来侍候了。
谢慕林笑眯眯地对谢老太太说:“您怎么这就让我娘走了?大姐姐来了信,说了京里的事,我娘还没向您禀报呢。”
谢老太太顿时来了精神,推开身边的珍珠与何婆子,盯着谢慕林看:“慧姐儿来信了?都在信里说了些什么?!”
谢慕林不答,反而转头去看文氏,一心要让文氏来说。她知道,谢老太太虽然总是欺负文氏,但对文氏说的话,还是挺相信的,因为她认定文氏不可能对她说谎。
文氏果然老实地回答了谢老太太的话。但她一向很有分寸,没有多提京中别家的八卦和宫中的传闻,也不提谢映容的小心思,只是把谢映慧、谢映容与蒋婆子几个的近况说了出来。她心里也清楚谢老太太在害怕些什么,就努力用谢映慧与谢映容如今安然无恙的事实,劝谢老太太宽心。
京城什么危险都没有,她老人家完全可以不用害怕的。
然而谢老太太的想法跟她预料的不太一样,谢映慧平安返家,在前者看来是一直被永宁长公主蒙在鼓里,被发现不知情后,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放回去了;谢映容滞留卞家不肯走,定是危险还未解除,她的重伤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是被人害了,因此还要继续求卞家与卞家的姻亲宁国侯府庇护她;白氏与董慧杰之死证明了永宁长公主的心狠手辣,但信里完全不提旁人的生死,不代表没有别的知情人被灭口,这事儿还得继续打听下去……
听完文氏的述说后,谢老太太还是一脸的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地打发文氏走人:“走吧,没事别过来了,千万不要让人知道我在这里,不然你就是害死我的凶手了!”
文氏懵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完全不明白谢老太太为什么还是不肯相信自己没有危险?
谢慕林推她出门的时候,她还在发怔,半天才不解地问女儿:“我方才说错什么了?老太太为什么不信我?”
谢慕林笑笑:“您又没把大姐信里写的内容全都说出来,老太太一知半解地,人又固执,哪儿会这么容易改变想法?您别担心了,只管去干您想干的事,或者上隔壁院子瞧瞧我叫人试验的水泥地也行。我来劝老太太。”
文氏点点头,有些不放心地提醒女儿:“说话委婉些,别气着老太太了。跟长辈说话,要注意分寸。老太太的病还没好呢,万一她气出个好歹来,别人只会怪到你头上,那你岂不是冤枉?”
谢慕林笑着推她出了院子:“知道了,别担心。老太太其实硬朗得很,哪儿就这么容易气吐血了?”
第318章 疑心
谢慕林回到谢老太太身边的时候,也不跟她争论谢映容有多么的狡猾可恶,就只是拿谢映慧送来的书信,跟她闲聊,还告诉她:“大姐姐在信里其实说了很多京里的八卦传闻,只是娘觉得那些闲话不好随处乱传,所以不跟您说罢了。”
谢老太太正想知道京城里都发生了什么事,便问:“都是些什么闲话?说来给我解解闷?”
“您想听我讲故事解闷的话,就先把早饭吃了吧?吃完之后歇一歇,再喝药。”谢慕林从珍珠手里接过放有一碗江米粥和两碟子新鲜清蒸瓜菜的托盘,放到谢老太太床边的小几上。
谢老太太嫌弃地撇了那清粥小菜几眼,想起杜逢春的医嘱,终究还是把这顿清淡的早饭给吃了。
珍珠欢欢喜喜地把杯盘撤了下去,还对谢慕林说:“蒋妈妈的伤也不知道怎样了,她醒来后可说了自己到底是怎么伤成这样的?大小姐可有在信里提过?”
谢慕林给了珍珠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个捧哏捧得好:“大姐姐说,蒋妈妈的伤已经好了很多,人也可以下地了。但她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受伤的,只知道是被什么东西砸到了后脑。她有些疑心是三妹妹指使人做的,因为她出二门之前,刚刚从大姐姐的院子出来,知道三妹妹对老太太说了谎,正想去向老太太告状呢。不过她没有证据,旁人又在她受伤的地方发现了半块破墙瓦,觉得她应该是被破瓦砸到了。这事儿说不清楚,不过大姐姐还是怀疑三妹妹多些。”
她看了门外一眼:“我娘是不会把这些话告诉旁人的。她说我们自家姐妹有矛盾,自家解决就算了,叫外人知道就是出丑了。”
珍珠干笑了一下,偷偷看谢老太太的神色。谢老太太面上有些不以为然:“阿蒋就是多疑,三丫头能对我说什么谎?她那么胆小,哪里还敢打人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谢慕林笑道,“三妹妹打蒋妈妈做什么?她只是把人打晕,又不是把人打死了,想要灭口也灭不成呀?等蒋妈妈醒过来,还是会把自己知道的事告诉老太太您的。到时候再加上她打人的罪行,岂不是罪加一等?三妹妹就这么有把握,老太太您不会惩罚她?她又不是神仙,还能掐指一算,算到您很快就要出京回到湖阴,跟她隔着几百里远。等到蒋妈妈醒过来能告状时,您已经不在京里了。”
谢老太太的表情顿了一顿,随即轻蔑地一笑:“三丫头要是有这本事,咱们家还能落到如今这个境地?”
谢慕林笑笑,道:“所以呀,蒋妈妈也就是自己疑神疑鬼罢了,根本没有证据。反正三妹妹也不在家住,顶多就是金姨娘那边跟她吵几句。不过大姐姐去卞家接三妹妹,三妹妹不肯回,大姐姐改叫金姨娘去照顾她,金姨娘也不肯去,还装起了病。原本金萱堂在蒋妈妈受伤、何妈妈与珍珠姐姐离开后,就是金姨娘管事的。蒋妈妈趁着她装病,又把掌院大权给拿回来了,一点儿都没吃亏。娘今儿过来给您请安,把您的行李给捎过来了,就是蒋妈妈亲自收拾的呢。”
谢老太太哼哼几声,撇了撇嘴。她不在家,她的院子,自然该由她的人来管着。金锦算哪根葱?不过是借住的罢了,一个贱妾还有脸管起老太太的院子了?谁给她的脸?!
她漫不经心地说:“金锦就是没规矩,慧姐儿叫她去照看三丫头,她听话就是了,有什么好闹的?”谢映容受了重伤,不得不托庇于卞家,身边连个可信的亲人都没有,怪可怜的。金锦既然疼女儿,就该去卞家帮忙,装什么病?!
谢慕林说:“说来也奇怪,三妹妹当日受的伤不轻,消息传回家里,金姨娘应该很担心才是。结果这前后大半个月过去了,她一次都没去过卞家看望,连大姐姐都去过两回呢。看她那样子,也不象是不关心女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宁可装病也不去。后来还是她的丫头香桃,私底下告诉大姐,说金姨娘是怕卞家人看到她,就想起三妹妹是她生的,出身不够尊贵,就算原本有心要给三妹妹说门好亲事,也会打消了主意。”
谢老太太挑了挑眉头:“好亲事?卞家那样的破落户,能给三丫头说什么亲事?别笑掉人家大牙了!”她还真的嗤笑了一番,说了许多看不起卞家的话。她与卞老太太来往过几个月,还与慧圆街的住户结交,心里自然清楚他家的底细。卞家也就是老一辈出过官罢了,如今的当家人还是个举人,考了不知多少年,都是落榜的结果,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他家也没有年龄适合的儿子,想娶媳妇还不知要等多少年呢!
谢慕林却跟她说:“卞老太太的女儿嫁给了宁国侯的嫡长子,如今生有一个十几岁的外孙,名叫程笃,听说很受宁国侯的喜爱,生得好又前途光明。三妹妹其实就是在打这个人的主意。她这么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当初咱们家还在北门桥住着的时候,不是听说了王家遭遇大火的消息吗?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当时划船去看火灾现场,在那儿遇见江家兄弟和程笃。三妹妹那时就盯着程笃看了半天,眼睛都不带眨的。哥哥们叫她走了,她还舍不得挪脚呢。后来我们兄妹几个听说三妹妹陪老太太住在承恩寺后街时,跟程笃的外家交好,心里就明白她在想什么了。”
说到这里,谢慕林就重重地叹了口气:“三妹妹这是糊涂了。宁国侯看重程笃这个嫡长孙,是有心要为他说一门好亲事,给他提供助力,省得宁国侯夫人与宁国侯世子仗着曹家的势打压长房一脉的。三妹妹的家世出身能拿得出手吗?宁国侯怎么可能会答应?虽然现在听说宁国侯夫人对她另眼相看,好象真有意要把她说给程笃似的,但她要是真的嫁给了程笃,就等于是断了程笃的青云路,人家还不知道怎么恨她呢。她一心盼着卞家人能替她说好话,拼命讨好人家,却不知道卞家人也盼着程笃好,再喜欢她,也没有为她牺牲亲外孙的道理。”
谢老太太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神色变幻不定。她想起了在承恩寺后街时的经历,当时谢映容确实是一直刻意与卞家交好来着。明明卞家那胖丫头无才无貌,人也蠢笨不堪,也不知道谢映容到底看上她什么了,非要与她交好,还总是在她受了卞家老太婆的气后,拼命劝她与对方和好……
倘若当时谢映容就打着要嫁给人家外孙的主意,那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那谢映容住进卞家,请求卞家姻亲宁国侯府的庇护……到底是真有那个必要,还是为了谋算这门亲事,才故意为之呢?
文氏与宛琴商议:“慧姐儿一个人在京城住着,金姨娘又告病,也不知道她们日子过得如何了。老太太南下时,带走了宅中大半银钱。虽说慧姐儿手里不缺财物,但那些是她日后安身立命之物,怎能叫她现在就动用了?我们还是算算手头的账,若能抽出一笔银钱来,送回京中,也能叫慧姐儿过得宽松些。”
宛琴虽然觉得谢家这三瓜两枣的银子压根儿供不起谢映慧的锦衣玉食,后者手里有的是钱财,还用得着稀罕文氏送回去的几两银子?可这便宜是给旧主曹氏之女的,又是文氏主动提出,她当然不会反对。但是开口说好之前,她旋即想到,若是老家这边可用的银钱少了,她的一双儿女岂不是要受委屈?
宛琴立刻闭了嘴,犹豫了一会儿,方才进言:“大小姐应该不差这点银子。况且老太太还要养病,老宅又要翻修,几位哥儿上学读书也要花钱,哪里抽得出余钱来?京中大宅闲置的物品多,让大小姐典当几件,贴补家用,也就是了。”
文氏眉头微皱,想起女儿谢慕林前不久给她算的账,觉得还是能省出一笔钱的。京中大宅东西固然不少,可典当东西换钱,并不是什么体面的做法。以谢映慧的脾气,是绝不会答应的。
文氏正苦恼,谢徽之便笑着对兄弟姐妹们说了:“大姐如今是不是恼了老太太了?你们瞧她在信尾处只向太太请安,向我们问候,却只字不提老太太,可不是守礼数的做法。”
谢慕林心知谢徽之同样看谢映慧不顺眼,总是忍不住要讽刺几句,便横了他一眼道:“老太太再三说过,不许跟京里人提她的下落的。大姐先前在信里说知道了老太太的事,可以安心了,便已算犯规,后面本就不该再提,你多什么嘴呢?”边说边给谢徽之使眼色,叫他好歹看在谢显之的面上,别无事生非。
谢徽之撇撇嘴,给谢显之面子,转了话题:“说起来,大姐姐在信里说起了永宁长公主府的消息,还有覆舟山那件事的后续,老太太那边也该安心了吧?本就什么事都没有,她老人家偏要自己吓唬自己,还不许家里人通信时提到她,实在荒唐得很。早些让老太太知道实情,也早些解了咱们通信的忌讳了。”
谢慕林知道他又盯上了谢映容,便道:“明儿我回老宅,就跟老太太提这事儿。”谢老太太执意不肯说出她与谢映容有些什么秘密,那有什么要紧呢?谢慕林只需要把谢映慧信中透露的讯息告诉她知道就行了。实情如何,谢老太太自己就能判断。倘若到了这个份上,谢老太太还是坚决相信谢映容,那谢慕林也没话说,只得由得她去了。
谢显之有些担忧地与谢谨之谈论曹家那边的动静,谢映芬拉着弟弟谢涵之聊起了马三公子的画作,然后引申到了京中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宛琴神思不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文氏揪着帕子,在心中算着家里的账目,开始考虑把今年冬天的新衣花销,也省下一笔来。
谢慕林从谢显之手里拿过了谢映慧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了好几处被谢显之隐瞒下来的内容,抿唇忍住笑意,看了犹未察觉的谢显之一眼,把信还了回去,便环视众人一圈,小声对文氏说:“娘,时候不早了,信已经读完,咱们就散了吧?”
文氏醒过神来,忙道:“是了,时候不早了。方才我好象听到有人敲了二更。明儿大家还要早起呢,都回去歇息吧。”
众人忙起身向她行礼告退,各自散去。谢慕林也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梳洗睡觉。
她想起谢映慧信里的内容,微微露出了笑意。
既然谢映慧会在信里用春秋笔法带过白氏与董慧杰的死讯,可见这件丑事并未在京中宣扬开来,除了两位当事人,也就是董慧杰的母亲歧山伯夫人明白受到了伤害。东宫选妃开始后,赵家小姐固然是继续受到了流言蜚语的攻击,但太后与永宁长公主都心知是怎么回事,见她闭口不提实情,心里只会对她更加欣赏。太子因流言嫌弃赵小姐,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曹皇后的谋算落空不说,太后与永宁长公主也会对太子有所不满吧?
就是不知道歧山伯的那位嫡长子,还有当日曾在道观内不知做了什么事的萧瑞,眼下际遇如何了。谢慕林总有一种感觉,他们或许比当时在道观里的所有人,都更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谢慕林一边发散着思维,一边慢慢进入了梦乡,一夜好睡。
次日清晨起来,谢慕林梳洗过,又吩咐梨儿与翠蕉收拾好了行李,便自行去正院与母亲文氏会合。她们陪其他人一道用了早饭,便移步二房,向二老太太宋氏请安。
谢慕林还有一件事要请求宋氏。她今日要回老宅侍疾,虽然当中有回谢家角上闺学课程的时候,但其他时候总要找些事情打发时间。水泥有其他人操作,老宅翻修也用不着她动手,她完全可以多借几本书做消遣。既然昨天晚上提起了北平城,她正好借几本与北平有关的书,多多了解一下这个在穿越者永乐帝主持下建立起来的城市。
她想知道,这个北平城,与她所知道的北京,有多少相似之处?
第316章 闲书
谢慕林借书的事,进行得不是很顺利。
宋氏很大方地允许她借走那些关于北平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的杂书,但不同意她将有关北平城与燕地历史的书籍拿走。
杂书在宋氏看来并不太重要,拿来消遣是无妨的。但关于历史的书,那是经史子集的一部分,只能在二房宅子的前院翻阅或抄录,不能带出二房的大门。
谢慕林猛然惊醒,她是从小就习惯了看书、买书的人了,在现代社会,一般的书根本不值钱,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或者名家名作,其他书在她看来都是寻常事。可在现在这个时代,书籍还是十分贵重的。宋氏是书香门第的女眷,当然会十分珍视家中的藏书。
谢慕林察觉到,自己之前烧了几本买来的“被虫蛀了”的旧书,对于书的态度可能有些轻忽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惹来宋氏的不快?
还好宋氏一直都是态度轻切地与她说话:“那几本书写的是国朝历史,外头已经不容易找到了。若是你带走了,万一族中有别的族叔伯、族兄弟来借阅,却找不到书,那可怎么办?你只管带着那几本闲书走就是,那些书,他们做书生的一般不会看的,自进了我们家的大门,也就只有你梅珺姑姑与沅沅表妹曾经翻看过罢了。等你三祖母的病好了,你回家来,再来我这里借那几本书看。若有看不懂的,只管来问我。”
谢慕林只能乖巧地应下,便带了两三本闲书,与母亲一道告辞离开。
她心里暗想,以后恐怕不能再随便找些破烂旧书回来做幌子,烧了充作书房空间里那些资料的“出处”了。她抄录下来的东西也没多少,将来还得继续想别的办法掩饰才行。
坐船往老宅去的时候,文氏因为昨儿晚上一直有心事,没睡好,这会子便忍不住头一点一点地打起了瞌睡。谢慕林也不去扰她,翻开刚刚借来的闲书,看了几页,心里顿时一喜。
这本虽然是闲书,但因为说的是北平城的风土人情,也顺带提了提这座城的历史,前朝时如何,燕王朱棣坐镇时如何,朱棣之后从皇室入继的燕王朱允炯如何,北平城的建设工程,就是在朱允炯手里结束的。据说他按照永乐帝的图纸完成了城市与王宫的大体格局,虽然因为成本以及规格等众多原因,未能将图纸一五一十地在现实中呈现出来,但城中街区划分、道路名称、官署分布等等,都是照着永乐帝生前意愿进行的。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朱允炯几乎把永乐帝生前给他留的私房钱都花光了,连燕王府的收入都花了不少。他在燕王任上那几年,日子过得相当朴素,除了军费不打折,几乎是能省则省,而且所有花销都是优先从自己省起。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北平城的建造上,军事上倚重燕王府本来重用的武将,行政上也不会插手燕王府本来的文臣的工作,好象除了经营产业生财,与花钱建造北平城以外,什么都不做。成亲、生子,全都一切从简。等他把北平城建设完成了,他人也快死了。
这本书的作者对朱允炯的品行十分推崇,认为他虽然是被仓促过继到燕王府的,却时刻不忘对皇帝生父的孝心,对燕王府一脉也很敬重优容,是位难得的仁孝君子。而当时在位的宣文帝与徐太后没少打压朱允炯,在作者看来,这定是有奸邪在朝中向宣文帝进谗言之故,感叹为何没有正直臣子向皇帝说明真相?
作者肯定是北平人,性子还有些天真,他八成没有离开过北平吧?很可能也不是官宦世家出身,否则怎会看不出来?宣文帝打压朱允炯,哪里是听信了谗言?分明就是为了打击报复曾经的皇位竞争对手呀!谁叫永乐帝在世时最喜爱的皇子就是朱允炯,差一点儿就把太子给换掉了呢?
谢慕林翻了翻书后面,发现作者一点儿都没写朱允炯去世后发生过的事,便知道他定跟这位燕王是同时代的人了。这本书是手抄本,并非印刷本,看起来也很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道宋氏是从哪里得来的。
书中关于北平城历史的内容不多,后面大体形容了一下城中的格局,果然就跟谢慕林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北京城一样,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几个重要的商业区也跟她所知道的一样,那些大的寺庙、道观的位置不变,皇城格局也差不多,几个本该是王府的地方,好象成了高官显宦家的官邸,又或是燕王府建造来与民同乐的公共花园。
后面还有北平城的风俗,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做什么活动,吃什么食物,各种规矩,清清楚楚,详详细细。这个年代分明还没有女真入关,但北平城里的风俗,却明显地带上了清朝的味道,只是这个年代,城中没有满人,也没人说满语,却有几家带有燕王府印记的饽饽铺。
谢慕林感叹不已,她怀疑永乐帝很有可能就是老北京人,穿越之后思乡太甚,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但想到他最后落得那样的结果,也挺可怜的。谢慕林不打算评价太多。
船很快就到达了谢家湾的老宅。谢慕林跟着母亲文氏下了船,站在码头上时,发现那个小小的木码头似乎牢靠了不少,好象被人修整过了。
前来迎接的马路遥夫妻向文氏禀报,后山那处小砖窑已经收拾出来了,由于采买了一小批用来修整老宅的木材、砖石等等,考虑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原材料会运送到谢家湾来,那个破旧的小码头实在太不可靠了,万一哪天塌了怎么办?所以就拿现成的材料稍稍加固了一番,眼下码头比先前结实多了,可以用很长时间。等到老宅修整完毕,他们再重新修码头也不迟。
这是老成之举,文氏自然不会反对,谢慕林也只有叫好的份。文氏听说谢老太太还未醒来,便命善姐取了给下人们带的月钱与奖赏,进门后先嘉奖了留守在此的男女仆妇一番,还把珍珠与何婆子先后叫过来,着重赏赐,以慰劳她们这些日子的辛苦。
等下人欢欢喜喜地散去,文氏方才小心翼翼地问留下来的珍珠:“老太太这会子可醒了?”见对方点头,便咽了咽口水,再问,“那老太太昨儿晚上睡得如何?眼下心情可好?病情可有起色么?我想带着真姐儿去给她老人家请安,不知道……方不方便?”
第317章 固执
谢老太太面对文氏的时候,跟对谢慕林的态度可不一样。
明明还是那副有气无力的虚弱样,她就能在文氏面前撑起一个威风恶婆婆的架子来,板着脸没好气地说:“你还记得来见我?我还以为你已经认定了宋氏这一个婆婆,就不管我死活了呢!”
即使文氏早就做过心理准备了,被她这么一骂,也先心虚了几分,缩着脖子低声赔罪:“实在是这几日事多忙乱,族里又有事务,儿媳脱不开身。老太太您先前又说过,不许把您在老宅的消息告诉族里人,儿媳没敢告假,这才耽搁了。老太太恕罪。”
谢老太太从鼻子里喷出一股气:“哼,如今肯在我面前自称儿媳了?不是说不认我这个婆婆么?!”
谢慕林在旁忽然笑了一下。她能猜到文氏会如何回答。
果然,文氏老老实实地把宋氏之前的话告诉了谢老太太,道:“二老太太宽厚仁爱,儿媳心里也安心多了,今后必定会好生孝敬二老的。”
谢老太太早已涨红了脸,双眼几乎要冒出火来:“放屁!宋氏那贱人装模作样,分明就是故意气我来的!儿子本来就是我的儿子,儿媳本来就是我的儿媳,孙子孙女也本来就是我的孙子孙女,我用得着她可怜?!看我不大耳刮子扇回去!族里的人都是瞎了眼,居然把那贱人当好人了?!”
文氏听得目瞪口呆,慌忙劝说:“老太太您别生气,有话好好说,二老太太当真不是那个意思,她是一片好心……”
谢老太太啐了她一口:“给我闭嘴吧!你到底是谁的媳妇呀?!怎么胳膊尽往外拐?!”
文氏讷讷地说:“儿媳……本就是二房的人呀……”
谢老太太被噎住了,一口气没上来,顿时咳得撕心裂肺的。文氏慌忙上前抚胸拍背,被她一把甩开了,还是珍珠与何婆子手忙脚乱地上前替她抒解,她才觉得好受了些。
文氏眼圈红红地站在一旁,咬了咬唇,只觉得谢老太太果然不讲理得很,也映衬得宋氏更加的宽厚慈爱,通情达理了。
谢慕林在旁看了一会儿戏,心里可不打算让谢老太太继续骂人,便上前劝说:“老太太有什么可气的呢?二老太太在族中多年,施恩无数,又没坑过人,族里当然只会说她好的。老太太您就不一样了,您当年一声不吭变卖了家中产业,害得无数族人失了生计,损失惨重,别说您没理,就算有理,他们也不会喜欢您的。这不过是因果报应,您又有什么好抱怨的?与其骂我娘,倒不如平心静气,安心养病。等您身体养好了,爱上哪儿去上哪儿去。您一个人住在外头,又不与族人们来往,更是不许我娘与我常来看望,我娘和族人对二老太太是什么想法,又与您何干?”
谢老太太恨恨地瞪了她一眼:“他们不讲理,忘恩负义,还不许我骂了?!当年若不是我们家老太爷立了产业,养活了那群乡下泥腿子,你以为他们能有今日的好日子过呢?!我们家的产业,爱开就开,爱卖就卖,与他们何干?他们没本事另找生计,凭什么怨到我头上?!”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老太太说得是,不如我们明儿去老太爷坟前拜一拜,哭诉一番您心里的委屈,好让他半夜里托梦,骂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一顿?”
谢老太太脸色变了变,打了个冷战,顿时安静下来了:“我病着,哪里动得了?”又好象害怕谢慕林再说谢老太爷的事,转头去对文氏道,“行了,我知道你的孝心了,看过我就回去吧。我早说了,叫你不必来的,你总跑过来算什么?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在这里么?你少出现两回,我也能受少两回气!”
文氏眼圈又是一红,讷讷地行礼,就要告退。她这回倒是没有再可怜兮兮地请求谢老太太原谅,哭着喊着要留下来侍候了。
谢慕林笑眯眯地对谢老太太说:“您怎么这就让我娘走了?大姐姐来了信,说了京里的事,我娘还没向您禀报呢。”
谢老太太顿时来了精神,推开身边的珍珠与何婆子,盯着谢慕林看:“慧姐儿来信了?都在信里说了些什么?!”
谢慕林不答,反而转头去看文氏,一心要让文氏来说。她知道,谢老太太虽然总是欺负文氏,但对文氏说的话,还是挺相信的,因为她认定文氏不可能对她说谎。
文氏果然老实地回答了谢老太太的话。但她一向很有分寸,没有多提京中别家的八卦和宫中的传闻,也不提谢映容的小心思,只是把谢映慧、谢映容与蒋婆子几个的近况说了出来。她心里也清楚谢老太太在害怕些什么,就努力用谢映慧与谢映容如今安然无恙的事实,劝谢老太太宽心。
京城什么危险都没有,她老人家完全可以不用害怕的。
然而谢老太太的想法跟她预料的不太一样,谢映慧平安返家,在前者看来是一直被永宁长公主蒙在鼓里,被发现不知情后,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放回去了;谢映容滞留卞家不肯走,定是危险还未解除,她的重伤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是被人害了,因此还要继续求卞家与卞家的姻亲宁国侯府庇护她;白氏与董慧杰之死证明了永宁长公主的心狠手辣,但信里完全不提旁人的生死,不代表没有别的知情人被灭口,这事儿还得继续打听下去……
听完文氏的述说后,谢老太太还是一脸的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地打发文氏走人:“走吧,没事别过来了,千万不要让人知道我在这里,不然你就是害死我的凶手了!”
文氏懵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完全不明白谢老太太为什么还是不肯相信自己没有危险?
谢慕林推她出门的时候,她还在发怔,半天才不解地问女儿:“我方才说错什么了?老太太为什么不信我?”
谢慕林笑笑:“您又没把大姐信里写的内容全都说出来,老太太一知半解地,人又固执,哪儿会这么容易改变想法?您别担心了,只管去干您想干的事,或者上隔壁院子瞧瞧我叫人试验的水泥地也行。我来劝老太太。”
文氏点点头,有些不放心地提醒女儿:“说话委婉些,别气着老太太了。跟长辈说话,要注意分寸。老太太的病还没好呢,万一她气出个好歹来,别人只会怪到你头上,那你岂不是冤枉?”
谢慕林笑着推她出了院子:“知道了,别担心。老太太其实硬朗得很,哪儿就这么容易气吐血了?”
第318章 疑心
谢慕林回到谢老太太身边的时候,也不跟她争论谢映容有多么的狡猾可恶,就只是拿谢映慧送来的书信,跟她闲聊,还告诉她:“大姐姐在信里其实说了很多京里的八卦传闻,只是娘觉得那些闲话不好随处乱传,所以不跟您说罢了。”
谢老太太正想知道京城里都发生了什么事,便问:“都是些什么闲话?说来给我解解闷?”
“您想听我讲故事解闷的话,就先把早饭吃了吧?吃完之后歇一歇,再喝药。”谢慕林从珍珠手里接过放有一碗江米粥和两碟子新鲜清蒸瓜菜的托盘,放到谢老太太床边的小几上。
谢老太太嫌弃地撇了那清粥小菜几眼,想起杜逢春的医嘱,终究还是把这顿清淡的早饭给吃了。
珍珠欢欢喜喜地把杯盘撤了下去,还对谢慕林说:“蒋妈妈的伤也不知道怎样了,她醒来后可说了自己到底是怎么伤成这样的?大小姐可有在信里提过?”
谢慕林给了珍珠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个捧哏捧得好:“大姐姐说,蒋妈妈的伤已经好了很多,人也可以下地了。但她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受伤的,只知道是被什么东西砸到了后脑。她有些疑心是三妹妹指使人做的,因为她出二门之前,刚刚从大姐姐的院子出来,知道三妹妹对老太太说了谎,正想去向老太太告状呢。不过她没有证据,旁人又在她受伤的地方发现了半块破墙瓦,觉得她应该是被破瓦砸到了。这事儿说不清楚,不过大姐姐还是怀疑三妹妹多些。”
她看了门外一眼:“我娘是不会把这些话告诉旁人的。她说我们自家姐妹有矛盾,自家解决就算了,叫外人知道就是出丑了。”
珍珠干笑了一下,偷偷看谢老太太的神色。谢老太太面上有些不以为然:“阿蒋就是多疑,三丫头能对我说什么谎?她那么胆小,哪里还敢打人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谢慕林笑道,“三妹妹打蒋妈妈做什么?她只是把人打晕,又不是把人打死了,想要灭口也灭不成呀?等蒋妈妈醒过来,还是会把自己知道的事告诉老太太您的。到时候再加上她打人的罪行,岂不是罪加一等?三妹妹就这么有把握,老太太您不会惩罚她?她又不是神仙,还能掐指一算,算到您很快就要出京回到湖阴,跟她隔着几百里远。等到蒋妈妈醒过来能告状时,您已经不在京里了。”
谢老太太的表情顿了一顿,随即轻蔑地一笑:“三丫头要是有这本事,咱们家还能落到如今这个境地?”
谢慕林笑笑,道:“所以呀,蒋妈妈也就是自己疑神疑鬼罢了,根本没有证据。反正三妹妹也不在家住,顶多就是金姨娘那边跟她吵几句。不过大姐姐去卞家接三妹妹,三妹妹不肯回,大姐姐改叫金姨娘去照顾她,金姨娘也不肯去,还装起了病。原本金萱堂在蒋妈妈受伤、何妈妈与珍珠姐姐离开后,就是金姨娘管事的。蒋妈妈趁着她装病,又把掌院大权给拿回来了,一点儿都没吃亏。娘今儿过来给您请安,把您的行李给捎过来了,就是蒋妈妈亲自收拾的呢。”
谢老太太哼哼几声,撇了撇嘴。她不在家,她的院子,自然该由她的人来管着。金锦算哪根葱?不过是借住的罢了,一个贱妾还有脸管起老太太的院子了?谁给她的脸?!
她漫不经心地说:“金锦就是没规矩,慧姐儿叫她去照看三丫头,她听话就是了,有什么好闹的?”谢映容受了重伤,不得不托庇于卞家,身边连个可信的亲人都没有,怪可怜的。金锦既然疼女儿,就该去卞家帮忙,装什么病?!
谢慕林说:“说来也奇怪,三妹妹当日受的伤不轻,消息传回家里,金姨娘应该很担心才是。结果这前后大半个月过去了,她一次都没去过卞家看望,连大姐姐都去过两回呢。看她那样子,也不象是不关心女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宁可装病也不去。后来还是她的丫头香桃,私底下告诉大姐,说金姨娘是怕卞家人看到她,就想起三妹妹是她生的,出身不够尊贵,就算原本有心要给三妹妹说门好亲事,也会打消了主意。”
谢老太太挑了挑眉头:“好亲事?卞家那样的破落户,能给三丫头说什么亲事?别笑掉人家大牙了!”她还真的嗤笑了一番,说了许多看不起卞家的话。她与卞老太太来往过几个月,还与慧圆街的住户结交,心里自然清楚他家的底细。卞家也就是老一辈出过官罢了,如今的当家人还是个举人,考了不知多少年,都是落榜的结果,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他家也没有年龄适合的儿子,想娶媳妇还不知要等多少年呢!
谢慕林却跟她说:“卞老太太的女儿嫁给了宁国侯的嫡长子,如今生有一个十几岁的外孙,名叫程笃,听说很受宁国侯的喜爱,生得好又前途光明。三妹妹其实就是在打这个人的主意。她这么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当初咱们家还在北门桥住着的时候,不是听说了王家遭遇大火的消息吗?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当时划船去看火灾现场,在那儿遇见江家兄弟和程笃。三妹妹那时就盯着程笃看了半天,眼睛都不带眨的。哥哥们叫她走了,她还舍不得挪脚呢。后来我们兄妹几个听说三妹妹陪老太太住在承恩寺后街时,跟程笃的外家交好,心里就明白她在想什么了。”
说到这里,谢慕林就重重地叹了口气:“三妹妹这是糊涂了。宁国侯看重程笃这个嫡长孙,是有心要为他说一门好亲事,给他提供助力,省得宁国侯夫人与宁国侯世子仗着曹家的势打压长房一脉的。三妹妹的家世出身能拿得出手吗?宁国侯怎么可能会答应?虽然现在听说宁国侯夫人对她另眼相看,好象真有意要把她说给程笃似的,但她要是真的嫁给了程笃,就等于是断了程笃的青云路,人家还不知道怎么恨她呢。她一心盼着卞家人能替她说好话,拼命讨好人家,却不知道卞家人也盼着程笃好,再喜欢她,也没有为她牺牲亲外孙的道理。”
谢老太太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神色变幻不定。她想起了在承恩寺后街时的经历,当时谢映容确实是一直刻意与卞家交好来着。明明卞家那胖丫头无才无貌,人也蠢笨不堪,也不知道谢映容到底看上她什么了,非要与她交好,还总是在她受了卞家老太婆的气后,拼命劝她与对方和好……
倘若当时谢映容就打着要嫁给人家外孙的主意,那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那谢映容住进卞家,请求卞家姻亲宁国侯府的庇护……到底是真有那个必要,还是为了谋算这门亲事,才故意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