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72节
  她以后真是要看清楚周围,才能说话了,不可再象今日这般迷糊下去。
  谢慕林装作没有察觉到谢映容的目光,淡定地在她对面坐下。随着谢映芬登车,谢家一行人也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只是他们没走出多远,便瞧见有几骑快马从远处飞奔而至,在观前匆匆跃下,直奔入道观之中。为首的男子约摸有四十来岁了,脸色十分难看。而他带来的随从,更是个个人高马大,孔武有力,看起来十分不好惹。
  这些人该不会是来闹事的吧?今日道观中办打醮会的可是赵家人呀!还有什么长公主府,歧山伯府之类的达官贵人在,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来闹事?虽然赵家那位传闻中即将会成为太子妃的小姐已经先行离开了,可赵家还有这么多女眷在呢,谁打上门来,打的都是赵家的脸。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谢徽之掀起车帘,探头张望了半晌,回头对两位兄长道:“那人瞧着象是歧山伯府。今日赵家打醮,歧山伯的妻儿也是座上客,他这么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是要做什么?”
  谢显之也皱起了眉头。他听说过些歧山伯府的事,对他家的行事作风很是不喜,因此不爱与他家接触。歧山伯的那位嫡长子,虽说处境可怜,但本人也太过纨绔了,不值得结交。而且,传闻中这位嫡长子还与柱国将军府的子弟交情莫逆,更与曹家的外孙不是一路人了。
  谢谨之则说:“歧山伯没有理由,断不敢冒犯赵家。他匆忙前来,兴许是有要事。我们都是外人,不必过问太多。”
  谢徽之耸耸肩:“那好,反正我们也快要离开京城了,没功夫打听别人家的琐事。”
  谢家一行人顺利来到了码头,又改走水路,回到了珍珠桥的大宅。这时候天都黑了。
  文氏与小辈们侍奉谢老太太回到金萱堂,大金姨娘已经备好了晚饭。一家人索性就留下来用了餐,然后文氏方才带着谢慕林兄妹等人返回贡院西街。
  等到他们进了家门,外头更夫都打过一更天了。
  所有人疲惫不堪,又热又渴,连忙各自回房梳洗。待忙完了,文氏一身干爽地回到前厅,叫来丫头婆子,打算过问今日家务,却听得留守在家的婆子报上了一个喜讯。
  今日因妻子计氏不慎摔伤,而取消了前往珍珠桥向谢老太太请安计划的谢谨昆,亲自过来报喜。计氏晕倒,并非中暑,而是怀孕了,胎相还有些不稳。但是这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谢谨昆与计氏成婚三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文氏喜出望外,连忙通知了儿女们,连疲累都顾不上了。贡院西街这一片,宵禁并不严。她索性带上善姐与两个婆子,立刻前往谢谨昆家,看望受伤的孕妇。
  第219章 思索
  文氏大晚上出门,当然不会带上孩子。谢慕林与兄弟姐妹们为堂兄堂嫂高兴完之后,就回了自己屋里歇息。
  她还得面对贴身大丫头的说教。
  梨儿把翠蕉打发走了,关好房门,便开始语重心长地劝诫谢慕林:“姑娘今日见到那位萧二公子时,贸然与他搭话,还聊了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不大妥当。姑娘如今也大了,在外头也该注意男女大防才是。在别人家的地方,莽莽撞撞地与外男说话,要是被人知道了,岂不是坏了名声?”
  谢慕林知道梨儿这样的大丫头,除了服侍姑娘,也有劝诫、教导姑娘的责任。虽然心里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十分严肃地对待她的劝说:“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刚开始是吓一跳,后来就是想打听老太太和三妹妹的下落。以前住在外头的时候,我也时常跟外头的人说话,不管男女老少。那位萧二公子在大理寺当差,我去大理寺牢狱探望爹爹的时候,遇到过他两回,当时与他说话,娘就在旁边,也没觉得不应该。今儿我在道观里找人,一路问了好几个道士,就把他也成道士一样的路人了,心里只想着找人,根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梨儿听了,犹豫了一下:“从前是从前,那时候老爷出了事,姑娘与太太、少爷们流落在外,不得不象普通老百姓一样度日,规矩松泛些,也是有的。可如今咱们家已是三品的官宦人家了,该有的规矩就得重新树起来。否则,叫外人见了,也会觉得姑娘行事不尊重,那就不好了。再说,那位萧公子与道士如何能一样呢?道士是出家人,姑娘若是跟出家人说话,我也就不会多嘴了。”
  谢慕林叹了口气:“我以后多注意就是了。我今日也只是跟他客套两句,后来他与我说了那么多话,我也挺意外的。但听他的口气,应该仅仅是为了让我跟老太太和三妹妹解释清楚原委而已。我总不能扭头就走吧?”
  梨儿的注意力被转开了一些:“姑娘虽然有些不谨慎,但说来也是三姑娘惹祸在先,连累姑娘了。三姑娘今日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前也没见她如此鲁莽过呀?且不说道观并不是我们家的地方,我们也只是去沾光看个戏罢了,还不是正式受邀请去的。那竹舍里有什么人,与三姑娘有何干系?就算里头真的有赵家女眷,人家都不乐意见她了,她又何必非要往里闯?老太太是要与赵家交好,可不是为了得罪人去的。”
  谢慕林道:“她如今脾气越发古怪,也不知道整天都在想些什么。我就是怕三妹妹会窜唆着老太太,在外头闯祸,因此今日才特地追上去的。也不知道赵家那位太太,还有竹舍里那位,会怎么看待三妹妹呢。若是事情传到赵家人耳朵里,老太太的如意算盘就更是打不响了。”
  梨儿又忍不住叹气了。想想三姑娘那行事作派,自家姑娘似乎还好,平日里也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偶尔跟认识的外男说句话,又带着丫头,不是私会,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当时也没旁人路过……
  这么想着,梨儿就不再盯着谢慕林说教了,只叹道:“少爷姑娘们如今都变化好大。老爷出了事,虽然平安高升,家里所有人却都大变样了。世事莫测,真叫人唏嘘。”
  谢慕林微笑着点头称是。等梨儿转过身去忙活自己的事时,她总算松了一口气,借口纳凉,拿了把扇子就出了门。她在院子里散了几圈步,静静思考着今日谢映容的怪异举止。
  这位三妹妹是个重生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做些无聊的事。联想到她千方百计通过谢映慧,怂恿谢老太太今日去道观看戏,莫非上辈子的今天,在道观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谢慕林又想起了竹舍里由始至终没有露过面的所谓歧山伯嫡长子,没有与其他赵家女眷一同离开、而是单独坐马车先行离去的赵小姐,还有谢家人临走时,与他们雇的马车擦身而过的中年骑马男子……听谢徽之回家后提起,谢慕林才知道那位就是歧山伯。歧山伯府的女眷与少爷们,今日也是赵家座上客。莫非道观里真的出了什么事?
  而此时此刻身在金萱堂中的谢映容,抬头望向窗外的星空,也在默默思考着。
  她反省了一下自己的几次疏忽,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套解释的说辞,预备谢慕林问起时搪塞过去。
  就说她因为父亲的遭遇,以及谢家损失的巨额家财,仇视曹家,所以对曹家、皇后、太子以及即将嫁给太子的赵小姐都怀恨在心,才会口不择言好了。二姐姐最多就是教训她一顿,不会随便把那些话乱传出去的。
  谢映容开始盘点今日的得失。虽然没能闯进竹舍,看清楚白氏的那张脸,但她本来也没打算真的闯进去,只是要在那件丑事传开后,吓唬谢老太太罢了。
  上辈子的今日,赵家在覆舟山的家观打醮设戏台,招呼几家交好的达官贵人。其中永宁长公主的二儿媳白氏与嫡亲表弟歧山伯次子有私情,在观中一处静室相会,被赵家一位在观中游览的女眷撞破。慌乱中,白氏奔逃而出,不慎把那位赵太太撞倒在地,令她小产。事情闹大了,歧山伯次子被赵家人当场捉住,白氏却顺利逃脱。
  事后,赵家为报复,追查与歧山伯次子私会的女子身份,为了避免在场的赵小姐因卷入此事而名声受损,提前让赵小姐的母亲陪她坐车离开了。歧山伯赶到后,为救儿子,便与赵家人争吵起来。前来看戏的达官贵人因此听说了事情始末,流言很快传开。
  当时有志让家中女儿争夺太子妃宝座的其他几户人家,拿赵小姐提前离开为由,企图把脏水泼到她身上,诬蔑她与歧山伯次子有染。赵小姐的家人为了证明自家女儿的清白,费尽力气,终于查到了白氏头上,并将真相公之于众,却也因此让永宁长公主母子丢尽了脸面。
  赵氏成为太子妃后,先是不得太子欢心,被良娣王湄如夺宠,又得罪了太后与永宁长公主,在宫中处境艰难。太子后来被陷害,被皇帝赐死,赵家竭力相救不得,反而连累得自家倒台。从头到尾,永宁长公主都没有帮忙说过情,太后也不愿倾力相助。太子死后,太子妃赵氏便一根白绫把自己吊死在了东宫。
  这一切祸患,都是从今日的覆舟山之行而起。
  但这些都跟谢映容没有关系。她上辈子也只是在平南伯府后宅里听下人们聊起这件八卦,具体细节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她利用这件事,吓唬谢老太太,好把人支出金陵城去。
  是的,她后悔了。留下谢老太太,是为了让她的计划更顺利。可谢老太太已经成了她青云路上的障碍。只要能担保日后她说亲时,有谢老太太做主就可以了。眼下,她根本不需要这个障碍,还是早些把对方支走的好。
  第220章 变动
  次日清早,谢慕林与家人一道用早饭。母亲文氏对众人宣布,要做好出发回乡的准备了。
  早在宗房大老爷谢泽山还未离京之时,他的孙子谢谨昆就已经替二房、三房的妇孺们包下了相熟船行里的一艘大船。他们会跟随船行的船队一起出发,但并不在一处起居,这样可以确保一定的独立性,沿途又能得到船队的关照,不必为这一路上的各种关卡、手续、人情往来而操心。雇船的费用,谢璞已经留足了银两。
  那支船队的东主,说来也不是陌生人,其母族便是湖阴县的坐地户,小时候曾在外家住过好几年的功夫,与谢谨昆也是相识的,不是不清楚来历的人家。有这样的渊缘,谢家妇孺在回乡路上,就更加安全稳妥了。
  船队出发的日子早已定好,就在两天后,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但文氏今日却要向家里人宣布一件事,他们原本的返乡计划,需要做出点小小的变动了。
  她对小辈们道:“你们谨昆嫂子月份还浅,先前他夫妻二人根本没察觉,饮食上头便有些不太经心,再加上昨儿又摔了一跤,因此胎相不太好。大夫说,她需得好生静养些日子,等满了四个月,才好下床走动,否则动了胎气,不是玩儿的。而她脚上的伤,更是得养上三个月。伤筋动骨一百天,若不小心养好了,只怕会有后患。我见他们夫妻年轻,家里也没个长辈照看,你们嫂子的娘家人更是离得远,虽然有几个丫头婆子,却又不大擅长照看孕妇,便劝你们谨昆哥,留在家里照看妻子,不必随我们一道上路了。”
  谢显之身为长子,首先表态:“这是应该的。我与二弟、三弟都可以照看家人,谨昆堂兄为我们雇的船,又是相熟船行的,船老大皆是稳重干练之辈,这一路更是走熟了的,想必这一趟船也是万无一失。如此又何必再劳烦堂兄同行,却让堂兄牵挂家眷,日夜不安呢?”
  谢谨之也道:“大哥说得是。湖阴县离金陵其实也不远,这一路水路过去,走慢些也不过是几日功夫罢了。谨昆堂嫂才摔伤了,这几日正需要有人在身边照看,堂兄还是留在家里的好。”
  谢徽之与谢涵之没有意见,谢慕林则表示:“若是堂兄担心我们人生地不熟,路上遇到麻烦也不知该如何解决,那他平日出远门时带的随从里,若有哪位是熟悉道路、又精明能干的,借我们用一用,就更好了。”
  文氏合掌:“这一点我却是疏忽了。你堂兄原也在担心这个来着,我问他借了人,他便更没理由反对了。”
  谢慕林甜甜一笑,心想有这么一个人在,会更安全一些。虽说三位年纪较长的兄弟如今越发稳重了,遇事也很可靠,但毕竟还是半大孩子,少出远门,经验不足。有个老资历跟着,就更加万无一失啦。
  文氏早饭后再次去见谢谨昆夫妻,顺道提借人的事。这回她把几个孩子都带上了。谢谨昆没再反对,就把铺子里最得用的一位陈伙计借给了文氏。
  如此,文氏对于自家返乡之行,就更加安心了。
  这件事需得向谢老太太禀报,但谢慕林担心她老人家又要挑剔生事,文氏软弱,未必能扛得住,便想了个借口,让文氏留在贡院西街的小宅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顺道见一见事先说好要来请安的张俏姐夫妻,自己则与兄弟们一道,坐船前往珍珠桥谢家大宅,应付谢老太太了。
  奇怪的是,谢老太太竟然一直没挑刺儿。她好象还有些心不在焉的,从前一听说谢显之兄弟姐妹们要回湖阴,她总爱阴阳怪气几句,今日却完全不提。随便聊了几句天,就把他们一行人打发出来了。
  就连年纪最小的谢涵之都察觉到有些不对劲:“老太太今儿是不是精神不太好?是昨儿累着了么?”
  谢显之、谢谨之、谢慕林与谢徽之都有同感。不过嘛,难得谢老太太安静一回,他们这些被折腾多了的小辈怎能不珍惜?除了谢显之与谢谨之跑去找珍珠,确认谢老太太并无身体不适以外,其余人等都装作不知情,自去寻谢映慧说话了。
  谢映慧在家觉得很无聊,听闻他们两天后就要走,就更舍不得了。虽然搬回谢家大宅,她就不必受平南伯府某些人的气,但谢老太太对她冷淡了许多,谢映容又难得出一趟金萱堂,她没地方打发时间,想去逛逛园子,还得顾虑在那边进行修整工程的工匠们,因此很是郁闷。
  谢慕林给她出主意:“家里几个书房的藏书,我们之前也就是匆匆整理一回,哥哥们带走了一些近年能用得上的,还剩下好多呢。原是打算,将来如果有需要了,再打发人回来取。但哥哥们要读书,肯定没空回来,书僮们能识字就不错了,哪里分得清哪些书好,哪些书没意思?现在大姐姐要是太过无聊了,不妨把那些书拿出来,重新归门别类。那将来哥哥们要派人回来取书,就方便多了。大姐姐的学问,哪里是书僮们能比得上的?”
  谢映慧哂道:“这活计也无趣得很,偏还累人。什么时候我真的闲得慌了再说吧。”
  谢慕林笑道:“我原也是见你太过无聊了,才提这个建议的。你若有法子打发时间,也不必劳累了。”
  谢映慧叹了口气:“昨儿倒有些意思,偏偏不能天天出去。本来前些日子还有三妹妹来陪我玩笑,今儿她却一直陪在老太太身边,连屋子都不出了。我见她们时常打发人出门办事,也不知道是在忙些什么。我问老太太,老太太反而嫌我多事,把我打发回来了。三妹妹也帮着老太太说话,真是叫人生气!”
  谢慕林听了,不由得与谢谨之、谢徽之对视了一眼。
  谢显之问妹妹:“老太太到底怎么了?我们方才给她请安,她也是心不在焉的模样。”
  “谁知道呢?”谢映慧撇了撇嘴,“她身边侍候的人都不跟我的丫头来往,我想让人去打听打听都不行。你们若是好奇,就自个儿打听去,打听到什么,回头告诉我一声就好。”
  谢慕林兄妹几个就这么带着疑问回到了家中,正逢文氏送温绪友之妻出门。兄妹几个连忙靠边站了,恭恭敬敬地向温绪友夫人问好。后者和煦地问候了他们,夸了几句,又嘱咐他们回乡路上多保重身体,方才出门上车离开了。
  谢慕林等人陪文氏回了内院,谢慕林问文氏:“先前不是已经跟温叔叔一家告过别了?怎的温婶婶今儿又特地过来?”
  “也没什么。她听说京中有许多人说曹氏的闲话,怕会影响你大哥大姐,便特地过来告知。”文氏面上露出忧色,“再者,便是昨儿去道观的事了。道观昨日好象出了点不大光彩的事,温家听说我们也去了,怕我们会被卷进去,就过来提醒一声。”
  第221章 流言
  道观里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氏也说不清楚。
  温绪友夫妻也只是听到点儿风声,具体的详情知道得并不多。但赵家是士林名门,与温绪友是一个阶层一个圈子的。赵家那边发生了风波,在整个金陵城士林圈内,肯定都会形成话题。
  温绪友察觉到,传言散播的速度有些太快了。昨天才发生的事,还是不大光彩的事,今天居然就传到了朝堂上、部寺间,有些反常。以赵家在朝野间的名望,竟然还不能制止流言散播,也未能延缓流言传开的速度,背后定然有猫腻。再联系到近日有传闻说,赵家千金很有可能成为东宫太子妃,外头的流言背后,兴许会有不少高门大户的暗中搅和。这意味着,金陵城中又要不平静了。
  这种事,本来跟温绪友夫妻关系也不大,他们当个吃瓜观众就行了。只是温绪友夫人听别人说起,知道谢家的妇孺昨日也到那家道观去了,他们家的顶梁柱谢璞眼下不在京城,前些日子还得罪了曹家,生怕他们会被殃及池鱼,因此才会特地过来提醒一句。
  反正谢家人马上就要离京了,只要别插手管不该管的事,说不该说的话,留在京中的谢老太太与两个小姑娘也低调度日,不要掺和什么,他们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
  文氏说起这些,就忍不住发愁:“怎么就这样不巧呢?我们不过是去看个戏罢了。老太太有兴趣,我们才会陪她走一趟的。赵家也是名声很好的人家,与我们谢家并无旧怨,昨儿去道观的也有我们家从前的熟人。你哥哥们还说,遇到朋友了,聊得很尽兴呢。这还不到一天的功夫,就出了事,真不知道该叫人说什么好。”
  谢谨之问文氏:“赵家在那道观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文氏只能给个含糊的回答:“你们温婶婶说,好象是去看戏的人家里,有女眷与男子私会,被赵家人撞破了,嚷嚷开来,叫人看了笑话。后来又因赵家小姐离开得早,并未与长辈们同行,便有人嚼她的舌头,说她就是与人私会的那个,因此赵家才会如此大惊小怪。但明眼人都知道,那些话都是诬蔑。赵家昨儿是把私会的男女一并抓住的,不与赵小姐相干,让她早些离开,不过是因为赵小姐身体不适罢了。”
  谢显之不由得诧异:“赵家人怎会如此不小心?即使真的撞破了这种丑事,也没必要当场嚷嚷开来呀?!”昨日是赵家主场,出这种丑事,岂不是说明赵家监察不力,让外人有隙可乘?赵家世代书香名宦,一向以家风清正严谨闻名,跟这种风月丑事扯上关系,太坏名声了,更别说赵小姐还快要成为太子妃了,正是最忌讳这种事的时候。
  按理,赵家当时就不该公开此事,就算拿住了私会的男女,也只需私下里通知他们家里来接人就行了。对方还会欠赵家一个人情,心里还满怀感激赵家替他们保密,维护了他们两家的名声。至于要如何处置那对男女,那就是他们各自家里的家务事了。
  昨日去道观的,都不是一般人家,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有。谢家算是自个儿送上门去的,也有从三品,背后还有燕王这位靠山。再来便是谢映慧的前闺蜜那种中上层官宦人家,背后依附曹氏一脉。而曹家因平南伯之死,以及避免君王猜疑等原因,最近都不方便出门与有权势的人家进行交际,这便需要由附庸家族出面了。可以说,赵家在赵小姐还未真正成为太子妃之前,都不会轻易得罪昨日道观里的任何一家客人。他们把人请来,本身就是为了交好这些家族,为自家女儿扫平进宫的道路。
  可是,赵家的人就这么把丑事捅开来了,不管那对男女是哪一家的,赵家都会因此得罪了他们的家族,或许还有他们背后的人脉,这太不理智了。
  别说谢显之想不明白,谢谨之和谢徽之也觉得赵家的做法很奇怪。谢谨之有个想法:“被抓的男女跟赵家人有恩怨么?还是昨儿把赵家人得罪得太狠了?”
  谢慕林则因不清楚这些世家大户之前弯弯绕绕的关系,没考虑那么多,她只是有些好奇地问:“抓到的那对私会男女是谁?在什么地方抓到的?”她想起了竹舍里始终不肯露面的神秘人,被赵家抓到的该不会是萧瑞吧?
  文氏只是听温绪友夫人提过一个名字:“听说男方是歧山伯府的公子。因此昨儿歧山伯得了信便骑马赶过去,跟赵家人闹起来了。因他嚷嚷着要带走儿子,这件事才会传到宾客们的耳朵里。”
  谢显之恍然大悟:“这就是了。我们昨儿直至离开,都没发现观中出了什么事,想必赵家本来压制住了事态,并未声张,所以我们全都不知情。可我们离开的时候,歧山伯赶到了,跟赵家人争吵,这方才让消息传播开来。”这个解释令他释然了许多,否则他一直崇敬万分的赵家人行事太蠢,也太败坏他的好感了。歧山伯就无所谓,那位在京城权贵圈里一向就有蠢货的名声。
  谢徽之有些跃跃欲试:“不知道被抓的是歧山伯府哪位公子?那个嫡长子听说一直不成器,老二倒是向来有些聪慧贤名。但我从前认得的公子哥儿们都说,董老二就是装的,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真本事,只是会装模作样而已,把他哥坑得不轻。这回要是被抓的是他哥,他定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昨儿他也跟着他娘和表姐过去了吧?他表姐还是永宁长公主府的二奶奶来着。该不会这会子外头散播的流言都是他搞的鬼吧?为了坑他哥,居然连赵家的脸面都不顾了,他这样的蠢货也叫聪慧?”
  谢慕林听说被抓的男子不是萧瑞,也暗暗松了口气,旋即才反应过来,她与那人不过是素昧平生,见过三面罢了。对方有没有倒霉,又跟她有什么关系?
  谢慕林甩了甩头,道:“我记得在竹舍遇到萧二公子时,他提过歧山伯府的嫡长子就在舍内,因为受了继母兄弟的气,正在发脾气呢,还吓了老太太和三妹妹一跳。既然歧山伯的长子跟萧二公子在一起,那个私会的多半是别人吧?”
  谢徽之听了笑道:“如果被抓的是董二,那就更有好戏看了!”
  谢谨之敲了他的脑门一记:“那么兴奋做什么?你若想打听,也可以去找人,只是我们家两天后就要离开了,你还有事没做完呢,何苦去费那功夫?”
  他又转头看向文氏:“母亲,这事儿与我们家关系不大。我们可以托人打听一下内情,知道些忌讳就是了,不必知道得太多。只是需得提醒老太太与大妹妹、三妹妹一声,让她们暂时少出门,也别掺和别人家的私下议论,免得给家里惹事。”
  文氏连忙点头:“这话说得很是。我明儿就去珍珠桥跟老太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