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_分卷阅读_140
其实这和后世的所谓乡党、党争是一样的道理,位置就这么多,两派的人都算是从曹操的元老,互相又有不服气,当然想着要把和自己不对付的对方挤下去,把自己这边的人拉拔上来,最后总要斗出一个结果来的。
最后曹丕赢了,支持他的汝颍派系未来可期,谯沛派系就遭到了排挤。
曹操的势力发展了这么多年,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自然会有人才埋没,两边原本就各有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但是一边占据优势之后,对于失败的那一方来说,大佬们或许暂时还没有什么影响,郁郁不得志的小虾米们先坐不住了。
魏讽案牵扯到那么多人,也未尝不是因为有人想借着魏讽这个机会鲤鱼跃龙门——然而,他们还没越过去就被掐灭在摇篮里了。
魏讽集团可以看作是谯沛派系里比较不得志的那一批人,他们的主体人物除了魏讽以及其他一些谯沛出身的小虾米外,最多的还是像王粲之子这样,父兄原本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后来赤壁之战之前才投到曹老板的手下来,因此一直深受元老集团排挤的人物。
但是他们和另一批人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因此曹植势力受打击非常严重。
而之前一直是曹植的智囊中坚的杨修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死去了,还是被曹操亲自下令诛杀的,对于曹植来说,这个打击一点都不小。
虽然曹操嘴上说着什么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怕他日后报仇而杀了他——是的,绝对不是因为什么“鸡肋”之事导致曹操嫉贤妒能而杀了他的,这一点司马师还是很确定曹老板的人品的——但是实际上,还是因为杨修的立场以及之前对曹氏继承人选择的干预。
话说某次曹操远征,诸人送行,作为亲子,曹丕与曹植送别父亲的时候总得发表几句感想。
因为当时曹植受宠,作为弟弟,竟然是他先发表对父亲离别远征的感想。
曹植洋洋洒洒作了一篇赋,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文采,轮到曹丕时,他则是一言不发,只是流泪表达对父亲的不舍。
做父亲的,当然希望儿子对自己的情感越浓厚越好,曹丕这一看就是真情流露,和还不忘展示自己文采的曹植相比,突然就显了出来。
再加上曹植做出的几件糊涂事,他就渐渐失宠了,对曹植的宠爱不再以后,曹操就开始挑曹植和他身边人的毛病了,首当其冲就是杨修。
因为在曹操对儿子的考验中杨修屡次相助差点就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曹植,让曹老板大为不满。
杨修带人搜查曹丕府上的丝绢,最后却被认定是他在陷害曹丕,这更是他的罪名之一。
杨修被举为孝廉、改任郎中后,就一直在丞相府做仓曹属主簿,但是根据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以说,杨修做的事情一定不只他的本职工作这一点,曹操也相当信任他——不信任他能让他“总知外内”吗?——那个时候,难道杨修身上就没有袁术外甥这一层标签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杨修最后被处死的理由,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曹植夺嫡失败之后,杨修有渐渐的疏远他,但是由于曹植依然是曹操的儿子,杨修又不敢做得太明显,实在是缺乏决断。
要是说曹操弄死杨修,是为了不给儿子曹丕留下恶名,自己先提前把事情做了,倒也是有可能的。
要司马师说,曹丕在睚眦必报这一点上,是不需要怀疑的。
魏讽案——虽然魏讽只是丞相府里一个小小的任职人员,地位不算很高,但是这件在曹操出外领军时候由曹丕一手主导的案件,既然被定义为了谋反案,那就算是盖棺定论了——中死去的有诸多的荆州士人集团的人物,此外还有一些从前投降曹操的人,其中就包括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荆州从前的老大刘表,他的儿子刘修都没事儿,结果张泉这个和曹氏家族有亲戚关系的人却狗带了。
在宛城之战中,曹丕失去了他的大哥曹昂,自己也是死里逃生,曹丕和曹昂两人年龄相差将十岁,曹昂对他一向很好,和曹植这个一直让他闹心的弟弟相比,曹昂简直就是曹丕心中兄弟的典范形象。
曹丕对宛城之战难以忘怀,但是张氏家族是曹操树立他不计前嫌——长子、侄子还有得力手下典韦都死了,曹操都忍了——的典范,曹操还给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以稳定张氏家族之心。
因为曹均被曹操过继给自己的兄弟,从儿子变成了侄子,所以曹操对这个儿子颇为愧疚,对张氏家族也一直迟迟没有下手。
然后,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案之前,曹均病逝。
曹均没了,曹张两家的纽带彻底断裂,曹丕毫不犹豫地在对魏讽案的相关人员进行清洗的时候,拉上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这就是典型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得罪了曹丕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荆州士人集团被清洗,谯沛集团被打压,在曹丕的支持下,汝颍集团成为曹魏势力的大头,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意味着,曹丕势必在某些情况下对世家进行妥协。
和晋朝的司马炎大肆任用宗室掌权,排斥部分士人染指兵权等重权相比,曹魏对宗室反而更为严苛,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曹丕。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是普通人,曹植、曹丕就不用说了,曹彰这个黄须儿在军事方面极为勇猛,但是在曹操逝世之后,他就郁郁不得志,甚至最后暴毙而亡。
与其说世人诟病曹丕对兄弟严苛,倒不如看清楚,源头是士族。
曹植没了继承人的资格之后,和曹丕的关系反而变好了起来,曹丕也不吝于展示自己和曹植的兄弟之情。
单纯是待遇的话,曹丕绝不会亏待自己的兄弟的。
而一早就和曹丕没有竞争关系的曹彰,更是他体现兄弟情的对象。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彰平叛归来,曹丕教他应对之法,让他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谦让,于是曹彰在应答中把功劳都推给了别的将军,让曹操更为喜爱他。
可以说,曹丕这个哥哥,在世人眼中,对曹植如何尚且不知,但是他对曹彰是不错的。
曹操逝世之前,让人传身在长安的曹彰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曹魏的继承人早就确定,曹操也不会立曹彰这个他一直是往将才方面培养的儿子做继承人,不过是父亲临死前想要见爱子最后一面罢了。
但是曹彰回来之后,却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他问父亲的玺印放在哪里。
曹操病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曹丕和许多人都还留在大本营邺城,他几乎是昼夜星驰赶赴洛阳的。
虽然曹丕想对曹彰展示兄弟情,但是曹彰明显不太领情,还蠢蠢欲动地有别的心思。
曹丕也真的是哔了汪了,和曹彰相比,曹植反而能算是一个好弟弟。
支持曹彰的人没有支持曹植的人多,但是只从他们两个人本身的心思来看,反而是曹植更想和曹丕做一对好兄弟。
司马师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洛阳,他爹是曹丕的心腹,曹丕继承父位为丞相与魏王,自然需要自己之前的一帮心腹辅佐,他们家去洛阳算是比较早的一批。
曹丕与一帮心腹能聊得开,对年幼的几个兄弟也很好,但是对曹彰是明显冷淡下来了。
升任太后的卞氏有点尴尬。
一帮大臣对曹彰的智商也是比较绝望的了。
但是曹彰其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曹丕很快就稳定了现在的局势。
最后曹丕赢了,支持他的汝颍派系未来可期,谯沛派系就遭到了排挤。
曹操的势力发展了这么多年,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自然会有人才埋没,两边原本就各有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但是一边占据优势之后,对于失败的那一方来说,大佬们或许暂时还没有什么影响,郁郁不得志的小虾米们先坐不住了。
魏讽案牵扯到那么多人,也未尝不是因为有人想借着魏讽这个机会鲤鱼跃龙门——然而,他们还没越过去就被掐灭在摇篮里了。
魏讽集团可以看作是谯沛派系里比较不得志的那一批人,他们的主体人物除了魏讽以及其他一些谯沛出身的小虾米外,最多的还是像王粲之子这样,父兄原本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后来赤壁之战之前才投到曹老板的手下来,因此一直深受元老集团排挤的人物。
但是他们和另一批人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因此曹植势力受打击非常严重。
而之前一直是曹植的智囊中坚的杨修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死去了,还是被曹操亲自下令诛杀的,对于曹植来说,这个打击一点都不小。
虽然曹操嘴上说着什么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怕他日后报仇而杀了他——是的,绝对不是因为什么“鸡肋”之事导致曹操嫉贤妒能而杀了他的,这一点司马师还是很确定曹老板的人品的——但是实际上,还是因为杨修的立场以及之前对曹氏继承人选择的干预。
话说某次曹操远征,诸人送行,作为亲子,曹丕与曹植送别父亲的时候总得发表几句感想。
因为当时曹植受宠,作为弟弟,竟然是他先发表对父亲离别远征的感想。
曹植洋洋洒洒作了一篇赋,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文采,轮到曹丕时,他则是一言不发,只是流泪表达对父亲的不舍。
做父亲的,当然希望儿子对自己的情感越浓厚越好,曹丕这一看就是真情流露,和还不忘展示自己文采的曹植相比,突然就显了出来。
再加上曹植做出的几件糊涂事,他就渐渐失宠了,对曹植的宠爱不再以后,曹操就开始挑曹植和他身边人的毛病了,首当其冲就是杨修。
因为在曹操对儿子的考验中杨修屡次相助差点就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曹植,让曹老板大为不满。
杨修带人搜查曹丕府上的丝绢,最后却被认定是他在陷害曹丕,这更是他的罪名之一。
杨修被举为孝廉、改任郎中后,就一直在丞相府做仓曹属主簿,但是根据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以说,杨修做的事情一定不只他的本职工作这一点,曹操也相当信任他——不信任他能让他“总知外内”吗?——那个时候,难道杨修身上就没有袁术外甥这一层标签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杨修最后被处死的理由,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曹植夺嫡失败之后,杨修有渐渐的疏远他,但是由于曹植依然是曹操的儿子,杨修又不敢做得太明显,实在是缺乏决断。
要是说曹操弄死杨修,是为了不给儿子曹丕留下恶名,自己先提前把事情做了,倒也是有可能的。
要司马师说,曹丕在睚眦必报这一点上,是不需要怀疑的。
魏讽案——虽然魏讽只是丞相府里一个小小的任职人员,地位不算很高,但是这件在曹操出外领军时候由曹丕一手主导的案件,既然被定义为了谋反案,那就算是盖棺定论了——中死去的有诸多的荆州士人集团的人物,此外还有一些从前投降曹操的人,其中就包括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荆州从前的老大刘表,他的儿子刘修都没事儿,结果张泉这个和曹氏家族有亲戚关系的人却狗带了。
在宛城之战中,曹丕失去了他的大哥曹昂,自己也是死里逃生,曹丕和曹昂两人年龄相差将十岁,曹昂对他一向很好,和曹植这个一直让他闹心的弟弟相比,曹昂简直就是曹丕心中兄弟的典范形象。
曹丕对宛城之战难以忘怀,但是张氏家族是曹操树立他不计前嫌——长子、侄子还有得力手下典韦都死了,曹操都忍了——的典范,曹操还给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以稳定张氏家族之心。
因为曹均被曹操过继给自己的兄弟,从儿子变成了侄子,所以曹操对这个儿子颇为愧疚,对张氏家族也一直迟迟没有下手。
然后,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案之前,曹均病逝。
曹均没了,曹张两家的纽带彻底断裂,曹丕毫不犹豫地在对魏讽案的相关人员进行清洗的时候,拉上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这就是典型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得罪了曹丕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荆州士人集团被清洗,谯沛集团被打压,在曹丕的支持下,汝颍集团成为曹魏势力的大头,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意味着,曹丕势必在某些情况下对世家进行妥协。
和晋朝的司马炎大肆任用宗室掌权,排斥部分士人染指兵权等重权相比,曹魏对宗室反而更为严苛,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曹丕。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是普通人,曹植、曹丕就不用说了,曹彰这个黄须儿在军事方面极为勇猛,但是在曹操逝世之后,他就郁郁不得志,甚至最后暴毙而亡。
与其说世人诟病曹丕对兄弟严苛,倒不如看清楚,源头是士族。
曹植没了继承人的资格之后,和曹丕的关系反而变好了起来,曹丕也不吝于展示自己和曹植的兄弟之情。
单纯是待遇的话,曹丕绝不会亏待自己的兄弟的。
而一早就和曹丕没有竞争关系的曹彰,更是他体现兄弟情的对象。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彰平叛归来,曹丕教他应对之法,让他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谦让,于是曹彰在应答中把功劳都推给了别的将军,让曹操更为喜爱他。
可以说,曹丕这个哥哥,在世人眼中,对曹植如何尚且不知,但是他对曹彰是不错的。
曹操逝世之前,让人传身在长安的曹彰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曹魏的继承人早就确定,曹操也不会立曹彰这个他一直是往将才方面培养的儿子做继承人,不过是父亲临死前想要见爱子最后一面罢了。
但是曹彰回来之后,却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他问父亲的玺印放在哪里。
曹操病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曹丕和许多人都还留在大本营邺城,他几乎是昼夜星驰赶赴洛阳的。
虽然曹丕想对曹彰展示兄弟情,但是曹彰明显不太领情,还蠢蠢欲动地有别的心思。
曹丕也真的是哔了汪了,和曹彰相比,曹植反而能算是一个好弟弟。
支持曹彰的人没有支持曹植的人多,但是只从他们两个人本身的心思来看,反而是曹植更想和曹丕做一对好兄弟。
司马师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洛阳,他爹是曹丕的心腹,曹丕继承父位为丞相与魏王,自然需要自己之前的一帮心腹辅佐,他们家去洛阳算是比较早的一批。
曹丕与一帮心腹能聊得开,对年幼的几个兄弟也很好,但是对曹彰是明显冷淡下来了。
升任太后的卞氏有点尴尬。
一帮大臣对曹彰的智商也是比较绝望的了。
但是曹彰其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曹丕很快就稳定了现在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