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新手村 第32节
留下的红薯残渣还可以烙成红薯饼、蒸粗粮馒头吃。
红薯淀粉的放置期很长,一般都在两年左右,用来当做冬季储粮是最好不过了,做成粉条后更是一道美味佳肴。
除去来年育种的,叶兰亭留下来做淀粉的红薯还有四五筐,全是筛选的大个红薯,估计可以虑出个一两百斤的淀粉。
哑娘虽然口不能言,但她干起活来手脚却非常麻利,叶兰亭先是将虑淀粉的原理过程给她讲了一遍,又简单示范了一下,哑娘便点点头,示意她明白了。
叶家院子有一台推磨的石磨盘,阿婆偶尔会用它磨一些豆子,将就虑豆渣的滤布使用,把碾碎的红薯碎渣放进去,下面接一个木盆,白色的浆汁很快从滤布流下来,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盆。
三四个木盆很快就装满了,但剩下的红薯还没有榨完,叶兰亭又找人去村里借了几个大木盆来,一整天的功夫忙活下来,虑了十来盆浆汁。
但这些还不是最终成果,要等它沉淀个一两天后,撇去清水,底下那一层白浆才是最后的淀粉。
一次性榨了四五框红薯剩下的残渣,足够工坊工人和蒙学班的孩子们吃上十来天的红薯饼和粗粮馒头了。
叶兰亭让哑娘想办法,看看怎么能将红薯饼做得更美味一些。
上次用野猪肉煸制的猪油还剩一些,叶兰亭允许哑娘使用这些猪油来制作食物。
哑娘拿起一个背篓,对着叶兰亭一阵比划,大概意思就是她要去后山一趟,采点野菜什么的回来。叶兰亭看明白她的意思,便让妮妮和她一块去。
哑娘来替换了刘大娘当厨娘后,叶兰亭就把刘大娘指派到后山去种萝卜了,因为叶兰亭发现刘大娘在种菜方面还有点经验,上回种红薯,也是她完成得最好。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叶兰亭最主要的工作。
现在整个大古村,几乎除了三岁以下的娃娃和七老八十病得不能下地的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任务,全村一起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叶兰亭唤了杨虎娃过来,让他从修路队里挑选二十个强健些的男人,训练他们组成一个民兵队,先教一些简单的能防身自卫的拳脚招式,然后再教会他们射箭。
叶兰亭的要求不高,不要求每个人射中靶心,只要拉开弓箭,能射中箭靶子就行。
杨虎娃最近在修路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他带领大家赢过李家庄的刺头给每个人赢到一块糕点后,在修路队干活的男人们逐渐开始服从他的指挥,学会了抱团对抗外村人。
叶兰亭交给他这个任务不算难,只是要挑选二十个强健男人恐怕凑不齐,因为村里剩下的男人不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就是四五十岁的老弱,以古代的人均寿命来算,五十岁已经算老人了,又有常年营养和卫生问题,五十岁开始身体这样那样的毛病就都出来了,而中间年龄层又几乎都没有,像赵汾这样靠逃到后山去侥幸躲过征兵的,只是少数几个。
杨虎娃把他的困难说了出来:“二十个健壮民兵恐怕是凑不齐的。”
叶兰亭想了想:“那就尽量以年轻人为主,十五岁以上的,五十岁以下的,只要身体健康没毛病,就可以让他们进民兵队,同时在做工的,就轮流训练。现在修路队已经可以自行运转了,你也不用天天去守着,便把精力抽出来去做这件事吧。”
杨虎娃见叶兰亭对这件事很重视,惊疑地问:“村长,外面是又要打仗了么?”
叶兰亭摇头:“北边在打仗,暂时还没打到我们南方来,只是凡事要防患于未然,万一战乱四起,咱们也要有自保的能力才行。昨天薛霁安他们去镇上,我已经嘱咐他多买一些铁器回来。”
杨虎娃便也一脸严肃点头:“村长放心吧,我会好好训练他们的。”
经过几次经验教训,杨虎娃也不像之前那么虎了,知道做事前先问个为什么,然后才开始思考怎么执行。
练兵这事叶兰亭是个外行,她也没想过靠自己这小小的一百多人的村子就称霸一方,她现在想的只是怎样在不太平的世道下护住自己的村名。
于是叶兰亭索性把孙子兵法抄下来交给杨虎娃,让他自己去研究。
杨虎娃也每天都在蒙学班学千字文和诗书,虽然他的学习进度没有薛霁安那么神速,但他现在看个简单的文章已经没问题。
叶兰亭对他道:“这是一个打仗天才写的兵书,你只要把这本书研究透了,整个宝河镇八大村就没人敢打咱们大古村的主意了。”
杨虎娃一听,狂喜,拿着兵书如获至宝,表情虔诚地翻了几页,一会儿双眼瞪大,一会儿又皱起眉眉,感觉醍醐灌顶又有点晦涩深奥,好多话他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
“无妨,你回去慢慢读,读不懂的再来问我。”叶兰亭挥手,让他先去。
杨虎娃从她办公室出去后,赵汾又进来了。
最近班子成员都已经养成了一个默契,要是有事情向叶兰亭禀报时,得一个一个来,等前面的人禀报完了,才能轮到下一个。
“赵汾,你有什么事?”叶兰亭在她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下给杨虎娃的新工作安排,只写了两行小字:训练民兵,完成进度1%.
赵汾站在办公桌面前,先是把他统计出来全村签了土地集中协议后的租钱下发情况给叶兰亭过目。
他按照叶兰亭的要求,用表格将每家每户几亩田地,几口人,姓名年龄,发了多少租钱,全部分门别类统计下来,总共发出去三十五吊零五百五十文。
叶兰亭结果统计表扫了一眼,问:“现在公账上还剩多少钱?”
赵汾道:“还有三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如果再加上薛霁安他们这趟送货回来的二十吊货款,则是五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账目都在这儿了,您看看吧。”
“唔。”叶兰亭接过账本,这个数目比她之前心头粗算的要少一些,她忘了给赵汾和郑姑出去闯荡的那六吊钱。
不过也还行,至少现在她颁布的几个项目都已经运转起来,公账也是盈余状态,一直没有动用她十个元宝的应急资金。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赵汾说完正事,最后才朝叶兰亭鞠了一躬,感激地道:“要多谢村长,给我家哑娘一个做工的机会。”
赵汾原本是想的是,现在既然不用种地了,就让哑娘跟着郑姑学纺线,以后就可以到纺织工坊里做一份工,挣钱多少倒不是首要,只是现在全村妇女都在开始自己学做工,赵汾也不想让自己的婆娘整天关在家里。
哑娘不会说话,也生不出孩子,旁人都奚落嘲笑她,嫁给赵汾十几年,在大古村也没什么朋友,基本上天天都是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赵汾的老母亲和两个侄儿,尽管家里穷,但不管赵汾在外面怎么辛苦,只要一回到家,家里一切都被哑娘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赵汾从来没嫌弃过哑娘。
现在两个侄儿去蒙学班了,老母亲也不用天天守着人,哑娘看着村里的妇女们整天都谈论工坊的事,眼里时常会流露出羡慕和向往。
赵汾看到她的眼神,觉得很愧疚,便试着让哑娘去郑姑家学纺线,郑姑为人和善,不会像杨二婶王阿嫂那样牙尖嘴利的说些指桑骂槐的人让哑娘难堪,所以赵汾才放心让她去的。
只是没想到叶兰亭会直接让哑娘到叶家院子来做工。
要知道,在现在整个大古村,村民们都以能在叶家院子做工为荣耀。
赵汾对叶兰亭说:“哑娘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干活很勤快,村长您需要她做什么,吩咐她就行了。”
叶兰亭笑笑抬起头:“这个还用你来说,我看中的是哑娘的手艺,以后指不定她能帮上我的忙比你还多,你就别操心了,去忙你自己的事情吧。”
赵汾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我就替哑娘谢过村长大恩了。”
“对了,我这里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去柳家湾和南口村,还有周围几个村子都打听打听,他们那边养羊的人家多不多,羊毛是怎么处理的,羊毛卖的话什么价,还有他们那些村里,养鸭养鹅的人家多吗。你去做一个调查,三天把调查报告拿给我。”
赵汾问:“村子,您要调查这个做什么?”
叶兰亭说:“我要收购毛料,冬天马上就到了,如果香皂生意做不成了,我们就得另外劈一条商路。”
赵汾诧异地道:“香皂生意为何会做不成?镇上李小姐前些日子不是刚来定了一千个货吗。而且她姑母在上河郡的铺子把咱们的大古美肤皂转手就卖到了四五百文,这么赚钱的生意,她们怎么可能会不做?”
叶兰亭耐人寻味一笑:“你也说了,这么赚钱的生意,旁人又不傻,怎么可能只让她们一家赚。但凡有点生意头脑的,都会眼红这么暴利的生意,用不了多久,李含香姑母就会比她体量更大的商人整个吃掉。至于用什么手段吃掉……,在一个王权封建社会里,比她姑父一个区区师爷权利大的遍地都是,这根本都不用想。”
“你就等着瞧吧,用不了多久,那些嗅着铜臭味儿的商人便会找到宝河镇来,既然能找到宝河镇,最后也会找到我们大古村。”
香皂虽然不是什么技术含量高的东西,但要想在短时间内仿制出跟她大古美肤皂同水平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制作香皂除了最关键的牛乳和香料花粉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碱水。
不知道这个最核心的秘方,无论他们怎么仿制,都仿制不了。
赵汾皱眉:“村长,那咱们的香皂工坊岂不是很危险?”
如果真有从上河郡来的大商人打断李含香和从他们这里的采货渠道,那势会必顺藤摸瓜找到他们这个藏在大古村的小作坊,到时候,他们势单力薄,拿什么去跟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斗!
叶兰亭却不慌不忙:“别自乱阵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件事虽然是一个危机,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谈判的筹码,只要做好两手准备,来什么人我们都不怕。”
赵汾原本心里七上八下,但见了叶兰亭镇定自若的样子,也奇异地冷静下来:“村长说得是,大古村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地盘,不是旁人来了想怎样就怎样的。”
等到叶兰亭这边处理完几件要事,哑娘和妮妮也从后山采了野菜回来。
妮妮很高兴,拉着哑娘的手,蹦到叶兰亭跟前:“兰亭姐姐,我和哑姨在后上挖了好多野菜,还是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哑娘让我最嘴巴尝,我放进嘴里一尝,有的是香的,有的臭的,还有的是麻的,我整个舌头麻掉了,喝了好多水才不麻。我说那个东西有毒,让哑姨扔掉,她却不肯,非要放进背篓里带回来。”
“兰亭姐姐,你看,就是这个!”
妮妮提起一条长满凹凸不平小绿瘤的枝条给叶兰亭看。
叶兰亭一看,乐了,这不就是野花椒吗。
她捏了一颗放进嘴里,妮妮脸色一变,赶紧扑过来阻止:“兰亭姐姐,这个东西有毒,吃了舌头会发麻的!”
叶兰亭笑着摆手示意无事,问她:“这个东西你们是在哪儿找到的?”
哑娘没法回答,比划了几下,妮妮道:“就是在后山往西的一条小路上去,有一片乱丛林,长着几颗这种树,结满了有毒的豆子,我们只折了几条树枝回来。”
叶兰亭给她们科普:“这个东西叫藤椒,吃起来就是麻的,还有点辛辣,可以用作调料,也可以用来当药,没有毒,是个好东西。”
叶兰亭又看了看哑娘背篓里带回来的其他东西,有一些野菜她也说不出名字,不过村里人经常都采来吃,应该是没毒的,还有一个东西让她很惊喜,野蒜。
哑娘从后山摘了好多以前叶兰亭没在这里村民饭桌上见过的东西,她以为大古村本就是这么贫瘠,大家都吃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大山里有很多资源,只是村民无知蒙昧,面对大自然那么多的馈赠,根本不知道怎么利用。
“哑娘,你带回来这些东西都能吃,灶房就交给你了,今天中午大家就吃烙红薯饼!”
哑娘抿着嘴角腼腆地笑了笑,妮妮在旁边乖巧道:“那去我帮哑姨烧火。”
“好,去吧。”
不一会儿,就从灶房里飘出一阵阵香味。
那香味,是刘大娘掌厨那几天从未闻到过的,正在干活的村民闻着香味,都不自觉吸了吸鼻子,扭头朝灶房的方向看。
就连叶兰亭这个吃过现代美味佳肴的人,就被那香味勾起了馋虫。
她干脆搁下笔杆,起身走进灶房,看哑娘怎么烙饼。
哑娘将制作淀粉榨出来的红薯榨撒上杂粮面粉揉成团,加上野菜碎末,捏成一个个碗大的饼,贴在烧热的抹了猪油的铁锅锅沿上,将红薯饼反复翻面烙炕。
几次翻面后,红薯渣面饼在铁锅上充分吸收猪油,直至烙出金黄色,香味便飘了出来。
叶兰亭和妮妮俩人动作一模一样,都一眨不眨地看着哑娘用木夹快速地给烙饼翻面,一个个圆饼,烤又均匀又好看,叶兰亭甚至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的治愈。
等第一锅红薯饼烙好后,哑娘夹起一个递给叶兰亭,示意她尝尝。
叶兰亭用两个手指头拿住饼,烫得她连连换手,一边摸着耳垂,一边将饼分成两半,递了一半给妮妮。
她咬一口,红薯饼外面焦香,里面松软,吃到最里面时,还有一点野菜碎末的鲜味,口感层层叠进,几乎吃不出来这竟然是用榨淀粉剩下的残渣做的美味。
“唔唔,这也太好吃了!”叶兰亭忍不住给哑娘比了个大拇指。
妮妮的小脸蛋也吃得鼓起来,眼睛亮晶晶的,嘴里没空说话,就学着叶兰亭的动作给哑姨比大拇指。
哑娘笑起来,又继续翻饼。
妮妮把自己手里的那一半又分成两半,垫脚喂给哑娘:“哑姨,你也吃。”
叶兰亭吃完半个烙饼,觉得意犹未尽,就对哑娘道:“哑娘,你帮我多做几个,这饼好吃,还不费牙口,阿公阿婆他们应该也会喜欢。”
哑娘转过身来朝叶兰亭比划,叶兰亭看不太懂她的意思,倒是妮妮,和哑娘接触了两天后,基本能明白她计划的意思,帮忙解释道:“哑姨说,她给工坊工人和蒙学班学子的做完后,会单独给村长做。”
“哦,那倒不用,你顺便多做几个就行了,不用单独给我开一炤。”
说完,叶兰亭顺手又从刚烙好的夹起来的盘子里拿起一个饼,脸不红心不跳地道:“我现在偷吃两个,待会儿你补上就行,别让他们知道我偷吃了。”
说完叶兰亭把那个饼悄悄藏到身后,掩耳盗铃地背着手出去了。
哑娘和妮妮俩人看着叶兰亭那做贼心虚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等到晌午放饭,大家排队来领哑娘做的烙红薯饼,一个个也都吃得口齿留香赞美连连。
赵汾带着嵩娃和东娃,走到打饭的桌子前。
红薯淀粉的放置期很长,一般都在两年左右,用来当做冬季储粮是最好不过了,做成粉条后更是一道美味佳肴。
除去来年育种的,叶兰亭留下来做淀粉的红薯还有四五筐,全是筛选的大个红薯,估计可以虑出个一两百斤的淀粉。
哑娘虽然口不能言,但她干起活来手脚却非常麻利,叶兰亭先是将虑淀粉的原理过程给她讲了一遍,又简单示范了一下,哑娘便点点头,示意她明白了。
叶家院子有一台推磨的石磨盘,阿婆偶尔会用它磨一些豆子,将就虑豆渣的滤布使用,把碾碎的红薯碎渣放进去,下面接一个木盆,白色的浆汁很快从滤布流下来,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盆。
三四个木盆很快就装满了,但剩下的红薯还没有榨完,叶兰亭又找人去村里借了几个大木盆来,一整天的功夫忙活下来,虑了十来盆浆汁。
但这些还不是最终成果,要等它沉淀个一两天后,撇去清水,底下那一层白浆才是最后的淀粉。
一次性榨了四五框红薯剩下的残渣,足够工坊工人和蒙学班的孩子们吃上十来天的红薯饼和粗粮馒头了。
叶兰亭让哑娘想办法,看看怎么能将红薯饼做得更美味一些。
上次用野猪肉煸制的猪油还剩一些,叶兰亭允许哑娘使用这些猪油来制作食物。
哑娘拿起一个背篓,对着叶兰亭一阵比划,大概意思就是她要去后山一趟,采点野菜什么的回来。叶兰亭看明白她的意思,便让妮妮和她一块去。
哑娘来替换了刘大娘当厨娘后,叶兰亭就把刘大娘指派到后山去种萝卜了,因为叶兰亭发现刘大娘在种菜方面还有点经验,上回种红薯,也是她完成得最好。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叶兰亭最主要的工作。
现在整个大古村,几乎除了三岁以下的娃娃和七老八十病得不能下地的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任务,全村一起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叶兰亭唤了杨虎娃过来,让他从修路队里挑选二十个强健些的男人,训练他们组成一个民兵队,先教一些简单的能防身自卫的拳脚招式,然后再教会他们射箭。
叶兰亭的要求不高,不要求每个人射中靶心,只要拉开弓箭,能射中箭靶子就行。
杨虎娃最近在修路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他带领大家赢过李家庄的刺头给每个人赢到一块糕点后,在修路队干活的男人们逐渐开始服从他的指挥,学会了抱团对抗外村人。
叶兰亭交给他这个任务不算难,只是要挑选二十个强健男人恐怕凑不齐,因为村里剩下的男人不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就是四五十岁的老弱,以古代的人均寿命来算,五十岁已经算老人了,又有常年营养和卫生问题,五十岁开始身体这样那样的毛病就都出来了,而中间年龄层又几乎都没有,像赵汾这样靠逃到后山去侥幸躲过征兵的,只是少数几个。
杨虎娃把他的困难说了出来:“二十个健壮民兵恐怕是凑不齐的。”
叶兰亭想了想:“那就尽量以年轻人为主,十五岁以上的,五十岁以下的,只要身体健康没毛病,就可以让他们进民兵队,同时在做工的,就轮流训练。现在修路队已经可以自行运转了,你也不用天天去守着,便把精力抽出来去做这件事吧。”
杨虎娃见叶兰亭对这件事很重视,惊疑地问:“村长,外面是又要打仗了么?”
叶兰亭摇头:“北边在打仗,暂时还没打到我们南方来,只是凡事要防患于未然,万一战乱四起,咱们也要有自保的能力才行。昨天薛霁安他们去镇上,我已经嘱咐他多买一些铁器回来。”
杨虎娃便也一脸严肃点头:“村长放心吧,我会好好训练他们的。”
经过几次经验教训,杨虎娃也不像之前那么虎了,知道做事前先问个为什么,然后才开始思考怎么执行。
练兵这事叶兰亭是个外行,她也没想过靠自己这小小的一百多人的村子就称霸一方,她现在想的只是怎样在不太平的世道下护住自己的村名。
于是叶兰亭索性把孙子兵法抄下来交给杨虎娃,让他自己去研究。
杨虎娃也每天都在蒙学班学千字文和诗书,虽然他的学习进度没有薛霁安那么神速,但他现在看个简单的文章已经没问题。
叶兰亭对他道:“这是一个打仗天才写的兵书,你只要把这本书研究透了,整个宝河镇八大村就没人敢打咱们大古村的主意了。”
杨虎娃一听,狂喜,拿着兵书如获至宝,表情虔诚地翻了几页,一会儿双眼瞪大,一会儿又皱起眉眉,感觉醍醐灌顶又有点晦涩深奥,好多话他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
“无妨,你回去慢慢读,读不懂的再来问我。”叶兰亭挥手,让他先去。
杨虎娃从她办公室出去后,赵汾又进来了。
最近班子成员都已经养成了一个默契,要是有事情向叶兰亭禀报时,得一个一个来,等前面的人禀报完了,才能轮到下一个。
“赵汾,你有什么事?”叶兰亭在她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下给杨虎娃的新工作安排,只写了两行小字:训练民兵,完成进度1%.
赵汾站在办公桌面前,先是把他统计出来全村签了土地集中协议后的租钱下发情况给叶兰亭过目。
他按照叶兰亭的要求,用表格将每家每户几亩田地,几口人,姓名年龄,发了多少租钱,全部分门别类统计下来,总共发出去三十五吊零五百五十文。
叶兰亭结果统计表扫了一眼,问:“现在公账上还剩多少钱?”
赵汾道:“还有三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如果再加上薛霁安他们这趟送货回来的二十吊货款,则是五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账目都在这儿了,您看看吧。”
“唔。”叶兰亭接过账本,这个数目比她之前心头粗算的要少一些,她忘了给赵汾和郑姑出去闯荡的那六吊钱。
不过也还行,至少现在她颁布的几个项目都已经运转起来,公账也是盈余状态,一直没有动用她十个元宝的应急资金。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赵汾说完正事,最后才朝叶兰亭鞠了一躬,感激地道:“要多谢村长,给我家哑娘一个做工的机会。”
赵汾原本是想的是,现在既然不用种地了,就让哑娘跟着郑姑学纺线,以后就可以到纺织工坊里做一份工,挣钱多少倒不是首要,只是现在全村妇女都在开始自己学做工,赵汾也不想让自己的婆娘整天关在家里。
哑娘不会说话,也生不出孩子,旁人都奚落嘲笑她,嫁给赵汾十几年,在大古村也没什么朋友,基本上天天都是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赵汾的老母亲和两个侄儿,尽管家里穷,但不管赵汾在外面怎么辛苦,只要一回到家,家里一切都被哑娘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赵汾从来没嫌弃过哑娘。
现在两个侄儿去蒙学班了,老母亲也不用天天守着人,哑娘看着村里的妇女们整天都谈论工坊的事,眼里时常会流露出羡慕和向往。
赵汾看到她的眼神,觉得很愧疚,便试着让哑娘去郑姑家学纺线,郑姑为人和善,不会像杨二婶王阿嫂那样牙尖嘴利的说些指桑骂槐的人让哑娘难堪,所以赵汾才放心让她去的。
只是没想到叶兰亭会直接让哑娘到叶家院子来做工。
要知道,在现在整个大古村,村民们都以能在叶家院子做工为荣耀。
赵汾对叶兰亭说:“哑娘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干活很勤快,村长您需要她做什么,吩咐她就行了。”
叶兰亭笑笑抬起头:“这个还用你来说,我看中的是哑娘的手艺,以后指不定她能帮上我的忙比你还多,你就别操心了,去忙你自己的事情吧。”
赵汾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我就替哑娘谢过村长大恩了。”
“对了,我这里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去柳家湾和南口村,还有周围几个村子都打听打听,他们那边养羊的人家多不多,羊毛是怎么处理的,羊毛卖的话什么价,还有他们那些村里,养鸭养鹅的人家多吗。你去做一个调查,三天把调查报告拿给我。”
赵汾问:“村子,您要调查这个做什么?”
叶兰亭说:“我要收购毛料,冬天马上就到了,如果香皂生意做不成了,我们就得另外劈一条商路。”
赵汾诧异地道:“香皂生意为何会做不成?镇上李小姐前些日子不是刚来定了一千个货吗。而且她姑母在上河郡的铺子把咱们的大古美肤皂转手就卖到了四五百文,这么赚钱的生意,她们怎么可能会不做?”
叶兰亭耐人寻味一笑:“你也说了,这么赚钱的生意,旁人又不傻,怎么可能只让她们一家赚。但凡有点生意头脑的,都会眼红这么暴利的生意,用不了多久,李含香姑母就会比她体量更大的商人整个吃掉。至于用什么手段吃掉……,在一个王权封建社会里,比她姑父一个区区师爷权利大的遍地都是,这根本都不用想。”
“你就等着瞧吧,用不了多久,那些嗅着铜臭味儿的商人便会找到宝河镇来,既然能找到宝河镇,最后也会找到我们大古村。”
香皂虽然不是什么技术含量高的东西,但要想在短时间内仿制出跟她大古美肤皂同水平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制作香皂除了最关键的牛乳和香料花粉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碱水。
不知道这个最核心的秘方,无论他们怎么仿制,都仿制不了。
赵汾皱眉:“村长,那咱们的香皂工坊岂不是很危险?”
如果真有从上河郡来的大商人打断李含香和从他们这里的采货渠道,那势会必顺藤摸瓜找到他们这个藏在大古村的小作坊,到时候,他们势单力薄,拿什么去跟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斗!
叶兰亭却不慌不忙:“别自乱阵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件事虽然是一个危机,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谈判的筹码,只要做好两手准备,来什么人我们都不怕。”
赵汾原本心里七上八下,但见了叶兰亭镇定自若的样子,也奇异地冷静下来:“村长说得是,大古村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地盘,不是旁人来了想怎样就怎样的。”
等到叶兰亭这边处理完几件要事,哑娘和妮妮也从后山采了野菜回来。
妮妮很高兴,拉着哑娘的手,蹦到叶兰亭跟前:“兰亭姐姐,我和哑姨在后上挖了好多野菜,还是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哑娘让我最嘴巴尝,我放进嘴里一尝,有的是香的,有的臭的,还有的是麻的,我整个舌头麻掉了,喝了好多水才不麻。我说那个东西有毒,让哑姨扔掉,她却不肯,非要放进背篓里带回来。”
“兰亭姐姐,你看,就是这个!”
妮妮提起一条长满凹凸不平小绿瘤的枝条给叶兰亭看。
叶兰亭一看,乐了,这不就是野花椒吗。
她捏了一颗放进嘴里,妮妮脸色一变,赶紧扑过来阻止:“兰亭姐姐,这个东西有毒,吃了舌头会发麻的!”
叶兰亭笑着摆手示意无事,问她:“这个东西你们是在哪儿找到的?”
哑娘没法回答,比划了几下,妮妮道:“就是在后山往西的一条小路上去,有一片乱丛林,长着几颗这种树,结满了有毒的豆子,我们只折了几条树枝回来。”
叶兰亭给她们科普:“这个东西叫藤椒,吃起来就是麻的,还有点辛辣,可以用作调料,也可以用来当药,没有毒,是个好东西。”
叶兰亭又看了看哑娘背篓里带回来的其他东西,有一些野菜她也说不出名字,不过村里人经常都采来吃,应该是没毒的,还有一个东西让她很惊喜,野蒜。
哑娘从后山摘了好多以前叶兰亭没在这里村民饭桌上见过的东西,她以为大古村本就是这么贫瘠,大家都吃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大山里有很多资源,只是村民无知蒙昧,面对大自然那么多的馈赠,根本不知道怎么利用。
“哑娘,你带回来这些东西都能吃,灶房就交给你了,今天中午大家就吃烙红薯饼!”
哑娘抿着嘴角腼腆地笑了笑,妮妮在旁边乖巧道:“那去我帮哑姨烧火。”
“好,去吧。”
不一会儿,就从灶房里飘出一阵阵香味。
那香味,是刘大娘掌厨那几天从未闻到过的,正在干活的村民闻着香味,都不自觉吸了吸鼻子,扭头朝灶房的方向看。
就连叶兰亭这个吃过现代美味佳肴的人,就被那香味勾起了馋虫。
她干脆搁下笔杆,起身走进灶房,看哑娘怎么烙饼。
哑娘将制作淀粉榨出来的红薯榨撒上杂粮面粉揉成团,加上野菜碎末,捏成一个个碗大的饼,贴在烧热的抹了猪油的铁锅锅沿上,将红薯饼反复翻面烙炕。
几次翻面后,红薯渣面饼在铁锅上充分吸收猪油,直至烙出金黄色,香味便飘了出来。
叶兰亭和妮妮俩人动作一模一样,都一眨不眨地看着哑娘用木夹快速地给烙饼翻面,一个个圆饼,烤又均匀又好看,叶兰亭甚至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的治愈。
等第一锅红薯饼烙好后,哑娘夹起一个递给叶兰亭,示意她尝尝。
叶兰亭用两个手指头拿住饼,烫得她连连换手,一边摸着耳垂,一边将饼分成两半,递了一半给妮妮。
她咬一口,红薯饼外面焦香,里面松软,吃到最里面时,还有一点野菜碎末的鲜味,口感层层叠进,几乎吃不出来这竟然是用榨淀粉剩下的残渣做的美味。
“唔唔,这也太好吃了!”叶兰亭忍不住给哑娘比了个大拇指。
妮妮的小脸蛋也吃得鼓起来,眼睛亮晶晶的,嘴里没空说话,就学着叶兰亭的动作给哑姨比大拇指。
哑娘笑起来,又继续翻饼。
妮妮把自己手里的那一半又分成两半,垫脚喂给哑娘:“哑姨,你也吃。”
叶兰亭吃完半个烙饼,觉得意犹未尽,就对哑娘道:“哑娘,你帮我多做几个,这饼好吃,还不费牙口,阿公阿婆他们应该也会喜欢。”
哑娘转过身来朝叶兰亭比划,叶兰亭看不太懂她的意思,倒是妮妮,和哑娘接触了两天后,基本能明白她计划的意思,帮忙解释道:“哑姨说,她给工坊工人和蒙学班学子的做完后,会单独给村长做。”
“哦,那倒不用,你顺便多做几个就行了,不用单独给我开一炤。”
说完,叶兰亭顺手又从刚烙好的夹起来的盘子里拿起一个饼,脸不红心不跳地道:“我现在偷吃两个,待会儿你补上就行,别让他们知道我偷吃了。”
说完叶兰亭把那个饼悄悄藏到身后,掩耳盗铃地背着手出去了。
哑娘和妮妮俩人看着叶兰亭那做贼心虚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等到晌午放饭,大家排队来领哑娘做的烙红薯饼,一个个也都吃得口齿留香赞美连连。
赵汾带着嵩娃和东娃,走到打饭的桌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