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东风送暖
在陈新纠结为什么高层当中会有人选择保守的在喜马拉雅山脉修建防线的时候,军方的进攻倒是颇为顺利。
通过对整个洞庭湖地区地下态势的震动监测,军方发现外星生物都在朝着隧道最末端的位置汇聚,于是乎这里便成了战场的中心,以及战况最焦灼的地方。
靠着激光武器的良好发挥,以及隧道当中畅通无阻的地形,炎国的军队很快便挡住了外星生物的疯狂反扑,并且开始逐渐反推。
但是外星生物根本不在意伤亡,它们顶着惊人的伤亡仍旧不断地掘开隧道的墙壁,却在冒出来的一瞬间就被激光武器烧穿了脑袋。
大量的尸体在隧道内堆积,甚至呈现出了外星生物的尸体直接将它们在隧道周围掘开的通道再堵上的情况。
事实上隧道的顶端因为没有掘通,而且外星生物也没有从那个方向掘开隧道的关系,大量的尸体直接堆积在了那里,甚至有堆满了之后逐渐向上淤积的趋势。
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外星生物死在了这一场战斗之中。
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还很难看出这种字面意义上尸积如山的情况。
但是在这隧道之中,即便陈新最初考虑军队进攻的问题将隧道直径放大到了二十米,却依旧因为外星生物的极高伤亡而迅速将隧道堆满了。
甚至因为尸体堆积堵塞了通道,导致外星生物正在不断沿着隧道掘开新的通道。
面对这种情况,军方也毫不客气,强势反推了一波之后,便将早已等候多时的反攻部队投入了隧道之中,开始沿着那些外星生物挖掘出来的通道展开了反攻。
不过虽然成功的反推了过去,但军方却还是觉得自己的战略意图受到了阻碍。
因为他们原本的计划是通过掘进打通位于地下一千五百米左右的一处大型地下洞窟,也就是经过探测之后被判定为外星生物巢穴的位置,然后摧毁外星生物的繁育场,阻断它们的兵力补充。
但现在受到外星生物这种不计代价的反扑影响,显然军方已经无法继续掘进,隧道的底部堆积了超过五十米以上长度的尸体,墙壁上也都是外星生物掘开的通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原定的战略是无法继续执行了。
可军方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原本的计划,毕竟这个计划在他们看来比现在这样用弹药消耗去拼对方的繁殖速度来说,要有效太多了。
但现在显然不可能按照原计划继续掘进,军方只得修改眼前的计划。
只是面对眼前的局面,军方的参谋们所能够想到的却只有常规战术的继续进攻,靠着目前激光武器所带来的优势打开局面。
毕竟就算有人打算继续向下挖,眼下也没有合适的挖掘工具,总不可能再把盾构机塞回隧道里,连着那已经塞满近百米隧道的尸体一起继续往下掘进吧?
不提这些尸体的问题,隧道里不时掘开隧道壁涌进来的外星生物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是反推进那些通道里的部队作战还算给力,已经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压制了对方的攻势,令隧道不时就被掘开的情况得以好转,恐怕现在军方连攻势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以常规战术进攻却又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
即便隧道已经打到了地下一千四百米,距离外星生物的巢穴只剩最后一百米,但想要按照原定计划进攻外星生物的巢穴,这最后一百米至少军方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有可能从隧道周围的通道中反推下去。
这还是在进攻顺利的情况下,要是以目前外星生物这种疯狂反扑的态势,以及它们可能还藏有的暗手,出现什么意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方不得不想办法另辟蹊径。
——————————————
“什么?你们问我有没有办法,让至少一枚df导弹大小的物体穿过最后一百米的土层抵达外星生物的巢穴?”面对军方派来的军官的询问,陈新表现的十分诧异:“你们想干什么?不会是想扔核弹下去吧?”
对于陈新的这个猜测,军方派来的军官并没有否认,只是回答道:“这超出了我能回答的范围。”
听到军官这么说,陈新也只能是捏了捏自己的鼻梁,放弃了从对方这里找到答案。
毕竟就算军方真的要动用核弹,也不是普通军官能够知道的,即便这名军官参与其中,涉及到核弹使用的重要准备工作。
不过从对方询问的问题来看,军方估计是真的有这个想法了。
与其花一个月的时间去慢慢进攻,不如干脆一发核弹砸下去,直接解决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继续以常规战术进攻无疑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消耗宝贵的兵力和浪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使用核弹,只要能够顺利将核弹打入外星生物的巢穴,靠着战略核弹的威力,是足以解决问题,将这些消耗节省下来的。
陈新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伸出一根手指在办公桌上有节奏的敲击着,陷入了思考之中。
军官也不催促,就这样站在陈新的面前,等候着他的答案。
陈新的思考并没有持续太久,毕竟他思考的只是动用核弹去轰击外星生物巢穴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去思考该如何做到将一枚df导弹打入外星生物巢穴。
“改造一枚df导弹,让其可以穿透一百米的地层并不难,军方的要求我可以做到。”陈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却也对军官强调道:“但是核弹攻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需要认真考虑,毕竟整个洞庭湖地区的地下都是外星生物挖掘出来的洞窟和坑道,这些洞窟和坑道是否破坏了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核弹爆炸是否会造成地质运动……
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如果引发了大规模地质活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希望你们明白这一点。”
通过对整个洞庭湖地区地下态势的震动监测,军方发现外星生物都在朝着隧道最末端的位置汇聚,于是乎这里便成了战场的中心,以及战况最焦灼的地方。
靠着激光武器的良好发挥,以及隧道当中畅通无阻的地形,炎国的军队很快便挡住了外星生物的疯狂反扑,并且开始逐渐反推。
但是外星生物根本不在意伤亡,它们顶着惊人的伤亡仍旧不断地掘开隧道的墙壁,却在冒出来的一瞬间就被激光武器烧穿了脑袋。
大量的尸体在隧道内堆积,甚至呈现出了外星生物的尸体直接将它们在隧道周围掘开的通道再堵上的情况。
事实上隧道的顶端因为没有掘通,而且外星生物也没有从那个方向掘开隧道的关系,大量的尸体直接堆积在了那里,甚至有堆满了之后逐渐向上淤积的趋势。
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外星生物死在了这一场战斗之中。
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还很难看出这种字面意义上尸积如山的情况。
但是在这隧道之中,即便陈新最初考虑军队进攻的问题将隧道直径放大到了二十米,却依旧因为外星生物的极高伤亡而迅速将隧道堆满了。
甚至因为尸体堆积堵塞了通道,导致外星生物正在不断沿着隧道掘开新的通道。
面对这种情况,军方也毫不客气,强势反推了一波之后,便将早已等候多时的反攻部队投入了隧道之中,开始沿着那些外星生物挖掘出来的通道展开了反攻。
不过虽然成功的反推了过去,但军方却还是觉得自己的战略意图受到了阻碍。
因为他们原本的计划是通过掘进打通位于地下一千五百米左右的一处大型地下洞窟,也就是经过探测之后被判定为外星生物巢穴的位置,然后摧毁外星生物的繁育场,阻断它们的兵力补充。
但现在受到外星生物这种不计代价的反扑影响,显然军方已经无法继续掘进,隧道的底部堆积了超过五十米以上长度的尸体,墙壁上也都是外星生物掘开的通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原定的战略是无法继续执行了。
可军方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原本的计划,毕竟这个计划在他们看来比现在这样用弹药消耗去拼对方的繁殖速度来说,要有效太多了。
但现在显然不可能按照原计划继续掘进,军方只得修改眼前的计划。
只是面对眼前的局面,军方的参谋们所能够想到的却只有常规战术的继续进攻,靠着目前激光武器所带来的优势打开局面。
毕竟就算有人打算继续向下挖,眼下也没有合适的挖掘工具,总不可能再把盾构机塞回隧道里,连着那已经塞满近百米隧道的尸体一起继续往下掘进吧?
不提这些尸体的问题,隧道里不时掘开隧道壁涌进来的外星生物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是反推进那些通道里的部队作战还算给力,已经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压制了对方的攻势,令隧道不时就被掘开的情况得以好转,恐怕现在军方连攻势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以常规战术进攻却又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
即便隧道已经打到了地下一千四百米,距离外星生物的巢穴只剩最后一百米,但想要按照原定计划进攻外星生物的巢穴,这最后一百米至少军方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有可能从隧道周围的通道中反推下去。
这还是在进攻顺利的情况下,要是以目前外星生物这种疯狂反扑的态势,以及它们可能还藏有的暗手,出现什么意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方不得不想办法另辟蹊径。
——————————————
“什么?你们问我有没有办法,让至少一枚df导弹大小的物体穿过最后一百米的土层抵达外星生物的巢穴?”面对军方派来的军官的询问,陈新表现的十分诧异:“你们想干什么?不会是想扔核弹下去吧?”
对于陈新的这个猜测,军方派来的军官并没有否认,只是回答道:“这超出了我能回答的范围。”
听到军官这么说,陈新也只能是捏了捏自己的鼻梁,放弃了从对方这里找到答案。
毕竟就算军方真的要动用核弹,也不是普通军官能够知道的,即便这名军官参与其中,涉及到核弹使用的重要准备工作。
不过从对方询问的问题来看,军方估计是真的有这个想法了。
与其花一个月的时间去慢慢进攻,不如干脆一发核弹砸下去,直接解决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继续以常规战术进攻无疑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消耗宝贵的兵力和浪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使用核弹,只要能够顺利将核弹打入外星生物的巢穴,靠着战略核弹的威力,是足以解决问题,将这些消耗节省下来的。
陈新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伸出一根手指在办公桌上有节奏的敲击着,陷入了思考之中。
军官也不催促,就这样站在陈新的面前,等候着他的答案。
陈新的思考并没有持续太久,毕竟他思考的只是动用核弹去轰击外星生物巢穴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去思考该如何做到将一枚df导弹打入外星生物巢穴。
“改造一枚df导弹,让其可以穿透一百米的地层并不难,军方的要求我可以做到。”陈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却也对军官强调道:“但是核弹攻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需要认真考虑,毕竟整个洞庭湖地区的地下都是外星生物挖掘出来的洞窟和坑道,这些洞窟和坑道是否破坏了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核弹爆炸是否会造成地质运动……
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如果引发了大规模地质活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希望你们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