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郎 第239节
二是让他跟着纪彬一起主导著书的事,也能让焦十五多加锻炼。
所以两人到了纪滦村,那定然是常住的。
不过纪彬问道:“你们家人呢?他们不跟着出来吗?”
焦十一摇头:“今年事情变动有些大,其他十四个焦家人又被分到其他门户里,都是去年没种过棉花的,所以他们抽不开身。”
纪彬懂了,之前种棉花的那些人家,基本都不再需要指点。
所以换人家了。
也就是说,今年种棉的人家至少会增加一倍。
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多少是禹王的人,又有多少是太子的人。
估计那边的争斗会精彩纷呈。
焦十一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焦家人知道太子来过,知道禹王太子争斗的,也就是焦家主,焦老二,焦十五。
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
知道得越少,对他们来说越好。
等焦十五跟纪彬单独相处的时候,焦十五飞快说了他知道的事。
汴京里面,禹王跟太子的争权自然还在进行。
自从谢阁老被贬之后,太子一派士气大减,可在二月份的时候,禹王的属臣被发现利用棉花夺利,逼迫其他地方种棉农人涨价。
发现有农人卖低价棉,就把人家的棉花一把火烧了。
经查证,被烧的棉花至少万斤。
都是因为那些棉花真的卖不到五千文的高价,农人们想趁着年前卖完,压到了两千文。
谁料一被发现,就会被人恶意烧棉。
弄的好几户人家,全都是家破人亡。
这些人家上京告御状,也被禹王的人拦着。
还好太子发现异常,从中调查。
这才让事情真相大白。
此事一出,朝堂震怒。
从来只见过逼人降价的,什么时候见过逼人涨价?
再说涨价了,棉农们也卖不出去啊,不是都有你们的人脉手段。
众人都明白,禹王的人就是怕其他人的棉花降价,他们的棉花就卖不上价格了。
至于别人能不能卖不出去?那管他们屁事,他们已经赚了千万两金子,你们死不死,关老爷们什么事。
也确实有人在这里面丧命,事情才闹大。
太子查清此事,还了他们清白。
可也因为查这件事,那些卖高价棉花的人家都被一一揭发,朝野骂声一片。
这些人家虽说早就是禹王的人,可对太子的恨意再次加深。
更过分的是,太子竟然趁这个机会,趁机提出议棉价的文书,里面说清了棉花的重要性,还说了焦氏棉出世的重要性。
里面列举了棉花都可在什么地方种植,并写清楚前景,想要鼓励百姓种棉,等到冬天御寒。
还会在每年八月调查全国种棉数量,因地方制价,当地官府控制棉花价格,汴京这边监督,若是定价太高汴京会有处罚,定价太低不准售卖。
而且每月的棉价还会浮动,棉花少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棉花多的时候就要降价。
有个上限跟下限,不至于跟去年那样失控。
也就是说,那些种棉的人,再也不能像去年那般硬生生抬价,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纪彬听到这里,心里忍不住感叹,他原以为棉价混乱的过程还要持续几年,没想到只乱了一年,这议棉价的文书一出,条例一改。
那些想利用棉花获取暴利的人就不存在了,还保证了他们头一茬卖棉花的利润。
太子也是明白的,他们头一批卖棉花的,瞄准的市场就是有钱人,毕竟量少新鲜,有钱人不在乎。
可大批棉花宁愿烧了也不卖给穷人,甚至烧了别人的棉花也不降价,这就没道理了。
真正推行下来还有难度,可这个速度已经让纪彬心里感叹,怪不得谢阁老身陷险境,还是觉得太子值得追随。
都是有原因的。
而这件事,对焦家人来讲,则是恨不得以头抢地跪拜太子。
因为文书里写了。
焦氏棉。
焦氏棉啊!
他们辛辛苦苦研究棉花,终于被封上了自家的姓!
原本他们以为,这种棉的技术普及之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们。
可现在呢?如果文书一经过推行,世人都会知道焦氏棉的由来!
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对焦家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庇佑的光环!
旁的地方不知道,可比汴京城里,焦氏棉已经响彻各个茶馆。
只要经过时间推移,这个称号迟早在整个南军国流行。
所以焦家主简直热泪盈眶,然后把焦十五送过来赶紧写书!
他们要写书!
然后送给太子殿下!
让太子殿下做这件功绩!
是的,这就是焦家主送焦十五过来的原因。
焦十五就在纪滦村住着,这里偏远安全,再有纪彬在,自然是没问题。
然后去南军国各地种棉的焦家人,会把每个月收集的本地棉花信息,找当地画工书生画的棉花枝干病虫害等等,也都寄过来。
让焦十五整理,然后请纪彬帮忙书写规整。
按照焦家主的想法,他现在年底前把书写好,献给太子殿下。
明明他只见过太子一面,但太子却用呈给圣人的文书里写了焦氏棉三个字。
足以让焦家甘倒涂地,足以让焦家人呕心沥血,全力写成此书。
方才焦十一没说这事,只是一问他不知道太子跟焦家主他们有次私下的会面。
按照焦家主跟纪彬猜测。
太子的文书里能把棉花的事写得那样详尽,估计就是那日看了种棉书之后,又跟焦家人,纪彬聊天后得出的结论。
而太子则用焦氏棉三个字来回报他们。
至于纪彬确实没有特意提起,假装无意提起也就罢了,专门提起只会给纪彬招来祸事。
可纪彬不知道为什么。
他却本能愿意相信这个太子,还是把他做的事记在心里,只是还没找到机会像回报焦家人一样回报他。
完蛋,这就是太子的魅力吗。
不过是见了一面,他就能对太子有这么深的滤镜。
太子见焦家人跟他的事时候,甚至都没说过让他们相信太子,效忠太子的话。
可人心已经在慢慢偏了。
纪彬扶额,他还在感慨焦家主加急著书,自己不是也把谢阁老救出来了。
差不多差不多。
他们都差不多。
既然两人是长期住,那还是安排到客舍里比较好。
私塾旁边的客舍两间房一个院,如今又住进去焦家两兄弟,简直是从来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家的客舍使用率可以说极高了。
估计等他家宅子建好,这房子才够用吧。
没办法,有朋自远方来,肯定要招待啊。
有焦家人到了之后,不少人都过来询问种棉的时候,焦十一很是感动。
其实各个地方种棉的人家,已经开始收钱开课了,毕竟当初焦家人也是这么赚钱的。
那些不请他们过去的门户,也是怕当着他们的面赚钱不好看,所以不请的。
能做到询问焦家之后再教人的,估计只有纪彬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形式,可还是让人感动。
反正焦十五觉得,焦家主现在最佩服的两个人就是纪彬跟太子,甚至纪彬还要稍稍靠前一点。
这也是有道理的。
反正书都要写出来了,焦氏棉的名声也出来了。
教,都可以教。
还有纪彬家的棉花种子保存得不错,卖,全都卖。
可是真正到卖种子的时候,纪彬想了想,竟然联系了王知县,让王知县帮忙售卖,理由是想请知县老爷帮忙,因为买的人太多,他照顾不过来。实际上是暗暗跟汴京那边配合。
当然了,以偏远地区的小县城来讲,没人能想到是配合,只会觉得纪彬在阿谀奉承,把卖棉花种子的好差事,好名声送给当地知县。
至于为什么说买棉花种子是好差事?
这还用讲吗。
所以两人到了纪滦村,那定然是常住的。
不过纪彬问道:“你们家人呢?他们不跟着出来吗?”
焦十一摇头:“今年事情变动有些大,其他十四个焦家人又被分到其他门户里,都是去年没种过棉花的,所以他们抽不开身。”
纪彬懂了,之前种棉花的那些人家,基本都不再需要指点。
所以换人家了。
也就是说,今年种棉的人家至少会增加一倍。
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多少是禹王的人,又有多少是太子的人。
估计那边的争斗会精彩纷呈。
焦十一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焦家人知道太子来过,知道禹王太子争斗的,也就是焦家主,焦老二,焦十五。
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
知道得越少,对他们来说越好。
等焦十五跟纪彬单独相处的时候,焦十五飞快说了他知道的事。
汴京里面,禹王跟太子的争权自然还在进行。
自从谢阁老被贬之后,太子一派士气大减,可在二月份的时候,禹王的属臣被发现利用棉花夺利,逼迫其他地方种棉农人涨价。
发现有农人卖低价棉,就把人家的棉花一把火烧了。
经查证,被烧的棉花至少万斤。
都是因为那些棉花真的卖不到五千文的高价,农人们想趁着年前卖完,压到了两千文。
谁料一被发现,就会被人恶意烧棉。
弄的好几户人家,全都是家破人亡。
这些人家上京告御状,也被禹王的人拦着。
还好太子发现异常,从中调查。
这才让事情真相大白。
此事一出,朝堂震怒。
从来只见过逼人降价的,什么时候见过逼人涨价?
再说涨价了,棉农们也卖不出去啊,不是都有你们的人脉手段。
众人都明白,禹王的人就是怕其他人的棉花降价,他们的棉花就卖不上价格了。
至于别人能不能卖不出去?那管他们屁事,他们已经赚了千万两金子,你们死不死,关老爷们什么事。
也确实有人在这里面丧命,事情才闹大。
太子查清此事,还了他们清白。
可也因为查这件事,那些卖高价棉花的人家都被一一揭发,朝野骂声一片。
这些人家虽说早就是禹王的人,可对太子的恨意再次加深。
更过分的是,太子竟然趁这个机会,趁机提出议棉价的文书,里面说清了棉花的重要性,还说了焦氏棉出世的重要性。
里面列举了棉花都可在什么地方种植,并写清楚前景,想要鼓励百姓种棉,等到冬天御寒。
还会在每年八月调查全国种棉数量,因地方制价,当地官府控制棉花价格,汴京这边监督,若是定价太高汴京会有处罚,定价太低不准售卖。
而且每月的棉价还会浮动,棉花少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棉花多的时候就要降价。
有个上限跟下限,不至于跟去年那样失控。
也就是说,那些种棉的人,再也不能像去年那般硬生生抬价,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纪彬听到这里,心里忍不住感叹,他原以为棉价混乱的过程还要持续几年,没想到只乱了一年,这议棉价的文书一出,条例一改。
那些想利用棉花获取暴利的人就不存在了,还保证了他们头一茬卖棉花的利润。
太子也是明白的,他们头一批卖棉花的,瞄准的市场就是有钱人,毕竟量少新鲜,有钱人不在乎。
可大批棉花宁愿烧了也不卖给穷人,甚至烧了别人的棉花也不降价,这就没道理了。
真正推行下来还有难度,可这个速度已经让纪彬心里感叹,怪不得谢阁老身陷险境,还是觉得太子值得追随。
都是有原因的。
而这件事,对焦家人来讲,则是恨不得以头抢地跪拜太子。
因为文书里写了。
焦氏棉。
焦氏棉啊!
他们辛辛苦苦研究棉花,终于被封上了自家的姓!
原本他们以为,这种棉的技术普及之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们。
可现在呢?如果文书一经过推行,世人都会知道焦氏棉的由来!
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对焦家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庇佑的光环!
旁的地方不知道,可比汴京城里,焦氏棉已经响彻各个茶馆。
只要经过时间推移,这个称号迟早在整个南军国流行。
所以焦家主简直热泪盈眶,然后把焦十五送过来赶紧写书!
他们要写书!
然后送给太子殿下!
让太子殿下做这件功绩!
是的,这就是焦家主送焦十五过来的原因。
焦十五就在纪滦村住着,这里偏远安全,再有纪彬在,自然是没问题。
然后去南军国各地种棉的焦家人,会把每个月收集的本地棉花信息,找当地画工书生画的棉花枝干病虫害等等,也都寄过来。
让焦十五整理,然后请纪彬帮忙书写规整。
按照焦家主的想法,他现在年底前把书写好,献给太子殿下。
明明他只见过太子一面,但太子却用呈给圣人的文书里写了焦氏棉三个字。
足以让焦家甘倒涂地,足以让焦家人呕心沥血,全力写成此书。
方才焦十一没说这事,只是一问他不知道太子跟焦家主他们有次私下的会面。
按照焦家主跟纪彬猜测。
太子的文书里能把棉花的事写得那样详尽,估计就是那日看了种棉书之后,又跟焦家人,纪彬聊天后得出的结论。
而太子则用焦氏棉三个字来回报他们。
至于纪彬确实没有特意提起,假装无意提起也就罢了,专门提起只会给纪彬招来祸事。
可纪彬不知道为什么。
他却本能愿意相信这个太子,还是把他做的事记在心里,只是还没找到机会像回报焦家人一样回报他。
完蛋,这就是太子的魅力吗。
不过是见了一面,他就能对太子有这么深的滤镜。
太子见焦家人跟他的事时候,甚至都没说过让他们相信太子,效忠太子的话。
可人心已经在慢慢偏了。
纪彬扶额,他还在感慨焦家主加急著书,自己不是也把谢阁老救出来了。
差不多差不多。
他们都差不多。
既然两人是长期住,那还是安排到客舍里比较好。
私塾旁边的客舍两间房一个院,如今又住进去焦家两兄弟,简直是从来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家的客舍使用率可以说极高了。
估计等他家宅子建好,这房子才够用吧。
没办法,有朋自远方来,肯定要招待啊。
有焦家人到了之后,不少人都过来询问种棉的时候,焦十一很是感动。
其实各个地方种棉的人家,已经开始收钱开课了,毕竟当初焦家人也是这么赚钱的。
那些不请他们过去的门户,也是怕当着他们的面赚钱不好看,所以不请的。
能做到询问焦家之后再教人的,估计只有纪彬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形式,可还是让人感动。
反正焦十五觉得,焦家主现在最佩服的两个人就是纪彬跟太子,甚至纪彬还要稍稍靠前一点。
这也是有道理的。
反正书都要写出来了,焦氏棉的名声也出来了。
教,都可以教。
还有纪彬家的棉花种子保存得不错,卖,全都卖。
可是真正到卖种子的时候,纪彬想了想,竟然联系了王知县,让王知县帮忙售卖,理由是想请知县老爷帮忙,因为买的人太多,他照顾不过来。实际上是暗暗跟汴京那边配合。
当然了,以偏远地区的小县城来讲,没人能想到是配合,只会觉得纪彬在阿谀奉承,把卖棉花种子的好差事,好名声送给当地知县。
至于为什么说买棉花种子是好差事?
这还用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