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帝国威武 第三百章 元首的反击
  “暂时先不要动。”李国勇终于下了决心:“看一看再说,要把这个党监视起来,所有成员的详细资料我都要有,还有,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杨先生都不能够受到任何伤害。”
  唐衍一边答应着,一面总算知道了元首和杨度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元首用“杨先生”这个称呼。
  “另外。”李国勇又问道:“阿富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说到这个问题唐衍充满了自信:“阿富汗的局势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塔尔齐和哈比布拉?汗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帝国特工只需要20分钟就开始抓住他们。”
  李国勇满意地点了点头:“等候我的通知,让情报人员要加大在几个地方的活动,培养忠于我们的当地武装,再追加一笔特别资金下去。”
  杨度倒一向是个说做就做的人,一个月后,杨度宣布脱离他一手创建的“中华进步党”,同时宣告成立“和平民主党”,自认党的领袖,同时发行党报《和平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度的一系列举动,让国内外舆论起了轩然大波,杨度曾经自诩过:“自己这一生最得意的事,不是开创了江苏的新局面,也不是成为了仅次于李国勇的第二号人物,而是亲手创建了这个‘中华进步党’。”现在这个创始人竟然公然和进步党决裂。
  国内民众,包括军队士兵,党卫军,警察和所有的进步党党员茫然不知所措,在他们的心里,元首和总理是那样的亲密无间,杨先生不担任总理可以理解,但公然脱党就不可思议了。
  国外的报纸也连篇累牍的记载了中国国内政局发生的变化,《泰晤士报》评论道:
  “杨度内阁辞职后,已经隐隐预示着中国国内即将发生一场动荡,但谁也没有想到动荡来得如此之快,如此剧烈。在我们的印象是,李和杨始终是做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他们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曾经配合的是那样的天衣无缝,在两个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杨先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帝国建立初期,他为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什么现在他要背叛自己的事业?李又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和平民主党’地建立,是中国元首在国内绝对权威第一次受到了重大挑战,而且是自己曾经最亲密的朋友发起的挑战,他会用什么方式来应付这场危机?武力取缔,还是任由它发展?我们无法知晓,只有静观事态的发展,但李所能采用的手段,也仅仅限于这两种而已。”
  对于杨度的退党声明,元首府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仅仅是在一天之后由帝国的新任总理曾争发表了一个表示遗憾的讲话,同时曾争高度赞扬了杨度为帝国做出的贡献,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也许是政府的这一态度鼓励了杨度和他的“和平民主党”,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先是试探性的发表几篇文章,试探政府的容忍度,看到政府毫无反应,接着就是公开评击政府的现有政策,公然提出了“裁军撤兵,和平建国”的口号。
  凭着杨度的威望,加上颇有鼓动性的文章,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和平民主党”就拥有了党员1630人,成为了仅次于“中华进步党”的国内第二大党。
  受到“和平民主党”地刺激,一些国外留学回来的人,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政党,鼓吹自己主张的思想,中国国内的局势在这一刻波荡不息。
  所有的人都在注视着李国勇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对付。
  不过让他们失望了,李国勇一点动静都没有,做着和往常一样的工作,甚至还带着几位夫人公开视察了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学子对元首的到是异常欢迎的,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心中,元首就是中国的希望,是他带领着中国开疆辟土,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在他们看来,不管出现了多少政党,他们只拥护李国勇所领导的那个政党。
  而李国勇则告诉这些学生,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安心读好书才是第一位的,天踏下来有政府顶着,中国未来的建设和成长就得靠你们这些学子。
  然后李国勇宣布再对教育增加60亿投资,以改善校园设施,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一致欢迎,中国政府这些年对教育的重视大家都看眼里,巨额的资金,不惜工本的人才引进,都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好事。
  紧接着,李国勇又视察了军队,中国的国防军从民族独立军开始就对他们的总司令是无限狂热的,而在不断取得的胜利面前,军人们更是对元首累积起了巨大的信心。
  杨先生的脱党声明虽然在军队造成了波动,但随着几位高级将领稳定军心的举动,出于对元首的无比信任和忠诚,这种短暂的混乱思想已经逐渐趋于平静。
  在军队中李国勇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当着士兵们的面宣布了一件事,成立“军属及退伍军人事务部”,专门处理军人家属、退伍军人生活中的问题,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退伍军人将得到妥善安排,保证每一个为帝国流血奋战的军人都将得到最好地待遇,得到优先安排工作的权利。同时设立“伤残军人特别基金”,负伤的军人有活动能力的,除了得到每个月的伤残补助,将获得一份轻松适合的工作,失去了行动能力的,将由政府供养一辈子,一直到去世为止。
  说完了这些,李国勇掉头就走,在他的背后,忽然爆发出了连天震响的“元首万岁,帝国万岁”的呼声。
  士子之心和军心的统一,隐隐暗示着李国勇地反击开始了;工商界历来都是拥护元首的,再加上有老丈人和曾道富把持,基本不用李国勇操什么心,况且这些商人的立场很简单,政府能为他们带来大量好处,他们当然拥护政府,“和平民主党”呢,什么东西也不能给他们。
  政府控制的报纸开始对《和平报》开火了,大量反驳杨度理论的文章开始出现,其中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元首如何将中国带到了强盛,而这种强盛又是靠什么来支持的;提到了海外殖民地问题,例举了大量事实证明殖民地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和海外驻军的重要性;提到了保持一支大规模的军队将如何如何的重要等等。
  民众开始琢磨比较两种理论谁对谁错,李国勇的优势就在于他累积起了的巨大声望,以及实实在在带给中国,带给中国民众的好处,渐渐地,民众开始觉得杨度先生的话有问题了,中国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不就是靠着战争带来的胜利吗?
  没有东北决战的胜利,哪有今天的和平?没有对日战争的胜利,那些倭寇怎么可能对咱中国俯首称臣?
  一切正常秩序逐步纳入了李国勇的轨道,随即,帝国最高元首李国勇和国防部长赵声宣布,将在11月11日,中国帝国成立五周年的庆典上举行阅兵式。
  这个消息让民众激动起来,自从帝国成立那一年有过次阅兵,可就再也没有过了,一时间“阅兵式”成立民间最热门的话题,什么党派之争,政见之争全部被扔到了一边。
  在“和平民主党”总部,杨度的家里,忧愁不安的情绪却在笼罩着。
  “杨公,政府的连续动作,对本党的影响很大。”一个长着山羊胡子的老头说道,这个人在满清时代曾当过一任吏部侍郎,颇有一些名望。
  另一个老秀才说道:“是啊,李国勇依仗着雄厚的财力,不断地许下各种好处,而反观我党,资金捉襟见肘,《和平报》创刊以来,初期几期尚有一些广告收入,到后来,竟无一人愿意刊登广告,报社的编辑、工人的薪水不可不付,现在是拆东墙补西墙,已经有几个工人提出了辞职,杨公,不可不想办法解决啊。”
  杨度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自从他辞去了政府的一切职务,虽然政府依然每月把他的薪水按照原来的数目一分不少地按时送来,但秉性高傲清高的他却一次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李国勇的好意。
  为了“和平民主党”,他不仅用光了微薄的积蓄,还变卖光了老家的祖产,本就没有任何资金流入的“和平民主党”,现在完全靠他一个人在支撑着,可是除了当做总部的这处房产,他已经卖无可卖了。
  “和平民主党”的人事部长说道:“昨天又有11个党员宣布退党,短短的几天时间,退党人数已经达到了300多人,领袖,不能不想办法解决了;现在的政府总理和经济建设部部长都是贵夫人的娘家人,颇有财力,能不能请他们援助些资金?”
  “不行!”杨度断然拒绝道:“他们都是‘中华进步党’党员,焉有反对党向被反对党借用资金的道理,传出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见这些人有些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杨度振作了下精神:“大家尽可放心,‘中华进步党’成立的时候也和我们现在差不多,结果现在发展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咬一咬牙就挺过去了;我既然可以创办出一个国内第一大党,就一定可以创建出另一个。”
  “杨公,依你看政府在11月11日举行的阅兵式是什么意思?”老秀才捻着下巴上几根不多的胡子问道。
  杨度冷笑了下:“示威,元首是想炫耀他的武功军威,让我们拜服在他的理论之下。”
  他始终认为,李国勇在政治上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就看这次的阅兵式,摆明了就是向他示威,让他屈服,完全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也太小看自己了。
  送走了几个党员,杨度满腹心事的回到了内室,他看到两个妻子已经在等着他了。
  杨度微微叹息了声,他觉得非常愧疚,对不起两位夫人,自从嫁给了自己,不光一天福没有想到,现在反而还每天跟着他担惊受怕,一天三餐也只够糊口。
  这两个夫人,一个是前清的公主,一个是大商人之女,总理的妹妹,几时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象是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德龄公主将一个布包交给了杨度:“我们知道你急等着用钱,这是我们的陪嫁,你先拿去用吧。”
  眼泪差点从杨度的眼中流出,他控制了下情绪,将布包轻轻地推了回去:“杨度组建政党,乃是杨度之事,怎么可以把你们牵连进来?”
  “早就牵连进来了。”曾萍微微叹了口气:‘我们都是夫妻,杨大哥,你又何必说这些见外的话呢,夫妻难道不应该同舟共济吗?”
  德龄公主忽然问道:“皙子,难道你个明逸之间的就这么决裂了,你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了吗?青颜她们几次邀请我们去那作客,我们怕你不高兴,一直没有敢去。”
  “我和明逸之间并没有任何矛盾,这只是政见不同发生的争论,不影响私人的感情。”杨度说着自己都觉得这话有些牵强:“况且,青颜她们和你们没有任何恩怨,你们也犯不着参与到党争之中,下次再有邀请,尽管去好了。”
  这时候,门外传来了一个声音:“老师在吗?”
  一听到这声音,曾萍就马上跳了起来,这是他大哥曾争来了。
  曾争几次送钱来都被丈夫拒绝,几次求见也都被杨度避而不见,这次倒好,直接不经通报就闯了进来,其实也没有人给他通报,门卫下人们早就被杨度遣散了,原来政府给他配备的警卫也全部被杨度赶了回去。
  “老师。”曾争向杨度行了个礼,不管他当上了什么官,也不管是自己杨度的大舅子,在杨度的面前,曾争总是显得象一个学生,总是那么的尊敬。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a href=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