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鞑子嚣张的代价(一)
郑家军消息封锁的好,特别是往鞑子更后方的消息封锁,那是天罗地网抓信使。
因此塔山堡的鞑子并不知道这郑家军一路高歌凯进,前线倒是因为经常有遣返关宁军民及押解永平府奴役百姓的队伍,倒是已经知道了后方的变故。
所以,看着蒙在鼓里,一如既往嚣张跋扈的塔山堡主动出战的鞑子,郑恩知道,这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这么轻松的“打怪刷图”了。
不下十次的“引怪经验”,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看着很听话的集结出击的鞑子。
斥候将鞑子的情报汇报给了位于前排的郑恩大喝:
“目测有鞑子牛录旗号三个,都是留守的镶蓝旗,初步估计三个牛录都是超编,总兵力超过一千,不超过一千一。”
传令兵再将郑恩的话,传递给了全军指挥甘辉。
之前遇到的鞑子多是战场上撤下来的,理由是遣返押解汉人军民,顺带休整,自然都是一些折损的不满编牛录。
而塔山堡是后方留守部队,又是处于辽西走廊,很有可能支援前线,因此不仅留守的三个镶蓝旗牛录是满编的,还有一些旗中余丁自愿随军。
因此出现了三个牛录的旗号,却超过了满编九百。
甘辉本处于高处,还那种在高处又建立了一个简易指挥高台的高处,高上加高,鞑子动向一览无遗。
丰富的应对嚣张鞑子出动出击经验的他,很快挥动了令旗,郑家军动了起来。
首先是郑恩的贴身护卫们,一分二,三百骑术最好的护卫,牵上了同伴的战马,再接过了火铳兵递过来的重型火铳及三眼铳,一人双马,从远离大部队所在山头的方向出发了。
果然,塔山堡的鞑子还跟之前的鞑子一样,看到分兵出去的三百骑,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极有可能是因为懵了,怀疑对方是明军主将逃跑,一时不知道该打数量多的明军,还是追击明军“主将”。
最终,短暂的停顿之后,鞑子选择攻打明军大部队,原因很简单,也很憋屈,因为可以看出,护卫明军“主将逃跑”的三百骑,都是好马,还是双马。
一项以骑兵纵横天下的鞑子们,竟然发现自己追也追不上他们,你说憋屈不憋屈。
化憋屈为愤怒,鞑子更加嚣张的往明军大部队的方向行军,这一切都在甘辉与郑恩的预料之中。
看到骑马而来的千余鞑子,再看着山头阵地迅速成型的壕沟、拒马,甘辉大旗一挥,正在建防御工事的郑家军收到命令,立马将防御工事的重点放在了挖陷马坑、架拒马,这些建造容易,又不那么好体力的工事。
很多疲惫了的郑家军也开始归队,坐下来喝点水,蓄养体力。
敢死营一会要顶在第一线,算是全部停下来了,并人手一小块马肉干,一边休息一边吃,这些马肉都是战场上战死的,除了当天加餐以外,吃不完的都做成肉干。
这个时候敢死营人手一块马肉,不大不小,刚刚好五成饱,既有加快恢复体力的意思,也有黄泉路上不做饿死鬼的意思。
同时又因为是五成饱,即不是七成,又不是完全吃饱,也不算犯不可吃饱上战场的大忌,因为没吃饱,所以不会有吃饱后那种贪图安逸的情绪。
任何动物,在吃饱之后,都会变得温顺很多,哪怕是狮子也只想好好消化,而不是带着满满一肚子的肉,去继续捕猎。
人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
当鞑子行进到郑家军大部队所在的小山头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之前他们认为已经是逃跑了的护卫骑兵们,竟然没有逃跑,还绕到了他们的后面。
堂堂以机动性闻名的鞑子,被一项因为机动性捉襟见肘的明军,给抄后门了。
这能不憋屈吗?哪怕这只是塔山这一块的小规模寻战,不能代表整个清庭与明朝,但这也是憋屈的很啊!
追护卫骑兵,对方是一人双马,追也不一定追的上,攻打郑家军大部队,他们又在后面捣乱,一时间有点被夹击的错觉。
其实鞑子可以直接不管不顾,回到袁宗焕为他们扩建的坚固塔山堡之中,这样他们就立于不败之地。
鞑子是渔猎民族出身,后期发家了,才把弓马加进去的,之前更多的还是步弓为王。
弓是守城利器,鞑子又几乎人人都是神射手,他们回到牢固的塔山堡一心防守,郑恩根本拿他们没有丝毫办法。
但鞑子毕竟是鞑子,鞑子的骄傲是经过十多年的膨胀发酵的,怎么可能在野外碰到明军的时候,还不主动出击呢?
野外碰到明军而不主动出击的年代,是努尔哈赤那个年代,是皇太极早期那个年代,皇太极后期以来,早就告别了这个年代。
一群看到鞑子就成了软脚虾的明军送上门来,作为渔民,哪有不捞的道理。
鞑子果然是鞑子,嚣张的无可复加,鞑子的主将很快做出了决定,千余鞑子只是让后队多留意一下后面的明军骑兵。
之后全军继续向机动性差的明军驻守小山头杀了过去。
休整完毕,以逸待劳的郑家军迅速布阵,依旧是敢死营分成三个小阵在前,军官团隔着三十步布阵。
不过跟初创版的不同,经过十次调整版本更新。
这一次不仅事先占据了小山头,以居高临下之势的地理,还有事先建设了防御工事的防守优势,有了防御工事之后,敢死营脚踩着做了标记的陷马坑区域,依托这壕沟、拒马,列出更利于火力输出的横向方阵。
三个横向方阵之间,流出两百步的宽度,这两百步的空白,及敢死营左右两翼,成了后方军官团直接面对的区域。
这些区域,军官团特意在此建了很多拒马,可以看出是防止鞑子骑兵钻孔,但不知为何,排列在这片区域的郑家军,格外的高大一些,而且旗帜也太多了一点。
什么高耸固定的大旗、几人才能扛的中旗、一人举着挥舞的小旗,士兵头盔之上的盔旗,再不济背后都背负了一面背旗。
除了遮挡视线,真搞不懂有什么用。
因此塔山堡的鞑子并不知道这郑家军一路高歌凯进,前线倒是因为经常有遣返关宁军民及押解永平府奴役百姓的队伍,倒是已经知道了后方的变故。
所以,看着蒙在鼓里,一如既往嚣张跋扈的塔山堡主动出战的鞑子,郑恩知道,这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这么轻松的“打怪刷图”了。
不下十次的“引怪经验”,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看着很听话的集结出击的鞑子。
斥候将鞑子的情报汇报给了位于前排的郑恩大喝:
“目测有鞑子牛录旗号三个,都是留守的镶蓝旗,初步估计三个牛录都是超编,总兵力超过一千,不超过一千一。”
传令兵再将郑恩的话,传递给了全军指挥甘辉。
之前遇到的鞑子多是战场上撤下来的,理由是遣返押解汉人军民,顺带休整,自然都是一些折损的不满编牛录。
而塔山堡是后方留守部队,又是处于辽西走廊,很有可能支援前线,因此不仅留守的三个镶蓝旗牛录是满编的,还有一些旗中余丁自愿随军。
因此出现了三个牛录的旗号,却超过了满编九百。
甘辉本处于高处,还那种在高处又建立了一个简易指挥高台的高处,高上加高,鞑子动向一览无遗。
丰富的应对嚣张鞑子出动出击经验的他,很快挥动了令旗,郑家军动了起来。
首先是郑恩的贴身护卫们,一分二,三百骑术最好的护卫,牵上了同伴的战马,再接过了火铳兵递过来的重型火铳及三眼铳,一人双马,从远离大部队所在山头的方向出发了。
果然,塔山堡的鞑子还跟之前的鞑子一样,看到分兵出去的三百骑,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极有可能是因为懵了,怀疑对方是明军主将逃跑,一时不知道该打数量多的明军,还是追击明军“主将”。
最终,短暂的停顿之后,鞑子选择攻打明军大部队,原因很简单,也很憋屈,因为可以看出,护卫明军“主将逃跑”的三百骑,都是好马,还是双马。
一项以骑兵纵横天下的鞑子们,竟然发现自己追也追不上他们,你说憋屈不憋屈。
化憋屈为愤怒,鞑子更加嚣张的往明军大部队的方向行军,这一切都在甘辉与郑恩的预料之中。
看到骑马而来的千余鞑子,再看着山头阵地迅速成型的壕沟、拒马,甘辉大旗一挥,正在建防御工事的郑家军收到命令,立马将防御工事的重点放在了挖陷马坑、架拒马,这些建造容易,又不那么好体力的工事。
很多疲惫了的郑家军也开始归队,坐下来喝点水,蓄养体力。
敢死营一会要顶在第一线,算是全部停下来了,并人手一小块马肉干,一边休息一边吃,这些马肉都是战场上战死的,除了当天加餐以外,吃不完的都做成肉干。
这个时候敢死营人手一块马肉,不大不小,刚刚好五成饱,既有加快恢复体力的意思,也有黄泉路上不做饿死鬼的意思。
同时又因为是五成饱,即不是七成,又不是完全吃饱,也不算犯不可吃饱上战场的大忌,因为没吃饱,所以不会有吃饱后那种贪图安逸的情绪。
任何动物,在吃饱之后,都会变得温顺很多,哪怕是狮子也只想好好消化,而不是带着满满一肚子的肉,去继续捕猎。
人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
当鞑子行进到郑家军大部队所在的小山头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之前他们认为已经是逃跑了的护卫骑兵们,竟然没有逃跑,还绕到了他们的后面。
堂堂以机动性闻名的鞑子,被一项因为机动性捉襟见肘的明军,给抄后门了。
这能不憋屈吗?哪怕这只是塔山这一块的小规模寻战,不能代表整个清庭与明朝,但这也是憋屈的很啊!
追护卫骑兵,对方是一人双马,追也不一定追的上,攻打郑家军大部队,他们又在后面捣乱,一时间有点被夹击的错觉。
其实鞑子可以直接不管不顾,回到袁宗焕为他们扩建的坚固塔山堡之中,这样他们就立于不败之地。
鞑子是渔猎民族出身,后期发家了,才把弓马加进去的,之前更多的还是步弓为王。
弓是守城利器,鞑子又几乎人人都是神射手,他们回到牢固的塔山堡一心防守,郑恩根本拿他们没有丝毫办法。
但鞑子毕竟是鞑子,鞑子的骄傲是经过十多年的膨胀发酵的,怎么可能在野外碰到明军的时候,还不主动出击呢?
野外碰到明军而不主动出击的年代,是努尔哈赤那个年代,是皇太极早期那个年代,皇太极后期以来,早就告别了这个年代。
一群看到鞑子就成了软脚虾的明军送上门来,作为渔民,哪有不捞的道理。
鞑子果然是鞑子,嚣张的无可复加,鞑子的主将很快做出了决定,千余鞑子只是让后队多留意一下后面的明军骑兵。
之后全军继续向机动性差的明军驻守小山头杀了过去。
休整完毕,以逸待劳的郑家军迅速布阵,依旧是敢死营分成三个小阵在前,军官团隔着三十步布阵。
不过跟初创版的不同,经过十次调整版本更新。
这一次不仅事先占据了小山头,以居高临下之势的地理,还有事先建设了防御工事的防守优势,有了防御工事之后,敢死营脚踩着做了标记的陷马坑区域,依托这壕沟、拒马,列出更利于火力输出的横向方阵。
三个横向方阵之间,流出两百步的宽度,这两百步的空白,及敢死营左右两翼,成了后方军官团直接面对的区域。
这些区域,军官团特意在此建了很多拒马,可以看出是防止鞑子骑兵钻孔,但不知为何,排列在这片区域的郑家军,格外的高大一些,而且旗帜也太多了一点。
什么高耸固定的大旗、几人才能扛的中旗、一人举着挥舞的小旗,士兵头盔之上的盔旗,再不济背后都背负了一面背旗。
除了遮挡视线,真搞不懂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