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孤家寡人_分卷阅读_85
这回两家不约而同跑过来,幕府是想要向大晋采购武器的,大晋这些年跟东瀛那边的经济往来非常频繁,那边出产珍珠珊瑚还有金银,粮食布匹却是比较少,因此,跑到东瀛那边的海商最喜欢的就是弄上陈粮还有比较劣质的布匹压仓,到了码头就能飞快地出手,换上东瀛那边特有的金判银判,还有各种珍珠珊瑚玳瑁什么的,虽说如今大晋这边人工养殖珍珠之后,珍珠的价格骤降,但是,上等的海珠还是比较抢手的,不过,到了东瀛这边,一盘子走盘珠,也不过就能换两匹普通的花布而已。
这般暴利之下,东瀛那边的那些所谓的大名们眼热得很,曾经组织了武士,驾着小船想要抢劫,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为了保证大晋的海上利益,商船出海的时候,便可以向海关那边购买火炮还有炮弹,回航的时候在登记一下火炮炮弹的情况就是了,甚至,一些已经开始淘汰的火枪也能够卖给这些海商,靠着这些,那些倒霉的武士直接喂了鲨鱼。
在大海上,所谓合法的海商其实也不是那么纯良的,有了足够的武力,海盗没招惹他们,他们也敢反打劫一番呢,何况,遇上这些不开眼的家伙,因此,船队的人商量了一下,直接召集了一帮水手,带着火枪,将那几个合起火来跑过来打劫的大名给干掉了。这会儿东瀛这边,有个小村子大的领土都敢号称是大名,好不容易凑起来的所谓精锐武士又在海上全军覆没,那些海商因为发现这边地方太小,大名又太多,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些人掺和了这事,直接将方圆几十里都扫荡了一遍,直接干掉了那些大名武士,还当了一回人口贩子,掳走了几乎全部的少女,得意洋洋地回航了。
幕府还有天皇那边没多久都得到了消息,对大晋这边的武力敬畏眼热不已,偏生大晋对武器管制很严,海关那边对卖给商船的枪支都是有记录的,哪怕枪支损毁,你也得把残骸带回来登记,销掉记录,幕府废了老大的力气,也只弄到几支,但是弹药有限,自个又仿制不出里面的子弹来,最终只得咬了咬牙,拿出了大笔的钱财,又弄了许多妙龄美貌少女,让使节团带着前往大晋,请求大晋同意购买武器。
天皇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过他们是真的没钱,因此,干脆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大堆东西,打着朝贡的名义,直接带着人跑过来了。天皇的使臣自然是在那边哭诉,说自家被臣子挟持,半分不得自由,要求宗主国为自己做主什么的。
问题来了,双方虽说在路上没遇到,但是算是一前一后上了岸,在前往京城的时候碰上了,一下子出现了冲突。
等到徒景年得到消息的时候,双方已经明里暗里火拼了好几场,甚至还有几个所谓的武士就在大街上切腹了,把围观的人很是吓了一大跳,鸿胪寺那边的人为此头疼不已。因此,急急忙忙进了京,立马将事情丢给了礼部,礼部那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立马又在朝堂上禀报了,立刻朝堂上一片哗然。
说实话,对东瀛,本朝这些人一直以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那等弹丸小国,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开国那会儿,有倭寇侵扰海岸,结果叫海军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老实到现在,就算还有些倭寇充当海盗,如今也只敢抢枪朝鲜人什么的,不敢跟大晋这边的商人对着干了。
这会儿听说了东瀛那边的古怪,天皇就是个吉祥物摆设,幕府倒是挺强势的,因此,自然有大臣生出了一些怜悯之心来,在朝堂上建言,要海军出兵,给天皇撑腰。但是户部兵部那边立马跳起来了,虽说东瀛是藩国,但是人家多少年没来朝贡啦,这等远洋出兵该多少钱啊?何况,这是东瀛的内政,若是这会儿答应下来,以后别的藩国要是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找大晋来啊,反正不找白不找啊!兵部那边也不同意,出兵这种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这可不是在本土,而是要跑到倭国去,军需怎么说,补给怎么算?战死的人怎么抚恤,何况,人家背井离乡当兵都不乐意,何况还得跑到东瀛小国去打仗呢,据说东瀛那边生活恶劣,天皇一顿饭都只有一条指头长的小鱼,米饭都不能天天吃,一点油水都没有的地方,万一一个不好,引起哗变怎么办?
当然,也有同意的,徒景年眯了眯眼睛,觉得这其实是个挺好的机会,自从火器在军中普及之后,还没有真正试过手呢,草原那边几个南下打草谷的,被火炮轰了几次,就学乖了,何况,如今徒景年大力鼓励跟草原发展贸易关系,从他们那里收购牛羊马匹,还有草原上的各种特产,价格都很是不错,哪怕是他们养绵羊呢,每年羊毛都能卖个好价钱呢!徒景年还叫人传授那些小部落的牧民,如何纺织毛线,用羊毛织地毯帘子,甚至是直接用毛线打毛衣什么的,这些都有专门的商队前去收购,无论你是想要换钱还是换粮食盐巴茶叶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行。
除了这些,草原上矿产也多啊,一般的露天矿产,自然是被比较强势的部落占了,草原上那些贵族的日子因此过得也很不错,恨不得连马桶都用金子的。如今,朝廷直接派了人过去,跟那些部落贵族合作开矿,那些贵族赚得盆满钵盈,来自中原的各种奢侈品迷花了他们的眼睛。牧民能温饱,贵族好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没事冒着性命危险打仗啊!因此,这些年下来,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朝廷也比较公正地为他们分配了草场,并且达成了供销协议,反正如今公路已经修起来了,往来于中原草原也比较容易。钦天监每年为他们提供气候预警,遇上灾年,秋天的时候,中原的商人就会大举出动,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牲畜,虽说价格比平常的年份低了点,但是总比在雪灾中平白损失了来得好。牧民们也得了好处,囤积了足够的粮食什么的安然过冬,中原这边也能得到大量的肉类补充,冬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呢,草原上的羊肉味道可比中原这边自家养的羊肉强多了,到了冬天,长安这边的有钱人,谁家不买个几十头上百头的。
这也导致了,如今边军压根没有练手的机会,光靠着平时的训练,不见见血,怎么养的出一支强军来呢?
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回头就在内阁跟一干阁臣说了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打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但是呢,朝廷会派出志愿军,什么叫志愿军呢,那就是看不过眼东瀛那边的事情,自愿帮忙的。当然了,他们自愿去打仗,总不能叫他们自带干粮,到了东瀛那边喝西北风吧,因此,东瀛那边必须表示一下。至于用什么表示,简单啊,你们没钱,难道没有土地矿产吗?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志愿军去帮助天皇,幕府那边也不能真的让他们失败了,得偷偷摸摸地给他们走私点武器过去,反正就是要叫双方的实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谁占了优势,就要打压一下,反正就是叫东瀛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志愿军也好办,各个军区的人轮着上就是了,也就是在东瀛那边试试手,见见血,总不能整日里拿着火枪火炮,只知道打靶吧!
内阁的一干大臣听得瞠目结舌,只觉徒景年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问题,简直是有些缺德了。当然,嘴上他们自然不能这么说,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样实在是有失天朝上国的风范。徒景年来了句,你们倒是宁愿面对一个统一的狼子野心的东瀛,而不是一个混乱的,需要不时求助于朝廷的东瀛了?几个朝臣不吱声了,东瀛那边的人人品怎么样,谁也不敢保证,倭寇当年上岸,造成的惨案现在还有人记忆犹新呢!谁会相信,东瀛日后一定会保证一直恭顺呢?
当然了,徒景年还是安抚了一下朝臣的,东瀛那边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时候还派了什么遣唐使跑过来学习的,宋朝的时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来,常年有人过来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呢,不要他们上门学习了,朝廷这边出钱,在东瀛建立书院,再印刷个几船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请那些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大儒亲自去东瀛教化一方,好让他们沐浴在上国文化的光辉中。日后,若是真的因为文化的熏陶入华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们也就没必要防着你了不是吗?
对去东瀛那边教化一方,却是没多少人乐意,就像是在大晋这边,没几个乐意去云贵西藏之类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么大儒过去,因此,不过是叫那些候补的学政或者是国子监翰林院之类地方的候补官员过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干个几年,回来就能转正,没准按照你的成绩,还能升个一级两级的,有了这样的好处,自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了。更有人触类旁通,东瀛是藩国,朝鲜、茜香国、瀚海国、安南之类的地方也是藩国嘛,咱们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书院吗?
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事交给了礼部和鸿胪寺,你们去跟那些藩国的人交涉吧。官员也是人,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是不会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个个踊跃无比,接下来就是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常驻的使臣们说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传信回去,说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书院,教化当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数藩国对此其实是乐见其成的,他们往年还得派出贵族子弟跑到长安这边的国子监上课呢,如今不用跑过来,在自家领土上就能学习天朝上国的文化,双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欢喜。
☆、第133章
东瀛那边的事情算是暂时敲定了,接下来的细节,大家慢慢讨论就是了,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些事情下放下去了,他可从来没有事必躬亲的打算,那不累死才怪!
徒景年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外的探索,他名下的船队如今已经在非洲跟那里的土著做了好些年的生意,跟那些欧洲人相比,他的船队可客气多了,做生意也比较公道,土著也不是傻瓜,自然更乐意跟他交易,从一开始交易矿产皮毛象牙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那些土著来说毫无价值,哪怕是大块的钻石原矿,对他们来说,也就是用来打磨武器的工具而已,以前那些欧洲人就是随随便便拿点东西就将这些换走了,换了大晋的商队,他们拿出来交易的却是实打实的好东西,放到哪儿都是硬通货,比如说精美的瓷器,轻薄的丝绸,各种工艺品还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就是药物,这些很是挽救了不少土著的生命,因此,那些土著部落都知道有这么一支船队,每年在固定的时候到案上跟他们交易,给他们带来各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宝物,交情深厚之后,他们已经开始交易土地,反正那些土著靠打猎为生,几乎不种地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
非洲那边矿产资源丰富,徒景年派出去的人直接买下了大片的土地,打算用于殖民,结果在他们买下的土地里面,直接发现了一座金矿。
消息很快传到了徒景年这里,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在中原,历朝历代,绝大部分矿产都只有朝廷或者是皇室才能开采经营,私自开采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何况那边的金矿远离本土,没有朝廷的保护,谁能保证自己开采出来之后,能够保得住,因此,这事顺理成章报到了徒景年这边。
徒景年原本就知道非洲有着大量的矿产,但是问题是他上辈子又不是学这个的,谁知道哪儿有矿,哪儿没有啊!不过,既然有金矿,自然还有伴生的其他矿产,那边是不是有什么矿脉也说不定,因此,徒景年一边派了人过去勘探,一边琢磨着,银行的成立还有移民都可以开始进行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非洲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金矿,还伴生了银矿还有铜矿,预计每年可以提炼出近一千公斤的黄金,还有五千公斤左右的白银。
这儿是徒景年名下的船队发现的,自然是皇室的财产,徒景年也没有隐瞒,很快公布了这个消息。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了,朝廷又颁布了《银行法》,只要有一定的资金为抵押,就可以开办银行,并且准备重新发行货币,渐渐取代如今的通宝还有散碎的金银。
徒景年自然是头一个,以金矿为抵押,直接开办了大晋皇家银行,户部那边也迅速反应过来,以每年的税收为抵押,建立大晋国家银行,晋商、徽商、苏商、浙商也纷纷行动,跑到京城验证财产抵押,将各自的票号也变成了正规的银行,然后各大银行合作,推行了全新的货币制度,以金银为本位,暂时是银本位为主,金本位为辅,推出了铜元、银元、金元等三种货币。铜元的价值跟一般的通宝相当,银元一枚半两左右,相当于五百个铜元,金元重量跟银元相当,相当于十个银元,最通用的其实还是铜元和银元。
现在发行纸币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防伪技术不够,而且纸币跟正经的金银不一样,金银那是实打实的,纸币呢,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滥发的状态,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各个银行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百姓可以到银行将原本家中的铜币散碎的金银换成铜元银元和金元。因为采用了水力冲压技术,三种货币都非常精美,正面都是龙形,铜元的反面是芙蓉,银元是兰草,而金元就是牡丹,也不是没人提议用皇帝的头像做正面,不过,徒景年却拒绝了,他对这个并不感兴趣,何况这年头的头像还比较抽象呢,谁知道弄到最后弄成什么模样啊,以后弄在纸币上还差不多。
这批被后世称作“龙洋”的货币作为大晋的主要货币一直流通了足有两三百年,后来更是成了对外贸易的硬通货,因为龙洋制作精良,金银含量比较高,也不容易氧化锈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光是大晋与外洋各国的交易,便是欧洲几个国家之间的交易,大家也都情缘使用龙洋,用这个付现款,甚至可以对货款进行打折,导致龙洋在黑市上一直比较有市场,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真金白银兑换的还是真金白银,何况民间很多人用的金银杂质比较多,又因为保存不善,很多银子都氧化了,而银元金元却不一样,因为里面加入了一定量的其他金属,使得其在防氧化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亮闪闪的,又非常精细,大家自然更喜欢用这个,因此,银行的兑换窗口几乎是天天人满为患,要不是这样,谁也想象不到,大晋民间那些百姓居然一个个都挺有钱!
银行的业务无非就是那些,存款贷款还有对外投资,皇家银行这边很快推出了存款贷款业务,至于投资什么的,主要还是对宗室的产业进行投资,在银行有一定股份的宗室,其子弟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可以在皇家银行申请一笔创业基金,赚了,银行享有一半的利润,亏了,就从他们日后的分红里面扣,当然,并不会算利息就是了,这算是银行给宗室的一项优惠政策。如今工商已经是主流,徒景年也是鼓励宗室子弟走从商创业这条道路,他们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作为宗室,他们享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甚至是免税,低息乃至无息贷款,宗室这么多年日益膨胀,也导致了他们人脉比较广泛,皇家名下的产业也比较多,只要有心做,一般都亏不了本。
而同时,殖民政策也开始了。一开始,那就是打着淘金的名义,非洲那边金矿的主要部分被徒景年叫人给圈起来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但是外围还是有些零散的金矿的。徒景年有意派人在民间宣传,说是一个船队的水手,不过是在外面摔了个跟头,发现绊倒他的就是一大块狗头金,还有人,原本就是在船上打杂的,船上的人跟那里的土著交易,他偷偷溜下船,每晚在河床那边淘金,不过是半个月的时间,足足弄到了五六斤的金沙,回来之后,立马买地置产成了附近有名的财主……
这般暴利之下,东瀛那边的那些所谓的大名们眼热得很,曾经组织了武士,驾着小船想要抢劫,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为了保证大晋的海上利益,商船出海的时候,便可以向海关那边购买火炮还有炮弹,回航的时候在登记一下火炮炮弹的情况就是了,甚至,一些已经开始淘汰的火枪也能够卖给这些海商,靠着这些,那些倒霉的武士直接喂了鲨鱼。
在大海上,所谓合法的海商其实也不是那么纯良的,有了足够的武力,海盗没招惹他们,他们也敢反打劫一番呢,何况,遇上这些不开眼的家伙,因此,船队的人商量了一下,直接召集了一帮水手,带着火枪,将那几个合起火来跑过来打劫的大名给干掉了。这会儿东瀛这边,有个小村子大的领土都敢号称是大名,好不容易凑起来的所谓精锐武士又在海上全军覆没,那些海商因为发现这边地方太小,大名又太多,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些人掺和了这事,直接将方圆几十里都扫荡了一遍,直接干掉了那些大名武士,还当了一回人口贩子,掳走了几乎全部的少女,得意洋洋地回航了。
幕府还有天皇那边没多久都得到了消息,对大晋这边的武力敬畏眼热不已,偏生大晋对武器管制很严,海关那边对卖给商船的枪支都是有记录的,哪怕枪支损毁,你也得把残骸带回来登记,销掉记录,幕府废了老大的力气,也只弄到几支,但是弹药有限,自个又仿制不出里面的子弹来,最终只得咬了咬牙,拿出了大笔的钱财,又弄了许多妙龄美貌少女,让使节团带着前往大晋,请求大晋同意购买武器。
天皇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过他们是真的没钱,因此,干脆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大堆东西,打着朝贡的名义,直接带着人跑过来了。天皇的使臣自然是在那边哭诉,说自家被臣子挟持,半分不得自由,要求宗主国为自己做主什么的。
问题来了,双方虽说在路上没遇到,但是算是一前一后上了岸,在前往京城的时候碰上了,一下子出现了冲突。
等到徒景年得到消息的时候,双方已经明里暗里火拼了好几场,甚至还有几个所谓的武士就在大街上切腹了,把围观的人很是吓了一大跳,鸿胪寺那边的人为此头疼不已。因此,急急忙忙进了京,立马将事情丢给了礼部,礼部那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立马又在朝堂上禀报了,立刻朝堂上一片哗然。
说实话,对东瀛,本朝这些人一直以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那等弹丸小国,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开国那会儿,有倭寇侵扰海岸,结果叫海军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老实到现在,就算还有些倭寇充当海盗,如今也只敢抢枪朝鲜人什么的,不敢跟大晋这边的商人对着干了。
这会儿听说了东瀛那边的古怪,天皇就是个吉祥物摆设,幕府倒是挺强势的,因此,自然有大臣生出了一些怜悯之心来,在朝堂上建言,要海军出兵,给天皇撑腰。但是户部兵部那边立马跳起来了,虽说东瀛是藩国,但是人家多少年没来朝贡啦,这等远洋出兵该多少钱啊?何况,这是东瀛的内政,若是这会儿答应下来,以后别的藩国要是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找大晋来啊,反正不找白不找啊!兵部那边也不同意,出兵这种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这可不是在本土,而是要跑到倭国去,军需怎么说,补给怎么算?战死的人怎么抚恤,何况,人家背井离乡当兵都不乐意,何况还得跑到东瀛小国去打仗呢,据说东瀛那边生活恶劣,天皇一顿饭都只有一条指头长的小鱼,米饭都不能天天吃,一点油水都没有的地方,万一一个不好,引起哗变怎么办?
当然,也有同意的,徒景年眯了眯眼睛,觉得这其实是个挺好的机会,自从火器在军中普及之后,还没有真正试过手呢,草原那边几个南下打草谷的,被火炮轰了几次,就学乖了,何况,如今徒景年大力鼓励跟草原发展贸易关系,从他们那里收购牛羊马匹,还有草原上的各种特产,价格都很是不错,哪怕是他们养绵羊呢,每年羊毛都能卖个好价钱呢!徒景年还叫人传授那些小部落的牧民,如何纺织毛线,用羊毛织地毯帘子,甚至是直接用毛线打毛衣什么的,这些都有专门的商队前去收购,无论你是想要换钱还是换粮食盐巴茶叶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行。
除了这些,草原上矿产也多啊,一般的露天矿产,自然是被比较强势的部落占了,草原上那些贵族的日子因此过得也很不错,恨不得连马桶都用金子的。如今,朝廷直接派了人过去,跟那些部落贵族合作开矿,那些贵族赚得盆满钵盈,来自中原的各种奢侈品迷花了他们的眼睛。牧民能温饱,贵族好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没事冒着性命危险打仗啊!因此,这些年下来,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朝廷也比较公正地为他们分配了草场,并且达成了供销协议,反正如今公路已经修起来了,往来于中原草原也比较容易。钦天监每年为他们提供气候预警,遇上灾年,秋天的时候,中原的商人就会大举出动,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牲畜,虽说价格比平常的年份低了点,但是总比在雪灾中平白损失了来得好。牧民们也得了好处,囤积了足够的粮食什么的安然过冬,中原这边也能得到大量的肉类补充,冬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呢,草原上的羊肉味道可比中原这边自家养的羊肉强多了,到了冬天,长安这边的有钱人,谁家不买个几十头上百头的。
这也导致了,如今边军压根没有练手的机会,光靠着平时的训练,不见见血,怎么养的出一支强军来呢?
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回头就在内阁跟一干阁臣说了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打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号,但是呢,朝廷会派出志愿军,什么叫志愿军呢,那就是看不过眼东瀛那边的事情,自愿帮忙的。当然了,他们自愿去打仗,总不能叫他们自带干粮,到了东瀛那边喝西北风吧,因此,东瀛那边必须表示一下。至于用什么表示,简单啊,你们没钱,难道没有土地矿产吗?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志愿军去帮助天皇,幕府那边也不能真的让他们失败了,得偷偷摸摸地给他们走私点武器过去,反正就是要叫双方的实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谁占了优势,就要打压一下,反正就是叫东瀛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志愿军也好办,各个军区的人轮着上就是了,也就是在东瀛那边试试手,见见血,总不能整日里拿着火枪火炮,只知道打靶吧!
内阁的一干大臣听得瞠目结舌,只觉徒景年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问题,简直是有些缺德了。当然,嘴上他们自然不能这么说,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样实在是有失天朝上国的风范。徒景年来了句,你们倒是宁愿面对一个统一的狼子野心的东瀛,而不是一个混乱的,需要不时求助于朝廷的东瀛了?几个朝臣不吱声了,东瀛那边的人人品怎么样,谁也不敢保证,倭寇当年上岸,造成的惨案现在还有人记忆犹新呢!谁会相信,东瀛日后一定会保证一直恭顺呢?
当然了,徒景年还是安抚了一下朝臣的,东瀛那边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时候还派了什么遣唐使跑过来学习的,宋朝的时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来,常年有人过来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呢,不要他们上门学习了,朝廷这边出钱,在东瀛建立书院,再印刷个几船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请那些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大儒亲自去东瀛教化一方,好让他们沐浴在上国文化的光辉中。日后,若是真的因为文化的熏陶入华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们也就没必要防着你了不是吗?
对去东瀛那边教化一方,却是没多少人乐意,就像是在大晋这边,没几个乐意去云贵西藏之类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么大儒过去,因此,不过是叫那些候补的学政或者是国子监翰林院之类地方的候补官员过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干个几年,回来就能转正,没准按照你的成绩,还能升个一级两级的,有了这样的好处,自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了。更有人触类旁通,东瀛是藩国,朝鲜、茜香国、瀚海国、安南之类的地方也是藩国嘛,咱们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书院吗?
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事交给了礼部和鸿胪寺,你们去跟那些藩国的人交涉吧。官员也是人,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是不会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个个踊跃无比,接下来就是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常驻的使臣们说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传信回去,说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书院,教化当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数藩国对此其实是乐见其成的,他们往年还得派出贵族子弟跑到长安这边的国子监上课呢,如今不用跑过来,在自家领土上就能学习天朝上国的文化,双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欢喜。
☆、第133章
东瀛那边的事情算是暂时敲定了,接下来的细节,大家慢慢讨论就是了,徒景年顺手就将这些事情下放下去了,他可从来没有事必躬亲的打算,那不累死才怪!
徒景年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外的探索,他名下的船队如今已经在非洲跟那里的土著做了好些年的生意,跟那些欧洲人相比,他的船队可客气多了,做生意也比较公道,土著也不是傻瓜,自然更乐意跟他交易,从一开始交易矿产皮毛象牙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那些土著来说毫无价值,哪怕是大块的钻石原矿,对他们来说,也就是用来打磨武器的工具而已,以前那些欧洲人就是随随便便拿点东西就将这些换走了,换了大晋的商队,他们拿出来交易的却是实打实的好东西,放到哪儿都是硬通货,比如说精美的瓷器,轻薄的丝绸,各种工艺品还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就是药物,这些很是挽救了不少土著的生命,因此,那些土著部落都知道有这么一支船队,每年在固定的时候到案上跟他们交易,给他们带来各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宝物,交情深厚之后,他们已经开始交易土地,反正那些土著靠打猎为生,几乎不种地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
非洲那边矿产资源丰富,徒景年派出去的人直接买下了大片的土地,打算用于殖民,结果在他们买下的土地里面,直接发现了一座金矿。
消息很快传到了徒景年这里,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在中原,历朝历代,绝大部分矿产都只有朝廷或者是皇室才能开采经营,私自开采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何况那边的金矿远离本土,没有朝廷的保护,谁能保证自己开采出来之后,能够保得住,因此,这事顺理成章报到了徒景年这边。
徒景年原本就知道非洲有着大量的矿产,但是问题是他上辈子又不是学这个的,谁知道哪儿有矿,哪儿没有啊!不过,既然有金矿,自然还有伴生的其他矿产,那边是不是有什么矿脉也说不定,因此,徒景年一边派了人过去勘探,一边琢磨着,银行的成立还有移民都可以开始进行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非洲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金矿,还伴生了银矿还有铜矿,预计每年可以提炼出近一千公斤的黄金,还有五千公斤左右的白银。
这儿是徒景年名下的船队发现的,自然是皇室的财产,徒景年也没有隐瞒,很快公布了这个消息。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了,朝廷又颁布了《银行法》,只要有一定的资金为抵押,就可以开办银行,并且准备重新发行货币,渐渐取代如今的通宝还有散碎的金银。
徒景年自然是头一个,以金矿为抵押,直接开办了大晋皇家银行,户部那边也迅速反应过来,以每年的税收为抵押,建立大晋国家银行,晋商、徽商、苏商、浙商也纷纷行动,跑到京城验证财产抵押,将各自的票号也变成了正规的银行,然后各大银行合作,推行了全新的货币制度,以金银为本位,暂时是银本位为主,金本位为辅,推出了铜元、银元、金元等三种货币。铜元的价值跟一般的通宝相当,银元一枚半两左右,相当于五百个铜元,金元重量跟银元相当,相当于十个银元,最通用的其实还是铜元和银元。
现在发行纸币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防伪技术不够,而且纸币跟正经的金银不一样,金银那是实打实的,纸币呢,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陷入滥发的状态,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各个银行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百姓可以到银行将原本家中的铜币散碎的金银换成铜元银元和金元。因为采用了水力冲压技术,三种货币都非常精美,正面都是龙形,铜元的反面是芙蓉,银元是兰草,而金元就是牡丹,也不是没人提议用皇帝的头像做正面,不过,徒景年却拒绝了,他对这个并不感兴趣,何况这年头的头像还比较抽象呢,谁知道弄到最后弄成什么模样啊,以后弄在纸币上还差不多。
这批被后世称作“龙洋”的货币作为大晋的主要货币一直流通了足有两三百年,后来更是成了对外贸易的硬通货,因为龙洋制作精良,金银含量比较高,也不容易氧化锈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光是大晋与外洋各国的交易,便是欧洲几个国家之间的交易,大家也都情缘使用龙洋,用这个付现款,甚至可以对货款进行打折,导致龙洋在黑市上一直比较有市场,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真金白银兑换的还是真金白银,何况民间很多人用的金银杂质比较多,又因为保存不善,很多银子都氧化了,而银元金元却不一样,因为里面加入了一定量的其他金属,使得其在防氧化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亮闪闪的,又非常精细,大家自然更喜欢用这个,因此,银行的兑换窗口几乎是天天人满为患,要不是这样,谁也想象不到,大晋民间那些百姓居然一个个都挺有钱!
银行的业务无非就是那些,存款贷款还有对外投资,皇家银行这边很快推出了存款贷款业务,至于投资什么的,主要还是对宗室的产业进行投资,在银行有一定股份的宗室,其子弟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可以在皇家银行申请一笔创业基金,赚了,银行享有一半的利润,亏了,就从他们日后的分红里面扣,当然,并不会算利息就是了,这算是银行给宗室的一项优惠政策。如今工商已经是主流,徒景年也是鼓励宗室子弟走从商创业这条道路,他们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作为宗室,他们享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甚至是免税,低息乃至无息贷款,宗室这么多年日益膨胀,也导致了他们人脉比较广泛,皇家名下的产业也比较多,只要有心做,一般都亏不了本。
而同时,殖民政策也开始了。一开始,那就是打着淘金的名义,非洲那边金矿的主要部分被徒景年叫人给圈起来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但是外围还是有些零散的金矿的。徒景年有意派人在民间宣传,说是一个船队的水手,不过是在外面摔了个跟头,发现绊倒他的就是一大块狗头金,还有人,原本就是在船上打杂的,船上的人跟那里的土著交易,他偷偷溜下船,每晚在河床那边淘金,不过是半个月的时间,足足弄到了五六斤的金沙,回来之后,立马买地置产成了附近有名的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