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太原城的里巨富
李海宁原来是在矿区的招待所做小工,耳濡目染的对矿上的生意早就眼馋不已。
这下有了资本,便琢磨起在矿区的生意中分一杯羹。
李海宁最初的几年里面,做事情非常的豁得出去。给矿上相关的部门领导送重礼,才终于办下了层层手续,承包了一座山头,并得到了开采的许可。接下来,雇佣了一批廉价的工人开采作业,日夜不停。
一车车的煤矿运出去,便有一桶桶的人民币涌进来。李海宁就如同无数的煤矿老板一样,演绎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但这李老板十分有心计。在之后的几年不断兼并周围同类企业之余,还将商业触手伸向了更多的领域,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
又过了几年,出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矿上发生了矿难,死了几个工人。家属前来矿上闹事,刚好媒体记者又曝光了。一时之间,将李海宁旗下的这个高危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虽说无奸不商,但李海宁真的不能算是黑心的老板。他用了些非常的手段将这件事情平息以后,便痛定思痛,花了大力气整顿自己的煤矿。
提高了安防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李海宁再次约到了媒体记者,在地方上进行广泛的宣传。一时之间,反倒隐隐有了行业楷模的意味。
煤矿的经营可开采越来越正规,也为李海宁的公司带来了非常正面的社会回馈。名下其他的生意借着这股东风,也都蓬勃发展起来,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最终,当初的私营企业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集团公司。
至于老三负责的安保部门,只为其办公大楼服务。但是说白了,便有些老板贴身保镖的意思。另外,这李海宁黑白两道颇为吃得开,有些事情,自然需要嘴严且能力出众的手下去做。
老三这个军校毕业的尖子完全符合李海宁的要求。于是,不久之后便视作心腹,身先士卒了。
而此次老三夜闯穆南迪的宅院,实在情非得已。正是他的老板李海宁有了棘手的麻烦,想要请这位远近闻名的风水大师出山。
话说到这里,穆南迪已经知道事情来头一定不小。因为他这人虽然孤傲却并非厌世,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也不会拒绝那些城中巨贾的邀请。毕竟自己曾经是铲工文盗的出身也并不光彩。留下一些人情世故,也好为自己多条后路,少些麻烦。
然而,这李海宁居然让手下接连在家门口停了两日,由此可见事情一定不简单。
老三说到此处,果然也渐渐的面带难色起来。
原来,这矿上的管理近年格外严格,“安全三百六十五天”已经成了生产中的口号。可以说,李海宁旗下的煤矿,已经是名声在外。
可是,就在不久前月初的时候,矿区来了一个加急的订单,外省某地储备明年供暖的燃煤,需要四十万吨的数量。
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加班加点的开采,恐怕完不成这宗大单的生意。
于是负责矿区的经理临时决定,要连夜开工,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进行生产。
那些真正下到井下作业的工人们,听说要连夜赶工,开始时有些埋怨。但这名矿区经理非常人性化的答应员工们,进行两班倒休。每人每天绝不超过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中夜间作业的工人,可以发放两倍的薪水;而如果工作时间超过了十二小时,超出的部分则可以拿到三倍的薪水。
这样一来,重赏下有勇夫。工人们都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条件,纷纷卯足了干劲,进行生产。
直到有天晚上,一组十六名员工在吃过晚饭进行短暂的休息以后,打算进入到矿区,接替已经整整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的上一批工人。
谁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上一组人马,竟然不知所踪。
不论是设备间,还是控制间,或者是下井作业的人员。这口井矿井内,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个工人。
这一下,可把带队的队长给吓坏了。这群矿工也顾不上开工,连忙报告了经理。
经理从家里连滚带爬的穿上裤子赶到矿区,和矿区的保安们仔仔细细的检查了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遗憾的是,那上组一十六人的作业队伍,竟然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当时矿区经理冷汗直流。虽然李海宁在经营初期,出过矿难死过人。但那个时候,还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将事情摆平。
现在这个世道,可不比以前。无数媒体都紧盯着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消息,但凡有一点事情,都是瞒不下的。而且,现在的这些矿工家属,特别难以安抚。只要处理不当,都是定时炸弹,随时能有爆炸的危险。
就算只有一个人出了事,恐怕就够这个矿区经理喝一壶的。这下可好,一下子,整整一组作业人员,十六人,全都出了事。
按说活要见人,死还要见尸呢。但这十几个大活人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消失了,要怎么才能向这些工人家属们交代啊?
矿区经理无奈之下,也只好公事公办。请来公安系统的人员协助调查,并将那些哭着喊着要丈夫要儿子的工人家属们,安顿进了矿区的招待所。让他们可以一直关注着搜寻工作的进展。
这件事情出的蹊跷,经过几天的调查,警方一无所获。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一起事故,或者说是矿难。而是一起离奇的群体人员失踪事件。
但是,警方的说法根本没法平息家属们的不满情绪。这几十名家属联合起来,在矿区门口抗议示威。他们一口咬定是矿区和警方一同掩盖了矿难事情的真相,并施加压力,逼迫矿区尽快交出受害者的遗体。
其中有一位老太太悲痛欲绝,天天以泪洗面。经过核实,这名老太太家中一共有两二三女,境况贫寒。当年,她的大儿子当年就是不幸死在了这片矿区之上。
那时候矿区的条件还很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安保措施。井下塌方以后,儿子的尸体都没找回来。
正是作为老板的李海宁亲自到了老太太的家中,含着眼泪进行道歉,并双手送上了补偿金。
要说这李海宁作为商人,是非常懂得人心的。当初除了给老人家一些经济补偿之外,还承诺了资助老太太的小儿子读完大学。
李海宁的这一举动也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扬。
大学的学费对这家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是对他这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而言,就如同九牛一毛。从商人的角度来讲,一根毛换个好名声,这笔生意也太过划算了些。
几年之后,李海宁不光兑现了承诺,资助孩子完成学业。还帮助将这名孩子解决了就业。人就安排在了原先那片矿区,专门负责机械调试。这个岗位,可以说是全矿上最为轻松安全的了,甚至几乎不用进到矿井之内,只需在地面上谨守职责即可。
这个安排本来于情于理,算是一件善事。小儿子在矿上属于技术骨干,工资也着实不低。
然而,不巧的是,这夜失踪的十六名员工之中,老太太的小儿子赫然在列。
这一下,老太太再也挺不住了,情绪已经近乎崩溃。
在全部上访抗议的家属中,数她最是惹眼。口中整天不休的念着李海宁的大名,就差骂遍了李姓人家的祖宗。
说李海宁矿上坑死了自己的大儿子,现在又夺走了自己小儿子的生命。等于老太太膝下已经无子,家里的香火就这样断了。
谁要上前相劝,老太太便发狂一般拳打脚踢。众人见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好任由这她的性子。
老太太寸步不离矿区门口,几天下来水米喂进,终于抗不下去,昏倒在地。
医院救护车倒是及时赶来,但为时已晚。老太太此刻已经走了。
本来,虽说这些家属纷纷猜疑矿区隐瞒了事实,但确实也并未见到矿区有停工的迹象。加上警方给出的说法,总觉得还有些希望,期待着他们的亲人能够被尽早找到。
但这老太太咽气以后,这些家属的情绪再次被点燃了。事情便向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进而上升到了几次直接的冲突。
李海宁作为老板,迫于压力之下,再也不能躲在幕后静静等待调查的结果了。
他亲自带着自己的几名贴身人员下到了矿井之内,想要再次来个彻底的大检查。看看到底能找到什么样的蛛丝马迹。
老三当然是李海宁手下打头阵的人。当他们浩浩荡荡的进入矿井之后,发现了一件极其离奇的事情。
矿井中为了确保安全,全部的作业空间内都填充着厚厚的防水层涂料。而在这些涂层深处,突然传来了不规则电流声音。
经过大家的仔细分辨,这断断续续的电流声音是属于一部对讲机的。而且,很有可能这对讲机便是曾经井下作业工人的专用设备。
这下有了资本,便琢磨起在矿区的生意中分一杯羹。
李海宁最初的几年里面,做事情非常的豁得出去。给矿上相关的部门领导送重礼,才终于办下了层层手续,承包了一座山头,并得到了开采的许可。接下来,雇佣了一批廉价的工人开采作业,日夜不停。
一车车的煤矿运出去,便有一桶桶的人民币涌进来。李海宁就如同无数的煤矿老板一样,演绎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但这李老板十分有心计。在之后的几年不断兼并周围同类企业之余,还将商业触手伸向了更多的领域,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
又过了几年,出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矿上发生了矿难,死了几个工人。家属前来矿上闹事,刚好媒体记者又曝光了。一时之间,将李海宁旗下的这个高危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虽说无奸不商,但李海宁真的不能算是黑心的老板。他用了些非常的手段将这件事情平息以后,便痛定思痛,花了大力气整顿自己的煤矿。
提高了安防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李海宁再次约到了媒体记者,在地方上进行广泛的宣传。一时之间,反倒隐隐有了行业楷模的意味。
煤矿的经营可开采越来越正规,也为李海宁的公司带来了非常正面的社会回馈。名下其他的生意借着这股东风,也都蓬勃发展起来,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最终,当初的私营企业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集团公司。
至于老三负责的安保部门,只为其办公大楼服务。但是说白了,便有些老板贴身保镖的意思。另外,这李海宁黑白两道颇为吃得开,有些事情,自然需要嘴严且能力出众的手下去做。
老三这个军校毕业的尖子完全符合李海宁的要求。于是,不久之后便视作心腹,身先士卒了。
而此次老三夜闯穆南迪的宅院,实在情非得已。正是他的老板李海宁有了棘手的麻烦,想要请这位远近闻名的风水大师出山。
话说到这里,穆南迪已经知道事情来头一定不小。因为他这人虽然孤傲却并非厌世,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也不会拒绝那些城中巨贾的邀请。毕竟自己曾经是铲工文盗的出身也并不光彩。留下一些人情世故,也好为自己多条后路,少些麻烦。
然而,这李海宁居然让手下接连在家门口停了两日,由此可见事情一定不简单。
老三说到此处,果然也渐渐的面带难色起来。
原来,这矿上的管理近年格外严格,“安全三百六十五天”已经成了生产中的口号。可以说,李海宁旗下的煤矿,已经是名声在外。
可是,就在不久前月初的时候,矿区来了一个加急的订单,外省某地储备明年供暖的燃煤,需要四十万吨的数量。
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加班加点的开采,恐怕完不成这宗大单的生意。
于是负责矿区的经理临时决定,要连夜开工,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进行生产。
那些真正下到井下作业的工人们,听说要连夜赶工,开始时有些埋怨。但这名矿区经理非常人性化的答应员工们,进行两班倒休。每人每天绝不超过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中夜间作业的工人,可以发放两倍的薪水;而如果工作时间超过了十二小时,超出的部分则可以拿到三倍的薪水。
这样一来,重赏下有勇夫。工人们都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条件,纷纷卯足了干劲,进行生产。
直到有天晚上,一组十六名员工在吃过晚饭进行短暂的休息以后,打算进入到矿区,接替已经整整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的上一批工人。
谁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上一组人马,竟然不知所踪。
不论是设备间,还是控制间,或者是下井作业的人员。这口井矿井内,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个工人。
这一下,可把带队的队长给吓坏了。这群矿工也顾不上开工,连忙报告了经理。
经理从家里连滚带爬的穿上裤子赶到矿区,和矿区的保安们仔仔细细的检查了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遗憾的是,那上组一十六人的作业队伍,竟然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当时矿区经理冷汗直流。虽然李海宁在经营初期,出过矿难死过人。但那个时候,还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将事情摆平。
现在这个世道,可不比以前。无数媒体都紧盯着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消息,但凡有一点事情,都是瞒不下的。而且,现在的这些矿工家属,特别难以安抚。只要处理不当,都是定时炸弹,随时能有爆炸的危险。
就算只有一个人出了事,恐怕就够这个矿区经理喝一壶的。这下可好,一下子,整整一组作业人员,十六人,全都出了事。
按说活要见人,死还要见尸呢。但这十几个大活人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消失了,要怎么才能向这些工人家属们交代啊?
矿区经理无奈之下,也只好公事公办。请来公安系统的人员协助调查,并将那些哭着喊着要丈夫要儿子的工人家属们,安顿进了矿区的招待所。让他们可以一直关注着搜寻工作的进展。
这件事情出的蹊跷,经过几天的调查,警方一无所获。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一起事故,或者说是矿难。而是一起离奇的群体人员失踪事件。
但是,警方的说法根本没法平息家属们的不满情绪。这几十名家属联合起来,在矿区门口抗议示威。他们一口咬定是矿区和警方一同掩盖了矿难事情的真相,并施加压力,逼迫矿区尽快交出受害者的遗体。
其中有一位老太太悲痛欲绝,天天以泪洗面。经过核实,这名老太太家中一共有两二三女,境况贫寒。当年,她的大儿子当年就是不幸死在了这片矿区之上。
那时候矿区的条件还很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安保措施。井下塌方以后,儿子的尸体都没找回来。
正是作为老板的李海宁亲自到了老太太的家中,含着眼泪进行道歉,并双手送上了补偿金。
要说这李海宁作为商人,是非常懂得人心的。当初除了给老人家一些经济补偿之外,还承诺了资助老太太的小儿子读完大学。
李海宁的这一举动也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扬。
大学的学费对这家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是对他这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而言,就如同九牛一毛。从商人的角度来讲,一根毛换个好名声,这笔生意也太过划算了些。
几年之后,李海宁不光兑现了承诺,资助孩子完成学业。还帮助将这名孩子解决了就业。人就安排在了原先那片矿区,专门负责机械调试。这个岗位,可以说是全矿上最为轻松安全的了,甚至几乎不用进到矿井之内,只需在地面上谨守职责即可。
这个安排本来于情于理,算是一件善事。小儿子在矿上属于技术骨干,工资也着实不低。
然而,不巧的是,这夜失踪的十六名员工之中,老太太的小儿子赫然在列。
这一下,老太太再也挺不住了,情绪已经近乎崩溃。
在全部上访抗议的家属中,数她最是惹眼。口中整天不休的念着李海宁的大名,就差骂遍了李姓人家的祖宗。
说李海宁矿上坑死了自己的大儿子,现在又夺走了自己小儿子的生命。等于老太太膝下已经无子,家里的香火就这样断了。
谁要上前相劝,老太太便发狂一般拳打脚踢。众人见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好任由这她的性子。
老太太寸步不离矿区门口,几天下来水米喂进,终于抗不下去,昏倒在地。
医院救护车倒是及时赶来,但为时已晚。老太太此刻已经走了。
本来,虽说这些家属纷纷猜疑矿区隐瞒了事实,但确实也并未见到矿区有停工的迹象。加上警方给出的说法,总觉得还有些希望,期待着他们的亲人能够被尽早找到。
但这老太太咽气以后,这些家属的情绪再次被点燃了。事情便向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进而上升到了几次直接的冲突。
李海宁作为老板,迫于压力之下,再也不能躲在幕后静静等待调查的结果了。
他亲自带着自己的几名贴身人员下到了矿井之内,想要再次来个彻底的大检查。看看到底能找到什么样的蛛丝马迹。
老三当然是李海宁手下打头阵的人。当他们浩浩荡荡的进入矿井之后,发现了一件极其离奇的事情。
矿井中为了确保安全,全部的作业空间内都填充着厚厚的防水层涂料。而在这些涂层深处,突然传来了不规则电流声音。
经过大家的仔细分辨,这断断续续的电流声音是属于一部对讲机的。而且,很有可能这对讲机便是曾经井下作业工人的专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