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女虐渣手册_分卷阅读_289
若不是徐大人说起朝廷下拨的救济粮款,他还不知道原来这笔钱粮款项并没有落实到位,这才导致往年农户大量的死亡和流失,根源竟在这里。
徐大人既然敢大剌剌和谢奕说起来,自然也不怕他知道后会如何,这事谢奕根本做不了什么,就是知道了也只能和他们一道,老老实实完成任务。
就连去年曹州的乱子,也是被压下来,一点水花都不冒。他们还能怎么办?
有曹州的这个靶子在前面顶着,其他地方更是无所顾忌,没什么好怕的。
北方的地方官员,都是一层层上下级互相守望的,这样密切的关系网,大家都是一个船上,要是翻船谁都要掉水里。
在书房里思考了一夜,谢奕在天方大白的时候,终于挣扎着拿起笔,给谢首辅写了一封信。
“你一夜没睡?”
早上在饭桌上看到谢奕的脸色发青,有点诧异的问道。
“是啊,”
谢奕食不知味的咬着一个小包子,就着手里的桂仁八宝粥勉强喝了两口。
陈芸知道他这段日子真的很忙,也就不再过问了,只是关心的让他多吃点。
吃完饭,谢奕又去了府衙,找黄仁俊要真正的救济粮款分发情况,他知道黄仁俊手里必然还有一本账。
“大人,这几年的水浑着呢,您又何必非要弄清楚。”
黄仁俊依然是不能给他的,无奈的想要阻止谢奕继续纠缠下去。
真不知道这位大人犯了什么糊涂,装不知道不好吗?反正出事了也牵连不到他自己身上,何必找那么多不自在。
谢奕没有从黄仁俊那里拿到底册,但是也不想这么算了,派自己这边可信的人继续追查下去,去打探实际农户分发到的钱粮,以此类推,想知道,到底中间贪污的银两有多少。
而且谢奕有个方向,沈家和宋大人等人都走得很近,他一介商贾,在滁州相当有地位,恐怕他们昧下没有下发的救济粮,有一部分也是沈家代销的。
谢老爷的信十来天才到,信里着重和谢奕讲了和光同尘四个字,这就是他的答复。
谢奕犹豫好久,感觉自己又孤独又愤怒,最终仍然没有停下调查,想以沈家为突破口。
一边艰难的调查着救济粮款的事,谢奕几次在乡间巡视时,也难免农民们种地十分的不易,从种子到工具,各种短缺。
提高当地的农业收成,让农户们都尽量能吃饱饭,是谢奕外放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他特意请示了自己的上峰长官宋大人,想了好些办法写成了《治农策》,以期在川府进行先一步的实践,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
由官府出钱购置一批农用工具,允许农户进行租借,等到秋天时用一旦粮食偿还,提高了农业效率。
很多贫穷的人家,连地里的种子也买不起,没有种子,种不了多少地,秋天就收成不好,恶性循环了,所以谢奕相出由官府统一采购质量上乘的种子,先行赊欠,等到秋收后偿还。
滁州多山坡,种田颇为不易,收成也不好,只能渐渐荒芜。
除了鼓励种粮食外,还鼓励在山坡处种桑树果树,养蚕缫丝,给村里的人增加一个创收的机会。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治农策》里还有水利建设的申请,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从官府里的帐支走钱财,如果势头继续这么厉害的话,秋收后也能把钱还清了。
宋大人捧着《治农策》,内心一万个纠结。
谢奕想的确实不错,能看出是非常用心之作,想法也很新颖实用,具体有没有效果还要看后续的实施情况。
他能理解作为一个有为青年,谢奕想要做点实事博得名声,为将来的仕途升迁打下基础。
但是这个想法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能不能成功还另说,前期的投入是很大的,万一收不回来,还容易伤害当地的原有政策,使民心大乱。
而且国有法度,作为当地的官员,他们也没有权利私自进行各种政策的改变,只能写奏表上书,取得朝廷同意了,才能这么去做。
徐大人既然敢大剌剌和谢奕说起来,自然也不怕他知道后会如何,这事谢奕根本做不了什么,就是知道了也只能和他们一道,老老实实完成任务。
就连去年曹州的乱子,也是被压下来,一点水花都不冒。他们还能怎么办?
有曹州的这个靶子在前面顶着,其他地方更是无所顾忌,没什么好怕的。
北方的地方官员,都是一层层上下级互相守望的,这样密切的关系网,大家都是一个船上,要是翻船谁都要掉水里。
在书房里思考了一夜,谢奕在天方大白的时候,终于挣扎着拿起笔,给谢首辅写了一封信。
“你一夜没睡?”
早上在饭桌上看到谢奕的脸色发青,有点诧异的问道。
“是啊,”
谢奕食不知味的咬着一个小包子,就着手里的桂仁八宝粥勉强喝了两口。
陈芸知道他这段日子真的很忙,也就不再过问了,只是关心的让他多吃点。
吃完饭,谢奕又去了府衙,找黄仁俊要真正的救济粮款分发情况,他知道黄仁俊手里必然还有一本账。
“大人,这几年的水浑着呢,您又何必非要弄清楚。”
黄仁俊依然是不能给他的,无奈的想要阻止谢奕继续纠缠下去。
真不知道这位大人犯了什么糊涂,装不知道不好吗?反正出事了也牵连不到他自己身上,何必找那么多不自在。
谢奕没有从黄仁俊那里拿到底册,但是也不想这么算了,派自己这边可信的人继续追查下去,去打探实际农户分发到的钱粮,以此类推,想知道,到底中间贪污的银两有多少。
而且谢奕有个方向,沈家和宋大人等人都走得很近,他一介商贾,在滁州相当有地位,恐怕他们昧下没有下发的救济粮,有一部分也是沈家代销的。
谢老爷的信十来天才到,信里着重和谢奕讲了和光同尘四个字,这就是他的答复。
谢奕犹豫好久,感觉自己又孤独又愤怒,最终仍然没有停下调查,想以沈家为突破口。
一边艰难的调查着救济粮款的事,谢奕几次在乡间巡视时,也难免农民们种地十分的不易,从种子到工具,各种短缺。
提高当地的农业收成,让农户们都尽量能吃饱饭,是谢奕外放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他特意请示了自己的上峰长官宋大人,想了好些办法写成了《治农策》,以期在川府进行先一步的实践,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
由官府出钱购置一批农用工具,允许农户进行租借,等到秋天时用一旦粮食偿还,提高了农业效率。
很多贫穷的人家,连地里的种子也买不起,没有种子,种不了多少地,秋天就收成不好,恶性循环了,所以谢奕相出由官府统一采购质量上乘的种子,先行赊欠,等到秋收后偿还。
滁州多山坡,种田颇为不易,收成也不好,只能渐渐荒芜。
除了鼓励种粮食外,还鼓励在山坡处种桑树果树,养蚕缫丝,给村里的人增加一个创收的机会。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治农策》里还有水利建设的申请,兴修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从官府里的帐支走钱财,如果势头继续这么厉害的话,秋收后也能把钱还清了。
宋大人捧着《治农策》,内心一万个纠结。
谢奕想的确实不错,能看出是非常用心之作,想法也很新颖实用,具体有没有效果还要看后续的实施情况。
他能理解作为一个有为青年,谢奕想要做点实事博得名声,为将来的仕途升迁打下基础。
但是这个想法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能不能成功还另说,前期的投入是很大的,万一收不回来,还容易伤害当地的原有政策,使民心大乱。
而且国有法度,作为当地的官员,他们也没有权利私自进行各种政策的改变,只能写奏表上书,取得朝廷同意了,才能这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