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
距离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汉军一路攻进了楚地。
一路北上,直到鲁县才被这些坚信项羽会带着他们回山东的子弟兵杀回来的鲁县人所阻。
刘邦是个流氓皇帝,但他也是个仁义之君,至少他在天下人面前所塑造的形象是这样的,所以,面对着普通的百姓们对他的抵抗,他无法一声令下让人攻城,因为这些人将来也会是他的子民,是需要他来保护、照顾的人。
于是刘邦让人将项羽的首级带到了鲁县,让城里的人全都看清楚,甚至让他们派出三老来亲自验看,并向他们承诺,当初他与项羽在怀王面前约为兄弟,虽然后来发展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是人都已经死了,所有的恩怨都已消失,他会按照当初怀王给项羽的封号“鲁公”的礼仪,将项羽葬在穀城。
鲁县的百姓这才相信项羽是真的已经败亡,又感于汉王的仁义,最终打开城门,向汉王表达了顺服之意。
至此,楚汉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刘邦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解决了外敌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回师定陶,驰马直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军权。
张良是一直跟在刘邦身边的,林依依又是跟在张良身边的,自然将这一过程全程旁观了。
她觉得很是无语。
韩信这个人,真可以用一个优柔寡断来形容了。
几十万大军在握,他如果真是个有野心的,这会儿就该趁机灭了刘邦,然后这天下就该姓韩了。
可惜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刘邦一言之下,他便乖乖交出了兵权。
如果说,他真是个没野心的,对刘邦忠心不二,当初出言讨要代理齐王这一步就当真是走的太过失策。
虽然林依依后来也曾想过,也许韩信还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单纯的如他所说,为的是安定齐国,可是谁会相信这个说法呢?
尤其是刘邦又怎么可能会信呢?
世界上,还有比皇帝这种生物更多疑的人吗?
既然他开了这个口,那就是在刘邦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而且还是一颗有毒的种子,随着时间的增长,这颗种子终有一天会生长成为一根毒藤,让刘邦再也容不下他。
刘邦与众诸候一同回到了洛阳,因为这里曾经是东周的都城,有着现成的宫宇楼阁,非常的适合做为一个新生帝国的都城。
所有人都很兴奋,尤其是那些自觉立下功勋的诸候将领们,他们知道,自己拿命拼出来的未来,就要有一个结果了。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正月,洛阳。
诸候将相们共同上书,尊请汉王刘邦晋皇帝位。
汉王故做推辞不受,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于是大臣们再次上书,表示汉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根据每个人的功劳分赏土地赐封王侯,可谓公正仁义,就是世界上最贤能的人,只有他这样贤能的人,才能够带给天下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他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百姓们也会对他的命令心存怀疑,所以他一定要称皇帝这个尊号,不然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
汉王那么仁义,怎么可能逼的大臣们去死呢?
于是又辞让了两次之后,终于应了下来。
汉王在洛阳城里给很多重臣都赐了院子,自然也少不了张良的。
林依依也就跟着住进了张府。
等到张良回来之后将这些事情说给她听,倒也让她很是笑了几次,尤其是听到有人不知道是不是表演的太过入戏,竟然因为刘邦不肯当皇帝哭着喊着要自杀,而且还真的冲着一根柱子就去了,被人拦下之后,居然也不肯消停,一边挣扎着还要去够那根柱子,一边大声质问刘邦:“大王为何不肯称皇帝?连大王都不配称皇帝,那臣就连活着都不配。”
那样子就仿佛是刘邦如果坚决不肯称帝的话,他也就坚决不肯活着了。
林依依听的差点笑死,她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事儿,但是张良还不至于为了逗她笑就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于是她笑完了之后,抹着眼泪问他后来怎么样了,汉王是不是终于答应了?
张良就笑着摊了摊手故作无奈地道:“不然还能怎么样呢?大王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自己面前撞死吧。”
林依依一点都不奇怪。
这世界上,真正的政客是比演员都要有演技的,更何况,就算所有人都知道一切都是在演戏,那又如何呢,不过是所有人的一个默契罢了。
不管怎么说,大汉帝国终于要成立了,那个在历史上无比辉煌,出现无数优秀人才的时代,终于开创,而她,身为一名莫名乱入的旅者,也将见证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这让她激动不已。
二月初三,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位,众诸候将相共计三百多人恭听了刘邦的即位诏书,封赏了各诸候异姓王,宣布定都洛阳。
稍后,刘邦便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
席间,论功封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接着,他又让张良从齐地自选三万户为自己的封邑。
张良没有战功,心知许多人都不服他所受到的封赏,又早就知道他在历史上的位置,于是推辞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相识,这是上天指引我跟随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萧何被定为首功,就已经被一群骄兵悍将们不满了,现在连一个没有丝毫战功的张良,居然也要被封为万户候?
这让他们心中更加的不平起来。
许多性情急燥的,已经出言反对起来,他们认为曹参跟着刘邦的时间并不比萧何短,而且还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更是多次救过刘邦的性命,功劳才是最大的。
而像萧何、张良之流,只不过是躲在后方动动嘴皮子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这些攻城掠地的武将们比功劳。
但是刘邦却坚定地认为萧何的功劳为第一,就连张良,刘邦也认为他的功劳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他坐在席上,看着底下的人吵吵嚷嚷,对他的决定老是反对,心里其实很不高兴,但是今天却是个大喜的日子,这些人也都是他的功臣,他当然也不能将这不高兴表现出来,相反,他还要表现的比谁都高兴。
他满饮了杯中酒,将酒尊重重地放在案几上,发出“呯”的一声大响,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然后他带着醉意大力拍着面前的案几,看着众人大声笑着问道:“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大家一看,皇帝陛下这是有些醉了?
也是,今天这样的日子,换了谁大概都会醉。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帝陛下开口询问,他们当然是要赶紧回答的。
于是有的说,这是因为陛下仁义,项羽不义,仁义之君当然会战胜不义之君。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陛下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在,所以才能得到天下。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陛下重情重信,公平公正,得了人心,所以得了天下……
总之众说纷纭,却总离不了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与仁义贤德。
刘邦笑嘻嘻地听着,等到众人再也想不出更加新鲜的赞美之词了,他才摇了摇头道:“错!你们说的都不对。”
众人一愣,有些摸不着头脑。
虽然刚才那些话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是汉王比项羽做的成功的方面,怎么陛下会说这些都不对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又会是什么原因?
刘邦看到自己一句话就把大家都镇住了,心里也忍不住得意,之前那些许的郁闷也消失大半。
他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就因为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众人听他这么说,虽然心里略有不服,却也不得不承认陛下说的没错,韩信就不说了,这最后的一战,他居功至伟,就连他们之前很是不服的萧何与张良,仔细想来,陛下所言也对,这二人虽然没有亲自提刀上战场去拼杀,但他们也的确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功劳不应该被抹杀,受到陛下的重赏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更何况,张良还自己推辞了那三万户封邑的重赏,只要求要一个小小的留县,他们还有什么可反对的呢?
这时,关内侯鄂君也说道:“在楚汉之间的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如果没有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陛下又怎么可能马上重新整顿,有能力与楚王再战沙场?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会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这说明他一直在后方不停地招兵。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的安排转运,还有衣甲武器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又要拿什么去与楚军作战?正是因为萧何在后方所做出的贡献,保证了前线的供应,我们才能够打败楚王。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的功劳当属最大,朝堂之上,他的位置也应该排在第一,曹参可以排在第二。”
关内候鄂君的这番话可真是正中刘邦的下怀。
他心中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也想将他的位次排在第一,但是又担心武将们不服,现在有了鄂君替萧何说话,他连自己经常被项羽打的狼狈而逃的糗事被提起也不在乎了,立刻拍掌赞同,准许萧何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他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
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至于张良,刘邦也应他所请,封他为留候,将留县封给了他做食邑。
接下来,刘邦又分封了功勋卓著者二十余人,余者待具体议定功劳后再做封赏。
一路北上,直到鲁县才被这些坚信项羽会带着他们回山东的子弟兵杀回来的鲁县人所阻。
刘邦是个流氓皇帝,但他也是个仁义之君,至少他在天下人面前所塑造的形象是这样的,所以,面对着普通的百姓们对他的抵抗,他无法一声令下让人攻城,因为这些人将来也会是他的子民,是需要他来保护、照顾的人。
于是刘邦让人将项羽的首级带到了鲁县,让城里的人全都看清楚,甚至让他们派出三老来亲自验看,并向他们承诺,当初他与项羽在怀王面前约为兄弟,虽然后来发展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是人都已经死了,所有的恩怨都已消失,他会按照当初怀王给项羽的封号“鲁公”的礼仪,将项羽葬在穀城。
鲁县的百姓这才相信项羽是真的已经败亡,又感于汉王的仁义,最终打开城门,向汉王表达了顺服之意。
至此,楚汉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刘邦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解决了外敌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回师定陶,驰马直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军权。
张良是一直跟在刘邦身边的,林依依又是跟在张良身边的,自然将这一过程全程旁观了。
她觉得很是无语。
韩信这个人,真可以用一个优柔寡断来形容了。
几十万大军在握,他如果真是个有野心的,这会儿就该趁机灭了刘邦,然后这天下就该姓韩了。
可惜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刘邦一言之下,他便乖乖交出了兵权。
如果说,他真是个没野心的,对刘邦忠心不二,当初出言讨要代理齐王这一步就当真是走的太过失策。
虽然林依依后来也曾想过,也许韩信还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单纯的如他所说,为的是安定齐国,可是谁会相信这个说法呢?
尤其是刘邦又怎么可能会信呢?
世界上,还有比皇帝这种生物更多疑的人吗?
既然他开了这个口,那就是在刘邦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而且还是一颗有毒的种子,随着时间的增长,这颗种子终有一天会生长成为一根毒藤,让刘邦再也容不下他。
刘邦与众诸候一同回到了洛阳,因为这里曾经是东周的都城,有着现成的宫宇楼阁,非常的适合做为一个新生帝国的都城。
所有人都很兴奋,尤其是那些自觉立下功勋的诸候将领们,他们知道,自己拿命拼出来的未来,就要有一个结果了。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正月,洛阳。
诸候将相们共同上书,尊请汉王刘邦晋皇帝位。
汉王故做推辞不受,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于是大臣们再次上书,表示汉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根据每个人的功劳分赏土地赐封王侯,可谓公正仁义,就是世界上最贤能的人,只有他这样贤能的人,才能够带给天下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他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百姓们也会对他的命令心存怀疑,所以他一定要称皇帝这个尊号,不然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
汉王那么仁义,怎么可能逼的大臣们去死呢?
于是又辞让了两次之后,终于应了下来。
汉王在洛阳城里给很多重臣都赐了院子,自然也少不了张良的。
林依依也就跟着住进了张府。
等到张良回来之后将这些事情说给她听,倒也让她很是笑了几次,尤其是听到有人不知道是不是表演的太过入戏,竟然因为刘邦不肯当皇帝哭着喊着要自杀,而且还真的冲着一根柱子就去了,被人拦下之后,居然也不肯消停,一边挣扎着还要去够那根柱子,一边大声质问刘邦:“大王为何不肯称皇帝?连大王都不配称皇帝,那臣就连活着都不配。”
那样子就仿佛是刘邦如果坚决不肯称帝的话,他也就坚决不肯活着了。
林依依听的差点笑死,她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事儿,但是张良还不至于为了逗她笑就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于是她笑完了之后,抹着眼泪问他后来怎么样了,汉王是不是终于答应了?
张良就笑着摊了摊手故作无奈地道:“不然还能怎么样呢?大王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自己面前撞死吧。”
林依依一点都不奇怪。
这世界上,真正的政客是比演员都要有演技的,更何况,就算所有人都知道一切都是在演戏,那又如何呢,不过是所有人的一个默契罢了。
不管怎么说,大汉帝国终于要成立了,那个在历史上无比辉煌,出现无数优秀人才的时代,终于开创,而她,身为一名莫名乱入的旅者,也将见证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这让她激动不已。
二月初三,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位,众诸候将相共计三百多人恭听了刘邦的即位诏书,封赏了各诸候异姓王,宣布定都洛阳。
稍后,刘邦便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
席间,论功封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接着,他又让张良从齐地自选三万户为自己的封邑。
张良没有战功,心知许多人都不服他所受到的封赏,又早就知道他在历史上的位置,于是推辞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相识,这是上天指引我跟随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萧何被定为首功,就已经被一群骄兵悍将们不满了,现在连一个没有丝毫战功的张良,居然也要被封为万户候?
这让他们心中更加的不平起来。
许多性情急燥的,已经出言反对起来,他们认为曹参跟着刘邦的时间并不比萧何短,而且还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更是多次救过刘邦的性命,功劳才是最大的。
而像萧何、张良之流,只不过是躲在后方动动嘴皮子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这些攻城掠地的武将们比功劳。
但是刘邦却坚定地认为萧何的功劳为第一,就连张良,刘邦也认为他的功劳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他坐在席上,看着底下的人吵吵嚷嚷,对他的决定老是反对,心里其实很不高兴,但是今天却是个大喜的日子,这些人也都是他的功臣,他当然也不能将这不高兴表现出来,相反,他还要表现的比谁都高兴。
他满饮了杯中酒,将酒尊重重地放在案几上,发出“呯”的一声大响,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然后他带着醉意大力拍着面前的案几,看着众人大声笑着问道:“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大家一看,皇帝陛下这是有些醉了?
也是,今天这样的日子,换了谁大概都会醉。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帝陛下开口询问,他们当然是要赶紧回答的。
于是有的说,这是因为陛下仁义,项羽不义,仁义之君当然会战胜不义之君。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陛下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在,所以才能得到天下。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陛下重情重信,公平公正,得了人心,所以得了天下……
总之众说纷纭,却总离不了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与仁义贤德。
刘邦笑嘻嘻地听着,等到众人再也想不出更加新鲜的赞美之词了,他才摇了摇头道:“错!你们说的都不对。”
众人一愣,有些摸不着头脑。
虽然刚才那些话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是汉王比项羽做的成功的方面,怎么陛下会说这些都不对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又会是什么原因?
刘邦看到自己一句话就把大家都镇住了,心里也忍不住得意,之前那些许的郁闷也消失大半。
他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就因为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众人听他这么说,虽然心里略有不服,却也不得不承认陛下说的没错,韩信就不说了,这最后的一战,他居功至伟,就连他们之前很是不服的萧何与张良,仔细想来,陛下所言也对,这二人虽然没有亲自提刀上战场去拼杀,但他们也的确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功劳不应该被抹杀,受到陛下的重赏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更何况,张良还自己推辞了那三万户封邑的重赏,只要求要一个小小的留县,他们还有什么可反对的呢?
这时,关内侯鄂君也说道:“在楚汉之间的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如果没有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陛下又怎么可能马上重新整顿,有能力与楚王再战沙场?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会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这说明他一直在后方不停地招兵。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的安排转运,还有衣甲武器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又要拿什么去与楚军作战?正是因为萧何在后方所做出的贡献,保证了前线的供应,我们才能够打败楚王。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的功劳当属最大,朝堂之上,他的位置也应该排在第一,曹参可以排在第二。”
关内候鄂君的这番话可真是正中刘邦的下怀。
他心中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也想将他的位次排在第一,但是又担心武将们不服,现在有了鄂君替萧何说话,他连自己经常被项羽打的狼狈而逃的糗事被提起也不在乎了,立刻拍掌赞同,准许萧何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他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
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至于张良,刘邦也应他所请,封他为留候,将留县封给了他做食邑。
接下来,刘邦又分封了功勋卓著者二十余人,余者待具体议定功劳后再做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