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下面没有了_分卷阅读_12
若沈怡到时候看着还有什么不懂的,他也可以写信询问边静玉嘛。边静玉总不会丢下他不管。
只要沈怡能坚持下去,待到沈德源日后平-反了,他立时就能去参加科考、一鸣惊人。即便做了最差的打算,沈德源很难被平-反,那对于沈怡来说,现在多读点书也是一件好事。书能叫人明白事理。沈怡不想浪费一身的才智,可以去给别人做幕僚。等到他辅佐的人一上位,他们家也未必不能平-反。
再有一个,边静玉其实也是想给沈怡找些事做。只要沈怡忙起来,就不会觉得眼下日子艰难了。
总之,边静玉想得很周全,却没注意到自己这两年完成的功课竟然有这么多!看着几个装满了册子、字画的箱子,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看来,他得点上蜡烛熬上几个通宵才能把这些都整理出来了。
就在边静玉点灯熬夜时,沈德源和沈思被流放的日子到了。
沈怡天天往衙门外头跑,终于提前一天知道,父亲和兄长会在明日辰时三刻上路。之前判决下来时,沈德源父子被判了流放西北。结果,现在具体的决议下来,却说要把他们往南边流放。这事情太奇怪了。判决下达后,按说这里头就不会出现什么变更了。可是,怎么忽然又改了让他们去南边呢?
对于久居京城的人来说,西北和南边都不是什么好地方。
西北稍微好点,那儿的百姓一直受朝廷管辖,风土人情虽和京中相差大,但相对而言,外来人口还是能够融入当地人口中。不过,被流放去西北的人一般都会被送到矿上去做苦力,因此过得辛苦。
南边的话,朝廷把最南面的那片土地统称为南婪,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统称为南婪人。但其实,南婪人是由大大小小上百个氏族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语言和习俗。那儿的风土人情自成一体,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自治,朝廷指派过去的官员名存实亡,不仅没法对当地的百姓进行管理,还经常会因为当地发生动乱而丢掉乌纱帽,甚至丢掉性命。除了这一点以外,当地的气候也让人非常不适应。
生在京城、长在京城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知。被流放去西北,虽辛苦却还能保住性命;被流放去南婪,大都会病死在当地。苏氏听闻丈夫和长子被流放去西北后,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就非要弄死你父兄不可吗?”苏氏流着眼泪说。
沈怡也觉得这事非常棘手。明天就是被流放的日子,不管幕后人是谁,他临时弄了这么一手,沈家人根本反应不过来。流放的折子上盖了皇上金印。也就是说,沈德源和沈思是必定要去南婪的了。
“娘,现在已经没时间去查这件事背后的隐情了,我们多准备些药丸子,那些万能方的药,虽不可能完全对症,好歹能管些用,明日送行时给父亲和兄长带上,能叫他们多一份仪仗。”沈怡对苏氏说。
苏氏觉得沈怡说得有道理,现在根本不是咒骂幕后推手的时候,不如把东西准备得齐全些。
沈怡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整个事情很不对劲。
沈德源这次是代太子受过,皇上既然这么安排了,说明他依然是保太子的,那些针对太子的人没有讨到半分好处。若这些人因此怨上了沈德源,那么就算沈德源是被流放去西北的,也可以到了西北以后再弄死沈德源。在矿上,每年累死的犯人还少吗?他们完全可以弄死沈德源后,说他是累死的。
这些人却没有这么做,仅仅是把流放之地改成了南婪。
南婪那地方听上去恐怖,但去了南婪也不一定就死人啊。这种恐怖只源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大家都说那地很恐怖,不明真相的人就都信了。像苏氏,当她还是官家夫人时,她在夫人聚会上就听过不少和南婪当地有关的闲话。但真计较起来,只怕在南婪病死的犯人还不如在西北矿上累死的犯人多。
所以,若幕后的人是真的想要弄死沈家人,那么他们这种非要把流放地改成南婪的行为,很可能是做了无用功而已。而若是他们没想要弄死沈家人,他们花力气做了这些事,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沈家不过是被牺牲的棋子而已,他们现在已经是废棋了,根本无法在棋盘上发挥作用。
这样的认知让沈怡有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他现在不过十六岁,因为自身的特殊经历,手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脉的。就算有父兄的面子,但是他之前“养在深闺”,从未见过父亲的好友们,他自身和他们是没有半点情谊的。更有些事情,比如说这次流放地被改,是连沈德源的好友也帮不上忙的。
而且,沈怡很清楚一点,他总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求到别人门上去吧?
他得想方设法自己立起来。
可是,生活却没有给他适应的时间,他刚意识到自己要立起来时,他就已经不得不立着了。
沈怡匆匆换了一身衣服,对苏氏说:“娘,事已至此,您莫要难过了。其实,就算父亲和兄长去了西北,西北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听说边界常打仗。一打仗,粮食就需要紧着兵将们来,被流放过去的人只能啃树皮了。南边再怎么说,粮食是充足的。我现在出一趟门……安平伯府里藏书多,应该有介绍南婪那边风土人情的书,我抓紧时间查查南婪的情况,咱们准备充分些,父亲和兄长就更安全些。”
苏氏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他们已经很麻烦安平伯府了,可现在若是不麻烦安平伯府,他们自己能做什么呢?苏氏心里很是羞愧,但到底还是对丈夫和长子的担忧占了上风。
沈怡努力笑了一下,安慰苏氏说:“娘,我心里都记着呢。”这份恩情,他深深地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阿墨的爹蒋六匆匆跑来。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仆,他现在身兼数职,若家里有人要出去时,他就负责赶车。若家里没人要外出,他就是门房。蒋六有些木讷地说:“太太,边二公子来了。”
“快把人迎进来啊!”沈怡说。
蒋六愣了下,连忙转身跑回去想把被拦在门口的边静玉请进来。要不怎么说蒋六木讷呢,若是一般的不速之客,确实应当在禀告了主人以后再照着主人的意思看要不要把他放进门。可边静玉是一般人吗?他绝对不是不讲理的人,能在这种时间急匆匆地来,肯定是有急事,怎么可以被拦在外面呢?
沈怡忙喊住蒋六,说:“等等,我去迎!我亲自去迎!”
沈宅外,边静玉盯着紧闭的大门陷入了沉思中。你知道你刚刚锁了谁的门吗?是未来姑爷的门!
第12章
沈宅不大,从内院跑到大门不需要用多少时间。边静玉未等多久,大门就开了。
边静玉见沈怡亲自迎了出来,脸上表情依然淡定,不枉他这些天努力给自己做的心理建设。身为男儿,能顶天,能立地,自然也能在未过门的夫君面前不动声色。局促不安什么的,都是不存在的。
沈怡对着边静玉一拱手,道:“边二公子……”
“无需这般客气,你直接唤我名字就好了。”边静玉继续淡定地说。他还未取字,不然让沈怡直接叫他字也是好的。在太学里,关系一般的都叫他边二爷,关系好的不论年龄大小则都直接叫他边兄。
沈怡面上一热,咳了两声,才呐呐地重新唤了一声:“静玉弟弟。”
边静玉:“……”
据说咱们俩乃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连时辰都是一样的,你管谁叫弟弟呢?
边静玉觉得自己决不能输,就淡定地回了一声,道:“怡弟。”
沈怡的脸更红了。他这动不动就面红耳赤的毛病倒不是见着边静玉时独有的。其实,他就是那种容易脸红的体质,据说是因为脸上毛细血管多,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熟路反应。边静玉见状,却误以为沈怡是害羞得不行了。于是,边静玉在心里悄悄地松了口气。因为沈怡害羞,他忽然就不害羞了。
其实,淡定的边静玉不过是在强装淡定而已。
在沈怡看不见的地方,边静玉藏在袖子里的手悄悄地松开了。
沈怡忙把边静玉迎进大门。跟着边静玉一起来的,还有书平、书安两个小厮,他们的手上各捧着几个木盒。因为府里还有年轻的女眷,沈怡就直接把边静玉带去了书房。而边静玉这次并非是正式上门拜访,因此不需要特意去见过苏氏。一进书房,边静玉就从书平、书安手里接过东西递给了沈怡。
“这是……”沈怡有些不解地问。
边静玉顾不上寒暄,道:“我有一姚姓的好友,他父亲在两年前被调去了桐恩县当县令。估计你此前并未听过桐恩县,这个县位于南婪,周边的几座山上有十几个氏族……我那好友常和他父亲有书信往来,他自己也常常读书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他整理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你看能不能用得上。”
沈怡能弄到的消息,边静玉自然也能弄到,他已经知道了流放地被改的事,正好姚和风的父亲就在南婪当地的某个县里当县令,边静玉从姚和风那里弄到些资料,就急匆匆从太学请了假赶过来了。
沈怡眼睛一亮,这正是他需要的!他和边静玉想到一块儿去了!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边静玉才好。当下,他也顾不得失礼不失礼的了,忙把几个木盒子放在了桌上,拿出里面的东西看了起来。
边静玉又说:“我还让我那好友写了一封家书,你明天送别沈伯父和沈大哥时,让他们带上。等到了南婪,他们手上有着寄给县令的家书,小卒小吏们说不定能看在县令的面子上,不过分苛待他们。”
只要沈怡能坚持下去,待到沈德源日后平-反了,他立时就能去参加科考、一鸣惊人。即便做了最差的打算,沈德源很难被平-反,那对于沈怡来说,现在多读点书也是一件好事。书能叫人明白事理。沈怡不想浪费一身的才智,可以去给别人做幕僚。等到他辅佐的人一上位,他们家也未必不能平-反。
再有一个,边静玉其实也是想给沈怡找些事做。只要沈怡忙起来,就不会觉得眼下日子艰难了。
总之,边静玉想得很周全,却没注意到自己这两年完成的功课竟然有这么多!看着几个装满了册子、字画的箱子,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看来,他得点上蜡烛熬上几个通宵才能把这些都整理出来了。
就在边静玉点灯熬夜时,沈德源和沈思被流放的日子到了。
沈怡天天往衙门外头跑,终于提前一天知道,父亲和兄长会在明日辰时三刻上路。之前判决下来时,沈德源父子被判了流放西北。结果,现在具体的决议下来,却说要把他们往南边流放。这事情太奇怪了。判决下达后,按说这里头就不会出现什么变更了。可是,怎么忽然又改了让他们去南边呢?
对于久居京城的人来说,西北和南边都不是什么好地方。
西北稍微好点,那儿的百姓一直受朝廷管辖,风土人情虽和京中相差大,但相对而言,外来人口还是能够融入当地人口中。不过,被流放去西北的人一般都会被送到矿上去做苦力,因此过得辛苦。
南边的话,朝廷把最南面的那片土地统称为南婪,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统称为南婪人。但其实,南婪人是由大大小小上百个氏族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语言和习俗。那儿的风土人情自成一体,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自治,朝廷指派过去的官员名存实亡,不仅没法对当地的百姓进行管理,还经常会因为当地发生动乱而丢掉乌纱帽,甚至丢掉性命。除了这一点以外,当地的气候也让人非常不适应。
生在京城、长在京城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知。被流放去西北,虽辛苦却还能保住性命;被流放去南婪,大都会病死在当地。苏氏听闻丈夫和长子被流放去西北后,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就非要弄死你父兄不可吗?”苏氏流着眼泪说。
沈怡也觉得这事非常棘手。明天就是被流放的日子,不管幕后人是谁,他临时弄了这么一手,沈家人根本反应不过来。流放的折子上盖了皇上金印。也就是说,沈德源和沈思是必定要去南婪的了。
“娘,现在已经没时间去查这件事背后的隐情了,我们多准备些药丸子,那些万能方的药,虽不可能完全对症,好歹能管些用,明日送行时给父亲和兄长带上,能叫他们多一份仪仗。”沈怡对苏氏说。
苏氏觉得沈怡说得有道理,现在根本不是咒骂幕后推手的时候,不如把东西准备得齐全些。
沈怡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整个事情很不对劲。
沈德源这次是代太子受过,皇上既然这么安排了,说明他依然是保太子的,那些针对太子的人没有讨到半分好处。若这些人因此怨上了沈德源,那么就算沈德源是被流放去西北的,也可以到了西北以后再弄死沈德源。在矿上,每年累死的犯人还少吗?他们完全可以弄死沈德源后,说他是累死的。
这些人却没有这么做,仅仅是把流放之地改成了南婪。
南婪那地方听上去恐怖,但去了南婪也不一定就死人啊。这种恐怖只源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大家都说那地很恐怖,不明真相的人就都信了。像苏氏,当她还是官家夫人时,她在夫人聚会上就听过不少和南婪当地有关的闲话。但真计较起来,只怕在南婪病死的犯人还不如在西北矿上累死的犯人多。
所以,若幕后的人是真的想要弄死沈家人,那么他们这种非要把流放地改成南婪的行为,很可能是做了无用功而已。而若是他们没想要弄死沈家人,他们花力气做了这些事,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沈家不过是被牺牲的棋子而已,他们现在已经是废棋了,根本无法在棋盘上发挥作用。
这样的认知让沈怡有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他现在不过十六岁,因为自身的特殊经历,手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脉的。就算有父兄的面子,但是他之前“养在深闺”,从未见过父亲的好友们,他自身和他们是没有半点情谊的。更有些事情,比如说这次流放地被改,是连沈德源的好友也帮不上忙的。
而且,沈怡很清楚一点,他总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求到别人门上去吧?
他得想方设法自己立起来。
可是,生活却没有给他适应的时间,他刚意识到自己要立起来时,他就已经不得不立着了。
沈怡匆匆换了一身衣服,对苏氏说:“娘,事已至此,您莫要难过了。其实,就算父亲和兄长去了西北,西北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听说边界常打仗。一打仗,粮食就需要紧着兵将们来,被流放过去的人只能啃树皮了。南边再怎么说,粮食是充足的。我现在出一趟门……安平伯府里藏书多,应该有介绍南婪那边风土人情的书,我抓紧时间查查南婪的情况,咱们准备充分些,父亲和兄长就更安全些。”
苏氏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他们已经很麻烦安平伯府了,可现在若是不麻烦安平伯府,他们自己能做什么呢?苏氏心里很是羞愧,但到底还是对丈夫和长子的担忧占了上风。
沈怡努力笑了一下,安慰苏氏说:“娘,我心里都记着呢。”这份恩情,他深深地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阿墨的爹蒋六匆匆跑来。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仆,他现在身兼数职,若家里有人要出去时,他就负责赶车。若家里没人要外出,他就是门房。蒋六有些木讷地说:“太太,边二公子来了。”
“快把人迎进来啊!”沈怡说。
蒋六愣了下,连忙转身跑回去想把被拦在门口的边静玉请进来。要不怎么说蒋六木讷呢,若是一般的不速之客,确实应当在禀告了主人以后再照着主人的意思看要不要把他放进门。可边静玉是一般人吗?他绝对不是不讲理的人,能在这种时间急匆匆地来,肯定是有急事,怎么可以被拦在外面呢?
沈怡忙喊住蒋六,说:“等等,我去迎!我亲自去迎!”
沈宅外,边静玉盯着紧闭的大门陷入了沉思中。你知道你刚刚锁了谁的门吗?是未来姑爷的门!
第12章
沈宅不大,从内院跑到大门不需要用多少时间。边静玉未等多久,大门就开了。
边静玉见沈怡亲自迎了出来,脸上表情依然淡定,不枉他这些天努力给自己做的心理建设。身为男儿,能顶天,能立地,自然也能在未过门的夫君面前不动声色。局促不安什么的,都是不存在的。
沈怡对着边静玉一拱手,道:“边二公子……”
“无需这般客气,你直接唤我名字就好了。”边静玉继续淡定地说。他还未取字,不然让沈怡直接叫他字也是好的。在太学里,关系一般的都叫他边二爷,关系好的不论年龄大小则都直接叫他边兄。
沈怡面上一热,咳了两声,才呐呐地重新唤了一声:“静玉弟弟。”
边静玉:“……”
据说咱们俩乃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连时辰都是一样的,你管谁叫弟弟呢?
边静玉觉得自己决不能输,就淡定地回了一声,道:“怡弟。”
沈怡的脸更红了。他这动不动就面红耳赤的毛病倒不是见着边静玉时独有的。其实,他就是那种容易脸红的体质,据说是因为脸上毛细血管多,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熟路反应。边静玉见状,却误以为沈怡是害羞得不行了。于是,边静玉在心里悄悄地松了口气。因为沈怡害羞,他忽然就不害羞了。
其实,淡定的边静玉不过是在强装淡定而已。
在沈怡看不见的地方,边静玉藏在袖子里的手悄悄地松开了。
沈怡忙把边静玉迎进大门。跟着边静玉一起来的,还有书平、书安两个小厮,他们的手上各捧着几个木盒。因为府里还有年轻的女眷,沈怡就直接把边静玉带去了书房。而边静玉这次并非是正式上门拜访,因此不需要特意去见过苏氏。一进书房,边静玉就从书平、书安手里接过东西递给了沈怡。
“这是……”沈怡有些不解地问。
边静玉顾不上寒暄,道:“我有一姚姓的好友,他父亲在两年前被调去了桐恩县当县令。估计你此前并未听过桐恩县,这个县位于南婪,周边的几座山上有十几个氏族……我那好友常和他父亲有书信往来,他自己也常常读书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他整理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你看能不能用得上。”
沈怡能弄到的消息,边静玉自然也能弄到,他已经知道了流放地被改的事,正好姚和风的父亲就在南婪当地的某个县里当县令,边静玉从姚和风那里弄到些资料,就急匆匆从太学请了假赶过来了。
沈怡眼睛一亮,这正是他需要的!他和边静玉想到一块儿去了!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边静玉才好。当下,他也顾不得失礼不失礼的了,忙把几个木盒子放在了桌上,拿出里面的东西看了起来。
边静玉又说:“我还让我那好友写了一封家书,你明天送别沈伯父和沈大哥时,让他们带上。等到了南婪,他们手上有着寄给县令的家书,小卒小吏们说不定能看在县令的面子上,不过分苛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