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五章其心可诛
蒋浩然一行到达岳麓山的时候,已经是早晨八点多了,离委员长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已经过了三个多小时,有了这三个多小时,日军可以从容从向金寨投入多少兵力?蒋浩然简直不敢想象,所以每一分钟对于蒋浩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汽车一停,蒋浩然跳下车就往指挥部冲,门口的警卫都是国府侍从室的,就算有不认识蒋浩然的,谁还不认识王世和,一个个老远就挺身敬礼,哪里敢阻挡。
“报告,蒋浩然前来述职。”蒋浩然在门口就朗声立定敬礼,礼毕也不等委员长叫进来,直接就往指挥部闯,一屋子的党国大员都用一种十分怪异的眼神望着他。
“娘希匹滴,来人,给我绑了他!”委员长脸色铁青,指着蒋浩然怒喝道。
蒋浩然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顿,门口的警卫也不敢真上前绑他,在委员长面前站定,蒋浩然道:“委座,就算你要砍要杀也得给我一个理由,让我死得明白?”
“死得明白?好,我问你,军委会明明白白地给你下达了命令,让你的部队停止过江,你干什么?敢公然抗命,你眼里还有没有军法、有没有我这个领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其一,我如果执行了这道命令,我将会成为千古罪人,国之大夏将立倾,这是其二,我想试问在座的各位,这道亡国的命令我蒋浩然能执行吗?”
蒋浩然说着眼光一扫指挥部的各大员,希望能有“清白人”站出来声援自己,尽快扭转这个局面,但在这种神山打架,小鬼唯恐避之不及的情况下,谁会来趟这趟浑水?要知道,这里可是党国的首脑之地,在列的都是“人精”。
“一派胡言,我国军将士气势如虹,光复武汉就在眼前,何来的‘亡国’谬论,纯粹就是为你抗命不遵找借口、危言耸听,其心可诛。”委员长显然气愤至极,指向蒋浩然的手指都在发抖。
一屋子的人大气都不敢出,唯独有一人心里乐开了花,那就是戴笠,他太希望看到这种场面了,唯恐还不够乱,委员长话音一停,他就不阴不阳地说道:“同情赤色分子就同情赤色分子?不用打着爱国的旗号行龌龊之勾当,还那么冠冕堂??????。”
“啪”地一声巨响,打断了戴笠的话,随着声音响起,戴笠的身体几乎横飞了出去,落在三四米开外的地方,除了离蒋浩然距离近的几个人目睹了蒋浩然出手如电,一巴掌将戴笠扇飞,其他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接下来,蒋浩然的声音响起,基本上都明白了。
蒋浩然指着地上的戴笠怒喝道:“狗东西,你是个什么玩意,有你说话的份吗,除了落井下石你个老东西还能干出点人事不?”
蒋浩然眼里容不得沙子,也是气愤至极,一时气血上头,根本没有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来人,来人!绑出去,给老子绑出去,娘希匹滴,反了天,都!”
果然,委员长气得浑身发抖,对着门口的警卫一顿狂啸,有道是打狗还得看主人,蒋浩然这是摆明没有将他这个委员长放在眼里,当着他的面“行凶”,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在蒋浩然进来之前,戴笠就对蒋浩然的行为和委员长进行了一番分析,戴笠认为,八路军之所以如此顺利地打下六安、霍山,完全是蒋浩然一手操纵的,计划是蒋浩然亲手制定的,他能清楚地看清全局,难道就唯独看不到这一点?这显然不现实。而且,战前李上将曾得到蒋浩然面授机宜,结果李上将在进攻金寨的时候迟迟不进攻,给了八路军可乘之机,这恐怕里面就有蒋浩然的因素。
再有,这公然抗命也是为了保全延安部队,在委员长的英名决策下,只要蒋浩然按兵不动,延安部队就是死路一条,可偏偏蒋浩然还是命令部队过江了。而且,就在蒋浩然动身前往长沙的时候,温州、衢州、上饶的部队都在紧张地集结,不是为了备战,而是为了撤退,从这不难看出,如果委员长没有按他的意愿来打这场战役,他蒋浩然可就要集结所有的部队来拯救这几万延安部队了。
戴笠的这番分析可算是诛心了,偏生委员长还就相信了,在委员长看来,就算是暂时停止进攻的脚步,对国军来说损失也不会太大,最多就是武汉的日军第十一军大部分逃脱,但借着日军的手消灭了延安部队的生力军,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和日军比起来,延安部队更是洪水猛兽。
等日军收拾完了延安部队,第四十集团军再及时过江,以他们的强悍,什么样的敌人挡不住?就算日军再调几个师团来又怎么样,正如蒋浩然此时的表现,以最坏的打算丢掉温州和衢州一线,调集所有的兵力开赴鄂豫皖边境,再加上身后第九战区、第五战区、第一战区,兵力已然超过百万,一条百万大军的防线,日军要调集多少人马来打?
不错,国民政府的后勤的确堪忧,但日军就能好到哪里去吗?太平洋上不再安全,在武汉战场连折几个师团,又丢了整个武汉地区,可以说日军的士气已经滑落到了谷底,而国军节节胜利,正是士气如虹的时候,他们还拿什么来打国军?
不得不说,委员长的思路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站在他当时的立场上、站在他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上来说,这番处置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如果这道方案能如期实施,等待延安部队的,那将是灭顶之灾,损失的可就不只是六安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了,连带驻马店的十几万大军恐怕就只剩下夺路而逃的份了,显然,面对日军的反围剿,国军是不可能施以援手的。
蒋浩然错就错在太冲动,其实,延安的那位早已想到了这层,也早已有应对的办法,只要他在指挥部里再等上半个时辰,叶开就会将延安的处置方案传达过来,也就不会有蒋浩然的长沙之祸,但现在说这些都已然太迟。
汽车一停,蒋浩然跳下车就往指挥部冲,门口的警卫都是国府侍从室的,就算有不认识蒋浩然的,谁还不认识王世和,一个个老远就挺身敬礼,哪里敢阻挡。
“报告,蒋浩然前来述职。”蒋浩然在门口就朗声立定敬礼,礼毕也不等委员长叫进来,直接就往指挥部闯,一屋子的党国大员都用一种十分怪异的眼神望着他。
“娘希匹滴,来人,给我绑了他!”委员长脸色铁青,指着蒋浩然怒喝道。
蒋浩然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顿,门口的警卫也不敢真上前绑他,在委员长面前站定,蒋浩然道:“委座,就算你要砍要杀也得给我一个理由,让我死得明白?”
“死得明白?好,我问你,军委会明明白白地给你下达了命令,让你的部队停止过江,你干什么?敢公然抗命,你眼里还有没有军法、有没有我这个领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其一,我如果执行了这道命令,我将会成为千古罪人,国之大夏将立倾,这是其二,我想试问在座的各位,这道亡国的命令我蒋浩然能执行吗?”
蒋浩然说着眼光一扫指挥部的各大员,希望能有“清白人”站出来声援自己,尽快扭转这个局面,但在这种神山打架,小鬼唯恐避之不及的情况下,谁会来趟这趟浑水?要知道,这里可是党国的首脑之地,在列的都是“人精”。
“一派胡言,我国军将士气势如虹,光复武汉就在眼前,何来的‘亡国’谬论,纯粹就是为你抗命不遵找借口、危言耸听,其心可诛。”委员长显然气愤至极,指向蒋浩然的手指都在发抖。
一屋子的人大气都不敢出,唯独有一人心里乐开了花,那就是戴笠,他太希望看到这种场面了,唯恐还不够乱,委员长话音一停,他就不阴不阳地说道:“同情赤色分子就同情赤色分子?不用打着爱国的旗号行龌龊之勾当,还那么冠冕堂??????。”
“啪”地一声巨响,打断了戴笠的话,随着声音响起,戴笠的身体几乎横飞了出去,落在三四米开外的地方,除了离蒋浩然距离近的几个人目睹了蒋浩然出手如电,一巴掌将戴笠扇飞,其他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接下来,蒋浩然的声音响起,基本上都明白了。
蒋浩然指着地上的戴笠怒喝道:“狗东西,你是个什么玩意,有你说话的份吗,除了落井下石你个老东西还能干出点人事不?”
蒋浩然眼里容不得沙子,也是气愤至极,一时气血上头,根本没有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来人,来人!绑出去,给老子绑出去,娘希匹滴,反了天,都!”
果然,委员长气得浑身发抖,对着门口的警卫一顿狂啸,有道是打狗还得看主人,蒋浩然这是摆明没有将他这个委员长放在眼里,当着他的面“行凶”,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在蒋浩然进来之前,戴笠就对蒋浩然的行为和委员长进行了一番分析,戴笠认为,八路军之所以如此顺利地打下六安、霍山,完全是蒋浩然一手操纵的,计划是蒋浩然亲手制定的,他能清楚地看清全局,难道就唯独看不到这一点?这显然不现实。而且,战前李上将曾得到蒋浩然面授机宜,结果李上将在进攻金寨的时候迟迟不进攻,给了八路军可乘之机,这恐怕里面就有蒋浩然的因素。
再有,这公然抗命也是为了保全延安部队,在委员长的英名决策下,只要蒋浩然按兵不动,延安部队就是死路一条,可偏偏蒋浩然还是命令部队过江了。而且,就在蒋浩然动身前往长沙的时候,温州、衢州、上饶的部队都在紧张地集结,不是为了备战,而是为了撤退,从这不难看出,如果委员长没有按他的意愿来打这场战役,他蒋浩然可就要集结所有的部队来拯救这几万延安部队了。
戴笠的这番分析可算是诛心了,偏生委员长还就相信了,在委员长看来,就算是暂时停止进攻的脚步,对国军来说损失也不会太大,最多就是武汉的日军第十一军大部分逃脱,但借着日军的手消灭了延安部队的生力军,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和日军比起来,延安部队更是洪水猛兽。
等日军收拾完了延安部队,第四十集团军再及时过江,以他们的强悍,什么样的敌人挡不住?就算日军再调几个师团来又怎么样,正如蒋浩然此时的表现,以最坏的打算丢掉温州和衢州一线,调集所有的兵力开赴鄂豫皖边境,再加上身后第九战区、第五战区、第一战区,兵力已然超过百万,一条百万大军的防线,日军要调集多少人马来打?
不错,国民政府的后勤的确堪忧,但日军就能好到哪里去吗?太平洋上不再安全,在武汉战场连折几个师团,又丢了整个武汉地区,可以说日军的士气已经滑落到了谷底,而国军节节胜利,正是士气如虹的时候,他们还拿什么来打国军?
不得不说,委员长的思路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站在他当时的立场上、站在他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上来说,这番处置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如果这道方案能如期实施,等待延安部队的,那将是灭顶之灾,损失的可就不只是六安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了,连带驻马店的十几万大军恐怕就只剩下夺路而逃的份了,显然,面对日军的反围剿,国军是不可能施以援手的。
蒋浩然错就错在太冲动,其实,延安的那位早已想到了这层,也早已有应对的办法,只要他在指挥部里再等上半个时辰,叶开就会将延安的处置方案传达过来,也就不会有蒋浩然的长沙之祸,但现在说这些都已然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