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废后不易_分卷阅读_59
世上的废太子,能有几个余生太平的?
只是,看着忽然之间沉默下来的母亲,李忠却不知该如何宽慰,他本是不善言辞之人,此刻,更觉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只撩起衣摆,低头跪在刘氏跟前,不发一言。
太子行事,常问计于属官,如此大事,却罕见地不曾吐露半句。亦有性情激烈者,疾言厉色,冒死进谏:“太子无过,素有善德,岂能因圣人之偏喜而妄言废立之事?如此轻率行事,天下人何以看太子?何以看圣人?……又将置皇后于何地?”
闻讯赶至的李忠听得此言,心中慌乱,连忙出声呵斥道:“此事,乃孤一意而行,与皇后何干?”说罢,猛然跪下,凝目于上位,一脸果决坦然,“太子位关乎社稷,自当有德者居之,吾无甚大才,愿佐新储,甘为贤王。”
当年长孙无忌等人上疏奏请立李忠为皇储,可面对太子让贤之事,却罕见地没有出声,既不似太子太傅等人含泪苦谏,亦没有如许敬宗等新兴官吏那般称善,仿佛,这桩轩然大波不曾耳闻一般,便是李治问计,也不过寥寥数语,惜字如金。
只是,当几人在朝堂之下偶遇时,却都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感慨叹息。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敢断,能舍,此大智也。”
后宫之中,除却刘氏,当属讷敏首当其冲,干系重大。跟前亲近如陆风仪,连柳氏亦频频进宫,讷敏却置若罔闻,每日往来帝后二殿间,从容平静宛若从前,却不曾提过半句。仿佛那些激烈的言辞,那些只差喊出“妇人误国”的朝臣,都不曾有过。
“他们这般污蔑中伤母后,母后为何不加以惩治,不是说有罪当罚,不可枉法么?难道因为是太子哥哥的人,就可以这样犯上?”
讷敏平静地直视着他,早已不是襁褓中的婴孩,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会跪伏在她跟前,仰首望着自己,可讷敏却只轻轻叹了口气:“你只需记得,这是为人臣子的忠义。”待李贤退下后,便召来陆风仪,不过两日功夫,掖庭局里又多了几位犯事的宫人。
处置完李贤身边的人,讷敏又亲往甘露殿,同李治建议道:“自圣人登基以来,少有大封后宫之举。妾借鉴前朝封赏之法,草拟细单,还请圣人过目。”说罢,便将早已准备妥当的封赏名单递了过去。
萧淑妃已居三夫人之首,特加封号‘慧’字;徐修仪抚育五皇子、协理六宫有功,晋德妃;刘氏乃太子生母,擢级为贤妃;杨氏为三皇子生母,晋昭容;武氏抚育公主有功,晋封号为“静”。其余诸位美人、才人之流亦有所得。
李治盯着“静”字,看了许久,方叹道:“后宫之事,朕已尽数交付梓潼。”
讷敏抿唇一笑,满意而归。未几,连下数道懿旨,封赏之隆,涉及之广,前所未有。几位诞育皇子的宫娥,更是连升数级,令人瞠目。
“修……德妃,我这……皇后她……”乍为贤妃,可刘氏却半点喜色也无,只觉得惶惶然不安至极,忍不住求助最为亲近的徐婕妤。
“既是皇后恩典,姐姐安心受着便是。”徐婕妤低头喝了口茶,“此刻,需不安的,也不该是你。”
“你的意思是……武婕妤?”刘氏犹豫了一下,又呐呐道,“不过三品,是昔日圣人说的,皇后不也赐了封号给她?”
若皇后当真有心,哪怕只是看在六皇子的面上,难道圣人还会驳了不允?徐婕妤不由笑了:“前几日,掖庭局很是热闹了一回。”
皇后难得发怒,将六皇子跟前的内侍宫女狠狠整治了一番,打发掉了大半,这事她自是清楚的,难道……刘氏心里一惊,失声道:“是武婕妤的人?那这封号,也有敲打之意?”静,何为静?安分守己,静言思之,然武氏行事,虽不若萧淑妃张扬,可离静之一字,也挨不着边的。
“何止如此?”徐婕妤苦笑着摇了摇头,怕是这回后宫大封,也是冲着彩丝院去的。谁能想到,一向宽仁能容的皇后,竟会如此雷霆手段。可再一转念,这时机,倒是极妙的。
徐婕妤能想到的,武则天又怎会不知?
好一个王氏女!
她的出身,是她最大的诟病,已经尘封多年,却不想被她这一手,再次翻出旧事来。甚至,连李贤也同她疏远了起来。要知道,为了这份母子亲近,她费了多少心思,耗了多少功夫,没想到……
好狠的手段!
“母后,儿子知错了。”
看到跪在跟前,一脸愧色的李贤,讷敏轻轻叹了口气,她不愿去想,此举当真是出于本心,还是,也夹杂着几分审时度势。李贤虽自幼养在安仁殿,但毕竟是武氏所出,她也从未掩饰过,拦阻过,在她心里,最疼惜在意的儿子只有一位,是任谁也无法取代的,可跪在殿中的,毕竟,也是养育多年的孩子,怎会没有感情?
“贤儿的心性,母后怎会不知?地上凉,还不快起身到母后这里来。”待他依然起身,入座后,方命陆风仪将早已备下的粥食端上来,“无论心里有什么事,也不该拿自个儿身子玩笑。”
“孩儿再不敢了。”李贤依言接过碗筷,面带愧色:“又让母后担心了。”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讷敏失笑着摇头道,“为人母者,哪有不记挂孩子的?”
☆、第68章 皇后摄政
后宫风波,在初起时便被讷敏掐断,无人敢掠其锋芒,自是相安无事。然前朝因李忠跪请相让太子位而愈演愈烈。
李治几番相询劝慰,东宫属官跪求苦谏,李忠却仿若铁了心一般,三让之下,李治喟然长叹,终是应允了他的请求。旋即,又颁下诏书,太子仁孝谦恭,愿为贤王,特以太子忠为齐贤王,为诸子之长。
尘埃落定之后,便有臣子提出,太子之位,不可空悬,还需早立新储,以安天下。
李治亦有些意动,回到殿中,便同讷敏相商。他本就属意李贤,容貌风仪上佳,又素有才智,曾多次与亲近臣子内侍赞叹:“此子最贤。”
而诸位皇子之间,李贤乃中宫养子,身份最贵,立其为储,亦无可厚非。
讷敏早有预料,心中亦有成算:“齐贤王之事尚有余波,贸然册立新储,恐有不妥。妾亦知大家心中所虑,沛王虽为妾所养,然皇储之事,事关社稷,岂能因妾之私心而偏颇?”
“沛王乃梓潼之子,立嫡为储,何来私心?”
“沛王生母乃静婕妤。”讷敏垂首轻叹,“也是妾当年考虑不周,太子既立,若有嫡子,唯恐陡生事端,于太子不利,却没想到……如今,若贸然再动牒谱,亦是不美。”
李治亦知,她心里对武则天一直都有芥蒂,当初不曾认子,也有些生母的原因,但顾虑太子,也是有的,所以那时他也依允了,立中宫养子为储,倒也无可异议,可听她这般说,李治如何不懂她的意思,便问:“梓潼可有应对之策?”
“依妾之见,不若令诸皇子各领其职,择其优而立。”见李治面露沉思,却拧眉不语,似有碍难犹疑之处,心思微动,讷敏便知他的顾虑,再劝道,“大家宽仁兼爱,乃皇子之福。齐贤王仁厚,许王多智,代王练达,皆是人中龙凤。逆水行舟,欲驶何方,不在划船舟夫,而在掌舵所向。”
诸子争锋,虽残酷,却也是最能大浪淘沙的法子。
“太尉、宰相皆是持重老臣,各部尚书亦多能臣,几位皇子在其手下办差,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这一句,便成了压弯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李治终于下了决心。
次日朝会之上,李治便将六位年长的皇子一股脑地塞进了六部,叫六部尚书愁白了头,太子人选正在议上,却冷不丁揣了一个回去,叫人怎不惴惴?只觉得圣人的心思,是越来越难揣摩了,唯一还算太平的,也就是齐贤王所在的吏部了。其余五人,连问太尉的问太尉,找宰相的找宰相,自然也有心思活络的,直接找到了安仁殿。
“尚书何人?”
安抚住前朝,讷敏沉吟片刻,便差人去请李贤过来。
李贤原以为太子之位,如探囊取物,却不想竟横生枝节,略一思索,便知其间当有母后的意思。自幼在安仁殿长大,早见多了父皇母后商议国事的模样,母后话虽不多,但每回开口,父皇却极少反对。六部之事一出,他心里便隐隐有些猜测,怕是母后一力主导。
此刻,听闻皇后传见,自是搁下手里事务,急往安仁殿。
“儿子恭请母后金安。”
“说过多少回了,你我母子,何需这般俗礼?”讷敏半倚着矮榻,招手唤他在身边坐下,方道,“户部的事,可都知晓了?”
只是,看着忽然之间沉默下来的母亲,李忠却不知该如何宽慰,他本是不善言辞之人,此刻,更觉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只撩起衣摆,低头跪在刘氏跟前,不发一言。
太子行事,常问计于属官,如此大事,却罕见地不曾吐露半句。亦有性情激烈者,疾言厉色,冒死进谏:“太子无过,素有善德,岂能因圣人之偏喜而妄言废立之事?如此轻率行事,天下人何以看太子?何以看圣人?……又将置皇后于何地?”
闻讯赶至的李忠听得此言,心中慌乱,连忙出声呵斥道:“此事,乃孤一意而行,与皇后何干?”说罢,猛然跪下,凝目于上位,一脸果决坦然,“太子位关乎社稷,自当有德者居之,吾无甚大才,愿佐新储,甘为贤王。”
当年长孙无忌等人上疏奏请立李忠为皇储,可面对太子让贤之事,却罕见地没有出声,既不似太子太傅等人含泪苦谏,亦没有如许敬宗等新兴官吏那般称善,仿佛,这桩轩然大波不曾耳闻一般,便是李治问计,也不过寥寥数语,惜字如金。
只是,当几人在朝堂之下偶遇时,却都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感慨叹息。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敢断,能舍,此大智也。”
后宫之中,除却刘氏,当属讷敏首当其冲,干系重大。跟前亲近如陆风仪,连柳氏亦频频进宫,讷敏却置若罔闻,每日往来帝后二殿间,从容平静宛若从前,却不曾提过半句。仿佛那些激烈的言辞,那些只差喊出“妇人误国”的朝臣,都不曾有过。
“他们这般污蔑中伤母后,母后为何不加以惩治,不是说有罪当罚,不可枉法么?难道因为是太子哥哥的人,就可以这样犯上?”
讷敏平静地直视着他,早已不是襁褓中的婴孩,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会跪伏在她跟前,仰首望着自己,可讷敏却只轻轻叹了口气:“你只需记得,这是为人臣子的忠义。”待李贤退下后,便召来陆风仪,不过两日功夫,掖庭局里又多了几位犯事的宫人。
处置完李贤身边的人,讷敏又亲往甘露殿,同李治建议道:“自圣人登基以来,少有大封后宫之举。妾借鉴前朝封赏之法,草拟细单,还请圣人过目。”说罢,便将早已准备妥当的封赏名单递了过去。
萧淑妃已居三夫人之首,特加封号‘慧’字;徐修仪抚育五皇子、协理六宫有功,晋德妃;刘氏乃太子生母,擢级为贤妃;杨氏为三皇子生母,晋昭容;武氏抚育公主有功,晋封号为“静”。其余诸位美人、才人之流亦有所得。
李治盯着“静”字,看了许久,方叹道:“后宫之事,朕已尽数交付梓潼。”
讷敏抿唇一笑,满意而归。未几,连下数道懿旨,封赏之隆,涉及之广,前所未有。几位诞育皇子的宫娥,更是连升数级,令人瞠目。
“修……德妃,我这……皇后她……”乍为贤妃,可刘氏却半点喜色也无,只觉得惶惶然不安至极,忍不住求助最为亲近的徐婕妤。
“既是皇后恩典,姐姐安心受着便是。”徐婕妤低头喝了口茶,“此刻,需不安的,也不该是你。”
“你的意思是……武婕妤?”刘氏犹豫了一下,又呐呐道,“不过三品,是昔日圣人说的,皇后不也赐了封号给她?”
若皇后当真有心,哪怕只是看在六皇子的面上,难道圣人还会驳了不允?徐婕妤不由笑了:“前几日,掖庭局很是热闹了一回。”
皇后难得发怒,将六皇子跟前的内侍宫女狠狠整治了一番,打发掉了大半,这事她自是清楚的,难道……刘氏心里一惊,失声道:“是武婕妤的人?那这封号,也有敲打之意?”静,何为静?安分守己,静言思之,然武氏行事,虽不若萧淑妃张扬,可离静之一字,也挨不着边的。
“何止如此?”徐婕妤苦笑着摇了摇头,怕是这回后宫大封,也是冲着彩丝院去的。谁能想到,一向宽仁能容的皇后,竟会如此雷霆手段。可再一转念,这时机,倒是极妙的。
徐婕妤能想到的,武则天又怎会不知?
好一个王氏女!
她的出身,是她最大的诟病,已经尘封多年,却不想被她这一手,再次翻出旧事来。甚至,连李贤也同她疏远了起来。要知道,为了这份母子亲近,她费了多少心思,耗了多少功夫,没想到……
好狠的手段!
“母后,儿子知错了。”
看到跪在跟前,一脸愧色的李贤,讷敏轻轻叹了口气,她不愿去想,此举当真是出于本心,还是,也夹杂着几分审时度势。李贤虽自幼养在安仁殿,但毕竟是武氏所出,她也从未掩饰过,拦阻过,在她心里,最疼惜在意的儿子只有一位,是任谁也无法取代的,可跪在殿中的,毕竟,也是养育多年的孩子,怎会没有感情?
“贤儿的心性,母后怎会不知?地上凉,还不快起身到母后这里来。”待他依然起身,入座后,方命陆风仪将早已备下的粥食端上来,“无论心里有什么事,也不该拿自个儿身子玩笑。”
“孩儿再不敢了。”李贤依言接过碗筷,面带愧色:“又让母后担心了。”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讷敏失笑着摇头道,“为人母者,哪有不记挂孩子的?”
☆、第68章 皇后摄政
后宫风波,在初起时便被讷敏掐断,无人敢掠其锋芒,自是相安无事。然前朝因李忠跪请相让太子位而愈演愈烈。
李治几番相询劝慰,东宫属官跪求苦谏,李忠却仿若铁了心一般,三让之下,李治喟然长叹,终是应允了他的请求。旋即,又颁下诏书,太子仁孝谦恭,愿为贤王,特以太子忠为齐贤王,为诸子之长。
尘埃落定之后,便有臣子提出,太子之位,不可空悬,还需早立新储,以安天下。
李治亦有些意动,回到殿中,便同讷敏相商。他本就属意李贤,容貌风仪上佳,又素有才智,曾多次与亲近臣子内侍赞叹:“此子最贤。”
而诸位皇子之间,李贤乃中宫养子,身份最贵,立其为储,亦无可厚非。
讷敏早有预料,心中亦有成算:“齐贤王之事尚有余波,贸然册立新储,恐有不妥。妾亦知大家心中所虑,沛王虽为妾所养,然皇储之事,事关社稷,岂能因妾之私心而偏颇?”
“沛王乃梓潼之子,立嫡为储,何来私心?”
“沛王生母乃静婕妤。”讷敏垂首轻叹,“也是妾当年考虑不周,太子既立,若有嫡子,唯恐陡生事端,于太子不利,却没想到……如今,若贸然再动牒谱,亦是不美。”
李治亦知,她心里对武则天一直都有芥蒂,当初不曾认子,也有些生母的原因,但顾虑太子,也是有的,所以那时他也依允了,立中宫养子为储,倒也无可异议,可听她这般说,李治如何不懂她的意思,便问:“梓潼可有应对之策?”
“依妾之见,不若令诸皇子各领其职,择其优而立。”见李治面露沉思,却拧眉不语,似有碍难犹疑之处,心思微动,讷敏便知他的顾虑,再劝道,“大家宽仁兼爱,乃皇子之福。齐贤王仁厚,许王多智,代王练达,皆是人中龙凤。逆水行舟,欲驶何方,不在划船舟夫,而在掌舵所向。”
诸子争锋,虽残酷,却也是最能大浪淘沙的法子。
“太尉、宰相皆是持重老臣,各部尚书亦多能臣,几位皇子在其手下办差,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这一句,便成了压弯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李治终于下了决心。
次日朝会之上,李治便将六位年长的皇子一股脑地塞进了六部,叫六部尚书愁白了头,太子人选正在议上,却冷不丁揣了一个回去,叫人怎不惴惴?只觉得圣人的心思,是越来越难揣摩了,唯一还算太平的,也就是齐贤王所在的吏部了。其余五人,连问太尉的问太尉,找宰相的找宰相,自然也有心思活络的,直接找到了安仁殿。
“尚书何人?”
安抚住前朝,讷敏沉吟片刻,便差人去请李贤过来。
李贤原以为太子之位,如探囊取物,却不想竟横生枝节,略一思索,便知其间当有母后的意思。自幼在安仁殿长大,早见多了父皇母后商议国事的模样,母后话虽不多,但每回开口,父皇却极少反对。六部之事一出,他心里便隐隐有些猜测,怕是母后一力主导。
此刻,听闻皇后传见,自是搁下手里事务,急往安仁殿。
“儿子恭请母后金安。”
“说过多少回了,你我母子,何需这般俗礼?”讷敏半倚着矮榻,招手唤他在身边坐下,方道,“户部的事,可都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