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静极思动
崇祯十八年过年的时候,崇祯皇帝领军刚好路过扬州,为此,他特意在扬州休整了一天。于是,扬州的这一次过年,就和往年有非常大的不同了。
地方官府要组织大军的粮草物资之外,皇帝都来这里了,当然是要来觐见。而周边百姓听到说皇帝领军路过,自然也非常好奇,全都赶过来看热闹。
他们对于皇帝的出现,打破他们过年团聚之事,不但没有不满,反而是感慨万分。
“没想到堂堂帝王之尊,连年都过不上,亲自领兵平叛,实在是太难得了!”
“可不是,云南那边的土司叛乱,就算再厉害又能如何,也还是在哪犄角旮旯里而已。皇上却心急云南百姓之苦,竟然亲自领兵御驾亲征,历朝历代,又有几个皇上能如此为民着想?”
“这还用你们说,之前扬州遭受水灾的时候,皇上都是有严旨,出动了卫所军队帮助,要不然,肯定要死不少人的!”
“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来了,从崇祯十二年开始,虽然我们大明还是南涝北旱,可皇上却最注重救灾防灾了,就再也没有听说过有大规模饿死人的事情了!”
“……”
这是普通百姓的感慨为多,至于读过书的那些,不管是士人还是工匠,又或者是其他,他们的关注点却是不同。
“你们说,皇上到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皇上会那么博学呢?”
“是啊,皇上所创得自然学识一脉,真是简直了,怎么懂那么多呢!各种学识,顺口就能说出,而且多是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事情,却能被皇上说出一番道理来。”
“还真别说,以前我刚接触那些西夷和尚的时候,被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可没想到,原来我们的皇上才是最厉害的。那些西夷和尚所懂得那些,都不及皇上的九牛一毛!”
“没错,我在十里八乡,实力是摆在这里的,可一钻研皇上的那些学识,却不得不感慨,以前的见识太浅薄了。那热水壶的事情,不知道看过多少,却压根没想过,竟然还能根据这个原理打造出蒸汽机。听说啊,太子打造出蒸汽机之后,那玻璃厂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还有各类矿山,都用上那种蒸汽机,那可都是钱啊!”
“你这么一说,我就想起来了,皇上封太子为机器大师,这真叫人怎么说好呢!我们大明的爵位,以前非军功、皇亲不封,如今这一套和匠人有关的爵位,皇上显然不是儿戏,只要有对民生重大好处的,皇上绝对不会吝啬。”
“这个最终受惠的,还是大明百姓啊。对了,你们听说怡春院的事情了么?”
“你是说我们扬州花魁的事情么?”
“是啊,听说啊,我们扬州这边的花魁们,原本比得是琴棋书画,吟诗作对,可如今,他们还互相比拼自然学识,看谁懂得多!”
“这事我也知道!我们大明的风尚,以前可是我们江南这边,苏扬两地领先而后风行天下。而苏扬两地风气,又从那些风花雪月之地为先。可如今没想到,她们都纷纷学起这自然学识,以为吸引文人墨客之用,看来,我们大明的风气是真要变了!”
“哈哈,没错,秦淮八艳知道吧,本公子说得是以前的,听说她们还有聚首,也都是讨论这自然学识的。其中有人更是放话,说要当我们大明的第一个女爵呢!”
“那怎么可能,皇上会封一个女人爵位?这不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的,皇上做出你想不到的事情,不要太多了!就我看啊,如果她们真能发明对民生影响很大的东西,搞不定皇上还真会封她们爵位的。要不然,以前你觉得皇上会封太子爵位么?”
“这倒也是,那些娘子一个个都是聪明伶俐之人,指不定真能被他们发明什么,呀,真要这样,我辈士人,可就丢脸了!”
“……”
基本上,江南这边,随着崇祯皇帝领兵领过,类似这样的讨论,都会达到一个顶点。几乎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在讨论和皇上有关的事情。
不过崇祯皇帝却没管这些民间舆情,而是一路过来,都在关注各地卫所军队的情况。虽然在前几年的时候,从京营改制开始,全国各地的卫所军队改革,也陆续开展。但是,各地卫所军队的状况,却让他不甚满意。
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南方这边,不管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还是前些年的流贼之祸,无不证明卫所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就算只是救灾防灾,也没有达到预想中的作用。概因这些卫所军队,经过这么长年累月的积累,其实早已经烂了。
看来卫所军队这边,还需要花大力气整顿才行。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心中就开始考虑起这个事情。
在扬州府这边过了年,见了一下这边为首的几个官员之后,就在大年初三,崇祯皇帝继续领军赶路。
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崇祯皇帝已经到达应天府了。
在这里,大军再次休整,崇祯皇帝接见大明的另外一套管理班子,最主要的,是接见了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吏部尚书孙传庭和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
他们这三个心腹坐镇这江南,协助张溥那边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虽然没有像卢象升那么耀眼,不过从功劳上来说,也是很大的。经过这边的,怎么样都要亲自接见勉励一番。
对于杨廷麟和卢九德的接见,还没什么,一切就如崇祯皇帝所想,就那样结束了。不过在接见孙传庭的时候,倒是发生了一点让他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在孙传庭禀告事情差不多,而崇祯皇帝又对他进行勉励之后,没曾想,却听孙传庭对他奏道:“陛下,微臣乃是北方人,在这南方多年,听闻以前同僚多有战功,心中很是羡慕。静极思动,不如这次平云南土司之乱,微臣愿在陛下麾下听令!”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还真是愕然了一下。不过回过神来,却也能理解孙传庭为什么会这么想了。
和其他两人不同,孙传庭在大明朝崛起,其实就是领兵镇压流贼,对于他领兵打仗的本事,那也是经过考验的。而之前的时候,他甚至都被任命为蓟辽总督,曾被用来对付辽东建虏之用。不过因为他在关宁又推行他的那套做法,强行收回屯田,引起关宁军阀的不满。
当时,为了不让关宁出乱子,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和南边官员没有瓜葛的,不说铁面无私,就是不是长袖善舞的那种心腹官员坐镇,清理整顿腐烂了的官场,就把孙传庭给调来南边当吏部尚书,而且一当就是五六年。
估计孙传庭带惯了兵,听闻洪承畴,特别是卢象升领兵打建虏,又打倭寇,每有捷报传来,他都会很感触吧!还有,卢象升最终因为领兵打仗的这些功劳,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二个得以封爵的文官,估计这个对他的刺激更大。
大明朝的文官,当以王阳明为最,不但开创心学之说,还做到了文官顶峰,又得以封爵。如今,又出了一个卢象升,虽然在文官职位上还没有入阁,可在将来,他要入阁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听着卢象升的一件件事情,同样拥有文韬武略的孙传庭,肯定是静极思动,也想着要争取一下爵位了!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微微一笑,他就喜欢有上进心的手下。
如今,在江南官场,经过这些年来的整顿,也就是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已经大大清理了一次官场的风气。另外,江南这边的地方都察院也早已顺利成立,又由厂卫暗中监官,确实已经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再把孙传庭继续留在这里,感觉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就立刻想起了卫所改制的事情。不过想了想孙传庭的作风,感觉不是很合适。军队不同官场,而且涉及这南方的卫所军制革新,就更是非同小可。孙传庭不懂得变通,容易强压执行,虽然不怕他们造反,可要是引起动乱,也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
至于云南那边,自己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云南土司问题,要是还有机会,顺便打通洞吾,获得对印度洋的出海口,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金手指为凭,只是孙传庭的话,估计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发愁,该怎么安排孙传庭呢?
忽然,崇祯皇帝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他一下想到了怎么安排孙传庭。于是,他便微笑着对孙传庭说道:“云南那边,朕既然已经御驾亲征,又事先已经安排了三边总督和云贵总督,就已经够人手用了……”
听到这话,他能看到,孙传庭的脸色明显有点失望。这个人,确实不是那些城府很深的官员。也是因此,才会在原本的历史上,被杨嗣昌的做法给激怒从而下狱。
见此,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又对他说了。
地方官府要组织大军的粮草物资之外,皇帝都来这里了,当然是要来觐见。而周边百姓听到说皇帝领军路过,自然也非常好奇,全都赶过来看热闹。
他们对于皇帝的出现,打破他们过年团聚之事,不但没有不满,反而是感慨万分。
“没想到堂堂帝王之尊,连年都过不上,亲自领兵平叛,实在是太难得了!”
“可不是,云南那边的土司叛乱,就算再厉害又能如何,也还是在哪犄角旮旯里而已。皇上却心急云南百姓之苦,竟然亲自领兵御驾亲征,历朝历代,又有几个皇上能如此为民着想?”
“这还用你们说,之前扬州遭受水灾的时候,皇上都是有严旨,出动了卫所军队帮助,要不然,肯定要死不少人的!”
“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来了,从崇祯十二年开始,虽然我们大明还是南涝北旱,可皇上却最注重救灾防灾了,就再也没有听说过有大规模饿死人的事情了!”
“……”
这是普通百姓的感慨为多,至于读过书的那些,不管是士人还是工匠,又或者是其他,他们的关注点却是不同。
“你们说,皇上到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皇上会那么博学呢?”
“是啊,皇上所创得自然学识一脉,真是简直了,怎么懂那么多呢!各种学识,顺口就能说出,而且多是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事情,却能被皇上说出一番道理来。”
“还真别说,以前我刚接触那些西夷和尚的时候,被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可没想到,原来我们的皇上才是最厉害的。那些西夷和尚所懂得那些,都不及皇上的九牛一毛!”
“没错,我在十里八乡,实力是摆在这里的,可一钻研皇上的那些学识,却不得不感慨,以前的见识太浅薄了。那热水壶的事情,不知道看过多少,却压根没想过,竟然还能根据这个原理打造出蒸汽机。听说啊,太子打造出蒸汽机之后,那玻璃厂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还有各类矿山,都用上那种蒸汽机,那可都是钱啊!”
“你这么一说,我就想起来了,皇上封太子为机器大师,这真叫人怎么说好呢!我们大明的爵位,以前非军功、皇亲不封,如今这一套和匠人有关的爵位,皇上显然不是儿戏,只要有对民生重大好处的,皇上绝对不会吝啬。”
“这个最终受惠的,还是大明百姓啊。对了,你们听说怡春院的事情了么?”
“你是说我们扬州花魁的事情么?”
“是啊,听说啊,我们扬州这边的花魁们,原本比得是琴棋书画,吟诗作对,可如今,他们还互相比拼自然学识,看谁懂得多!”
“这事我也知道!我们大明的风尚,以前可是我们江南这边,苏扬两地领先而后风行天下。而苏扬两地风气,又从那些风花雪月之地为先。可如今没想到,她们都纷纷学起这自然学识,以为吸引文人墨客之用,看来,我们大明的风气是真要变了!”
“哈哈,没错,秦淮八艳知道吧,本公子说得是以前的,听说她们还有聚首,也都是讨论这自然学识的。其中有人更是放话,说要当我们大明的第一个女爵呢!”
“那怎么可能,皇上会封一个女人爵位?这不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的,皇上做出你想不到的事情,不要太多了!就我看啊,如果她们真能发明对民生影响很大的东西,搞不定皇上还真会封她们爵位的。要不然,以前你觉得皇上会封太子爵位么?”
“这倒也是,那些娘子一个个都是聪明伶俐之人,指不定真能被他们发明什么,呀,真要这样,我辈士人,可就丢脸了!”
“……”
基本上,江南这边,随着崇祯皇帝领兵领过,类似这样的讨论,都会达到一个顶点。几乎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在讨论和皇上有关的事情。
不过崇祯皇帝却没管这些民间舆情,而是一路过来,都在关注各地卫所军队的情况。虽然在前几年的时候,从京营改制开始,全国各地的卫所军队改革,也陆续开展。但是,各地卫所军队的状况,却让他不甚满意。
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南方这边,不管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还是前些年的流贼之祸,无不证明卫所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就算只是救灾防灾,也没有达到预想中的作用。概因这些卫所军队,经过这么长年累月的积累,其实早已经烂了。
看来卫所军队这边,还需要花大力气整顿才行。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心中就开始考虑起这个事情。
在扬州府这边过了年,见了一下这边为首的几个官员之后,就在大年初三,崇祯皇帝继续领军赶路。
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崇祯皇帝已经到达应天府了。
在这里,大军再次休整,崇祯皇帝接见大明的另外一套管理班子,最主要的,是接见了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吏部尚书孙传庭和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
他们这三个心腹坐镇这江南,协助张溥那边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虽然没有像卢象升那么耀眼,不过从功劳上来说,也是很大的。经过这边的,怎么样都要亲自接见勉励一番。
对于杨廷麟和卢九德的接见,还没什么,一切就如崇祯皇帝所想,就那样结束了。不过在接见孙传庭的时候,倒是发生了一点让他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在孙传庭禀告事情差不多,而崇祯皇帝又对他进行勉励之后,没曾想,却听孙传庭对他奏道:“陛下,微臣乃是北方人,在这南方多年,听闻以前同僚多有战功,心中很是羡慕。静极思动,不如这次平云南土司之乱,微臣愿在陛下麾下听令!”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还真是愕然了一下。不过回过神来,却也能理解孙传庭为什么会这么想了。
和其他两人不同,孙传庭在大明朝崛起,其实就是领兵镇压流贼,对于他领兵打仗的本事,那也是经过考验的。而之前的时候,他甚至都被任命为蓟辽总督,曾被用来对付辽东建虏之用。不过因为他在关宁又推行他的那套做法,强行收回屯田,引起关宁军阀的不满。
当时,为了不让关宁出乱子,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和南边官员没有瓜葛的,不说铁面无私,就是不是长袖善舞的那种心腹官员坐镇,清理整顿腐烂了的官场,就把孙传庭给调来南边当吏部尚书,而且一当就是五六年。
估计孙传庭带惯了兵,听闻洪承畴,特别是卢象升领兵打建虏,又打倭寇,每有捷报传来,他都会很感触吧!还有,卢象升最终因为领兵打仗的这些功劳,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二个得以封爵的文官,估计这个对他的刺激更大。
大明朝的文官,当以王阳明为最,不但开创心学之说,还做到了文官顶峰,又得以封爵。如今,又出了一个卢象升,虽然在文官职位上还没有入阁,可在将来,他要入阁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听着卢象升的一件件事情,同样拥有文韬武略的孙传庭,肯定是静极思动,也想着要争取一下爵位了!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微微一笑,他就喜欢有上进心的手下。
如今,在江南官场,经过这些年来的整顿,也就是核实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已经大大清理了一次官场的风气。另外,江南这边的地方都察院也早已顺利成立,又由厂卫暗中监官,确实已经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再把孙传庭继续留在这里,感觉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就立刻想起了卫所改制的事情。不过想了想孙传庭的作风,感觉不是很合适。军队不同官场,而且涉及这南方的卫所军制革新,就更是非同小可。孙传庭不懂得变通,容易强压执行,虽然不怕他们造反,可要是引起动乱,也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
至于云南那边,自己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云南土司问题,要是还有机会,顺便打通洞吾,获得对印度洋的出海口,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金手指为凭,只是孙传庭的话,估计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发愁,该怎么安排孙传庭呢?
忽然,崇祯皇帝的脑海中灵光一闪,他一下想到了怎么安排孙传庭。于是,他便微笑着对孙传庭说道:“云南那边,朕既然已经御驾亲征,又事先已经安排了三边总督和云贵总督,就已经够人手用了……”
听到这话,他能看到,孙传庭的脸色明显有点失望。这个人,确实不是那些城府很深的官员。也是因此,才会在原本的历史上,被杨嗣昌的做法给激怒从而下狱。
见此,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又对他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