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亦正亦邪
裂缝再次停滞在半空当中,或许这一次它能待的久一点,因为短短的半个小时里,它已经连续爆发几十次了。
要是一直这样的话,就算是提前准备了更完善的措施,面对这自然界的力量,也显得渺小至极。
研究更具破坏性的武器,以实现侵略欺凌,那样的事情,只要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不论哪个组织,都可以做得到的。
可是,如果对手是完全看不见的家伙,甚至那东西连生命体都算不上,所谓用强大武器的震慑,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它是一种组织,来源于某个未知的世界,大家所知道的,只有那东西的性质,是一种极易被消耗,又具有可怕破坏力的存在。
而那种破坏力,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一旦没有处理好,那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所谓的原子弹,或者氢弹,那是一种短时间内,就造成大幅度破坏的存在,它们也能拥有持久性,几十年甚至百年,有害辐射都不会消散。
但那裂缝中的物质,对人类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虽然它不是那种破坏性很强的物质,甚至那些人至今为止,都不清楚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不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勤勤恳恳的研究,还是让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是站在人类种族之上的。
“只要裂缝碎开,里面的那种东西出来,人类必然灭亡,以现有的全部资源,也无法处理那个东西带来的影响。”
说出这句话的,是研究所的所长,他就是刘秉空,代号为“king”的男人。
科学家和大家想象当中的,都很不一样,他们性格迥异,大都很难相同,不过有一点,他们都是如此。
那就是面对学术问题时,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得出的数据,都要反复的确认,避免误差带来的预判。
“为了得出最终的结论,让那件事被所有人信服,老师带领我们,用了上万套算法,将整个地球的资源,都算在了其中,没想到最后的结论,竟然不值一提。”
此刻,刘旭的老爹,已经停下了工作,他的任务就是这样的,只要那裂缝没有动作,就用不上他。
因为他只有拖延时间的力量,面对已经碎裂的裂缝,他没有办法进行复原,那种事他办不到。
因为除了那个人,在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可以做得到的,那不是理论和方法的不对,有些时候,某件事只能某个特定的人,才可以办的成。
“是啊,连小孩子都知道,当那个超越了这个星球大气层,千倍百倍的二氧化碳进入,将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更别提那种东西了。”
原来,早在几十年之前,研究所就发现了这种裂缝的存在,在那被稀释了上万倍之后,还是从那里,检测到了压缩成迷离态二氧化碳的存在。
众所周知,物体有三种常见的状态,以密度高低,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在特定的环境下,只要达到了它们的要求,它们就可以互相转化。
那是最为普通的化学知识,而所谓的迷离态,则是独立在这三态之外,另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所谓的迷离态,就是存在于宇宙当中,某些密度极大,却几乎很难产生引力,拥有某上万倍单一物质聚合的物质。
它们被称为“黑暗物质”,和三态之中,密度最大的固态不同的是,它们是不可见的,无论是人类的肉眼,还是各种高新科技的检验,也很难发现它们。
之所以研究所会知道他们的存在,都是那个传奇之人的功劳,他最初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在研究所的周围,总会出现奇怪的地方,那里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且总是突然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那些事,是一些室外研究小组,在进行日常观测数据时,所体会到了,他们拿回来的测评报告上,经常出现了诡异的数据。
正常的室外,二氧化碳的浓度,差不多是0.03%—0.05%,这还是考虑已经引发了温室效应的数据。
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不仅仅是让大气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它们还有别的危害。
普通人不会对淹没多少土地感兴趣,大多数人只在乎自己,但这更体现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和氮气浓度,在空气中占比个七八十,人类不会感觉不适不一样,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果超过了3%,人们便会头痛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
而如果浓度超过了5%,那么便会造成严重缺氧,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是死亡。
究其根本,人类是怕二氧化碳的,虽然这种气体,本身存在毒性,但因为人类独特的生命运行机制,所以当他们浓度过高的时候,对人类来说,就变成了剧毒物质。
吸入浓度过高的二氧化碳,会使其滞留于体内,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和中枢麻醉窒息,在缺氧条件下,还可以增加其毒性作用。
以前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在讲二氧化碳无毒,那是因为人每时每刻,都要吸入和呼出二氧化碳,而低浓度的它们,不会对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可是,当高浓度出现后,哪怕是短短几秒,就可以让你瞬间丧失行动能力,那种效用,就和拥有剧毒的化学气体,是同样的作用。
因为二氧化碳浓度剧烈变化,让很多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受到了迫害,要不是那个人的高科技急救,恐怕他们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就是因为这件事,所以那项研究才开始,同时也是加剧那裂缝出现的推手,不过,这世间之人所做的事,都有其所信任的道理。
不能因为一时走入误区,甚至引发灾难,就要怪罪,因为如果没有这次的冒险,他们就不会发现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物质。
那名为“元能”的存在。
要是一直这样的话,就算是提前准备了更完善的措施,面对这自然界的力量,也显得渺小至极。
研究更具破坏性的武器,以实现侵略欺凌,那样的事情,只要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不论哪个组织,都可以做得到的。
可是,如果对手是完全看不见的家伙,甚至那东西连生命体都算不上,所谓用强大武器的震慑,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它是一种组织,来源于某个未知的世界,大家所知道的,只有那东西的性质,是一种极易被消耗,又具有可怕破坏力的存在。
而那种破坏力,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一旦没有处理好,那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所谓的原子弹,或者氢弹,那是一种短时间内,就造成大幅度破坏的存在,它们也能拥有持久性,几十年甚至百年,有害辐射都不会消散。
但那裂缝中的物质,对人类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虽然它不是那种破坏性很强的物质,甚至那些人至今为止,都不清楚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不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勤勤恳恳的研究,还是让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是站在人类种族之上的。
“只要裂缝碎开,里面的那种东西出来,人类必然灭亡,以现有的全部资源,也无法处理那个东西带来的影响。”
说出这句话的,是研究所的所长,他就是刘秉空,代号为“king”的男人。
科学家和大家想象当中的,都很不一样,他们性格迥异,大都很难相同,不过有一点,他们都是如此。
那就是面对学术问题时,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得出的数据,都要反复的确认,避免误差带来的预判。
“为了得出最终的结论,让那件事被所有人信服,老师带领我们,用了上万套算法,将整个地球的资源,都算在了其中,没想到最后的结论,竟然不值一提。”
此刻,刘旭的老爹,已经停下了工作,他的任务就是这样的,只要那裂缝没有动作,就用不上他。
因为他只有拖延时间的力量,面对已经碎裂的裂缝,他没有办法进行复原,那种事他办不到。
因为除了那个人,在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可以做得到的,那不是理论和方法的不对,有些时候,某件事只能某个特定的人,才可以办的成。
“是啊,连小孩子都知道,当那个超越了这个星球大气层,千倍百倍的二氧化碳进入,将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更别提那种东西了。”
原来,早在几十年之前,研究所就发现了这种裂缝的存在,在那被稀释了上万倍之后,还是从那里,检测到了压缩成迷离态二氧化碳的存在。
众所周知,物体有三种常见的状态,以密度高低,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在特定的环境下,只要达到了它们的要求,它们就可以互相转化。
那是最为普通的化学知识,而所谓的迷离态,则是独立在这三态之外,另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所谓的迷离态,就是存在于宇宙当中,某些密度极大,却几乎很难产生引力,拥有某上万倍单一物质聚合的物质。
它们被称为“黑暗物质”,和三态之中,密度最大的固态不同的是,它们是不可见的,无论是人类的肉眼,还是各种高新科技的检验,也很难发现它们。
之所以研究所会知道他们的存在,都是那个传奇之人的功劳,他最初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在研究所的周围,总会出现奇怪的地方,那里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且总是突然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那些事,是一些室外研究小组,在进行日常观测数据时,所体会到了,他们拿回来的测评报告上,经常出现了诡异的数据。
正常的室外,二氧化碳的浓度,差不多是0.03%—0.05%,这还是考虑已经引发了温室效应的数据。
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不仅仅是让大气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它们还有别的危害。
普通人不会对淹没多少土地感兴趣,大多数人只在乎自己,但这更体现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和氮气浓度,在空气中占比个七八十,人类不会感觉不适不一样,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果超过了3%,人们便会头痛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
而如果浓度超过了5%,那么便会造成严重缺氧,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是死亡。
究其根本,人类是怕二氧化碳的,虽然这种气体,本身存在毒性,但因为人类独特的生命运行机制,所以当他们浓度过高的时候,对人类来说,就变成了剧毒物质。
吸入浓度过高的二氧化碳,会使其滞留于体内,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和中枢麻醉窒息,在缺氧条件下,还可以增加其毒性作用。
以前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在讲二氧化碳无毒,那是因为人每时每刻,都要吸入和呼出二氧化碳,而低浓度的它们,不会对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可是,当高浓度出现后,哪怕是短短几秒,就可以让你瞬间丧失行动能力,那种效用,就和拥有剧毒的化学气体,是同样的作用。
因为二氧化碳浓度剧烈变化,让很多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受到了迫害,要不是那个人的高科技急救,恐怕他们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就是因为这件事,所以那项研究才开始,同时也是加剧那裂缝出现的推手,不过,这世间之人所做的事,都有其所信任的道理。
不能因为一时走入误区,甚至引发灾难,就要怪罪,因为如果没有这次的冒险,他们就不会发现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物质。
那名为“元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