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农转非?
县制药厂里闹的事,安雅一无所知。
昨天李心兰听到个事儿,所以特意少煮了些茶叶蛋,今天娘儿俩赶着火车和汽车两边早班车的时间卖完了茶叶蛋以后,赶回来拿着户口本儿去了街道派出所。
“同志,我想请问下,我们已经在这边住着了,我们的户口是不是能够办过来?”
派出所里几个人正围着火盆说说笑笑地吃瓜子,听到李心兰问的,有一个穿着制服的四十来岁的大姐就伸了手:“迁户过来的?把东西拿来我看看。”
李心兰连忙把户口本和房产证递了过去。
制服大姐接过来一看,“哟”了一声:“不错嘛,在这儿还买房了啊,在哪个单位上班啊?怎么户口本上还没转过来,还写的是农民啊?”
安雅皱了皱眉头,在她看来,房产属于个人信息,必须拿出来办户口,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大大咧咧地把她们房产的事说了出来,就让人心里有些硌应了。
“啊?”李心兰怔了怔,才赶紧答了一句,“我没有单位。”
“没有单位?”制服大姐诧异地扬高了声音,带了几分质问的意味,“你都没单位,那你一个农民在县城买房干什么!”
安雅吸了一口气,抢着答了:“做生意,干个体户!”
制服大姐撇了撇嘴,把户口本和房产证递了回来:“那我这儿办不了。”
“可是我听人说,现在可以办了的啊……”
李心兰刚辩解了一句,那位大姐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办不了,说了我这里办不了,要不你去县局那边去问吧。”
回头就抓了一把瓜子,继续跟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聊起天来,“我听说你家那小子找了个对象了?是哪个单位的啊……”
这什么态度啊!就这工作作风,肯定得去纪检监督部门投诉!安雅瞪大了眼,视线扫过墙上,想在上面找出应该公示的监督投诉电话——
墙上除了挂着几张镶在玻璃镜框里的规章制度之外,就是那种老得不能再老的,写着“为人民服务”之类的标语了。
什么投诉电话,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安雅磨了磨牙,这年头!
怕安雅会在这儿闹出来,李心兰赶紧拖着她走出了派出所,讪讪捏着那两个本本:“小雅,有可能是妈昨天听错了,也许——”
“这位同志,”一个脸上冒着油光的男人从办公室里面出来,中年发福的身材将那身制服绷得有些紧,脸上堆满了笑容,“你是听人说了那个农民只要能自力更生就可自带口粮落户城市的政策吧?”
李心兰眼睛一亮,赶紧点头:“对对,就是这个!同志,请问这个事是真的吧,我听说上面有这个政策?”
“政策……应该是有的,你们在这儿等等,我去找找。”那人一边说着,一边急匆匆地转身就往另外一间办公室走了。
安雅眼尖,在那人开门的一瞬间,看到了那间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报纸夹,每个夹子都夹着厚厚一沓报纸;看样子应该是收发阅览室之类的。
有人肯帮她们,李心兰就带着安雅站在走廊上等着。
之前那间办公室的门也就是虚掩着,不时传出里面人的说笑声:“现在这些农民啊,一个两个都不安分,想进城都想疯了……”
“可不是,削尖了脑袋想考招工,我们自家孩子都还等着顶岗呢,哪来那么多位子拿去给他们招工!”
“女的就一心想攀高枝儿嫁进城来,也不管对方是瘸子是麻子,我妈她们那条街上,有个打了快三十年光棍的瘸子,前不久就娶了个乡下婆娘。
上次我回娘家的时候撞上一回,啧,村头村脑的,真是再没见过那么土啦巴叽的人了……”
“刚才那个过来办事的不就是个乡下女人,我看她家户口本上就她和她女儿两个,也是想进城想疯了吧,一个女人居然当了个体户……”
“你懂什么,人家这叫走一步看三步,进了城机会就多,万一就逮着一个城里男人嫁呢?”
“哎,你们说,她怎么可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啊?我瞧着还是清河街上的,不是什么城边边儿的,现在的个体户都这么挣钱?”
“那是现在管得松了,都是一群投机倒把的家伙,低买高卖的,也不知道国家怎么想的,居然放任个体户存在,要我看,就该像原来那样,割掉这些资本主义尾巴……”
李心兰的脸色有些难看,安雅挽住了她的手:“妈,你别听她们尽在那里瞎胡说,自己没本事,以后她们也就是拿着那点死工资过日子,一眼血地看我们大口吃肉,大碗喝汤!”
李心兰其实是听着生气,被女儿这么一说就给逗笑了:“妈不信她们的,山子都说了,现在国家允许我们干个体户呢,不然的话,也不会出那个落户的政策了。”
李心兰是昨天晚上接了电话以后,跟徐大娘那里闲聊,她家二儿子刚好回来看望徐大娘,听说她在做小生意,顺口就说起了这事。
李心兰当时就心动了。
她自己是个农村户口也就算了,如果能把安雅办成城里的户口,去了学校也不怕会被人笑话什么柴火妞、村姑什么的。
徐大娘也鼓动李心兰:“只管拿了户口本和房本子过去问问,问者不相欺嘛,如果能办成农转非,以后你们就是居民了。”
所以今天李心兰才跑过来了,只是没想到事情没办,还白惹了一肚子闲气……早知道她就一个人过来了,省得女儿跟她一起在这里吃冷风。
先前进去找政策的男子拿了一张有些发黄的报纸兴兴头头地走了回来:“同志,找到了!你看看,当时都登在报纸上了。”
李心兰赶紧想接过那张报纸,那人却拿着不放:“把你手上那两个本子给我看看,我帮你看看是不是符合政策?”
李心兰想也没想地刚要递过去,安雅冷不丁插了一句:“符不符合政策,还要看房产证的吗?”
见李心兰的手又缩了回去,那人讪笑着把报纸递了过来:“这不是想帮着你们看看嘛,也能给你们解释解释。”
“谢谢,我们还是自己先看看,我们能看得懂的。”安雅接过了报纸,一眼就在头版头条找到了那条政策。
报纸是1984年的,原来早在三年前,国务院就下发了一个《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报纸上写得非常明确:“《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
昨天李心兰听到个事儿,所以特意少煮了些茶叶蛋,今天娘儿俩赶着火车和汽车两边早班车的时间卖完了茶叶蛋以后,赶回来拿着户口本儿去了街道派出所。
“同志,我想请问下,我们已经在这边住着了,我们的户口是不是能够办过来?”
派出所里几个人正围着火盆说说笑笑地吃瓜子,听到李心兰问的,有一个穿着制服的四十来岁的大姐就伸了手:“迁户过来的?把东西拿来我看看。”
李心兰连忙把户口本和房产证递了过去。
制服大姐接过来一看,“哟”了一声:“不错嘛,在这儿还买房了啊,在哪个单位上班啊?怎么户口本上还没转过来,还写的是农民啊?”
安雅皱了皱眉头,在她看来,房产属于个人信息,必须拿出来办户口,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大大咧咧地把她们房产的事说了出来,就让人心里有些硌应了。
“啊?”李心兰怔了怔,才赶紧答了一句,“我没有单位。”
“没有单位?”制服大姐诧异地扬高了声音,带了几分质问的意味,“你都没单位,那你一个农民在县城买房干什么!”
安雅吸了一口气,抢着答了:“做生意,干个体户!”
制服大姐撇了撇嘴,把户口本和房产证递了回来:“那我这儿办不了。”
“可是我听人说,现在可以办了的啊……”
李心兰刚辩解了一句,那位大姐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办不了,说了我这里办不了,要不你去县局那边去问吧。”
回头就抓了一把瓜子,继续跟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聊起天来,“我听说你家那小子找了个对象了?是哪个单位的啊……”
这什么态度啊!就这工作作风,肯定得去纪检监督部门投诉!安雅瞪大了眼,视线扫过墙上,想在上面找出应该公示的监督投诉电话——
墙上除了挂着几张镶在玻璃镜框里的规章制度之外,就是那种老得不能再老的,写着“为人民服务”之类的标语了。
什么投诉电话,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安雅磨了磨牙,这年头!
怕安雅会在这儿闹出来,李心兰赶紧拖着她走出了派出所,讪讪捏着那两个本本:“小雅,有可能是妈昨天听错了,也许——”
“这位同志,”一个脸上冒着油光的男人从办公室里面出来,中年发福的身材将那身制服绷得有些紧,脸上堆满了笑容,“你是听人说了那个农民只要能自力更生就可自带口粮落户城市的政策吧?”
李心兰眼睛一亮,赶紧点头:“对对,就是这个!同志,请问这个事是真的吧,我听说上面有这个政策?”
“政策……应该是有的,你们在这儿等等,我去找找。”那人一边说着,一边急匆匆地转身就往另外一间办公室走了。
安雅眼尖,在那人开门的一瞬间,看到了那间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报纸夹,每个夹子都夹着厚厚一沓报纸;看样子应该是收发阅览室之类的。
有人肯帮她们,李心兰就带着安雅站在走廊上等着。
之前那间办公室的门也就是虚掩着,不时传出里面人的说笑声:“现在这些农民啊,一个两个都不安分,想进城都想疯了……”
“可不是,削尖了脑袋想考招工,我们自家孩子都还等着顶岗呢,哪来那么多位子拿去给他们招工!”
“女的就一心想攀高枝儿嫁进城来,也不管对方是瘸子是麻子,我妈她们那条街上,有个打了快三十年光棍的瘸子,前不久就娶了个乡下婆娘。
上次我回娘家的时候撞上一回,啧,村头村脑的,真是再没见过那么土啦巴叽的人了……”
“刚才那个过来办事的不就是个乡下女人,我看她家户口本上就她和她女儿两个,也是想进城想疯了吧,一个女人居然当了个体户……”
“你懂什么,人家这叫走一步看三步,进了城机会就多,万一就逮着一个城里男人嫁呢?”
“哎,你们说,她怎么可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啊?我瞧着还是清河街上的,不是什么城边边儿的,现在的个体户都这么挣钱?”
“那是现在管得松了,都是一群投机倒把的家伙,低买高卖的,也不知道国家怎么想的,居然放任个体户存在,要我看,就该像原来那样,割掉这些资本主义尾巴……”
李心兰的脸色有些难看,安雅挽住了她的手:“妈,你别听她们尽在那里瞎胡说,自己没本事,以后她们也就是拿着那点死工资过日子,一眼血地看我们大口吃肉,大碗喝汤!”
李心兰其实是听着生气,被女儿这么一说就给逗笑了:“妈不信她们的,山子都说了,现在国家允许我们干个体户呢,不然的话,也不会出那个落户的政策了。”
李心兰是昨天晚上接了电话以后,跟徐大娘那里闲聊,她家二儿子刚好回来看望徐大娘,听说她在做小生意,顺口就说起了这事。
李心兰当时就心动了。
她自己是个农村户口也就算了,如果能把安雅办成城里的户口,去了学校也不怕会被人笑话什么柴火妞、村姑什么的。
徐大娘也鼓动李心兰:“只管拿了户口本和房本子过去问问,问者不相欺嘛,如果能办成农转非,以后你们就是居民了。”
所以今天李心兰才跑过来了,只是没想到事情没办,还白惹了一肚子闲气……早知道她就一个人过来了,省得女儿跟她一起在这里吃冷风。
先前进去找政策的男子拿了一张有些发黄的报纸兴兴头头地走了回来:“同志,找到了!你看看,当时都登在报纸上了。”
李心兰赶紧想接过那张报纸,那人却拿着不放:“把你手上那两个本子给我看看,我帮你看看是不是符合政策?”
李心兰想也没想地刚要递过去,安雅冷不丁插了一句:“符不符合政策,还要看房产证的吗?”
见李心兰的手又缩了回去,那人讪笑着把报纸递了过来:“这不是想帮着你们看看嘛,也能给你们解释解释。”
“谢谢,我们还是自己先看看,我们能看得懂的。”安雅接过了报纸,一眼就在头版头条找到了那条政策。
报纸是1984年的,原来早在三年前,国务院就下发了一个《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报纸上写得非常明确:“《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