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填房日常_分卷阅读_144
“都收拾好了,你那边如何?你这回和我们一起回去要不要紧啊?不是说你特地让人种的那小片地收成很好吗?”
“是啊,”说到这个陈世文有些得意,“当年我去琼州取稻种,因为听说琼州的稻子一年可种三次,乃神种也。原以为取回来之后凭着这些稻种一年也可以种上三回,没想到却不尽如人意。”
“后来虽然大伙儿跟着养起了稻田鱼增添收成,但我知道那终究不是万全之策。是以来到此处后我便专注农桑,又寻了些积年的老农将本地的良种与琼州稻种在一块,如今一亩地即使不养鱼,也可比以往多收一两成谷子。”
“哈哈,总算是不负众望。”
刘玉真虽然觉得他辛苦了这么久,一亩地才增加三五十斤谷子有点少,不过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还是赞道:“这的确是好事一件,不过我还是那句话,你就这么走了要不要紧啊?”
“不需要等他们将那些稻子都收回来吗?”
“不要紧,有底下的人看着呢。”陈世文喝了一口茶,然后嫌热让人给他上壶冷的,“这次回去还有件要紧事,我不放心。”
“再说了,这次虽然种出了新的粮种,但也不是就板上钉钉的。稳妥起见今年和明年还要再种两次,看看长势如何,所以明年再上折子也不迟。”
原来如此,刘玉真明白了,然后好奇地问道:“你有什么要紧事非要回去做啊?”她想了想,“家中长辈身子骨都还健朗,康哥儿虽然要下场但那是明年春天那会儿的事,至于芙姐儿的婚事就更谈不上了,你是她三叔又不是她爹,不回去也不要紧。”
说到这事,陈世文岔开了话题,“这件事我们回去再说,对了,肖师爷和他娘子以及儿子这回也一起跟着我们回去,他儿子还小,你路上多照应些。”
肖师爷,就是之前陈世文从家里带来的那个年少时的同窗,当年他还想把陈荷花许配给对方的,后来陈世文外放便把在衙门里做了一段时间账房的这人带到了越城,听说能干得很。
他家娘子刘玉真也认识,是当初临走时匆匆娶的一个秀才的女儿,这一年多刘玉真也时常照应。
“这还用你说,”刘玉真瞥他一眼,“我都准备好了,给他们留了一辆好马车,再派一个嬷嬷跟着,那是之前照顾过瑾哥儿的,做事稳妥得很。”
“那我就放心了。”陈世文不再说话。
……
清源县,陈家
张氏年岁渐长,但由于长胖了的缘故,却不怎么显老,相反和村子里差不多年纪的老太太相比,她看上去还年轻了许多。
“状元她娘,你这是去哪儿啊?”一个相熟的同族妯娌见她往村头那条路走去,好奇地问道。
今日的张氏和平时一样,身着一件半旧锦袍,头上戴了套银头面。除此之外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穿蓝色布衣的丫鬟。
听到熟人问起她乐呵呵笑道:“我们家佑哥儿今儿回来,我去接一接。”
“你们家佑哥儿,就是你家老大媳妇给你生的孙子吧……”问话的那人目光一闪,“说起来这几日是没见他出来,这是到哪儿去了?”
“去他二叔那儿读书呢!”张氏高兴道:“他三叔说要多读书,当家的就把他送镇上去了,一旬才能回来一回呢。”
陈家老三说的话,村树头坐着的老少们顿时就只会说好了,半点也不抱怨读书费银子。
看着她快步远去,有人还感叹道:“他们家到底是不一样咯,底下的几个孙子个顶个的会读书。佑哥儿就不说了咱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我家那几个孙子就没一次考得过他。听说他们家二房的独孙宇哥儿也一个读书的好料子,更别说状元郎家里那三个,哎呦喂,保不齐过些年又是一个状元郎呢。”
“你这说得不准!”旁边有人小声反驳,“你忘了佑哥儿的腿了?”
“我们家那大孙子说他那腿虽然走路没什么,但谁不知道是断了一截的,这样的考不了状元,人家官府不要呢!”
“哎呦,还有这事啊!”
“听说当年……”
“要不是……”
七嘴八舌,陈家再一次被议论了起来。
……
行驶在回村路上的骡车里,大名陈泽佑,小名佑哥儿的男孩伸长了腿,任由年长些的书童把他的靴子小心褪去,露出了一双汗湿的白棉袜。
书童给他按了会儿脚,然后又从箱子里取了一双袜子给他换上,“少爷,这天是越来越热了,您穿着这靴不到半天这脚就湿透了,回头得和太太说一说,看有没有那不热的料子。”
佑哥儿摇头,老气秋横地说:“若真的有,娘和姐姐早就给我做上了,不会等到现在。既然没有,那也不必说了免得他们担心。”
“对了,我在镇上买的东西你可带上了?”
“带上了,少爷。”这个事情书童可不敢忘,从昨儿夜里记到现在呢,赶紧拿出来给佑哥儿看。“这是您给曾老太爷、老太爷买的烟丝;给老爷买的鱼干;给老太太、太太还有大姑娘买的木头簪子。都带齐了,一样也没拉下。”
佑哥儿高兴地点头,“那就好,我们到哪儿了?”
书童掀开车窗帘子往外望了望,“到村头……”不过他话还没答完,就被外面的一道喊声打断了。
“佑哥儿——”
“祖母?”佑哥儿探出头去,高兴地挥手,“祖母我回来了!”
“乖孙呐,”张氏搂着他,欣喜地问道:“这些日子在你二叔家里好不好?学堂里头没有人欺负你吧?若有人欺负你啊就跟祖母说,咱们就回来。”
“二叔是学堂里的夫子呢,而且还有大哥在,没有人敢欺负我,”佑哥儿仰起头,“祖母,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张氏还没出声,她身后的丫鬟就回道:“老太太惦念着三少爷呢,想着你们就要到了便出来瞧瞧。老太太、三少爷,我们快回去吧。”
“对对对,我们快回去,知道你要回来你娘在家里头炖着鸡呢。”张氏被搀扶进骡车里,一行人穿过村头那片空地,一路往家里驶去。
身为如今陈家大房唯一的男孙,佑哥儿自幼备受宠爱,但由于他的腿疾,也比旁人受了更多苦楚。正因如此,他也比别的小孩更为懂事。
回到家里,向长辈们请过安后他把自己在镇上买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分,虽说不值几个银子但收到的人都高兴得很。
一家人说话的时候,他开口问道:“曾祖父,二祖母让我问您,这次大姐出嫁三叔会不会回来?”
曾老太爷眯起眼抽着曾孙孝敬的烟丝,听到这话后用烟杆子磕了磕扶手,“还没收到信呢,不过你三婶还有康哥儿他们几兄弟会回来。”他呵呵笑:“世文在信里头说啊,康哥儿这回回来之后就不走咯,明年也考秀才去。”
佑哥儿对康哥儿这个曾经护着他的二哥还是记忆深刻的,顿时惊叹道:“好厉害!二叔家的大哥夫子都说还没到火候呢,不让去。”
张氏虽然知道他们要回来,但还不知道康哥儿要留下来考秀才这事,闻言乐开了花。
“那咱们家里头,不就又能出一位秀才了?!这下可好,又有地不用交税银了!”
小张氏关注的倒不是这个,她看了看佑哥儿,又看了看坐在最上头的曾老太爷,迟疑道:“康哥儿,他回来之后就不走了吗?”
“往后就待在家里头了?”
张氏一听,也是反映过来了,顿时就更为高兴,整张脸都亮了起来,“不走了好啊!”
“这么多年了,他们哥三就没在家里住过几天,特别是瑾哥儿和瑜哥儿。”她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他们出生到现在我们也就见过那一回,也不知道现在长高了没长,胖没胖,吃得香不香。”
“我的乖孙呐……”
“娘,您怎么哭了,不是应该高兴吗?”陈世诚吓了一跳,手忙脚乱的安慰。
“祖母……”佑哥儿也手足无措。
陈礼忠的声音也有些发哑,“你这哭什么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出事了呢,老三若是回来了你可别说这样的话让他担心。”
“祖母您别哭了。”长成了一个大姑娘的芙姐儿边取出帕子给张氏拭泪,边劝道:“三婶和几位弟弟回来了您该高兴才是,这段日子我们要收拾好屋子,那些被褥也要拿出来晒晒。”
“对了还有三叔屋后种的那片果林子,也不知道那些果子熟没熟,上回几位弟弟一天要看三回呢。”
被这么一打岔,张氏破涕为笑,“是了,他们爱吃果子呢,我得去瞧瞧。”她站了起来往外走去,“得去跟他们说熟了的果子都不要摘,就挂在上头,这样才存得久,摘下来就都烂了。”
小张氏和芙姐儿也接着站起,跟在张氏后头,“娘这我去说就好了……”
“祖母我跟您一道去……”
转眼间,屋子里就剩下陈家老少四代男子。
佑哥儿还有些茫然,就听到曾祖父吩咐祖父,“算着日子他们这个月就要回来了,这回近得很,从明日起就让人守在村门口,一有信就回来。”
陈礼忠点头,“爹你放心吧,这来往的客商我们都熟,我让钱林去,他熟得很呢。”
曾老太爷缓慢点头,然后又问一旁的陈世诚,“芙姐儿的嫁妆预备得怎么样了?上回听你们说定下的木头差了点,这家伙什打不起,现在怎么样了?”
“祖父你放心,从族长家里借了些木头,现在床、箱子、桌椅板凳还有马桶这些都打好了。”陈世诚老实回道:“她娘也给她做好了衣裳,至于其他的首饰、料子什么的我们也不懂,就一并托了三弟妹,上回来信说都妥当了,会一起带回来。”
“那就好。”曾老太爷又吸了一口烟,“我们家孙辈的这第一场婚事,要办得妥妥当当的,这样他们后面几个才顺溜。”
“老二家的宇哥儿、还有世文家里的慧姐儿、康哥儿、瑾哥儿和瑜哥儿几个,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要成亲的呐……”
第176章
远在路上的刘玉真等人并不知道家里头正在发生的事, 他们一路急行,花了大半个月功夫终于安然回到了陈家。
这次回来虽然间隔得没有上次久,但陈家诸位长辈依然很是惦念, 尤其是看到陈世文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张氏更是哭晕了过去。
好在她只是太激动了, 并且很快就转醒过来,不然好端端的喜事就要变成丧事了。
但此事还是给陈世文提了个醒,他当天晚上就对刘玉真道:“真儿,我想把祖父还有爹娘接去与我们同住。”
他微红着眼眶道:“自从我那年去书院读书之后,便一直没有在他们身边尽孝,每每回来还让他们跟着忧心,实乃不孝。”
把长辈接过去?
这倒是没什么, 不过是多收拾出几间屋子的事。而她要相处的婆母张氏除了俭省,倒也没有什么忍受不了的大毛病。
不过……
“但长辈们会同意吗?”刘玉真思索着,“故土难离,祖父与爹娘不比我娘在这里无牵无挂。当年去京城的时候我娘是独身一人, 并且我外祖母在京城,所以劝了几回后她老人家就同意了。”
“但是如今家里头却是不同,田地那些且不说,还有二房和你大哥大嫂在呢,他们侍候长辈这么些年, 你说这事的时候可得缓着点来, 莫要伤了他们的心。”
“这我自然是知道的,”陈世文笑了笑, “这事一时半会的急不来,我就是今日看着娘险些哭死过去进而想到了此事罢了。”
“若是万一……”他突然紧闭着唇,然后换了个话头,“我们已经到家里了, 你可有派人去通知岳母?明日二哥一家还有姑母和荷花他们应该会回来,还有族中长辈,其他亲戚等等,我们要留在家里招呼一二。待后两日我们有了空闲,我便陪你到岳母那儿去。”
“嗯,我已经让人去信给母亲了,带来的礼也分送了些过去,不差这一两日。”刘玉真从后环搂着他的脖颈,“倒是你,明日亲戚们来你可莫要喝醉了,若是喝醉酒我就让你睡地上去,还不给你被子盖。”
陈世文听得嘴角上扬,懒懒地回应,“知道了,我的好太太。”
……
芙姐儿的嫁妆,当初定下亲事的时候陈家就想好了要如何筹备。
因为嫁的是付家旁支,而付家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旁支也是底蕴深厚,送来的聘礼都是精心准备的。
聘金、酒水、糖果这些就不必说了,要紧的是他们还送了古物和头面。
那套头面镶金嵌玉的精致得很,成功地把陈家上下都唬住了。小张氏瞧了好几遍,然后捂着她给芙姐儿积攒的一套虫草金头面、一套花枝银头面还有几支金钗、金银步摇发愣。
愁得睡不着。
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拉着当家的去县城的铺子瞧了个遍,但都没有看到比那还好的。
于是左思右想,一家子想起了当年某位海商送来的那一箱子翡翠,于是取了银子送到越城,让刘玉真帮忙买些撑场面的嫁妆,力求不失了颜面。
“这就是我们在越城买的东西了,”休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早上刘玉真就让人把箱子抬了过去,“宝石是买的,这簪子、步摇等是我和慧姐儿画了图样子之后拿金子到银楼打的,就这两套花了两百多两银。”
“至于这一匣子银簪、银手镯、银耳环等是路过府城的时候,从我三姐姐的铺子里拿的。”不大的匣子打开,露出里面银光闪闪,间儿点缀着零星碎玉的各种首饰,“我三姐姐听说是给芙姐儿采买的嫁妆,给的都是公道价,这些用去了五十两。”
“至于剩下的两百两既买不到什么古董也买不到上了年代的古籍,而且那些东西也不适合芙姐儿,所以我就做主买了些时兴的料子。”刘玉真让人打开地上的三个大箱子,解释道:“这是越城那边自己做的料子,听说我们要买便巴巴的送了来。
“是啊,”说到这个陈世文有些得意,“当年我去琼州取稻种,因为听说琼州的稻子一年可种三次,乃神种也。原以为取回来之后凭着这些稻种一年也可以种上三回,没想到却不尽如人意。”
“后来虽然大伙儿跟着养起了稻田鱼增添收成,但我知道那终究不是万全之策。是以来到此处后我便专注农桑,又寻了些积年的老农将本地的良种与琼州稻种在一块,如今一亩地即使不养鱼,也可比以往多收一两成谷子。”
“哈哈,总算是不负众望。”
刘玉真虽然觉得他辛苦了这么久,一亩地才增加三五十斤谷子有点少,不过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还是赞道:“这的确是好事一件,不过我还是那句话,你就这么走了要不要紧啊?”
“不需要等他们将那些稻子都收回来吗?”
“不要紧,有底下的人看着呢。”陈世文喝了一口茶,然后嫌热让人给他上壶冷的,“这次回去还有件要紧事,我不放心。”
“再说了,这次虽然种出了新的粮种,但也不是就板上钉钉的。稳妥起见今年和明年还要再种两次,看看长势如何,所以明年再上折子也不迟。”
原来如此,刘玉真明白了,然后好奇地问道:“你有什么要紧事非要回去做啊?”她想了想,“家中长辈身子骨都还健朗,康哥儿虽然要下场但那是明年春天那会儿的事,至于芙姐儿的婚事就更谈不上了,你是她三叔又不是她爹,不回去也不要紧。”
说到这事,陈世文岔开了话题,“这件事我们回去再说,对了,肖师爷和他娘子以及儿子这回也一起跟着我们回去,他儿子还小,你路上多照应些。”
肖师爷,就是之前陈世文从家里带来的那个年少时的同窗,当年他还想把陈荷花许配给对方的,后来陈世文外放便把在衙门里做了一段时间账房的这人带到了越城,听说能干得很。
他家娘子刘玉真也认识,是当初临走时匆匆娶的一个秀才的女儿,这一年多刘玉真也时常照应。
“这还用你说,”刘玉真瞥他一眼,“我都准备好了,给他们留了一辆好马车,再派一个嬷嬷跟着,那是之前照顾过瑾哥儿的,做事稳妥得很。”
“那我就放心了。”陈世文不再说话。
……
清源县,陈家
张氏年岁渐长,但由于长胖了的缘故,却不怎么显老,相反和村子里差不多年纪的老太太相比,她看上去还年轻了许多。
“状元她娘,你这是去哪儿啊?”一个相熟的同族妯娌见她往村头那条路走去,好奇地问道。
今日的张氏和平时一样,身着一件半旧锦袍,头上戴了套银头面。除此之外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穿蓝色布衣的丫鬟。
听到熟人问起她乐呵呵笑道:“我们家佑哥儿今儿回来,我去接一接。”
“你们家佑哥儿,就是你家老大媳妇给你生的孙子吧……”问话的那人目光一闪,“说起来这几日是没见他出来,这是到哪儿去了?”
“去他二叔那儿读书呢!”张氏高兴道:“他三叔说要多读书,当家的就把他送镇上去了,一旬才能回来一回呢。”
陈家老三说的话,村树头坐着的老少们顿时就只会说好了,半点也不抱怨读书费银子。
看着她快步远去,有人还感叹道:“他们家到底是不一样咯,底下的几个孙子个顶个的会读书。佑哥儿就不说了咱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我家那几个孙子就没一次考得过他。听说他们家二房的独孙宇哥儿也一个读书的好料子,更别说状元郎家里那三个,哎呦喂,保不齐过些年又是一个状元郎呢。”
“你这说得不准!”旁边有人小声反驳,“你忘了佑哥儿的腿了?”
“我们家那大孙子说他那腿虽然走路没什么,但谁不知道是断了一截的,这样的考不了状元,人家官府不要呢!”
“哎呦,还有这事啊!”
“听说当年……”
“要不是……”
七嘴八舌,陈家再一次被议论了起来。
……
行驶在回村路上的骡车里,大名陈泽佑,小名佑哥儿的男孩伸长了腿,任由年长些的书童把他的靴子小心褪去,露出了一双汗湿的白棉袜。
书童给他按了会儿脚,然后又从箱子里取了一双袜子给他换上,“少爷,这天是越来越热了,您穿着这靴不到半天这脚就湿透了,回头得和太太说一说,看有没有那不热的料子。”
佑哥儿摇头,老气秋横地说:“若真的有,娘和姐姐早就给我做上了,不会等到现在。既然没有,那也不必说了免得他们担心。”
“对了,我在镇上买的东西你可带上了?”
“带上了,少爷。”这个事情书童可不敢忘,从昨儿夜里记到现在呢,赶紧拿出来给佑哥儿看。“这是您给曾老太爷、老太爷买的烟丝;给老爷买的鱼干;给老太太、太太还有大姑娘买的木头簪子。都带齐了,一样也没拉下。”
佑哥儿高兴地点头,“那就好,我们到哪儿了?”
书童掀开车窗帘子往外望了望,“到村头……”不过他话还没答完,就被外面的一道喊声打断了。
“佑哥儿——”
“祖母?”佑哥儿探出头去,高兴地挥手,“祖母我回来了!”
“乖孙呐,”张氏搂着他,欣喜地问道:“这些日子在你二叔家里好不好?学堂里头没有人欺负你吧?若有人欺负你啊就跟祖母说,咱们就回来。”
“二叔是学堂里的夫子呢,而且还有大哥在,没有人敢欺负我,”佑哥儿仰起头,“祖母,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张氏还没出声,她身后的丫鬟就回道:“老太太惦念着三少爷呢,想着你们就要到了便出来瞧瞧。老太太、三少爷,我们快回去吧。”
“对对对,我们快回去,知道你要回来你娘在家里头炖着鸡呢。”张氏被搀扶进骡车里,一行人穿过村头那片空地,一路往家里驶去。
身为如今陈家大房唯一的男孙,佑哥儿自幼备受宠爱,但由于他的腿疾,也比旁人受了更多苦楚。正因如此,他也比别的小孩更为懂事。
回到家里,向长辈们请过安后他把自己在镇上买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分,虽说不值几个银子但收到的人都高兴得很。
一家人说话的时候,他开口问道:“曾祖父,二祖母让我问您,这次大姐出嫁三叔会不会回来?”
曾老太爷眯起眼抽着曾孙孝敬的烟丝,听到这话后用烟杆子磕了磕扶手,“还没收到信呢,不过你三婶还有康哥儿他们几兄弟会回来。”他呵呵笑:“世文在信里头说啊,康哥儿这回回来之后就不走咯,明年也考秀才去。”
佑哥儿对康哥儿这个曾经护着他的二哥还是记忆深刻的,顿时惊叹道:“好厉害!二叔家的大哥夫子都说还没到火候呢,不让去。”
张氏虽然知道他们要回来,但还不知道康哥儿要留下来考秀才这事,闻言乐开了花。
“那咱们家里头,不就又能出一位秀才了?!这下可好,又有地不用交税银了!”
小张氏关注的倒不是这个,她看了看佑哥儿,又看了看坐在最上头的曾老太爷,迟疑道:“康哥儿,他回来之后就不走了吗?”
“往后就待在家里头了?”
张氏一听,也是反映过来了,顿时就更为高兴,整张脸都亮了起来,“不走了好啊!”
“这么多年了,他们哥三就没在家里住过几天,特别是瑾哥儿和瑜哥儿。”她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他们出生到现在我们也就见过那一回,也不知道现在长高了没长,胖没胖,吃得香不香。”
“我的乖孙呐……”
“娘,您怎么哭了,不是应该高兴吗?”陈世诚吓了一跳,手忙脚乱的安慰。
“祖母……”佑哥儿也手足无措。
陈礼忠的声音也有些发哑,“你这哭什么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出事了呢,老三若是回来了你可别说这样的话让他担心。”
“祖母您别哭了。”长成了一个大姑娘的芙姐儿边取出帕子给张氏拭泪,边劝道:“三婶和几位弟弟回来了您该高兴才是,这段日子我们要收拾好屋子,那些被褥也要拿出来晒晒。”
“对了还有三叔屋后种的那片果林子,也不知道那些果子熟没熟,上回几位弟弟一天要看三回呢。”
被这么一打岔,张氏破涕为笑,“是了,他们爱吃果子呢,我得去瞧瞧。”她站了起来往外走去,“得去跟他们说熟了的果子都不要摘,就挂在上头,这样才存得久,摘下来就都烂了。”
小张氏和芙姐儿也接着站起,跟在张氏后头,“娘这我去说就好了……”
“祖母我跟您一道去……”
转眼间,屋子里就剩下陈家老少四代男子。
佑哥儿还有些茫然,就听到曾祖父吩咐祖父,“算着日子他们这个月就要回来了,这回近得很,从明日起就让人守在村门口,一有信就回来。”
陈礼忠点头,“爹你放心吧,这来往的客商我们都熟,我让钱林去,他熟得很呢。”
曾老太爷缓慢点头,然后又问一旁的陈世诚,“芙姐儿的嫁妆预备得怎么样了?上回听你们说定下的木头差了点,这家伙什打不起,现在怎么样了?”
“祖父你放心,从族长家里借了些木头,现在床、箱子、桌椅板凳还有马桶这些都打好了。”陈世诚老实回道:“她娘也给她做好了衣裳,至于其他的首饰、料子什么的我们也不懂,就一并托了三弟妹,上回来信说都妥当了,会一起带回来。”
“那就好。”曾老太爷又吸了一口烟,“我们家孙辈的这第一场婚事,要办得妥妥当当的,这样他们后面几个才顺溜。”
“老二家的宇哥儿、还有世文家里的慧姐儿、康哥儿、瑾哥儿和瑜哥儿几个,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要成亲的呐……”
第176章
远在路上的刘玉真等人并不知道家里头正在发生的事, 他们一路急行,花了大半个月功夫终于安然回到了陈家。
这次回来虽然间隔得没有上次久,但陈家诸位长辈依然很是惦念, 尤其是看到陈世文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张氏更是哭晕了过去。
好在她只是太激动了, 并且很快就转醒过来,不然好端端的喜事就要变成丧事了。
但此事还是给陈世文提了个醒,他当天晚上就对刘玉真道:“真儿,我想把祖父还有爹娘接去与我们同住。”
他微红着眼眶道:“自从我那年去书院读书之后,便一直没有在他们身边尽孝,每每回来还让他们跟着忧心,实乃不孝。”
把长辈接过去?
这倒是没什么, 不过是多收拾出几间屋子的事。而她要相处的婆母张氏除了俭省,倒也没有什么忍受不了的大毛病。
不过……
“但长辈们会同意吗?”刘玉真思索着,“故土难离,祖父与爹娘不比我娘在这里无牵无挂。当年去京城的时候我娘是独身一人, 并且我外祖母在京城,所以劝了几回后她老人家就同意了。”
“但是如今家里头却是不同,田地那些且不说,还有二房和你大哥大嫂在呢,他们侍候长辈这么些年, 你说这事的时候可得缓着点来, 莫要伤了他们的心。”
“这我自然是知道的,”陈世文笑了笑, “这事一时半会的急不来,我就是今日看着娘险些哭死过去进而想到了此事罢了。”
“若是万一……”他突然紧闭着唇,然后换了个话头,“我们已经到家里了, 你可有派人去通知岳母?明日二哥一家还有姑母和荷花他们应该会回来,还有族中长辈,其他亲戚等等,我们要留在家里招呼一二。待后两日我们有了空闲,我便陪你到岳母那儿去。”
“嗯,我已经让人去信给母亲了,带来的礼也分送了些过去,不差这一两日。”刘玉真从后环搂着他的脖颈,“倒是你,明日亲戚们来你可莫要喝醉了,若是喝醉酒我就让你睡地上去,还不给你被子盖。”
陈世文听得嘴角上扬,懒懒地回应,“知道了,我的好太太。”
……
芙姐儿的嫁妆,当初定下亲事的时候陈家就想好了要如何筹备。
因为嫁的是付家旁支,而付家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旁支也是底蕴深厚,送来的聘礼都是精心准备的。
聘金、酒水、糖果这些就不必说了,要紧的是他们还送了古物和头面。
那套头面镶金嵌玉的精致得很,成功地把陈家上下都唬住了。小张氏瞧了好几遍,然后捂着她给芙姐儿积攒的一套虫草金头面、一套花枝银头面还有几支金钗、金银步摇发愣。
愁得睡不着。
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拉着当家的去县城的铺子瞧了个遍,但都没有看到比那还好的。
于是左思右想,一家子想起了当年某位海商送来的那一箱子翡翠,于是取了银子送到越城,让刘玉真帮忙买些撑场面的嫁妆,力求不失了颜面。
“这就是我们在越城买的东西了,”休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早上刘玉真就让人把箱子抬了过去,“宝石是买的,这簪子、步摇等是我和慧姐儿画了图样子之后拿金子到银楼打的,就这两套花了两百多两银。”
“至于这一匣子银簪、银手镯、银耳环等是路过府城的时候,从我三姐姐的铺子里拿的。”不大的匣子打开,露出里面银光闪闪,间儿点缀着零星碎玉的各种首饰,“我三姐姐听说是给芙姐儿采买的嫁妆,给的都是公道价,这些用去了五十两。”
“至于剩下的两百两既买不到什么古董也买不到上了年代的古籍,而且那些东西也不适合芙姐儿,所以我就做主买了些时兴的料子。”刘玉真让人打开地上的三个大箱子,解释道:“这是越城那边自己做的料子,听说我们要买便巴巴的送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