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温香软玉抱满怀_分卷阅读_21
他与陈文干都是公司的大股东,不过他还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罢了。
汪依桐没想到小叔子真的给了她这么大的惊喜。开心之余,又操心起小叔子的亲事来。也是碰巧,这次在省城学习,倒真为32岁的小叔子搭上了线。
那是一位陪姐姐来省人民医院看病的姑娘,叫黄茜,在一间大专院校做老师。汪依桐有了这番心思,就特别注意观察这位姑娘,觉得她神情温柔,对姐姐关心体贴。但做事情又得体大方,不会唯唯诺诺,有大家子气。
汪依桐使了个心眼,将近下班的时候,让陈志光来接她。但,又借口自己刚接到主任通知,还要加班,就借机让陈志光送那位黄茜姑娘回去。
果然,汪依桐不愧是看着小叔子长大的,陈志光确实与黄茜看对眼了。两人一路闲谈,交换了联系地址。一年后,汪依桐进修期满,在回到东湖市上班,而陈志光与黄茜也瓜熟蒂落,在省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第四十八章 卖柿子
当然,这些事情汪依桐夫妻与陈志光都瞒着陈文干。他们都是理性之人,知道让孩子得知自己不用努力就拥有这么多财富,并不是好事。
汪依桐一边向儿子灌输“知识就是财富”的观点,又要他以小叔为榜样,鼓励他勇于奋斗,努力创新。
陈文干虽然知道小叔事业做得不错,但他一向是个有志向的孩子。小叔是他的榜样,是他努力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会向同学朋友炫耀小叔的公司,他觉得自己做出的成绩才可以成为自己的荣耀。也就是他的这份认知,才让他一路向前,追逐更大的梦想。
曾文芳当然不知道陈家内里的事情,她只在上一世听小玲说陈文干的家族事业做得很大,说陈文干已经首长级别的人,职位很高。具体怎么高,其实,曾文芳重活一世,还是分不清军队的职位。
这时,曾文芳正在一点点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步子虽说跨得不大,但很稳。
杨雪珍的大伯正是曾文芳上一世经常打交道的“卖咸柿子”的老伯,不过,人家如今并不老,才三十六七,身体也特别壮实。幸亏,这腌制咸柿子的手艺已经与上一世一样好。
曾文芳与刘小玲两人凑了些钱给杨雪珍在村里收柿子,然后请杨大伯帮忙腌制。
杨大伯人很好,以为这些小姑娘想在春节的时候卖柿子,非常乐意帮这个忙。后来,见到收回满屋子柿子,不由大吃一惊:“这么多,你们三人卖得完吗?”
杨雪珍不好意思地说:“大伯,我同学帮我联系了县城里卖柿子的人,可以批发给他。春节放假,我与弟妹也可以到街上去摆摊,应该可以卖完。我同学也会帮我,大伯您就放心吧。”
“真的如此?”
“是啊,大伯,您就放心吧。只要柿子的质量能保证,我们就保证能卖掉。”
“再说,我们的本钱还压在这柿子上呢。如果卖不掉,那不单辛苦了大伯,我们的钱也拿不回来呀。”
杨大伯想了想,觉得也对。恰好农闲,就一心一意地帮侄女腌制柿子。
月底,曾文芳再次去阳光县城的时候,就不是与刘小玲两人了,还加上了杨雪珍与四箩筐的咸柿子。
曾文芳说,这些柿子两箩筐批发给那位钟大叔,另外两箩筐让小玲与雪珍分开在两处地方摆摊买。毕竟批发给人家一个柿子才赚了3分钱,还不算车费、人工费,如果自己摆摊卖,那赚得就多了。
当然,这道理小玲与雪珍都懂,为了做成第一桩生意,两小姑娘也顾不得胆怯了。三人在车站就分成两路,雪珍就在车站摆摊,小玲与曾文芳给钟大叔送去两箩筐柿子,收到钱后,就去了服装市场。小玲在一楼市场门口摆摊,曾文芳上了二楼找吴惠梅。
吴惠梅见曾文芳提着一袋子东西放在地下,惊奇地问:“这是什么?”
“这是柿子,咸柿子。”
“哦,青山镇的咸柿子,我倒是吃过一两次。”
“梅姨,以后保证你每年都能吃到最好吃的咸柿子。”
“哦?你家里有柿子树?”
“没有,梅姨,你下一楼看看。”曾文芳神秘兮兮地道。
吴惠梅疑惑地走下一楼,发现市场门口的右侧,有个俏生生的小姑娘正在向客人介绍咸柿子,看那身形、听那声音,不是刘小玲又是谁?
“小玲!”吴惠梅喊了一声,刘小玲回过头来朝她点点头,又指了指摊子前的两个顾客,喊了一声“小姨!”
吴惠梅哭笑不得,这些死妮子,胆子越来越肥了,什么生意都做。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这档口她还得请小姑子帮忙看两天,事情还没有交代好呢。卖柿子这些小生意即使亏,也亏不了多少,就随她们玩去吧。吴惠梅如此想着,扭转身上楼了。
上午八点半,曾文芳随着吴惠梅,还有市场其他档口的生意人,坐着一部大巴车出发去荔园市。
吴惠芳告诉她,这一次,不但要去荔园平山批发市场,还要去渔港东门批发市场。这两个地方的衣服款式多而杂,去到那里也如大浪淘沙,能不能淘到好货,全靠各人眼光。
这些曾文芳当然知道,做生意不就凭着各人眼光吗?做得好的档口每个月要拿几次货,做得不好的档口,衣服积压得卖不出去,只好换季的时候便宜清仓。
做服装生意没有压货也是不现实的,但曾文芳计划年前没有卖完的衣服,年后以成本价清货。这样一来,才不会把本钱压在那里,第二年又有新款式时,这些衣服一样卖不到好价钱,还不如便宜清出去。
却说刘小玲两小姑娘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卖柿子,曾文芳看好的地方确实不错,车站人流多,有的人要下乡镇,有的人是去市里。特别是回市区的乘客或要去市里探亲的乘客,看到又圆又大黄澄澄的柿子,都不禁停下了脚步。
杨雪珍的爸爸会编织竹篓子,就编织了几十个。杨雪珍说买十个以上就免费送一个竹篓子。这些客人干脆都买十个以上,提着一竹篓去乘车。
不到午饭时分,杨雪珍一箩筐的柿子就卖完了。她在车站买了几包子,又把箩筐寄放在一个卖水果的阿姨那儿,去市场找刘小玲了。
小玲在市场门口摆,开始时人流不多,直到十一点左右,人才多了起来。经过的人大部分是买菜的妇女。这些人一次买不多,大多是两个三个。所以,等杨雪珍来找她的时候,箩筐里还有十多个柿子。
“你那箩筐卖完了?”刘小玲见杨雪珍只提了个小袋子过来,惊喜地问。
“文芳说的还会错吗?她说估计车站那儿会卖得快些,果然如此。不过,你这边也不错呀,剩下也不多了。”杨雪珍瞅了瞅箩筐,心里乐开了花。
这生意真好做,如果把这些全卖完,她们这一趟就能挣下三十多元钱呢。
她们三人说好了,曾文芳不占股份,刘小玲卖的这箩筐柿子按5分钱一个向雪珍批发,卖出一个赚5分钱,归小玲。意思是,小玲卖出一个柿子,雪珍也能赚到3分钱。
她们带上了四箩筐柿子,每箩筐有150个柿子。钟大叔那里拿到9元钱,杨雪珍自己摆摊卖,赚了10元左右,再加上小玲这边4.5元。这样算起来,杨雪珍这一趟共赚了24元钱,就是小玲也能赚七八元。
两人美滋滋地吃着包子,不时有人来买柿子。也不过半个多时辰,刘小玲箩筐里的柿子也卖完了。还有个大婶见最后一个柿子被买走,有些遗憾地问:“没有了?唉,我想买了菜再回来买几个回去,没想到竟这么快就卖完了。”
“大婶,您如果想咸柿子吃,可以到桥头那里买,那里有。”
“哦?与你们卖的一样的吗?”
“是啊,都是一样好吃的,不会太咸,也不酸,腌制得刚刚好。”
“好,小姑娘,谢谢你啊。”
“阿姨,不客气。”两小姑娘异口同声地说,说完又相视一笑。
这段时间,杨雪珍到村里各家去收柿子,每次都要婆婆、伯伯、大婶、嫂子地喊人。锻炼多了,说话流利了许多、动作也利落了不少。如今再看,杨雪珍再也不是以前刚上初中时,那副唯唯诺诺、羞涩、寡言的样子了。
第四十九章 挑衣服
曾文芳一行人到达荔园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左右。曾文芳算了一下时间,从八点半出发到如今,走了八个钟。大家都带了干粮,除了停下来上厕所,其他时间都是在车上。
曾文芳记得上一世,高速公路开通之后,从阳光县城到荔园市只需要3个时辰。那时的交通多发达啊,就是到如今可望不可即的京都,坐飞机也不过数个小时。只可惜自己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外面的世界再美,似乎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
车子又走了半个时辰,才到达平山服装批发市场。大家下得车来,也来不及伸展懒腰,就拿着各自的“蛇皮袋”进了市场。
曾文芳两辈子也没有到过服装批发市场,只觉得这里人挤人,市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男装、女装,老人的、孩子的都有,还有专门卖各色的鞋子、袜子、内裤之类的档口。
“梅姨,袜子之类的东西拿多少算拿货呀?”
吴惠梅惊讶:“你还拿这些卖吗?”
“我想拿一些,寒假之后,我和弟妹都有空,样样都卖,也能多挣点钱。再说,我也想给家里人买一些。”
“一打就算批发了,一打一般是十双,不是十二双。等会我们可以一起拿点,比在街上买要便宜。”
“好的,梅姨。”
“这里会开夜市,但是,灯光下的颜色把握不准,我们还是快点去拿大衣、外套之类的。这些小的东西,等把需要的货备好后再买也不迟。”
曾文芳连连点头,跟着吴惠梅一路看过去。
“梅姨,这个款式好。”曾文芳指着一个档口里挂着的微型喇叭裤道。
“牛仔裤?”
“嗯,下身牛仔裤,上身高领毛衣套风衣,潮流时尚的装扮。”
吴惠梅想象了一会这样穿的效果,有些疲惫的的脸上焕发出光彩。
“好,拿一些牛仔裤,蓝色,黑色都要。”
“我们先找找高领毛衣与风衣。”两人先看裤子的质量及批发价位,然后记住这个档口排号。批发也要货比三家,如果能拿到便宜质量又好的货,才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曾文芳道:“梅姨,我们看了女装后,我还得看童装。我们在乡镇摆摊,得以童装为主,大人的衣服不能拿太多。”
吴惠梅给了曾文芳一个赞赏的微笑:“知道你有主意。这个思路好,我等会儿带你去看童装。先帮我看好风衣款式与毛衣款式。”
两人边逛档口边选款式,曾文芳向吴惠推荐的款式,她自己也会拿五六件,但不敢多拿。倒是军大衣,曾文芳一下子拿了20件,没一会儿,拖车上的包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些货得先放到车上,拖着也不方便。”吴惠梅与曾文芳把先选好的一批货放在车上,又各拿了两个袋子奔童装批发处去了。童装大多以灯芯绒为面料,里面夹了一层薄棉。曾文芳觉得这些衣服穿着看起来会显得臃肿,但如今流行这些,曾文芳也没有办法。
她想起21世纪流行的羽绒服,颜色艳丽、又轻又软,她都忘了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只知道她自己每到冬天都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
不过,曾文芳依稀记得,好像刚开始流行羽绒服的时候,阳光县城就有一间店专门做羽绒服的。可以定做,也可以直接在店里买走。
如今还只是流行棉衣,如果把羽绒与棉混在一起,不就叫“羽绒棉”吗?镇上的裁缝店能不能做出羽绒服来呢?
曾文芳想着这些问题,把童装的档口全逛了个遍,也没找到羽绒服。她只好选了些灯芯绒面料、棉布面料的棉衣。女童的款式与颜色都比较多样,有碎花的,细条纹的、大红、桃红、粉红、杏黄等等,曾文芳大多选那些色彩鲜艳的拿。
男童的倒是有西装、夹克之类的,都是大童的。曾文芳想象一下弟弟穿着红色的夹克的帅模样,禁不住微笑。
男童的,曾文芳专挑深红、绿色、湖蓝色、咖啡色。而白色与黑色,曾文芳一件也没选。
初中生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曾文芳没在童装这边挑,她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把自己往大里装扮,来显示自己已经长大。
她思量再三,决定进一批码数小一些的时尚款式,专门卖给如她这般年纪的小姑娘。
这一忙,直到晚上十点,两人在市场门口吃了碗混沌,才上了车。
大巴车上已坐了很多人,有的人裹着毛毯,有的身上盖着一件大衣,全都是呼呼大睡。
“梅姨,是今晚去渔港市吗?”曾文芳放好货物,坐回自己的位置后,轻声问吴惠梅。
“司机把车开到这里,留了助手,自己去吃饭休息了。估计得凌晨五点左右出发去渔港市。我们也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到了渔港市还要忙呢。”
曾文芳刚才还想着,是不是要找个招待所或宾馆睡一晚呢。她没想到大家都是在车上睡。也是,凌晨五点就出发,被子都还没睡暖和呢。折腾一番,还得掏钱,不划算。
吴惠梅早有经验,带了一床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睡。曾文芳翻出两件军大衣,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至于后来司机几点开车去渔港市,曾文芳睡得迷迷糊糊,根本不知道。
等清醒过来时,天已大亮。
“文芳,到了渔港市了。这里就是东门服装批发市场,我们下车吃点热东西,吃完早餐,就可以去看衣服了。”
“这么早?”曾文芳揉揉眼睛,看看车窗外,迷迷糊糊地问。
“是啊,荔园那边上午十点才开市,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渔港这里不开夜市,早上八点开市,到晚上八点就收档了。”
“梅姨,你们每次进货都像这般吗?”
“是啊,这样省时省费用。一个上午在这里逛,选好货后,吃过午饭就要回去了。有时大家会拖拉些,回到阳光县城就要十点多了。”
“两整天除了坐车,就是选衣服,挺辛苦的。”
汪依桐没想到小叔子真的给了她这么大的惊喜。开心之余,又操心起小叔子的亲事来。也是碰巧,这次在省城学习,倒真为32岁的小叔子搭上了线。
那是一位陪姐姐来省人民医院看病的姑娘,叫黄茜,在一间大专院校做老师。汪依桐有了这番心思,就特别注意观察这位姑娘,觉得她神情温柔,对姐姐关心体贴。但做事情又得体大方,不会唯唯诺诺,有大家子气。
汪依桐使了个心眼,将近下班的时候,让陈志光来接她。但,又借口自己刚接到主任通知,还要加班,就借机让陈志光送那位黄茜姑娘回去。
果然,汪依桐不愧是看着小叔子长大的,陈志光确实与黄茜看对眼了。两人一路闲谈,交换了联系地址。一年后,汪依桐进修期满,在回到东湖市上班,而陈志光与黄茜也瓜熟蒂落,在省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第四十八章 卖柿子
当然,这些事情汪依桐夫妻与陈志光都瞒着陈文干。他们都是理性之人,知道让孩子得知自己不用努力就拥有这么多财富,并不是好事。
汪依桐一边向儿子灌输“知识就是财富”的观点,又要他以小叔为榜样,鼓励他勇于奋斗,努力创新。
陈文干虽然知道小叔事业做得不错,但他一向是个有志向的孩子。小叔是他的榜样,是他努力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会向同学朋友炫耀小叔的公司,他觉得自己做出的成绩才可以成为自己的荣耀。也就是他的这份认知,才让他一路向前,追逐更大的梦想。
曾文芳当然不知道陈家内里的事情,她只在上一世听小玲说陈文干的家族事业做得很大,说陈文干已经首长级别的人,职位很高。具体怎么高,其实,曾文芳重活一世,还是分不清军队的职位。
这时,曾文芳正在一点点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步子虽说跨得不大,但很稳。
杨雪珍的大伯正是曾文芳上一世经常打交道的“卖咸柿子”的老伯,不过,人家如今并不老,才三十六七,身体也特别壮实。幸亏,这腌制咸柿子的手艺已经与上一世一样好。
曾文芳与刘小玲两人凑了些钱给杨雪珍在村里收柿子,然后请杨大伯帮忙腌制。
杨大伯人很好,以为这些小姑娘想在春节的时候卖柿子,非常乐意帮这个忙。后来,见到收回满屋子柿子,不由大吃一惊:“这么多,你们三人卖得完吗?”
杨雪珍不好意思地说:“大伯,我同学帮我联系了县城里卖柿子的人,可以批发给他。春节放假,我与弟妹也可以到街上去摆摊,应该可以卖完。我同学也会帮我,大伯您就放心吧。”
“真的如此?”
“是啊,大伯,您就放心吧。只要柿子的质量能保证,我们就保证能卖掉。”
“再说,我们的本钱还压在这柿子上呢。如果卖不掉,那不单辛苦了大伯,我们的钱也拿不回来呀。”
杨大伯想了想,觉得也对。恰好农闲,就一心一意地帮侄女腌制柿子。
月底,曾文芳再次去阳光县城的时候,就不是与刘小玲两人了,还加上了杨雪珍与四箩筐的咸柿子。
曾文芳说,这些柿子两箩筐批发给那位钟大叔,另外两箩筐让小玲与雪珍分开在两处地方摆摊买。毕竟批发给人家一个柿子才赚了3分钱,还不算车费、人工费,如果自己摆摊卖,那赚得就多了。
当然,这道理小玲与雪珍都懂,为了做成第一桩生意,两小姑娘也顾不得胆怯了。三人在车站就分成两路,雪珍就在车站摆摊,小玲与曾文芳给钟大叔送去两箩筐柿子,收到钱后,就去了服装市场。小玲在一楼市场门口摆摊,曾文芳上了二楼找吴惠梅。
吴惠梅见曾文芳提着一袋子东西放在地下,惊奇地问:“这是什么?”
“这是柿子,咸柿子。”
“哦,青山镇的咸柿子,我倒是吃过一两次。”
“梅姨,以后保证你每年都能吃到最好吃的咸柿子。”
“哦?你家里有柿子树?”
“没有,梅姨,你下一楼看看。”曾文芳神秘兮兮地道。
吴惠梅疑惑地走下一楼,发现市场门口的右侧,有个俏生生的小姑娘正在向客人介绍咸柿子,看那身形、听那声音,不是刘小玲又是谁?
“小玲!”吴惠梅喊了一声,刘小玲回过头来朝她点点头,又指了指摊子前的两个顾客,喊了一声“小姨!”
吴惠梅哭笑不得,这些死妮子,胆子越来越肥了,什么生意都做。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这档口她还得请小姑子帮忙看两天,事情还没有交代好呢。卖柿子这些小生意即使亏,也亏不了多少,就随她们玩去吧。吴惠梅如此想着,扭转身上楼了。
上午八点半,曾文芳随着吴惠梅,还有市场其他档口的生意人,坐着一部大巴车出发去荔园市。
吴惠芳告诉她,这一次,不但要去荔园平山批发市场,还要去渔港东门批发市场。这两个地方的衣服款式多而杂,去到那里也如大浪淘沙,能不能淘到好货,全靠各人眼光。
这些曾文芳当然知道,做生意不就凭着各人眼光吗?做得好的档口每个月要拿几次货,做得不好的档口,衣服积压得卖不出去,只好换季的时候便宜清仓。
做服装生意没有压货也是不现实的,但曾文芳计划年前没有卖完的衣服,年后以成本价清货。这样一来,才不会把本钱压在那里,第二年又有新款式时,这些衣服一样卖不到好价钱,还不如便宜清出去。
却说刘小玲两小姑娘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卖柿子,曾文芳看好的地方确实不错,车站人流多,有的人要下乡镇,有的人是去市里。特别是回市区的乘客或要去市里探亲的乘客,看到又圆又大黄澄澄的柿子,都不禁停下了脚步。
杨雪珍的爸爸会编织竹篓子,就编织了几十个。杨雪珍说买十个以上就免费送一个竹篓子。这些客人干脆都买十个以上,提着一竹篓去乘车。
不到午饭时分,杨雪珍一箩筐的柿子就卖完了。她在车站买了几包子,又把箩筐寄放在一个卖水果的阿姨那儿,去市场找刘小玲了。
小玲在市场门口摆,开始时人流不多,直到十一点左右,人才多了起来。经过的人大部分是买菜的妇女。这些人一次买不多,大多是两个三个。所以,等杨雪珍来找她的时候,箩筐里还有十多个柿子。
“你那箩筐卖完了?”刘小玲见杨雪珍只提了个小袋子过来,惊喜地问。
“文芳说的还会错吗?她说估计车站那儿会卖得快些,果然如此。不过,你这边也不错呀,剩下也不多了。”杨雪珍瞅了瞅箩筐,心里乐开了花。
这生意真好做,如果把这些全卖完,她们这一趟就能挣下三十多元钱呢。
她们三人说好了,曾文芳不占股份,刘小玲卖的这箩筐柿子按5分钱一个向雪珍批发,卖出一个赚5分钱,归小玲。意思是,小玲卖出一个柿子,雪珍也能赚到3分钱。
她们带上了四箩筐柿子,每箩筐有150个柿子。钟大叔那里拿到9元钱,杨雪珍自己摆摊卖,赚了10元左右,再加上小玲这边4.5元。这样算起来,杨雪珍这一趟共赚了24元钱,就是小玲也能赚七八元。
两人美滋滋地吃着包子,不时有人来买柿子。也不过半个多时辰,刘小玲箩筐里的柿子也卖完了。还有个大婶见最后一个柿子被买走,有些遗憾地问:“没有了?唉,我想买了菜再回来买几个回去,没想到竟这么快就卖完了。”
“大婶,您如果想咸柿子吃,可以到桥头那里买,那里有。”
“哦?与你们卖的一样的吗?”
“是啊,都是一样好吃的,不会太咸,也不酸,腌制得刚刚好。”
“好,小姑娘,谢谢你啊。”
“阿姨,不客气。”两小姑娘异口同声地说,说完又相视一笑。
这段时间,杨雪珍到村里各家去收柿子,每次都要婆婆、伯伯、大婶、嫂子地喊人。锻炼多了,说话流利了许多、动作也利落了不少。如今再看,杨雪珍再也不是以前刚上初中时,那副唯唯诺诺、羞涩、寡言的样子了。
第四十九章 挑衣服
曾文芳一行人到达荔园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左右。曾文芳算了一下时间,从八点半出发到如今,走了八个钟。大家都带了干粮,除了停下来上厕所,其他时间都是在车上。
曾文芳记得上一世,高速公路开通之后,从阳光县城到荔园市只需要3个时辰。那时的交通多发达啊,就是到如今可望不可即的京都,坐飞机也不过数个小时。只可惜自己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外面的世界再美,似乎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
车子又走了半个时辰,才到达平山服装批发市场。大家下得车来,也来不及伸展懒腰,就拿着各自的“蛇皮袋”进了市场。
曾文芳两辈子也没有到过服装批发市场,只觉得这里人挤人,市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男装、女装,老人的、孩子的都有,还有专门卖各色的鞋子、袜子、内裤之类的档口。
“梅姨,袜子之类的东西拿多少算拿货呀?”
吴惠梅惊讶:“你还拿这些卖吗?”
“我想拿一些,寒假之后,我和弟妹都有空,样样都卖,也能多挣点钱。再说,我也想给家里人买一些。”
“一打就算批发了,一打一般是十双,不是十二双。等会我们可以一起拿点,比在街上买要便宜。”
“好的,梅姨。”
“这里会开夜市,但是,灯光下的颜色把握不准,我们还是快点去拿大衣、外套之类的。这些小的东西,等把需要的货备好后再买也不迟。”
曾文芳连连点头,跟着吴惠梅一路看过去。
“梅姨,这个款式好。”曾文芳指着一个档口里挂着的微型喇叭裤道。
“牛仔裤?”
“嗯,下身牛仔裤,上身高领毛衣套风衣,潮流时尚的装扮。”
吴惠梅想象了一会这样穿的效果,有些疲惫的的脸上焕发出光彩。
“好,拿一些牛仔裤,蓝色,黑色都要。”
“我们先找找高领毛衣与风衣。”两人先看裤子的质量及批发价位,然后记住这个档口排号。批发也要货比三家,如果能拿到便宜质量又好的货,才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曾文芳道:“梅姨,我们看了女装后,我还得看童装。我们在乡镇摆摊,得以童装为主,大人的衣服不能拿太多。”
吴惠梅给了曾文芳一个赞赏的微笑:“知道你有主意。这个思路好,我等会儿带你去看童装。先帮我看好风衣款式与毛衣款式。”
两人边逛档口边选款式,曾文芳向吴惠推荐的款式,她自己也会拿五六件,但不敢多拿。倒是军大衣,曾文芳一下子拿了20件,没一会儿,拖车上的包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些货得先放到车上,拖着也不方便。”吴惠梅与曾文芳把先选好的一批货放在车上,又各拿了两个袋子奔童装批发处去了。童装大多以灯芯绒为面料,里面夹了一层薄棉。曾文芳觉得这些衣服穿着看起来会显得臃肿,但如今流行这些,曾文芳也没有办法。
她想起21世纪流行的羽绒服,颜色艳丽、又轻又软,她都忘了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只知道她自己每到冬天都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
不过,曾文芳依稀记得,好像刚开始流行羽绒服的时候,阳光县城就有一间店专门做羽绒服的。可以定做,也可以直接在店里买走。
如今还只是流行棉衣,如果把羽绒与棉混在一起,不就叫“羽绒棉”吗?镇上的裁缝店能不能做出羽绒服来呢?
曾文芳想着这些问题,把童装的档口全逛了个遍,也没找到羽绒服。她只好选了些灯芯绒面料、棉布面料的棉衣。女童的款式与颜色都比较多样,有碎花的,细条纹的、大红、桃红、粉红、杏黄等等,曾文芳大多选那些色彩鲜艳的拿。
男童的倒是有西装、夹克之类的,都是大童的。曾文芳想象一下弟弟穿着红色的夹克的帅模样,禁不住微笑。
男童的,曾文芳专挑深红、绿色、湖蓝色、咖啡色。而白色与黑色,曾文芳一件也没选。
初中生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曾文芳没在童装这边挑,她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把自己往大里装扮,来显示自己已经长大。
她思量再三,决定进一批码数小一些的时尚款式,专门卖给如她这般年纪的小姑娘。
这一忙,直到晚上十点,两人在市场门口吃了碗混沌,才上了车。
大巴车上已坐了很多人,有的人裹着毛毯,有的身上盖着一件大衣,全都是呼呼大睡。
“梅姨,是今晚去渔港市吗?”曾文芳放好货物,坐回自己的位置后,轻声问吴惠梅。
“司机把车开到这里,留了助手,自己去吃饭休息了。估计得凌晨五点左右出发去渔港市。我们也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到了渔港市还要忙呢。”
曾文芳刚才还想着,是不是要找个招待所或宾馆睡一晚呢。她没想到大家都是在车上睡。也是,凌晨五点就出发,被子都还没睡暖和呢。折腾一番,还得掏钱,不划算。
吴惠梅早有经验,带了一床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睡。曾文芳翻出两件军大衣,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至于后来司机几点开车去渔港市,曾文芳睡得迷迷糊糊,根本不知道。
等清醒过来时,天已大亮。
“文芳,到了渔港市了。这里就是东门服装批发市场,我们下车吃点热东西,吃完早餐,就可以去看衣服了。”
“这么早?”曾文芳揉揉眼睛,看看车窗外,迷迷糊糊地问。
“是啊,荔园那边上午十点才开市,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渔港这里不开夜市,早上八点开市,到晚上八点就收档了。”
“梅姨,你们每次进货都像这般吗?”
“是啊,这样省时省费用。一个上午在这里逛,选好货后,吃过午饭就要回去了。有时大家会拖拉些,回到阳光县城就要十点多了。”
“两整天除了坐车,就是选衣服,挺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