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首辅_分卷阅读_113
云南巡抚看着她,“讲。”
青辰于是直言道:“下官想向大人讨要一个人,巡抚衙门大牢里关着的那位袁松。”
云南巡抚还不知道袁松的身份,青辰便简要地跟他说了一遍。
他点了点头,看向青辰,“那是个囚犯。按本朝律法,便是巡抚也无权私自释放囚犯。你回去吧。”
“讨不到人,下官是不会走的。”
第134章
话音落,随青辰一起来的谢文元都为她捏了把汗。眼前这位巡抚大人虽据说是个清官,但清官也有清官难搞的地方,因为他们通常都很执拗。
果然,云南巡抚程远志的眉头皱起。
对于眼前这个升迁飞速的人,程远志早有耳闻。他知道她是宋越的学生,徐斯临的同窗,太子的老师,也知道她给皇帝朱瑞献过策,解决过修堤和赛马的难题,更是在朝堂上说过“大明始终”这一至今在朝中热议的言论。
但是,朝中人多口杂,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她才智不凡,也有的人说她正是因为聪明,所以依靠谄媚取得了宋越和朱瑞的欢心,才会如此平步青云。
他跟她第一次接触,还看不出来,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程远志抬眸睨着青辰,不咸不淡道:“云南巡抚一职,我确实是受了宋阁老的提携。不过你以为你是宋阁老的学生,我就会特别关照你吗?”
她青辰摇摇头,“回大人,并非如此。下官今日来求见大人,确实是因为所辖元江府形势危急。”
程远志大量着她,“我说过了,大明律法面前,我不会徇私。回你的元江府去吧。”说着,他便起身往后堂走,意思是不想再多说了。
“大人且慢!”青辰却是拦住了他的去路,“大人是云南巡抚,元江府也是大人的辖地。大人初到云南,难道希望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江的粮食亩产便降至全国最低,而白莲教众却是全国最高?”
在上大学的时候,青辰是辅修过心理学的。这位巡抚名唤程远志,远志,也就是远大的志向。根据现代心里学的研究,一个人的名字是会对他产生心里暗示的。也就是说,从他出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长大四十余年的人生中,他一直在被这个名字暗示着,要成就远大的志向。
他如今不过四十出头,虽已任一省巡抚,但到底偏居一隅,还未抵达京城权力的核心。他势必不会甘于在云南这个地方终结仕途,只要还想往上走,那就一定不想看到青辰所说的情况发生。
程远志皱着眉头,半晌不语。对于这个看起来温和清雅的年轻人,虽然他不是很愿意,可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比他想得还要聪慧,还要擅于揣摩人心。
她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了,当年也是状元出身,熬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才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正想在这一方辖地大展拳脚。可云南这地方,又远又乱,想要治理好着实不容易。
难得这个元江知府比他还着急,这让他对云南的明天,多了一分希望。
可她若想只凭三两句话就办成事,那倒显得他这个巡抚太平庸了。他得让这个年轻人知道,想要在官场站住脚,只有嘴皮子是不够的,还得有真正的本事。
她有什么本事呢?
“沈大人,你还有其他可以说的吗?”
青辰闻言,立刻转向谢文元,从他手里接过一册文书,并呈给了程远志,“大人请过目,这是袁松一案的卷宗,下官寻了证人,录了口供。此口供可以证明,当时两人的冲突,并非袁松先动手的。既是挨了打,作为血气方刚之人,又岂会不还手自保呢。况且,这袁松已在牢里关了两年了,已是为他犯的错付出了代价,只因为被打之人是前任巡抚的亲戚,才一直被关着,无人理会。”
“巡抚大人。”青辰颔首道,“大人若是还坐视不理,未免让旁人误会,大人与前任巡抚大人关系匪浅……”
前任巡抚劣迹斑斑,早已累积了许多民愤,已经让宋越罢免了。程远志自诩清官,自然不愿意与他扯上什么关系,尤其是,青辰是宋越的学生,是打京城来的,她迟早会回去。
青辰这番话,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听着像是含蓄的规劝,可事实上有一点威胁之意。程远志如何听不出来,他虽有些不太痛快,但打心里感到佩服和理解。
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年轻人是真正想干事情的,今日她做的这些,也是为实在是因为形势不容拖延,是她的无奈之举。
毕竟没有人想一上来就得罪了顶头上司。
青辰静静看着程远志,目光澄澈而平和,透出一丝殷切之意。
“好吧。”程远志终于道。
青辰感激一笑,理了理官袍,拱手行礼道:“多谢大人。”
……
袁松被从大牢放出来后,青辰恳请衙役赏了他一碗饭吃。
然后她再次向程远志道了谢,只是道完谢后,她却还不肯走。
“大人,下官还有一事相求。”
程远志旅途颠簸,已是十分劳累,看青辰赖着不走,不由又皱起眉头,“什么事?”
“下官要借钱。”青辰直言不讳道。
这让一旁的谢文元一愣,来之前,府台大人可没跟他说过这件事。
好端端的,她怎么竟到巡抚衙门借钱来了!
“借钱?”程远志的瞳孔都放大了些。
“是的。下官想要向巡抚大人借三百两银子。”青辰不紧不慢道,“下官打算用这一百两银子来买些新的农具和耕牛,发给百姓开垦荒地。等到秋收以后,下官再还给大人。”
按照大明的体制来说,巡抚管辖着各府。于公,各府应向巡抚上交税赋,于私,下级也该孝敬上级。也就是说,不论怎么看,都应该是青辰给程远志银子,而眼下,她竟反过来问他借起钱来了。
她到底是……哪里来的胆子!
程远志没吭声。
大明的制度是一省要自负盈亏,也就是说,能花多少银子得看收了多少银子。而官府的收入来源只有税银,这些税银还得按例上缴,剩下的钱才用来应付衙门的日常开支和官员的俸禄。云南省并不是很富庶的省份,维持收支平衡已是十分勉强,更别提有盈余了。
现在沈青辰一开口就借三百两,程远志只觉得心上的肉都被她扯了一下。
“我没钱。”程远志有些不高兴道。
云南偏远,今年春天收的税银还没上缴,这人竟敢就打起了这上面的主意。
他自己刚到云南来,屁股都还没坐热,她就来问他借这么多钱。巡抚衙门的开支本来就捉衿见肘,被她借走这么多,他这衙门里的人还活不活。
青辰却是淡定地厚着脸皮道:“大人有钱。这税银里……”
各省向朝廷上缴的税银,除了绝大部分是进国库以外,还有一小部分其实用来孝敬户部和徐延的。这是个不算秘密的秘密,而且这一惯例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上一任云南巡抚将就将这个潜规则执行得很彻底。
青辰在户部干过,所以知道了这里面的猫腻。
“巡抚大人,若是不孝敬户部和徐阁老,大人是有盈余的。怎么会没钱呢?”
程远志听了青辰说的话,眉毛不受控制地上挑了起来,心只道这个人真是想钱想疯了,竟连徐延的墙角都敢挖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他程远志是一个跟她一样疯的人。这部分孝敬的钱,他本来也不打算交!
在青辰来之前,巡抚衙门的人已向程远志汇报了拟上缴税银的情况,他已经吩咐下去,打点的银子一概免了,留下为云南百姓所用。只是没想到,钱他还没看到,这个沈青辰就早已打好花钱的算盘了。
这让他有一点点不甘心。他担着被上头找茬的风险扣下的钱,还没想好怎么用呢……
“去账房拿了银子,赶紧走吧!我要歇息了。”程远志初到任,已是让青辰弄得一个头两个大。
她再不走,他只怕就要撑不住了。
青辰立刻颔首,“多谢程大人。今年秋收后,下官必定奉还。”
……
青辰和谢文元回到元江府衙,府衙内的人听说了这些,无不欢呼雀跃。
新来的府台大人果然是不一般,别人都是给巡抚大人送银子去的,他们的沈大人是带着巡抚大人的银子回来的!
青辰还没怎么休整,便去找了她带回来的袁松。
袁松得了青辰相救,心中很是感激。对于这位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把自己从牢狱中救出来的父母官,他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青辰还寻来了其他擅于耕种的人,与他一起探讨,集思广益。而记事员则将他们所述一一记录下来,编成了一册书。青辰将这书刊印了很多册,下发给了各县。除此之外,她还让袁松的人到各县去讲解册子中的内容,为县官们答疑解惑。
各县接受完指导以后,又开始对百姓们进行指导。就这样一层层培训与转培训,用不了多久,元江府各地百姓就都知道了这一套个耕种的方法。
该施多少肥,间隔多长时间浇水,被虫蛀了以后又如何处理等等,都是经过袁松等人积攒了多年的经验而定下的标准。
在此之前,元江府的百姓们都以为种粮是最寻常,也是他们最熟悉而精通的事。他们各自循着自己的经验,年年如此种法,从不知这干了一辈子的活,竟也会有不妥之处。被指导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很多地方,其实可以更好。
用一句谢文元从青辰那里听来的,他自己不是很明白的话来概括——这就是科学。
除此之外,青辰还用从程远志拿借的钱买了农具和耕牛。此前因为许多百姓加入白莲教,舍弃了自己的田地,很多地无人开垦已是就荒废了。青辰心里很清楚,土地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她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荒着。
田地原本的主人不开垦,她便只能请其他勤劳的人来开垦。她给这些人发了新的农具和耕牛,并许诺这些地上收成的一半归于他们。想通过付出劳力过上更好生活的人,自然十分乐意。
今年云南的气候很不错,雨水不多也不少。到了六月,元江府的稻子已经有二尺高了,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
青辰经常会到田里去看看,只一看就让她感到心潮澎湃。
有什么东西,比这些象征了生命力的秧苗,更让人向往呢?
独自站在田埂上,她抬头望向了北方的天空。天湛蓝湛蓝的,漂浮着洁白的云朵,阳光明媚而不刺眼。
她对着它,微微一笑。
不该向往的东西,便让它静静地埋藏着吧。
比如,爱情。
这天晚上回到府衙时,青辰同时收到了两封信。
是从京城寄来的。
她的心忽然跳得快了起来。
两封,不知都是谁寄来的呢。
第135章
青辰拆开的第一封信,是陆慎云寄来的的。
他在信中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到云南了,一切都好吗?”
他是锦衣卫指挥使,消息自然是很灵通的。只是两个月前他一直处在接连不断的发烧中,云南的锦衣卫虽然给他去了信,但信件被送到北镇抚司后,就被黄瑜扣了下来。
不用拆信,只看是打云南寄来的,黄瑜便大约猜到了信件的内容。他之所以把信扣着,是怕那边报来什么不好的消息。他知道,若是青辰有一丁半点的不好,陆慎云就是拖着这副病躯,也会毫不犹豫地赶到云南去。
他自己妻妾好几个,不过从来没体会过爱情的滋味。看到陆慎云这个样子,才知道什么叫爱得深沉。
等到陆慎云几乎痊愈了,他才把信给了他,如他所料地遭到了陆慎云的责备。他本来还想解释,但陆慎云连解释的时间都不给他,只拆了信匆匆一读,便自顾写回信去了。
情这个字,真是难论。
青辰的书房里,烛光盈盈。
青辰于是直言道:“下官想向大人讨要一个人,巡抚衙门大牢里关着的那位袁松。”
云南巡抚还不知道袁松的身份,青辰便简要地跟他说了一遍。
他点了点头,看向青辰,“那是个囚犯。按本朝律法,便是巡抚也无权私自释放囚犯。你回去吧。”
“讨不到人,下官是不会走的。”
第134章
话音落,随青辰一起来的谢文元都为她捏了把汗。眼前这位巡抚大人虽据说是个清官,但清官也有清官难搞的地方,因为他们通常都很执拗。
果然,云南巡抚程远志的眉头皱起。
对于眼前这个升迁飞速的人,程远志早有耳闻。他知道她是宋越的学生,徐斯临的同窗,太子的老师,也知道她给皇帝朱瑞献过策,解决过修堤和赛马的难题,更是在朝堂上说过“大明始终”这一至今在朝中热议的言论。
但是,朝中人多口杂,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她才智不凡,也有的人说她正是因为聪明,所以依靠谄媚取得了宋越和朱瑞的欢心,才会如此平步青云。
他跟她第一次接触,还看不出来,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程远志抬眸睨着青辰,不咸不淡道:“云南巡抚一职,我确实是受了宋阁老的提携。不过你以为你是宋阁老的学生,我就会特别关照你吗?”
她青辰摇摇头,“回大人,并非如此。下官今日来求见大人,确实是因为所辖元江府形势危急。”
程远志大量着她,“我说过了,大明律法面前,我不会徇私。回你的元江府去吧。”说着,他便起身往后堂走,意思是不想再多说了。
“大人且慢!”青辰却是拦住了他的去路,“大人是云南巡抚,元江府也是大人的辖地。大人初到云南,难道希望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江的粮食亩产便降至全国最低,而白莲教众却是全国最高?”
在上大学的时候,青辰是辅修过心理学的。这位巡抚名唤程远志,远志,也就是远大的志向。根据现代心里学的研究,一个人的名字是会对他产生心里暗示的。也就是说,从他出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长大四十余年的人生中,他一直在被这个名字暗示着,要成就远大的志向。
他如今不过四十出头,虽已任一省巡抚,但到底偏居一隅,还未抵达京城权力的核心。他势必不会甘于在云南这个地方终结仕途,只要还想往上走,那就一定不想看到青辰所说的情况发生。
程远志皱着眉头,半晌不语。对于这个看起来温和清雅的年轻人,虽然他不是很愿意,可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比他想得还要聪慧,还要擅于揣摩人心。
她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了,当年也是状元出身,熬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才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正想在这一方辖地大展拳脚。可云南这地方,又远又乱,想要治理好着实不容易。
难得这个元江知府比他还着急,这让他对云南的明天,多了一分希望。
可她若想只凭三两句话就办成事,那倒显得他这个巡抚太平庸了。他得让这个年轻人知道,想要在官场站住脚,只有嘴皮子是不够的,还得有真正的本事。
她有什么本事呢?
“沈大人,你还有其他可以说的吗?”
青辰闻言,立刻转向谢文元,从他手里接过一册文书,并呈给了程远志,“大人请过目,这是袁松一案的卷宗,下官寻了证人,录了口供。此口供可以证明,当时两人的冲突,并非袁松先动手的。既是挨了打,作为血气方刚之人,又岂会不还手自保呢。况且,这袁松已在牢里关了两年了,已是为他犯的错付出了代价,只因为被打之人是前任巡抚的亲戚,才一直被关着,无人理会。”
“巡抚大人。”青辰颔首道,“大人若是还坐视不理,未免让旁人误会,大人与前任巡抚大人关系匪浅……”
前任巡抚劣迹斑斑,早已累积了许多民愤,已经让宋越罢免了。程远志自诩清官,自然不愿意与他扯上什么关系,尤其是,青辰是宋越的学生,是打京城来的,她迟早会回去。
青辰这番话,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听着像是含蓄的规劝,可事实上有一点威胁之意。程远志如何听不出来,他虽有些不太痛快,但打心里感到佩服和理解。
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年轻人是真正想干事情的,今日她做的这些,也是为实在是因为形势不容拖延,是她的无奈之举。
毕竟没有人想一上来就得罪了顶头上司。
青辰静静看着程远志,目光澄澈而平和,透出一丝殷切之意。
“好吧。”程远志终于道。
青辰感激一笑,理了理官袍,拱手行礼道:“多谢大人。”
……
袁松被从大牢放出来后,青辰恳请衙役赏了他一碗饭吃。
然后她再次向程远志道了谢,只是道完谢后,她却还不肯走。
“大人,下官还有一事相求。”
程远志旅途颠簸,已是十分劳累,看青辰赖着不走,不由又皱起眉头,“什么事?”
“下官要借钱。”青辰直言不讳道。
这让一旁的谢文元一愣,来之前,府台大人可没跟他说过这件事。
好端端的,她怎么竟到巡抚衙门借钱来了!
“借钱?”程远志的瞳孔都放大了些。
“是的。下官想要向巡抚大人借三百两银子。”青辰不紧不慢道,“下官打算用这一百两银子来买些新的农具和耕牛,发给百姓开垦荒地。等到秋收以后,下官再还给大人。”
按照大明的体制来说,巡抚管辖着各府。于公,各府应向巡抚上交税赋,于私,下级也该孝敬上级。也就是说,不论怎么看,都应该是青辰给程远志银子,而眼下,她竟反过来问他借起钱来了。
她到底是……哪里来的胆子!
程远志没吭声。
大明的制度是一省要自负盈亏,也就是说,能花多少银子得看收了多少银子。而官府的收入来源只有税银,这些税银还得按例上缴,剩下的钱才用来应付衙门的日常开支和官员的俸禄。云南省并不是很富庶的省份,维持收支平衡已是十分勉强,更别提有盈余了。
现在沈青辰一开口就借三百两,程远志只觉得心上的肉都被她扯了一下。
“我没钱。”程远志有些不高兴道。
云南偏远,今年春天收的税银还没上缴,这人竟敢就打起了这上面的主意。
他自己刚到云南来,屁股都还没坐热,她就来问他借这么多钱。巡抚衙门的开支本来就捉衿见肘,被她借走这么多,他这衙门里的人还活不活。
青辰却是淡定地厚着脸皮道:“大人有钱。这税银里……”
各省向朝廷上缴的税银,除了绝大部分是进国库以外,还有一小部分其实用来孝敬户部和徐延的。这是个不算秘密的秘密,而且这一惯例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上一任云南巡抚将就将这个潜规则执行得很彻底。
青辰在户部干过,所以知道了这里面的猫腻。
“巡抚大人,若是不孝敬户部和徐阁老,大人是有盈余的。怎么会没钱呢?”
程远志听了青辰说的话,眉毛不受控制地上挑了起来,心只道这个人真是想钱想疯了,竟连徐延的墙角都敢挖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他程远志是一个跟她一样疯的人。这部分孝敬的钱,他本来也不打算交!
在青辰来之前,巡抚衙门的人已向程远志汇报了拟上缴税银的情况,他已经吩咐下去,打点的银子一概免了,留下为云南百姓所用。只是没想到,钱他还没看到,这个沈青辰就早已打好花钱的算盘了。
这让他有一点点不甘心。他担着被上头找茬的风险扣下的钱,还没想好怎么用呢……
“去账房拿了银子,赶紧走吧!我要歇息了。”程远志初到任,已是让青辰弄得一个头两个大。
她再不走,他只怕就要撑不住了。
青辰立刻颔首,“多谢程大人。今年秋收后,下官必定奉还。”
……
青辰和谢文元回到元江府衙,府衙内的人听说了这些,无不欢呼雀跃。
新来的府台大人果然是不一般,别人都是给巡抚大人送银子去的,他们的沈大人是带着巡抚大人的银子回来的!
青辰还没怎么休整,便去找了她带回来的袁松。
袁松得了青辰相救,心中很是感激。对于这位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把自己从牢狱中救出来的父母官,他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青辰还寻来了其他擅于耕种的人,与他一起探讨,集思广益。而记事员则将他们所述一一记录下来,编成了一册书。青辰将这书刊印了很多册,下发给了各县。除此之外,她还让袁松的人到各县去讲解册子中的内容,为县官们答疑解惑。
各县接受完指导以后,又开始对百姓们进行指导。就这样一层层培训与转培训,用不了多久,元江府各地百姓就都知道了这一套个耕种的方法。
该施多少肥,间隔多长时间浇水,被虫蛀了以后又如何处理等等,都是经过袁松等人积攒了多年的经验而定下的标准。
在此之前,元江府的百姓们都以为种粮是最寻常,也是他们最熟悉而精通的事。他们各自循着自己的经验,年年如此种法,从不知这干了一辈子的活,竟也会有不妥之处。被指导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很多地方,其实可以更好。
用一句谢文元从青辰那里听来的,他自己不是很明白的话来概括——这就是科学。
除此之外,青辰还用从程远志拿借的钱买了农具和耕牛。此前因为许多百姓加入白莲教,舍弃了自己的田地,很多地无人开垦已是就荒废了。青辰心里很清楚,土地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她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荒着。
田地原本的主人不开垦,她便只能请其他勤劳的人来开垦。她给这些人发了新的农具和耕牛,并许诺这些地上收成的一半归于他们。想通过付出劳力过上更好生活的人,自然十分乐意。
今年云南的气候很不错,雨水不多也不少。到了六月,元江府的稻子已经有二尺高了,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
青辰经常会到田里去看看,只一看就让她感到心潮澎湃。
有什么东西,比这些象征了生命力的秧苗,更让人向往呢?
独自站在田埂上,她抬头望向了北方的天空。天湛蓝湛蓝的,漂浮着洁白的云朵,阳光明媚而不刺眼。
她对着它,微微一笑。
不该向往的东西,便让它静静地埋藏着吧。
比如,爱情。
这天晚上回到府衙时,青辰同时收到了两封信。
是从京城寄来的。
她的心忽然跳得快了起来。
两封,不知都是谁寄来的呢。
第135章
青辰拆开的第一封信,是陆慎云寄来的的。
他在信中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到云南了,一切都好吗?”
他是锦衣卫指挥使,消息自然是很灵通的。只是两个月前他一直处在接连不断的发烧中,云南的锦衣卫虽然给他去了信,但信件被送到北镇抚司后,就被黄瑜扣了下来。
不用拆信,只看是打云南寄来的,黄瑜便大约猜到了信件的内容。他之所以把信扣着,是怕那边报来什么不好的消息。他知道,若是青辰有一丁半点的不好,陆慎云就是拖着这副病躯,也会毫不犹豫地赶到云南去。
他自己妻妾好几个,不过从来没体会过爱情的滋味。看到陆慎云这个样子,才知道什么叫爱得深沉。
等到陆慎云几乎痊愈了,他才把信给了他,如他所料地遭到了陆慎云的责备。他本来还想解释,但陆慎云连解释的时间都不给他,只拆了信匆匆一读,便自顾写回信去了。
情这个字,真是难论。
青辰的书房里,烛光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