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首辅_分卷阅读_52
她看了青辰一眼,没有说话,抽泣渐渐变得平缓。
她心里明白,今天她得感谢这个她一直讨厌的人。
要不是他的一番话缓解了剑拔弩张的局面,接下来,沈谦也许又会提出那两个字。她承受不来的字。
每说一次,她就离那个结果更近一步。
在朱瑞召见完沈青辰的第二日,倭国的使者就向朱瑞提出了谈判的请求。
朱瑞登时便召集了内阁阁员到乾清宫议事,让他们想个办法把倭国人赶走。
乾清宫内一时变得很安静,辉煌的灯火照印着相对的君臣,有些尴尬。
这本来就是一件棘手的事,要是那么容易有办法的话,倭国人早就被赶走了。而且自宋越进入内阁以来,几个年资高的阁老已经形成了默契,棘手的事情向来都是丢给宋越管的,他们省得操那份心,好叫自己多活几年。久而久之,脑子不动也就不好使了。
朱瑞一看大家都不说话,不悦道:“你们是朕打千万臣民中选出来的阁老,就这么点小事,你们就都给朕装起哑巴来了?”
徐延毕竟是首辅,见天子急了,便率先道:“皇上,老臣以为……”
他的办法是,一方面朝廷先尽量安抚倭国人,让他们先别闹事,另一方面让户部继续与他们谈条件,尽量少给些银子,最好是能不给,反正是不能他们得逞,否则以后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他的语速略慢,这些话说了好一会儿,乍一听似乎说了很多,仔细一听其实什么实质内容也没有。
不愧是和稀泥的一代宗师。
朱瑞起初还以为他有办法,听得兴致勃勃的,不过听到最后就不高兴了。在这般着急的节骨眼上,这位还和稀泥和得如此理所当然,简直让人咬牙切齿。但他又无从指责他,首辅大人不是没给解决方案,只是户部不给力,没法按计划解决问题而已。
朱瑞一口气就卡在了喉咙里,一张脸憋得都黑了。
两个五十多的阁老吓得都哆嗦,原本打算学徐延和稀泥,看形势又是不敢了,眼看就要光荣退休了,万一让天子一脚把自己踢回家种地,那可就是晚节不保了。
张阁老终是忽地一俯身,“皇上,论对番邦各国的了解,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还有谈判技巧和应变能力,老臣以为,宋越宋大人乃是最优人选,朝堂上下无人能出其右。现在倭国既要与内阁谈判,不如就让宋大人回到内阁去跟他们谈吧!”
半柱香的功夫后,宋越就出现在了乾清宫。
半柱香之前,朱瑞对着几个指望不上的老同志,又想着答应了沈青辰月底就把人赶走,真个人已是心浮气躁,很不淡定。
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宋越。可宋越毕竟是自己赶出去的啊,自己主动把再把他召回来,那天子的威严还往哪搁。
张阁老的一番话,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天子朱瑞坐在龙椅上,以一副“明君”的姿态,垂首望着阶下,“宋越,倭国人滋扰京郊数日,百姓深受其苦。马上要过年了,朕不忍见朕的臣民连年都过不好,故而才特准你回到内阁。朕命你即刻去与倭国使团谈判,务必将他们在月底前赶回老家!”
“臣,定不辱使命。”
自乾清宫出来以后,宋越在承天门遇到了定国公和户部尚书,与他们打了个招呼。
定国公和户部尚书正要唤他一声“宋大人”,便见乾清宫的公公追过来,转述了天子的两句话,还唤了宋越一声“阁老”。
两人心下不由大吃一惊。
这朝堂变化实在太快,宋越离开内阁如今还是个新鲜热辣的消息,连憨厚的定国公都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帮上一把,结果人家已经回到了内阁。
定国公心只道,看来他当初毫不犹豫地为学生承担罪责,是早已想好了回去的法子的。真不愧是宋越。
赵启然在礼部等宋越,见宋越打乾清宫回来了,一问知道他是回到了内阁,高兴得不得了。
“今夜到我府上喝两杯,庆祝一下吧。一是贺你回到内阁,二是贺我们破了徐党的阴谋,蓝叹也到了东宫。”赵其然道。
宋越只摇摇头,“不了。前几日离开内阁的时候,我就说过让你不要为我担心。现在我也一样要跟你说,不必为我庆贺。不值得担心的事情,换到了另一面,也同样不值得庆贺。”
他拍拍赵其然的肩膀,“道阻且长,现在庆贺还早。况且,我还有些事儿要办。”
见他要走,赵其然问:“你去哪儿?”
“买份礼物。”他笑道,“我这件事不值得庆贺,但有值得庆贺的事。”
在去詹事府找蓝叹的路上,赵其然一直没想明白,如果连宋越回到内阁都不值得庆贺,那还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才到了詹事府,他就看到有几个人凑在一起,在议论着什么事。留意听了一会儿,他才发现那几人都是世家子弟,议论的是出钱投资堤坝的事,说什么六千两银子已经快筹满了,再不投些银子就来不及了。
他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某人的学生要立功了。
这日在翰林院,一堂课毕,沈青辰在埋头整理笔记。
快过年了,大家都在谈论过年的事,家中备了什么吃的,来了什么亲戚,要与谁见面,甚至是去哪儿游玩几日等等。堂内的气氛很热烈,门缝透进来的冷风都没有吹散这种喜悦的气氛。
青辰听着同窗们对新年的期盼,不由停下笔来,对着双手哈了口气。身边的氛围让她想起了还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这个时候都在打包行礼,订回家的票。悠长的寒假就要开始了,每个人心中都被旧爱重逢、老同学聚会、亲戚串门等等预定行程塞得满满的,一个月的假期好像都不够用。
沈青辰不太一样,父亲过世了,母亲是孤儿,她没有什么亲戚可以走,也没有旧爱可以重逢,只有中学的同学可以聚一下,基本上也要等到初八以后了。过年那几天,对她来说其实挺冷清的。
现在在大明朝,她家中的人口依然简单,年也就过得简单。她就在京城过过一个年,年三十与父亲在家守岁,到了初一,沈谦便让她到林家去,给她封个大红包。
青辰望着窗外积雪的树杈,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心想,今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这都是她来到大明朝的第六个年头了。
便在这时,课堂门口走进来三位公公,进了堂内便道:“传皇上口谕,着庶常沈青辰,即刻前往乾清宫,御前听封——”
第65章
课堂内很安静,公公略尖细的声音显得很是清晰。
“御前听封”四个字,堂中众人听得一清二楚,一时间,个个目瞪口呆。
沈青辰非但要获得封赏,而且还是由皇帝亲自颁授!他们这些才入朝一年多的庶常,自殿试后,活动范围仅限于翰林院和六部,连司礼监的公公都难得见一回,更别说是见到这样的场面了。
他们的同窗里,这么快就有人要出头了!
沈青辰略收拾了下,紧着步子跟着公公走了。
徐斯临坐在课堂里,目光中是她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今天早上他就听父亲说了,户部按青辰的法子,已经把修堤的银子凑齐了,整整六千两,尚不足十天。
皇上曾金口玉言要重重地赏,今日一见,果然不虚,竟是直接到御前听封了。
父亲让自己拉拢他,自己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呢。原本那个人就有些介意自己的出身,如今他竟是又要升职了,只怕自己在他面前,就更不值一提了罢。
徐斯临摇了摇头,心只道也许自己凑上去还快一些,倒不如让他拉拢了自己也罢……
顾少恒见徐斯临出了神,便故意走到他身边,大声道:“哎哟,我方才有没有听错?谁要御前听封?谁?是谁?可是我的青辰么?今后,看谁还敢瞧不起他呢!”
乾清宫大殿内,灯火辉煌。
天子朱瑞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柿蒂云龙袍,腰束金玉琥珀透犀带,端坐于龙椅之上。烛光下,他神情肃然,目光灼灼,背脊挺得很直,丝毫没有往日或歪或卧的懒散模样。
沈青辰随司礼监的公公入殿后,依制向天子行叩首礼。这一次朱瑞没有着急地打断她,给她赐座,而是看着自己的臣子撩袍跪下,躬身俯首,喊一声“微臣拜见皇上”。
敞阔的大殿上,他的臣子依然瘦削而纤细,发束得一丝不苟,一小截后颈又细又白,身上的青袍微微泛着光泽。
大殿的左侧,立着四位印绶监的内侍,双手各捧着一个红绸托盘。其中一位的托盘上,摆着一身叠起的青色鹭鸶补服,上面扣着一顶乌纱帽,旁边还有一束青丝佩绶。还有一位的托盘上,搁着排列整齐的银锭。
而剩下两位的托盘上,则分别搁着形制相同而内容不同的物品,每个托盘上足足有四样,乃是四枚直纽官印和四枚腰牌。
大殿的右侧垂首立着几位青袍官员,分别来自吏部、礼部、户部、工部、翰林院,还有詹事府。
一眼望去,大殿内上至天子,下至太监宫女,将近二十人,场面不可谓不庄严隆重。
官员升迁,相应手续及礼仪分属吏部与礼部管,这两部的官员是因此而来。而升迁之礼中本没有户部、工部、翰林院、詹事府的事,这几部分管内务的人却还是被叫来了。初入殿时,几人面面相觑,好奇却又垂头不敢言语,心下很是猜不透天子圣意。
直到,庶常沈青辰被领入大殿,跪于天子阶下,御前听封。
朱瑞看着自己挖掘的明珠,抬手道了句:“宣旨罢。”
随后,司礼监秉笔太监黄珩亲自捧了圣旨,唱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翰林院庶吉士沈青辰,文采斐然,聪慧敏达,雅擅才能,克宣慈惠。兹授尔为翰林院修撰,再赐詹事府左春坊赞善,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户部照磨所照磨……另,特赏白银百两。”
圣旨宣读完,大殿内肃静无声。
惊讶、艳羡、叹服……除了朱瑞以外,其他的人无不傻眼,掺杂着各种情绪的目光齐齐落在新晋官员沈大人的身上。
授官就授官,一次性授四个官职,最高的是正六品,果然是天下至主,好任性的皇帝!
……
宣读完圣旨后,朱瑞就屏退了其他的人,只单独留下了沈青辰。
其他人走了,他脸上肃然的神色又收了起来,换了一副和蔼的笑脸,对青辰道:“六千两银子筹齐了,年关将至,你给朕送了个好消息。所以,朕升了你的职,赏你银子。”
“朕想了好几天,把你放到哪里好。你精于水利工事,最应该是去工部的。不过筹财的点子实在是好,可见你在财事上也是擅长的,所以户部也是去得的。朕想了想,你是朕亲手挖掘的,朕也信任你,故而就先将你安排到照磨所,可以替朕瞧瞧账。不过,这两部的官职不如翰林官金贵,你是庶常,本就有很大希望留在翰林的,朕要是不将你留在翰林,反倒有些亏待你了。”
“至于詹事府……是朕的私心。太子的母后去得早,也没什么可仰仗的外戚,不过是空有个储君的头衔。但郑贵妃替朕生的皇子就不一样了,虽然才五岁,还小,但他娘出身好,还与徐延有些关系。怎么说呢,朕担心,人心难测。所以,以你的才智,若是可以帮扶太子,万一朕哪天有个三长两短,也就可以安心去了。”
朱瑞这番话说得有些慢,一字一句,似在斟酌而言,又像是已经准备了好久,想慢慢地跟她说,好叫她明白自己的意思。
国无小事,一次授一个人四个官职,是不是太任性、太儿戏,他不管。他只知道他挖掘了一个人才,这个人的口碑自翰林院到工部,自同门到老师,无人不褒奖。这样的结果真是极好的,那个人没有让他失望,也让有心争议的人无从争议。
“朕知道,四份官职太多了,你会分,身乏术。”朱瑞说完了,还安慰道:“你放心,朕不会把你累垮的。翰林院修撰与左春坊赞善原本就是兼任的职,都负责修撰史籍,讲读经义,你是传胪,这方面想来也是得心应手的。”
“工部那边,不用你像韩沅疏一样,具体负责某个省的水利工程,朕只是为你在那留个职,让他们有些棘手的问题可以来问你,你给他们指条路便是。至于户部照磨所,是稽核国库收支账务的,你也不必像现有的照磨一样,一册册比对稽核账务。只朕对他们报上来的账务有疑问的,会让你帮朕看看,如此而已。当然,你精于财事,想必有时候也想去看看账,朕让你到那里去,你就随时可以看了。”
“所以,你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东宫和翰林便是。户部与工部,你若自觉有些闲暇,想看些什么,做些什么,便随时去看去做。你虽与同职之人的具体事务有些不同,可官职是实实在在的,底下的属官也必须恭敬地对你。若是你的上司们安排你做的事,超出了朕方才所说的,你可以直接拒绝,到朕来告诉朕。”
青辰静静地听着皇帝的陈述,心里想了很多。
起初听到朱瑞一下授她四个官职的时候,她也很是震惊,觉得朱瑞太过儿戏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连厨房里都有具体分工,各司其职,她一个初涉官场的人,怎么能同时兼任四个官职呢。
可是在听朱瑞这一番长长的阐述时,她的想法慢慢地改变了。
朱瑞做这一决策,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身为一个皇帝,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哪个职能部门缺什么样的人,这便是不坏的表现。再加上他很仔细地为她考虑了精力摆布,让她能够有所侧重,在最大范围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这就说明,他是个能识人用人的君主。
此外,选定一个合格没有争议的继承人,并且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任,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现任皇帝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朱瑞平日看似散漫怠政,可他心里其实把局势看得很清楚,在这个命题上,他是做了考虑和准备的,不能说没有远见。
不论是出于公心、私心,不论是为了他自己考虑,还是为了她着想,朱瑞的这次封赏,背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任性而为。
这是一份史无前例的褒奖,更是一份突破自我的挑战。
听完这一番话,青辰吸了一口气,只觉得肩上开始有了重量,而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
后来,朱瑞还与青辰谈了心。
这是一次君主赏识臣子而发自内心的谈心,内容跨越天南海北,想到哪聊就聊到哪,无所不包。他们聊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期间一直是朱瑞主动,可由始至终他丝毫倦意也没有。
半个时辰,够这位皇帝喝一壶酒,下一盘棋,甚至是临幸一名妃子,不过他通通没有做,把时间都用来与他亲手挖掘的,气质温和的,心思澄明的青年谈了心。
两人一直聊到郑贵妃来了,沈青辰才退出了乾清宫。她走的时候,朱瑞特地嘱咐了一句:“朕很欣赏你,你只要别让朕失望,朕也不会让你失望的。”
朱瑞的话听起来又是昏君的口气,可这么说的他却觉得自己很痛快,身为君主率先对臣子交付了真心,连自己都有点感动了。
她心里明白,今天她得感谢这个她一直讨厌的人。
要不是他的一番话缓解了剑拔弩张的局面,接下来,沈谦也许又会提出那两个字。她承受不来的字。
每说一次,她就离那个结果更近一步。
在朱瑞召见完沈青辰的第二日,倭国的使者就向朱瑞提出了谈判的请求。
朱瑞登时便召集了内阁阁员到乾清宫议事,让他们想个办法把倭国人赶走。
乾清宫内一时变得很安静,辉煌的灯火照印着相对的君臣,有些尴尬。
这本来就是一件棘手的事,要是那么容易有办法的话,倭国人早就被赶走了。而且自宋越进入内阁以来,几个年资高的阁老已经形成了默契,棘手的事情向来都是丢给宋越管的,他们省得操那份心,好叫自己多活几年。久而久之,脑子不动也就不好使了。
朱瑞一看大家都不说话,不悦道:“你们是朕打千万臣民中选出来的阁老,就这么点小事,你们就都给朕装起哑巴来了?”
徐延毕竟是首辅,见天子急了,便率先道:“皇上,老臣以为……”
他的办法是,一方面朝廷先尽量安抚倭国人,让他们先别闹事,另一方面让户部继续与他们谈条件,尽量少给些银子,最好是能不给,反正是不能他们得逞,否则以后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他的语速略慢,这些话说了好一会儿,乍一听似乎说了很多,仔细一听其实什么实质内容也没有。
不愧是和稀泥的一代宗师。
朱瑞起初还以为他有办法,听得兴致勃勃的,不过听到最后就不高兴了。在这般着急的节骨眼上,这位还和稀泥和得如此理所当然,简直让人咬牙切齿。但他又无从指责他,首辅大人不是没给解决方案,只是户部不给力,没法按计划解决问题而已。
朱瑞一口气就卡在了喉咙里,一张脸憋得都黑了。
两个五十多的阁老吓得都哆嗦,原本打算学徐延和稀泥,看形势又是不敢了,眼看就要光荣退休了,万一让天子一脚把自己踢回家种地,那可就是晚节不保了。
张阁老终是忽地一俯身,“皇上,论对番邦各国的了解,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还有谈判技巧和应变能力,老臣以为,宋越宋大人乃是最优人选,朝堂上下无人能出其右。现在倭国既要与内阁谈判,不如就让宋大人回到内阁去跟他们谈吧!”
半柱香的功夫后,宋越就出现在了乾清宫。
半柱香之前,朱瑞对着几个指望不上的老同志,又想着答应了沈青辰月底就把人赶走,真个人已是心浮气躁,很不淡定。
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宋越。可宋越毕竟是自己赶出去的啊,自己主动把再把他召回来,那天子的威严还往哪搁。
张阁老的一番话,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天子朱瑞坐在龙椅上,以一副“明君”的姿态,垂首望着阶下,“宋越,倭国人滋扰京郊数日,百姓深受其苦。马上要过年了,朕不忍见朕的臣民连年都过不好,故而才特准你回到内阁。朕命你即刻去与倭国使团谈判,务必将他们在月底前赶回老家!”
“臣,定不辱使命。”
自乾清宫出来以后,宋越在承天门遇到了定国公和户部尚书,与他们打了个招呼。
定国公和户部尚书正要唤他一声“宋大人”,便见乾清宫的公公追过来,转述了天子的两句话,还唤了宋越一声“阁老”。
两人心下不由大吃一惊。
这朝堂变化实在太快,宋越离开内阁如今还是个新鲜热辣的消息,连憨厚的定国公都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帮上一把,结果人家已经回到了内阁。
定国公心只道,看来他当初毫不犹豫地为学生承担罪责,是早已想好了回去的法子的。真不愧是宋越。
赵启然在礼部等宋越,见宋越打乾清宫回来了,一问知道他是回到了内阁,高兴得不得了。
“今夜到我府上喝两杯,庆祝一下吧。一是贺你回到内阁,二是贺我们破了徐党的阴谋,蓝叹也到了东宫。”赵其然道。
宋越只摇摇头,“不了。前几日离开内阁的时候,我就说过让你不要为我担心。现在我也一样要跟你说,不必为我庆贺。不值得担心的事情,换到了另一面,也同样不值得庆贺。”
他拍拍赵其然的肩膀,“道阻且长,现在庆贺还早。况且,我还有些事儿要办。”
见他要走,赵其然问:“你去哪儿?”
“买份礼物。”他笑道,“我这件事不值得庆贺,但有值得庆贺的事。”
在去詹事府找蓝叹的路上,赵其然一直没想明白,如果连宋越回到内阁都不值得庆贺,那还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才到了詹事府,他就看到有几个人凑在一起,在议论着什么事。留意听了一会儿,他才发现那几人都是世家子弟,议论的是出钱投资堤坝的事,说什么六千两银子已经快筹满了,再不投些银子就来不及了。
他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某人的学生要立功了。
这日在翰林院,一堂课毕,沈青辰在埋头整理笔记。
快过年了,大家都在谈论过年的事,家中备了什么吃的,来了什么亲戚,要与谁见面,甚至是去哪儿游玩几日等等。堂内的气氛很热烈,门缝透进来的冷风都没有吹散这种喜悦的气氛。
青辰听着同窗们对新年的期盼,不由停下笔来,对着双手哈了口气。身边的氛围让她想起了还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这个时候都在打包行礼,订回家的票。悠长的寒假就要开始了,每个人心中都被旧爱重逢、老同学聚会、亲戚串门等等预定行程塞得满满的,一个月的假期好像都不够用。
沈青辰不太一样,父亲过世了,母亲是孤儿,她没有什么亲戚可以走,也没有旧爱可以重逢,只有中学的同学可以聚一下,基本上也要等到初八以后了。过年那几天,对她来说其实挺冷清的。
现在在大明朝,她家中的人口依然简单,年也就过得简单。她就在京城过过一个年,年三十与父亲在家守岁,到了初一,沈谦便让她到林家去,给她封个大红包。
青辰望着窗外积雪的树杈,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心想,今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这都是她来到大明朝的第六个年头了。
便在这时,课堂门口走进来三位公公,进了堂内便道:“传皇上口谕,着庶常沈青辰,即刻前往乾清宫,御前听封——”
第65章
课堂内很安静,公公略尖细的声音显得很是清晰。
“御前听封”四个字,堂中众人听得一清二楚,一时间,个个目瞪口呆。
沈青辰非但要获得封赏,而且还是由皇帝亲自颁授!他们这些才入朝一年多的庶常,自殿试后,活动范围仅限于翰林院和六部,连司礼监的公公都难得见一回,更别说是见到这样的场面了。
他们的同窗里,这么快就有人要出头了!
沈青辰略收拾了下,紧着步子跟着公公走了。
徐斯临坐在课堂里,目光中是她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今天早上他就听父亲说了,户部按青辰的法子,已经把修堤的银子凑齐了,整整六千两,尚不足十天。
皇上曾金口玉言要重重地赏,今日一见,果然不虚,竟是直接到御前听封了。
父亲让自己拉拢他,自己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呢。原本那个人就有些介意自己的出身,如今他竟是又要升职了,只怕自己在他面前,就更不值一提了罢。
徐斯临摇了摇头,心只道也许自己凑上去还快一些,倒不如让他拉拢了自己也罢……
顾少恒见徐斯临出了神,便故意走到他身边,大声道:“哎哟,我方才有没有听错?谁要御前听封?谁?是谁?可是我的青辰么?今后,看谁还敢瞧不起他呢!”
乾清宫大殿内,灯火辉煌。
天子朱瑞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柿蒂云龙袍,腰束金玉琥珀透犀带,端坐于龙椅之上。烛光下,他神情肃然,目光灼灼,背脊挺得很直,丝毫没有往日或歪或卧的懒散模样。
沈青辰随司礼监的公公入殿后,依制向天子行叩首礼。这一次朱瑞没有着急地打断她,给她赐座,而是看着自己的臣子撩袍跪下,躬身俯首,喊一声“微臣拜见皇上”。
敞阔的大殿上,他的臣子依然瘦削而纤细,发束得一丝不苟,一小截后颈又细又白,身上的青袍微微泛着光泽。
大殿的左侧,立着四位印绶监的内侍,双手各捧着一个红绸托盘。其中一位的托盘上,摆着一身叠起的青色鹭鸶补服,上面扣着一顶乌纱帽,旁边还有一束青丝佩绶。还有一位的托盘上,搁着排列整齐的银锭。
而剩下两位的托盘上,则分别搁着形制相同而内容不同的物品,每个托盘上足足有四样,乃是四枚直纽官印和四枚腰牌。
大殿的右侧垂首立着几位青袍官员,分别来自吏部、礼部、户部、工部、翰林院,还有詹事府。
一眼望去,大殿内上至天子,下至太监宫女,将近二十人,场面不可谓不庄严隆重。
官员升迁,相应手续及礼仪分属吏部与礼部管,这两部的官员是因此而来。而升迁之礼中本没有户部、工部、翰林院、詹事府的事,这几部分管内务的人却还是被叫来了。初入殿时,几人面面相觑,好奇却又垂头不敢言语,心下很是猜不透天子圣意。
直到,庶常沈青辰被领入大殿,跪于天子阶下,御前听封。
朱瑞看着自己挖掘的明珠,抬手道了句:“宣旨罢。”
随后,司礼监秉笔太监黄珩亲自捧了圣旨,唱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翰林院庶吉士沈青辰,文采斐然,聪慧敏达,雅擅才能,克宣慈惠。兹授尔为翰林院修撰,再赐詹事府左春坊赞善,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户部照磨所照磨……另,特赏白银百两。”
圣旨宣读完,大殿内肃静无声。
惊讶、艳羡、叹服……除了朱瑞以外,其他的人无不傻眼,掺杂着各种情绪的目光齐齐落在新晋官员沈大人的身上。
授官就授官,一次性授四个官职,最高的是正六品,果然是天下至主,好任性的皇帝!
……
宣读完圣旨后,朱瑞就屏退了其他的人,只单独留下了沈青辰。
其他人走了,他脸上肃然的神色又收了起来,换了一副和蔼的笑脸,对青辰道:“六千两银子筹齐了,年关将至,你给朕送了个好消息。所以,朕升了你的职,赏你银子。”
“朕想了好几天,把你放到哪里好。你精于水利工事,最应该是去工部的。不过筹财的点子实在是好,可见你在财事上也是擅长的,所以户部也是去得的。朕想了想,你是朕亲手挖掘的,朕也信任你,故而就先将你安排到照磨所,可以替朕瞧瞧账。不过,这两部的官职不如翰林官金贵,你是庶常,本就有很大希望留在翰林的,朕要是不将你留在翰林,反倒有些亏待你了。”
“至于詹事府……是朕的私心。太子的母后去得早,也没什么可仰仗的外戚,不过是空有个储君的头衔。但郑贵妃替朕生的皇子就不一样了,虽然才五岁,还小,但他娘出身好,还与徐延有些关系。怎么说呢,朕担心,人心难测。所以,以你的才智,若是可以帮扶太子,万一朕哪天有个三长两短,也就可以安心去了。”
朱瑞这番话说得有些慢,一字一句,似在斟酌而言,又像是已经准备了好久,想慢慢地跟她说,好叫她明白自己的意思。
国无小事,一次授一个人四个官职,是不是太任性、太儿戏,他不管。他只知道他挖掘了一个人才,这个人的口碑自翰林院到工部,自同门到老师,无人不褒奖。这样的结果真是极好的,那个人没有让他失望,也让有心争议的人无从争议。
“朕知道,四份官职太多了,你会分,身乏术。”朱瑞说完了,还安慰道:“你放心,朕不会把你累垮的。翰林院修撰与左春坊赞善原本就是兼任的职,都负责修撰史籍,讲读经义,你是传胪,这方面想来也是得心应手的。”
“工部那边,不用你像韩沅疏一样,具体负责某个省的水利工程,朕只是为你在那留个职,让他们有些棘手的问题可以来问你,你给他们指条路便是。至于户部照磨所,是稽核国库收支账务的,你也不必像现有的照磨一样,一册册比对稽核账务。只朕对他们报上来的账务有疑问的,会让你帮朕看看,如此而已。当然,你精于财事,想必有时候也想去看看账,朕让你到那里去,你就随时可以看了。”
“所以,你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东宫和翰林便是。户部与工部,你若自觉有些闲暇,想看些什么,做些什么,便随时去看去做。你虽与同职之人的具体事务有些不同,可官职是实实在在的,底下的属官也必须恭敬地对你。若是你的上司们安排你做的事,超出了朕方才所说的,你可以直接拒绝,到朕来告诉朕。”
青辰静静地听着皇帝的陈述,心里想了很多。
起初听到朱瑞一下授她四个官职的时候,她也很是震惊,觉得朱瑞太过儿戏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连厨房里都有具体分工,各司其职,她一个初涉官场的人,怎么能同时兼任四个官职呢。
可是在听朱瑞这一番长长的阐述时,她的想法慢慢地改变了。
朱瑞做这一决策,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身为一个皇帝,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哪个职能部门缺什么样的人,这便是不坏的表现。再加上他很仔细地为她考虑了精力摆布,让她能够有所侧重,在最大范围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这就说明,他是个能识人用人的君主。
此外,选定一个合格没有争议的继承人,并且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任,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现任皇帝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朱瑞平日看似散漫怠政,可他心里其实把局势看得很清楚,在这个命题上,他是做了考虑和准备的,不能说没有远见。
不论是出于公心、私心,不论是为了他自己考虑,还是为了她着想,朱瑞的这次封赏,背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任性而为。
这是一份史无前例的褒奖,更是一份突破自我的挑战。
听完这一番话,青辰吸了一口气,只觉得肩上开始有了重量,而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
后来,朱瑞还与青辰谈了心。
这是一次君主赏识臣子而发自内心的谈心,内容跨越天南海北,想到哪聊就聊到哪,无所不包。他们聊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期间一直是朱瑞主动,可由始至终他丝毫倦意也没有。
半个时辰,够这位皇帝喝一壶酒,下一盘棋,甚至是临幸一名妃子,不过他通通没有做,把时间都用来与他亲手挖掘的,气质温和的,心思澄明的青年谈了心。
两人一直聊到郑贵妃来了,沈青辰才退出了乾清宫。她走的时候,朱瑞特地嘱咐了一句:“朕很欣赏你,你只要别让朕失望,朕也不会让你失望的。”
朱瑞的话听起来又是昏君的口气,可这么说的他却觉得自己很痛快,身为君主率先对臣子交付了真心,连自己都有点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