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灵笔录_分卷阅读_186
顾小小说到一半指着这宽敞的平台认真的说,从脚印看进来的人不止一个,数量多到我们无法想象,而这平台上曾经一定存放过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而如今却空空如也只剩下我们脚下零星散落的财宝,能搬空这么多财富不用想也知道需要很多人。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凡任何人见到这么多财富难免会有二心,可看这些脚印进退有条不紊根本不像是哄抢,很明显是有人在组织和命令,极其有秩序分工明确的在搬运。
“人多嘴杂,这么多人搬运如此庞大的财富,这几百年来竟然没有半点风闻泄露出来过。”太子心领神会的说。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按理说如此大规模的搬运,其中涉及参与的人这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人泄露过半点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出来?”顾小小点点头回答。
“军队!”萧连山眼睛一亮抬头看我们。“只有军队才能完成这样的事,因为军队要服从命令和指挥,不会像一盘散沙哄抢,来这里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军队!”
军队!
南宫怡在口中反复念叨这两个字,来回走了好几圈才停在我们面前,她满腹经纶有理有据的告诉我们,自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立国漠北,定国号为大蒙古国,到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汉地,将国号改为大元后,最后直到元惠宗出亡为止,共九十八年。
这九十八年的时间内以帝陵的位置来说,文史中从来没有记载任何一支军队来过此地,即便有军队来也应该是蒙古的军队,可这里毕竟是成吉思汗的帝陵,在蒙古人心中成吉思汗是不容许别亵渎和侵犯的,相信任何一个蒙古人即便知道这里是帝陵,也不会更不敢擅自开启,更不用说是搬运帝陵中的财宝和移动成吉思汗的遗骸。
即便是纪律再严明的蒙古军队,成吉思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有人指使军队开启帝陵必定会引起哗变。
“并不一定要是蒙古军队,其他的军队一样也可以啊。”云杜若问。
“我当然想过这个问题,可事实上,到最后元惠宗出亡元朝覆灭,后面的是明朝和清朝,从平台上遗留的脚印看也有几百年时间,往上追溯也就这两个朝代,可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深入过这里。”南宫怡很肯定的回答。
“你们看看这是什么?”韩煜还在地上查询蛛丝马迹,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看年代应该很久远,弹去上面的灰尘露出暗红的颜色。
南宫怡蹙眉不语,从韩煜手中接过去看了半天,缓缓张开嘴震惊的说。
“这是军服,而且还是……”
“还是什么?”顾小小急切的追问。
“还是明军的军服。”南宫怡一边看一边诧异的说。“明军的军服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这种军服,学名叫鸳鸯战袄,多为对襟以便乘马,用铜铁制造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南宫怡所描述的正是她拿在手中的铠甲,看来我们的推测是对的,曾经的确有一支军队来过这里,将金碧辉煌堆积如山的财富搬运一空,这件铠甲应该是当时遗留在这里的。
“为什么会是明军?”南宫怡蹙眉不展疑惑的喃喃自语。“文史中完全没有明军深入漠北这么远的记载。”
“我想这个是可以解释的,不管到这里的明军是谁统领,获得这么多的财富已经是一件不能公开的秘密。”我来回走了几步若有所思的说。“为什么这几百年来完全没有关于这件事的只言片语,想必当年参与搬运这帝陵的所有兵卒都被屠杀,以此来保存这个惊天的秘密,既然能屠杀这么多人来保存一个秘密,又岂会记录在文史之中。”
“那要是这样的话就简单了,明朝破元而立曾经发兵攻到围剿元朝残余,只要搞清楚谁带兵进攻过这里,不就能缩小范围吗?”云杜若有些兴奋的说。
“明军围剿元军史称北伐,历史上有记载的一共有八次,发动北伐的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南宫怡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南宫怡为了你让我们更了解那段历史,巨细无遗的告诉我们,记录在文史中的八次北伐都是从明朝建立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明朝地图的北方草原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仍归元朝统治,明朝时刻感到重大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
第一次北伐是明朝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元惠宗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大获全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第二次北伐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可因为轻敌冒进,主力中路军大败,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三、四、五次北伐均已明军胜出而告终,在第五次北伐结束后,明朝已把辽东纳入明朝势力范围。
第六次北伐的效果最为显著,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六次进攻作战,授命十五万人北征北元,北元大败同时根基被动摇,从此一蹶不振再难以和明朝抗衡。
第七、八次北伐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战略上的意义,仅仅是对北元残余的扫荡和碾压,北元自此已经没能力和明朝一决高下,这两次北伐均已大胜而告终。
“八次北伐发动的人都是朱元璋。”韩煜自言自语念叨半天,意味深长的说。“八次北伐朱元璋虽然未御驾亲征,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授命北伐的将领都是听命朱元璋的,会不会……会不会是朱元璋下令北伐的时候发现了成吉思汗陵,命军队搬运洗劫了这里。”
“有这个可能,历朝历代都是成王败寇,文史中之所以没有记载,这么大的动作又要掩人耳目,除了君王谁能做的到。”云杜若点点头认同的说。“如果说单单是统兵的将领得到这个宝藏,势必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些财富也会上交充公,何况除了朱元璋谁能下令封锁这个秘密。”
“这么说得到成吉思汗财富的人是朱元璋?”顾小小惊愕的说。
我一直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向萧连山,或许在我们这些人里,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他。
“爸,您曾经找到过明十四陵,据说里面的财富也堆积如山,会不会明十四陵中的财富就是成吉思汗的?”
“不可能!”萧连山斩钉切铁的否定了我们的想法。“首先从这平台的面积看,里面的财富完全超出明十四陵数倍都不止,我找到的明十四陵中并没有这么多财富,甚至可以说就连冰山一角都不止,再者明十四陵里面的金银珠宝都是明朝历朝历代积累的,里面的东西传承有序,都是贯穿明代几百年的器物,而成吉思汗陵里面的财富大多应该是异域的,中原的东西应该少之又少,我在明十四陵中并没有看见有多少异域的金银珠宝,所以可以肯定,明十四陵里的东西绝对不会是成吉思汗陵的财宝。”
第八十章 靖难之役
萧连山说的这么确定,如果不是朱元璋的话,我实在想不出到底是谁统领明军来这里带走这么多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且还能做到如此隐瞒一点痕迹和风声都没留下。
“如果不是朱元璋,那只有可能是这八次北伐统兵的将领。”太子想了半天深思熟虑的问南宫怡。“这八次北伐都是由谁统兵的?”
南宫怡想了一下如数家珍的回答,第一、第二、第四次北伐朱元璋是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兵北征,第三次率兵的是西平侯沐英,第五次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第六次率兵北伐的是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最后两次均有燕王朱棣率兵亲征。
“你对文史甚为熟悉,你看这几个人中谁最有可能统兵来过这里?”太子一本正经的问。
“统兵北伐最多的是徐达,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官拜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元璋称赞其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南宫怡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徐达一生忠义也因此最后能善终,朱元璋后来生性多疑屠杀功臣,徐达算是全身而退的人,至于财富方面并没有详述,但如果徐达得到成吉思汗陵的财富,以朱元璋的性格他怕是难独善其身。”
“既然不是徐达,那另外几个人呢?”韩煜问。
“西平侯沐英就更不可能,他是朱元璋的养子,算是德才兼备之人,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南宫怡摇摇头继续说下去。“朱元璋很器重他,不过沐英于太子感情甚好,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以他的个性就算找到这里得到的财富也会献给朱元璋。”
南宫怡一边说一边想,来回走了几步提到冯胜,南宫怡说此人也是明朝开国功臣,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不过此人喜读书通兵法,但为君愚忠本有机会保命可唯唯诺诺最终没能善终。
所诏列的德隆望重的勋臣有八人,冯胜居第三位,朱元璋年事已高,对人猜忌甚多,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
南宫怡说冯胜心直口快完全不懂揣测圣意,像他这样没有多少城府的人又怎么能守住这么大的秘密,他绝对不会是来这里的人。
剩下的就是蓝玉,南宫怡引经据典告诉我们,明史中称其饶勇略,有大将才,可此人飞扬跋扈不知道明哲保身,在朱元璋的心中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蓝玉犹不改过,侍奉朱元璋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虽然朱元璋清理功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蓝玉一介武夫有勇无谋,他既然心有反意若得到这庞大的财富,恐怕朱元璋要杀他,蓝玉早就反了。”南宫怡说完摇着头否定了蓝玉。“他应该不是带走这里财富的那个人。”
“那就只剩下朱棣了。”韩煜说。
“朱棣……”南宫怡蹙眉不语,抿着嘴细想了良久,缓缓意味深长的说。“其实我们想的太复杂了,以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只要核对八次北伐中深入的地方也能看出端倪。”
“八次北伐谁统兵接近过这里?”我急切的问。
“一次都没有过,从第一次到第六次,北伐的意义主要是铲除元朝余孽,但当时元朝虽然退出中原但元气未伤,和明朝还能一决高下,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次北伐明军失败的原因。”南宫怡一本正经的对我们说。“前面六次北伐,元军兵强马壮和明军不相上下,北伐只是在局部取的一定意义上的胜利,但不是战役上的全胜,所以之前六次北伐明军根本没有深入过漠北。”
“那剩下的只有朱棣了,最后两次北伐是由朱棣统兵,他深入漠北了吗?”萧连山也好奇的问。
南宫怡点点头又摇摇头,样子有些迟疑,细想半天对我们说,北伐在战略上取的真正意义的应该是第六次,明军大破北元自此元朝再无能力和明朝抗衡,只有退缩苟延残喘。
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是由燕王朱棣统军,他的确是率军深入漠北最多的人,根据文史的记载,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燕王朱棣率师北征。
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师抵迤都,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
“按照文史的记载朱棣最后一次北伐深入的地理位置,距离此处并不远,在这些统军北伐的将领中,如果说有人得到了成吉思汗陵的宝藏,还能秘而不宣除了朱棣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人。”南宫怡意味深长的说。
“可对朱棣的记载中,他一生最精彩的一笔莫过于他登基称帝开创永乐盛世,但并没有任何关于他和宝藏有关的文献,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我诧异的问。
南宫怡默默点点头,来回走了几步,嘴里反复念着朱棣的名字,一边走一边对我们说,朱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谋朝篡位大逆不道,可若说到文成武功,朱棣雄才伟略智勇双全后来开创永乐盛世堪称是一代明君。
后世对朱棣的诸多评价中,笔墨最重的除了永乐盛世之外就要数朱棣登基为帝的过程,南宫怡环抱双手深思熟虑的告诉我们,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
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南宫怡说。
“那这个朱棣还真是厉害,一个藩王竟然和整个大明朝抗衡,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以一己之力大败建文帝的。”我多少有些钦佩的自言自语。
“有很多原因,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允炆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南宫怡不慌不忙的给我解释。“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可说来也奇怪,直到朱棣下镇江,攻陷南京靖难之役结束,朱棣都没有出现过兵粮紧张的局面。”
“朱棣仅仅是一个藩王,即便是拥兵自重但比兵力和财力,朱允炆应该远胜于他,靖难之役前后打了四年,朱棣竟然没被拖垮……”云杜若大为不解的自言自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们没打过仗不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越是打仗兵粮钱财尤为重要,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比拼的除了谁的兵多将勇外,最重要的就是看谁的钱多。”萧连山在旁边意味深长的说。
“那朱允炆坐拥大明朝,比钱当然是朱允炆比朱棣多啊。”云杜若一本正经的回答。
我眉头一皱重新环顾这空空如也的平台,很难用言语去描述这里曾经到底堆满了多少财富,我嘴角蠕动一下。
“如果……如果朱棣得到这里堆积如山的财富,朱允炆又岂是朱棣的对手!”
第八十一章 暗无天日
朱棣是唯一深入漠北最多的人,也是统兵最接近这里的人,大胆猜测朱棣或许在追逐北元残余的时候,深入此地无意中发现了成吉思汗陵。
他极有可能进入过这里,从我们发现的兵甲足以证明,搬空这里富可敌国财富的是一支军队,但至于朱棣是如何破除鸿虚子巧夺天工的机关和进入这四极四象七君阵就不得而知。
但如果真如同我们设想的那样,朱棣曾经秘密下令搬空整个成吉思汗陵,那以这里惊人的财富足以支撑朱棣以一己之力和朱允炆抗衡,莫要说是靖难之役只打了四年,即便打四十年,我想最后被拖垮的绝对会是朱允炆,毕竟这么大一笔难以数计的财富支撑,朱棣实际上已经坐拥江山。
至于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竟然没有半点被泄露过,这刚好和朱棣当时北伐的身份有关,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朱元璋都是命朱棣统兵,边塞军队全由朱棣节制,而这些军队都是跟随朱棣多年的部下,从文史中看朱棣两次北伐都没有班师回朝,而是直接返回驻地,朱棣即便命军队搬空成吉思汗陵偷偷运送回去,再将所有参与运送的兵卒一同坑杀,想必也无人能知。
“就算得到成吉思汗陵里面所有财富的人是朱棣,可这么多财富他会存放在什么地方?”韩煜疑惑的问。
“会不会他也效仿成吉思汗,把所有的财宝全都放在他自己的陵墓之中。”云杜若说。
“不会。”南宫怡摇摇头很肯定的说。“朱棣的陵墓被称为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但是明长陵早已被挖掘里面的地宫也被清理过,里面虽然金碧辉煌但出土文物不过数百件。”
“数百件?”韩煜一愣疑惑的说。“怎么这么少?”
“我们虽然不知道成吉思汗陵里到底有多少财富,但从这个平台的面积就不难看出,曾经堆积的金银珠宝一定难以估量,长陵又岂能放得下这么多的财富。”太子看看四周很平静的说。“朱棣就算要藏匿这批宝藏,他和朱元璋同样生性多疑,他能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又怎么不会担心别人开启他的陵墓,所以朱棣怎么也不会把宝藏藏在自己的陵墓中。”
“你们看看这里,鸿虚子当年修建成吉思汗陵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看见,但也能知道工程有多浩大,毕竟要存放堆积这么多财宝,所要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都难以估量。”我指着诺大空旷的帝陵认真的说。“如果带走成吉思汗陵宝藏的是朱棣,他要存放这么多金银珠宝,势必也要修建一个地方出来,同样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除了修建陵墓的时候能名正言顺外,他如此大费周章的修建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人注意,如果宝藏不在陵墓又会在什么地方?”
“这恐怕要从长计议,既然我们已经能确定成吉思汗陵宝藏易手到朱棣手中,那关于宝藏的追查就要重新开始。”南宫怡想了想对我们说。“不过容彦说的也有道理,要想藏匿数量如此惊人的宝藏,其工程势必浩大,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唯一有可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明长陵,回去后我们从这方面着手调查,应该会有所发现的。”
回去后……
我想回去后的事已经不需要我的参与了,太子说我已经不能再重见天日,任何一缕阳光照射进我眼睛就会永远失明,其实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身边有一群生死与共的朋友,做着我很感兴趣的事,即便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能让我充实和无悔。
可我知道这一切都会结束在我出去的那刻,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的沉默,他们应该想着和我一样的事,萧连山收起那把龙头荡魂枪,重重叹了口气向陵墓外走去,我能体会他此刻应该被谁都要难受,以至于他甚至都不愿意再和我多说一句话。
他落寞的背影写满了无助和亏欠,可我心里清楚其实他从来没有欠过我什么,云杜若撕下衣角缠绕在我眼睛上。
“你这是干什么?”我诧异的问。
“我哥说你不能再重见天日,意思是说只要你眼睛不见阳光就可以。”云杜若不由分说的把我眼睛结结实实捂住。“出去后你就别睁开眼睛,我扶着你回去,暂时想保住你眼睛,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治好你的。”
“对啊,杜若这办法挺好,你就憋屈一段时间,我回去问我师傅,看看她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治好你眼睛。”韩煜从身后拍拍我肩膀关切的说。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凡任何人见到这么多财富难免会有二心,可看这些脚印进退有条不紊根本不像是哄抢,很明显是有人在组织和命令,极其有秩序分工明确的在搬运。
“人多嘴杂,这么多人搬运如此庞大的财富,这几百年来竟然没有半点风闻泄露出来过。”太子心领神会的说。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按理说如此大规模的搬运,其中涉及参与的人这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人泄露过半点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出来?”顾小小点点头回答。
“军队!”萧连山眼睛一亮抬头看我们。“只有军队才能完成这样的事,因为军队要服从命令和指挥,不会像一盘散沙哄抢,来这里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军队!”
军队!
南宫怡在口中反复念叨这两个字,来回走了好几圈才停在我们面前,她满腹经纶有理有据的告诉我们,自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立国漠北,定国号为大蒙古国,到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汉地,将国号改为大元后,最后直到元惠宗出亡为止,共九十八年。
这九十八年的时间内以帝陵的位置来说,文史中从来没有记载任何一支军队来过此地,即便有军队来也应该是蒙古的军队,可这里毕竟是成吉思汗的帝陵,在蒙古人心中成吉思汗是不容许别亵渎和侵犯的,相信任何一个蒙古人即便知道这里是帝陵,也不会更不敢擅自开启,更不用说是搬运帝陵中的财宝和移动成吉思汗的遗骸。
即便是纪律再严明的蒙古军队,成吉思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有人指使军队开启帝陵必定会引起哗变。
“并不一定要是蒙古军队,其他的军队一样也可以啊。”云杜若问。
“我当然想过这个问题,可事实上,到最后元惠宗出亡元朝覆灭,后面的是明朝和清朝,从平台上遗留的脚印看也有几百年时间,往上追溯也就这两个朝代,可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深入过这里。”南宫怡很肯定的回答。
“你们看看这是什么?”韩煜还在地上查询蛛丝马迹,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看年代应该很久远,弹去上面的灰尘露出暗红的颜色。
南宫怡蹙眉不语,从韩煜手中接过去看了半天,缓缓张开嘴震惊的说。
“这是军服,而且还是……”
“还是什么?”顾小小急切的追问。
“还是明军的军服。”南宫怡一边看一边诧异的说。“明军的军服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这种军服,学名叫鸳鸯战袄,多为对襟以便乘马,用铜铁制造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南宫怡所描述的正是她拿在手中的铠甲,看来我们的推测是对的,曾经的确有一支军队来过这里,将金碧辉煌堆积如山的财富搬运一空,这件铠甲应该是当时遗留在这里的。
“为什么会是明军?”南宫怡蹙眉不展疑惑的喃喃自语。“文史中完全没有明军深入漠北这么远的记载。”
“我想这个是可以解释的,不管到这里的明军是谁统领,获得这么多的财富已经是一件不能公开的秘密。”我来回走了几步若有所思的说。“为什么这几百年来完全没有关于这件事的只言片语,想必当年参与搬运这帝陵的所有兵卒都被屠杀,以此来保存这个惊天的秘密,既然能屠杀这么多人来保存一个秘密,又岂会记录在文史之中。”
“那要是这样的话就简单了,明朝破元而立曾经发兵攻到围剿元朝残余,只要搞清楚谁带兵进攻过这里,不就能缩小范围吗?”云杜若有些兴奋的说。
“明军围剿元军史称北伐,历史上有记载的一共有八次,发动北伐的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南宫怡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南宫怡为了你让我们更了解那段历史,巨细无遗的告诉我们,记录在文史中的八次北伐都是从明朝建立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明朝地图的北方草原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仍归元朝统治,明朝时刻感到重大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
第一次北伐是明朝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元惠宗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大获全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第二次北伐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可因为轻敌冒进,主力中路军大败,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三、四、五次北伐均已明军胜出而告终,在第五次北伐结束后,明朝已把辽东纳入明朝势力范围。
第六次北伐的效果最为显著,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六次进攻作战,授命十五万人北征北元,北元大败同时根基被动摇,从此一蹶不振再难以和明朝抗衡。
第七、八次北伐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战略上的意义,仅仅是对北元残余的扫荡和碾压,北元自此已经没能力和明朝一决高下,这两次北伐均已大胜而告终。
“八次北伐发动的人都是朱元璋。”韩煜自言自语念叨半天,意味深长的说。“八次北伐朱元璋虽然未御驾亲征,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授命北伐的将领都是听命朱元璋的,会不会……会不会是朱元璋下令北伐的时候发现了成吉思汗陵,命军队搬运洗劫了这里。”
“有这个可能,历朝历代都是成王败寇,文史中之所以没有记载,这么大的动作又要掩人耳目,除了君王谁能做的到。”云杜若点点头认同的说。“如果说单单是统兵的将领得到这个宝藏,势必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些财富也会上交充公,何况除了朱元璋谁能下令封锁这个秘密。”
“这么说得到成吉思汗财富的人是朱元璋?”顾小小惊愕的说。
我一直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向萧连山,或许在我们这些人里,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他。
“爸,您曾经找到过明十四陵,据说里面的财富也堆积如山,会不会明十四陵中的财富就是成吉思汗的?”
“不可能!”萧连山斩钉切铁的否定了我们的想法。“首先从这平台的面积看,里面的财富完全超出明十四陵数倍都不止,我找到的明十四陵中并没有这么多财富,甚至可以说就连冰山一角都不止,再者明十四陵里面的金银珠宝都是明朝历朝历代积累的,里面的东西传承有序,都是贯穿明代几百年的器物,而成吉思汗陵里面的财富大多应该是异域的,中原的东西应该少之又少,我在明十四陵中并没有看见有多少异域的金银珠宝,所以可以肯定,明十四陵里的东西绝对不会是成吉思汗陵的财宝。”
第八十章 靖难之役
萧连山说的这么确定,如果不是朱元璋的话,我实在想不出到底是谁统领明军来这里带走这么多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且还能做到如此隐瞒一点痕迹和风声都没留下。
“如果不是朱元璋,那只有可能是这八次北伐统兵的将领。”太子想了半天深思熟虑的问南宫怡。“这八次北伐都是由谁统兵的?”
南宫怡想了一下如数家珍的回答,第一、第二、第四次北伐朱元璋是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兵北征,第三次率兵的是西平侯沐英,第五次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第六次率兵北伐的是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最后两次均有燕王朱棣率兵亲征。
“你对文史甚为熟悉,你看这几个人中谁最有可能统兵来过这里?”太子一本正经的问。
“统兵北伐最多的是徐达,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官拜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元璋称赞其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南宫怡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徐达一生忠义也因此最后能善终,朱元璋后来生性多疑屠杀功臣,徐达算是全身而退的人,至于财富方面并没有详述,但如果徐达得到成吉思汗陵的财富,以朱元璋的性格他怕是难独善其身。”
“既然不是徐达,那另外几个人呢?”韩煜问。
“西平侯沐英就更不可能,他是朱元璋的养子,算是德才兼备之人,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南宫怡摇摇头继续说下去。“朱元璋很器重他,不过沐英于太子感情甚好,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以他的个性就算找到这里得到的财富也会献给朱元璋。”
南宫怡一边说一边想,来回走了几步提到冯胜,南宫怡说此人也是明朝开国功臣,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不过此人喜读书通兵法,但为君愚忠本有机会保命可唯唯诺诺最终没能善终。
所诏列的德隆望重的勋臣有八人,冯胜居第三位,朱元璋年事已高,对人猜忌甚多,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
南宫怡说冯胜心直口快完全不懂揣测圣意,像他这样没有多少城府的人又怎么能守住这么大的秘密,他绝对不会是来这里的人。
剩下的就是蓝玉,南宫怡引经据典告诉我们,明史中称其饶勇略,有大将才,可此人飞扬跋扈不知道明哲保身,在朱元璋的心中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蓝玉犹不改过,侍奉朱元璋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虽然朱元璋清理功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蓝玉一介武夫有勇无谋,他既然心有反意若得到这庞大的财富,恐怕朱元璋要杀他,蓝玉早就反了。”南宫怡说完摇着头否定了蓝玉。“他应该不是带走这里财富的那个人。”
“那就只剩下朱棣了。”韩煜说。
“朱棣……”南宫怡蹙眉不语,抿着嘴细想了良久,缓缓意味深长的说。“其实我们想的太复杂了,以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只要核对八次北伐中深入的地方也能看出端倪。”
“八次北伐谁统兵接近过这里?”我急切的问。
“一次都没有过,从第一次到第六次,北伐的意义主要是铲除元朝余孽,但当时元朝虽然退出中原但元气未伤,和明朝还能一决高下,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次北伐明军失败的原因。”南宫怡一本正经的对我们说。“前面六次北伐,元军兵强马壮和明军不相上下,北伐只是在局部取的一定意义上的胜利,但不是战役上的全胜,所以之前六次北伐明军根本没有深入过漠北。”
“那剩下的只有朱棣了,最后两次北伐是由朱棣统兵,他深入漠北了吗?”萧连山也好奇的问。
南宫怡点点头又摇摇头,样子有些迟疑,细想半天对我们说,北伐在战略上取的真正意义的应该是第六次,明军大破北元自此元朝再无能力和明朝抗衡,只有退缩苟延残喘。
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是由燕王朱棣统军,他的确是率军深入漠北最多的人,根据文史的记载,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燕王朱棣率师北征。
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师抵迤都,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
“按照文史的记载朱棣最后一次北伐深入的地理位置,距离此处并不远,在这些统军北伐的将领中,如果说有人得到了成吉思汗陵的宝藏,还能秘而不宣除了朱棣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人。”南宫怡意味深长的说。
“可对朱棣的记载中,他一生最精彩的一笔莫过于他登基称帝开创永乐盛世,但并没有任何关于他和宝藏有关的文献,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我诧异的问。
南宫怡默默点点头,来回走了几步,嘴里反复念着朱棣的名字,一边走一边对我们说,朱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谋朝篡位大逆不道,可若说到文成武功,朱棣雄才伟略智勇双全后来开创永乐盛世堪称是一代明君。
后世对朱棣的诸多评价中,笔墨最重的除了永乐盛世之外就要数朱棣登基为帝的过程,南宫怡环抱双手深思熟虑的告诉我们,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
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南宫怡说。
“那这个朱棣还真是厉害,一个藩王竟然和整个大明朝抗衡,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以一己之力大败建文帝的。”我多少有些钦佩的自言自语。
“有很多原因,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允炆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南宫怡不慌不忙的给我解释。“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可说来也奇怪,直到朱棣下镇江,攻陷南京靖难之役结束,朱棣都没有出现过兵粮紧张的局面。”
“朱棣仅仅是一个藩王,即便是拥兵自重但比兵力和财力,朱允炆应该远胜于他,靖难之役前后打了四年,朱棣竟然没被拖垮……”云杜若大为不解的自言自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们没打过仗不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性,越是打仗兵粮钱财尤为重要,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比拼的除了谁的兵多将勇外,最重要的就是看谁的钱多。”萧连山在旁边意味深长的说。
“那朱允炆坐拥大明朝,比钱当然是朱允炆比朱棣多啊。”云杜若一本正经的回答。
我眉头一皱重新环顾这空空如也的平台,很难用言语去描述这里曾经到底堆满了多少财富,我嘴角蠕动一下。
“如果……如果朱棣得到这里堆积如山的财富,朱允炆又岂是朱棣的对手!”
第八十一章 暗无天日
朱棣是唯一深入漠北最多的人,也是统兵最接近这里的人,大胆猜测朱棣或许在追逐北元残余的时候,深入此地无意中发现了成吉思汗陵。
他极有可能进入过这里,从我们发现的兵甲足以证明,搬空这里富可敌国财富的是一支军队,但至于朱棣是如何破除鸿虚子巧夺天工的机关和进入这四极四象七君阵就不得而知。
但如果真如同我们设想的那样,朱棣曾经秘密下令搬空整个成吉思汗陵,那以这里惊人的财富足以支撑朱棣以一己之力和朱允炆抗衡,莫要说是靖难之役只打了四年,即便打四十年,我想最后被拖垮的绝对会是朱允炆,毕竟这么大一笔难以数计的财富支撑,朱棣实际上已经坐拥江山。
至于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竟然没有半点被泄露过,这刚好和朱棣当时北伐的身份有关,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朱元璋都是命朱棣统兵,边塞军队全由朱棣节制,而这些军队都是跟随朱棣多年的部下,从文史中看朱棣两次北伐都没有班师回朝,而是直接返回驻地,朱棣即便命军队搬空成吉思汗陵偷偷运送回去,再将所有参与运送的兵卒一同坑杀,想必也无人能知。
“就算得到成吉思汗陵里面所有财富的人是朱棣,可这么多财富他会存放在什么地方?”韩煜疑惑的问。
“会不会他也效仿成吉思汗,把所有的财宝全都放在他自己的陵墓之中。”云杜若说。
“不会。”南宫怡摇摇头很肯定的说。“朱棣的陵墓被称为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但是明长陵早已被挖掘里面的地宫也被清理过,里面虽然金碧辉煌但出土文物不过数百件。”
“数百件?”韩煜一愣疑惑的说。“怎么这么少?”
“我们虽然不知道成吉思汗陵里到底有多少财富,但从这个平台的面积就不难看出,曾经堆积的金银珠宝一定难以估量,长陵又岂能放得下这么多的财富。”太子看看四周很平静的说。“朱棣就算要藏匿这批宝藏,他和朱元璋同样生性多疑,他能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又怎么不会担心别人开启他的陵墓,所以朱棣怎么也不会把宝藏藏在自己的陵墓中。”
“你们看看这里,鸿虚子当年修建成吉思汗陵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看见,但也能知道工程有多浩大,毕竟要存放堆积这么多财宝,所要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都难以估量。”我指着诺大空旷的帝陵认真的说。“如果带走成吉思汗陵宝藏的是朱棣,他要存放这么多金银珠宝,势必也要修建一个地方出来,同样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除了修建陵墓的时候能名正言顺外,他如此大费周章的修建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人注意,如果宝藏不在陵墓又会在什么地方?”
“这恐怕要从长计议,既然我们已经能确定成吉思汗陵宝藏易手到朱棣手中,那关于宝藏的追查就要重新开始。”南宫怡想了想对我们说。“不过容彦说的也有道理,要想藏匿数量如此惊人的宝藏,其工程势必浩大,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唯一有可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明长陵,回去后我们从这方面着手调查,应该会有所发现的。”
回去后……
我想回去后的事已经不需要我的参与了,太子说我已经不能再重见天日,任何一缕阳光照射进我眼睛就会永远失明,其实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身边有一群生死与共的朋友,做着我很感兴趣的事,即便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能让我充实和无悔。
可我知道这一切都会结束在我出去的那刻,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的沉默,他们应该想着和我一样的事,萧连山收起那把龙头荡魂枪,重重叹了口气向陵墓外走去,我能体会他此刻应该被谁都要难受,以至于他甚至都不愿意再和我多说一句话。
他落寞的背影写满了无助和亏欠,可我心里清楚其实他从来没有欠过我什么,云杜若撕下衣角缠绕在我眼睛上。
“你这是干什么?”我诧异的问。
“我哥说你不能再重见天日,意思是说只要你眼睛不见阳光就可以。”云杜若不由分说的把我眼睛结结实实捂住。“出去后你就别睁开眼睛,我扶着你回去,暂时想保住你眼睛,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治好你的。”
“对啊,杜若这办法挺好,你就憋屈一段时间,我回去问我师傅,看看她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治好你眼睛。”韩煜从身后拍拍我肩膀关切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