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分卷阅读_230
“无阁老出言,下官断难全身而退。阁老仗义相助,下官感激不尽,镂骨铭肌。”
闻言,谢迁表情和蔼几分。
“杨御史之言,老夫记住了。”
杨瓒没有再言。
同聪明人说话,当点到即止。说得太多反而累赘,甚者,还会适得其反,得不来好,反被厌恶。
南下之前,谢阁老请他过府,赠他一副石棋。其中深意,时至今日,杨瓒也未能全部知悉。
牵扯到余姚谢氏,稍有不慎,便会同谢迁发生龃龉。朝中地方必会有人乐见。好在杨瓒不是笨人,前有李阁老提点,后有天子相护,加上锦衣卫相助,化解这场突来的危机,应该不成问题。
今日之事,也是对他的教训。
自信可以,绝不能过于自信,甚至于自大。
早知谢十六狡猾,就该料到,他不会安心上法场。如事先有所提防,绝不会这般措手不及,更不会引发这场混乱。
两人身着赤色朝服,戴梁冠,束金玉革带,佩绶悬玉。两侧是着大红锦衣,戴金缘乌纱,佩鸾带,手按绣春刀的天子亲卫。
有百姓见到这一行人,当即让路。
唯囚车周围,依旧嘈杂。
立在城头,朱厚照眼珠子转转,忽对张永道:“张伴伴,朕记得城楼上有鼓。”
“回陛下,确有。”
“擂鼓。”
什么?
饶是习惯天子神来之笔,也没想到会神成这样。
张永愣在当场,不知该应诺,还是出言规劝。
奉天城门之上,确有数面皮鼓。上次敲响,还是瓦剌兵临城下。今日万寿圣节,天子竟要擂鼓?
“张伴伴。”
朱厚照皱眉,张永立时打了个激灵。不敢再做迟疑,带着两名小黄门,走到鼓架下,撸起袖子,亲执鼓锤。
此情此景,落到文武眼中,都是诧然色变。
“陛下,万万不可!”
刘健当先出言。
城楼之上,阁老尚书距天子最近。见张永要击鼓,哪里会不晓得,这是圣上有命。
平时胡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着京城万民,绝对不行!
“陛下,万寿圣节,鸣鼓不祥。”
李东阳也不能保持沉默。
太宗皇帝迁都神京,城楼立鼓,是为明警来敌。
这个时候敲响,算怎么回事?
朱厚照犯了倔脾气,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主意已定,压根不听劝。再者言,不许城楼鸣鼓,并未记在祖训,他更是没了顾忌。
“两位相公无需多言,张伴伴,擂鼓!”
“陛下!”
刘健额角鼓起青筋,胡须都要炸开。
朱厚照做太子时,很是畏惧刘相公。年岁虽长,地位也发生变化,记忆仍无法彻底抹灭。
见刘健吹胡子瞪眼,下意识绷紧了神经。
李东阳见状,忙拉住刘健衣袖。
万民之前,万不能逼迫天子。否则,之前的劝说努力俱会付诸东流。况君臣有别,无论是否出于好意,此举都是万分不妥。
刘健被李东阳拉住,张永抡起胳膊,鼓声立时敲响。
浑厚的声音,破开长空,穿透云层,在神京城中回荡。
混乱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循鼓声望去,却见两名绯服朝官立在不远处,四周俱是满面肃杀的锦衣卫。
肃然中,杨瓒清晰看到,谢迁眉间拧出川字。可见,对城头擂鼓,谢相公定不赞同。
乍闻鼓声传来,杨瓒也是吓了一跳。
猜到朱厚照的用意,不是不感动。但此举的确有些欠妥。可以想见,今日之后,直谏的奏疏怕会飞入文渊阁,堆满御案。
百姓不在聚涌,鼓声终停。
谢迁上前一步,赤色朝服,七梁朝冠,长髯飘胸,未出半言,先拱手行礼。当前百姓,除数名古稀耄耋老者,俱不敢受,匆忙闪避。
“本官谢迁。”
四个字,人群再次轰然。
囚车中,谢十六被几名海匪压住,亦是满面愕然。
“囚车中之人确是姓谢,出身江浙。同本官祖侄是义兄弟。”
人群嘈杂声更大,谢迁依旧不慌不忙,怡然自若,朗声道:“谢氏族中出不肖子弟,结交匪类,本官惭愧无地。”
“此番钦差南下,奉天子命肃清海疆,本官不敢徇私情,族中亦不敢包庇。谢氏不肖子已被押解至京,十日后,将同海匪一并问罪。”
“迁为官三十载,衾影不惭,俯仰无愧。不想,今有族人以身试法,实汗颜无地。诸位父老面前,本官立誓,定使其明刑伏法,以正法纲!”
“京中父老,均可为证!”
短短一番话,并无慷慨激昂。
嘈杂声却渐渐平息。
片刻,有耆老步行上前,言道:“谢相公秉公廉明,涤私清正,世人俱知。一样米养百样人,海匪奸诈狡猾,族中人为其蒙蔽引诱,同谢相公无干。纵被讥以失察,今日后,真相当明,天下人唯感谢相公持正公允,不徇私情。”
“耆老之言,迁愧受!”
说话的老者,须发皆白,满面沟壑。一身布衣,挺背直腰,不见半分伛偻。
谢迁站在老者面前,神情郑重,深深下拜。
杨瓒心中感叹,不觉钦佩。
阁老终究是阁老,谠言嘉论,干净利落。换成他,想能解困,必要费更多口舌,未必会如此干脆。
不过,杨瓒也明白,自始至终,谢迁的官职地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士农工商,士本在前。
一品大学士,三朝老臣,左班之内仅列刘健之后,同李东阳并齐。
这样的谢阁老,万民之前坦言惭愧,远比一个四品佥都御使费尽口舌更有说服力。
“姜是老的辣。”
谢十六知道必死,豁出去,泼不成脏水,也要恶心杨瓒。未料想,谢阁老动动手指,就将他按了回去。
赞叹之余,杨瓒不禁有些后怕。
江浙事情顺利,当真是撞了大运。回头想想,不是王守仁刘瑾发力,没有锦衣卫东厂相助,别说剿匪,怕是到江浙第一天,他就会被收拾得脱掉一层皮。
事情解决,囚车行出承天门。
沈岳笑得声音沙哑,不知真疯,还是在看谢十六笑话。
见囚车未回刑部大牢,转道诏狱,同车海匪赤着双眼,瞪着谢十六,咬牙切齿,几欲徒手将他撕碎。
回到城头,本该是主角的杨佥宪,在城下彻底成为配角。同样的,本欲弹劾谢阁老之人,也就此少去大半。
放下鼓锤,张永躬身立着,尽最大努力减少存在感。
无视群臣目光,朱厚照上前两步,靠在城墙,向百姓大方挥手。
“陛下万岁万万岁!”
与此同时,鸿胪寺中的藩王府长史终于得到机会,同潜伏在京的钉子接头,递出密信,千叮万嘱,务必尽速送到王爷手中。
“事关重大,绝不能耽搁,更不可被京卫察知!”
“长史放心。”
两名鸿胪寺序班守在门外,见人出来,一人继续守着,另一人送其离开衙门。遇有侍卫询问,言其为菜农,蒙混过去。
“大恩不言谢!”
又是一封银子到手,序班点点头,目送来人离去。
旋即回身,唤来一名长随,道:“给钱百户送信,事情成了。安化王府和宁王府都来了人,晋王府还没有动静。安化王府那个,有几分眼熟,一时想不起来。听口音,绝非出身宁夏,倒像是京城人。”
“小的遵命!”
长随应诺,快步离去。
两名长史自以为做得机密,殊不知,自始至终,都在厂卫监视之下,安排之中。
北镇抚司
牟斌得报,立即下令,秘密前往拿人。
“记住,弄晕之后装车送回来,勿要惊动他人。”
“遵命!”
校尉领命离开,同回京不久的赵榆擦肩而过。
赵佥事上门,牟指挥使登时一个头两个大。
“禀指挥使,江浙涉事之人俱已拿回京城,现押南镇抚司。供词在此,请指挥使过目。”
“赵佥事辛苦。”
“不敢。”赵榆道,“江浙镇抚使十去五六。下官请命,另派人前往。其后,严查南直隶镇抚司,并查福建、广东两地。”
牟斌有些犹豫。
谋刺之事刚有眉目,藩王、地方官员乃至朝中部分文武,都嫌疑不小。
闻言,谢迁表情和蔼几分。
“杨御史之言,老夫记住了。”
杨瓒没有再言。
同聪明人说话,当点到即止。说得太多反而累赘,甚者,还会适得其反,得不来好,反被厌恶。
南下之前,谢阁老请他过府,赠他一副石棋。其中深意,时至今日,杨瓒也未能全部知悉。
牵扯到余姚谢氏,稍有不慎,便会同谢迁发生龃龉。朝中地方必会有人乐见。好在杨瓒不是笨人,前有李阁老提点,后有天子相护,加上锦衣卫相助,化解这场突来的危机,应该不成问题。
今日之事,也是对他的教训。
自信可以,绝不能过于自信,甚至于自大。
早知谢十六狡猾,就该料到,他不会安心上法场。如事先有所提防,绝不会这般措手不及,更不会引发这场混乱。
两人身着赤色朝服,戴梁冠,束金玉革带,佩绶悬玉。两侧是着大红锦衣,戴金缘乌纱,佩鸾带,手按绣春刀的天子亲卫。
有百姓见到这一行人,当即让路。
唯囚车周围,依旧嘈杂。
立在城头,朱厚照眼珠子转转,忽对张永道:“张伴伴,朕记得城楼上有鼓。”
“回陛下,确有。”
“擂鼓。”
什么?
饶是习惯天子神来之笔,也没想到会神成这样。
张永愣在当场,不知该应诺,还是出言规劝。
奉天城门之上,确有数面皮鼓。上次敲响,还是瓦剌兵临城下。今日万寿圣节,天子竟要擂鼓?
“张伴伴。”
朱厚照皱眉,张永立时打了个激灵。不敢再做迟疑,带着两名小黄门,走到鼓架下,撸起袖子,亲执鼓锤。
此情此景,落到文武眼中,都是诧然色变。
“陛下,万万不可!”
刘健当先出言。
城楼之上,阁老尚书距天子最近。见张永要击鼓,哪里会不晓得,这是圣上有命。
平时胡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着京城万民,绝对不行!
“陛下,万寿圣节,鸣鼓不祥。”
李东阳也不能保持沉默。
太宗皇帝迁都神京,城楼立鼓,是为明警来敌。
这个时候敲响,算怎么回事?
朱厚照犯了倔脾气,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主意已定,压根不听劝。再者言,不许城楼鸣鼓,并未记在祖训,他更是没了顾忌。
“两位相公无需多言,张伴伴,擂鼓!”
“陛下!”
刘健额角鼓起青筋,胡须都要炸开。
朱厚照做太子时,很是畏惧刘相公。年岁虽长,地位也发生变化,记忆仍无法彻底抹灭。
见刘健吹胡子瞪眼,下意识绷紧了神经。
李东阳见状,忙拉住刘健衣袖。
万民之前,万不能逼迫天子。否则,之前的劝说努力俱会付诸东流。况君臣有别,无论是否出于好意,此举都是万分不妥。
刘健被李东阳拉住,张永抡起胳膊,鼓声立时敲响。
浑厚的声音,破开长空,穿透云层,在神京城中回荡。
混乱的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循鼓声望去,却见两名绯服朝官立在不远处,四周俱是满面肃杀的锦衣卫。
肃然中,杨瓒清晰看到,谢迁眉间拧出川字。可见,对城头擂鼓,谢相公定不赞同。
乍闻鼓声传来,杨瓒也是吓了一跳。
猜到朱厚照的用意,不是不感动。但此举的确有些欠妥。可以想见,今日之后,直谏的奏疏怕会飞入文渊阁,堆满御案。
百姓不在聚涌,鼓声终停。
谢迁上前一步,赤色朝服,七梁朝冠,长髯飘胸,未出半言,先拱手行礼。当前百姓,除数名古稀耄耋老者,俱不敢受,匆忙闪避。
“本官谢迁。”
四个字,人群再次轰然。
囚车中,谢十六被几名海匪压住,亦是满面愕然。
“囚车中之人确是姓谢,出身江浙。同本官祖侄是义兄弟。”
人群嘈杂声更大,谢迁依旧不慌不忙,怡然自若,朗声道:“谢氏族中出不肖子弟,结交匪类,本官惭愧无地。”
“此番钦差南下,奉天子命肃清海疆,本官不敢徇私情,族中亦不敢包庇。谢氏不肖子已被押解至京,十日后,将同海匪一并问罪。”
“迁为官三十载,衾影不惭,俯仰无愧。不想,今有族人以身试法,实汗颜无地。诸位父老面前,本官立誓,定使其明刑伏法,以正法纲!”
“京中父老,均可为证!”
短短一番话,并无慷慨激昂。
嘈杂声却渐渐平息。
片刻,有耆老步行上前,言道:“谢相公秉公廉明,涤私清正,世人俱知。一样米养百样人,海匪奸诈狡猾,族中人为其蒙蔽引诱,同谢相公无干。纵被讥以失察,今日后,真相当明,天下人唯感谢相公持正公允,不徇私情。”
“耆老之言,迁愧受!”
说话的老者,须发皆白,满面沟壑。一身布衣,挺背直腰,不见半分伛偻。
谢迁站在老者面前,神情郑重,深深下拜。
杨瓒心中感叹,不觉钦佩。
阁老终究是阁老,谠言嘉论,干净利落。换成他,想能解困,必要费更多口舌,未必会如此干脆。
不过,杨瓒也明白,自始至终,谢迁的官职地位,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士农工商,士本在前。
一品大学士,三朝老臣,左班之内仅列刘健之后,同李东阳并齐。
这样的谢阁老,万民之前坦言惭愧,远比一个四品佥都御使费尽口舌更有说服力。
“姜是老的辣。”
谢十六知道必死,豁出去,泼不成脏水,也要恶心杨瓒。未料想,谢阁老动动手指,就将他按了回去。
赞叹之余,杨瓒不禁有些后怕。
江浙事情顺利,当真是撞了大运。回头想想,不是王守仁刘瑾发力,没有锦衣卫东厂相助,别说剿匪,怕是到江浙第一天,他就会被收拾得脱掉一层皮。
事情解决,囚车行出承天门。
沈岳笑得声音沙哑,不知真疯,还是在看谢十六笑话。
见囚车未回刑部大牢,转道诏狱,同车海匪赤着双眼,瞪着谢十六,咬牙切齿,几欲徒手将他撕碎。
回到城头,本该是主角的杨佥宪,在城下彻底成为配角。同样的,本欲弹劾谢阁老之人,也就此少去大半。
放下鼓锤,张永躬身立着,尽最大努力减少存在感。
无视群臣目光,朱厚照上前两步,靠在城墙,向百姓大方挥手。
“陛下万岁万万岁!”
与此同时,鸿胪寺中的藩王府长史终于得到机会,同潜伏在京的钉子接头,递出密信,千叮万嘱,务必尽速送到王爷手中。
“事关重大,绝不能耽搁,更不可被京卫察知!”
“长史放心。”
两名鸿胪寺序班守在门外,见人出来,一人继续守着,另一人送其离开衙门。遇有侍卫询问,言其为菜农,蒙混过去。
“大恩不言谢!”
又是一封银子到手,序班点点头,目送来人离去。
旋即回身,唤来一名长随,道:“给钱百户送信,事情成了。安化王府和宁王府都来了人,晋王府还没有动静。安化王府那个,有几分眼熟,一时想不起来。听口音,绝非出身宁夏,倒像是京城人。”
“小的遵命!”
长随应诺,快步离去。
两名长史自以为做得机密,殊不知,自始至终,都在厂卫监视之下,安排之中。
北镇抚司
牟斌得报,立即下令,秘密前往拿人。
“记住,弄晕之后装车送回来,勿要惊动他人。”
“遵命!”
校尉领命离开,同回京不久的赵榆擦肩而过。
赵佥事上门,牟指挥使登时一个头两个大。
“禀指挥使,江浙涉事之人俱已拿回京城,现押南镇抚司。供词在此,请指挥使过目。”
“赵佥事辛苦。”
“不敢。”赵榆道,“江浙镇抚使十去五六。下官请命,另派人前往。其后,严查南直隶镇抚司,并查福建、广东两地。”
牟斌有些犹豫。
谋刺之事刚有眉目,藩王、地方官员乃至朝中部分文武,都嫌疑不小。